左翼哲学家巴迪欧针对年轻人的演讲集,何为真正生活?
《何为真正生活》
内容简介
哲学家如何理解青年?又如何理解“真正的生活”?如果可以, 79 岁时的哲学家阿兰·巴迪欧会对年轻人说些什么?
本书包含《何为真正生活》和《我如此了解你们……》两部分。《何为真正生活》收录了阿兰·巴迪欧面向年轻人的三个讲座,探讨了当代青年与真正的生活之间的关系。《我如此了解你们……》很大程度上是《何为真正生活》的延续,巴迪欧在其中探讨了年轻人如何去认识和理解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
作者简介
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欧洲研究院教授,曾任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哲学主席。其重要著作有《存在与事件》《哲学宣言》《世纪》《世界的逻辑》《爱的多重奏》《小万神殿》等。
译者简介
蓝江(1977- )湖北荆州人,现为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忠实于事件本身:巴迪欧哲学思想导论》《阿甘本五讲》。主要译作有《存在与事件》《世纪》《哲学宣言》《小万神殿》《数学颂》《语言的圣礼》《敞开:人与动物》《历史的形象》《美学中的不满》等。
书籍摘录
第一章 今天,做年轻人:意义与无意义(节选)
哲学的主要问题就是真正的生活。什么是真正的生活?这就是哲学家的唯一问题。还有,如果存在着败坏年轻人的行为,不是出于金钱、快感、权力的目的,那就是为了让年轻人明白有着比所有事物更好的东西:真正的生活。某种值得的东西,某种值得去过的生活,这种生活远胜于金钱、快感和权力。
我们不要忘记,“真正的生活”是兰波的短语。现在有一位真正的年轻人的诗人:兰波。有人从兰波的整个人生经历中创作诗歌,仿佛这是一个开端。也就是他,在绝望之时,摧人心魄地写下了这样的话:“真正的生活尚未到来。”
哲学告诉我们,或者说它不惜一切代价地想要告诉我们,尽管现在并不是真正的生活,但真正的生活绝不会永不到来。在某种程度上,真正的生活就是哲学家试图展现的东西。他之所以“败坏”年轻人,是因为他试图向年轻人说明,有一种错误的生活,一种被破坏的生活,这种生活就是为牟取权力、攫取金钱而进行的残酷的斗争。在任何情况下,生活都被简化为对直接冲动的单纯的满足。
大体上,苏格拉底说(我现在要按照他的说法来说),为了获得真正的生活,我们必须与各种偏见、预先给定的观念、盲从、随性的习惯以及不受约束的竞争进行斗争。在根本上,“败坏”年轻人仅仅意味着一件事情:确保年轻人不会按照业已被绘制出来的路径前进,他们不仅仅可以遵从社会习俗,也可以创造新事物,提出走向真正的生活的完全不同的方向。
归根结底,我认为出发点在于,苏格拉底相信年轻人有两个内在敌人。这两个内在敌人让他们远离了真正的生活,让他们认识不到他们自己创造真正的生活的潜力。
第一个敌人是所谓的当下生活的激情,追求娱乐、快感、一晌之欢、歌曲、瞬间的放纵,吸食大麻,玩些愚蠢的游戏。所有这些都存在着,苏格拉底并不打算否认这些东西。一旦这些东西确立起来,一旦这些东西被推向极端,一旦激情产生了日复一日的醉生梦死,一旦生活依赖于时间上的及时寻欢,在这种生活中,就看不到未来,或者说未来完全是晦暗不明的,那么你们所得到的只是一种虚无主义,一种没有统一意义的生活概念,亦即缺乏意义的生活,最终无法走向真正的生活。这种“生活”,将时间分割为若干好的瞬间和若干坏的瞬间,最终,拥有足够多的好的瞬间,而且只拥有这些瞬间,就成了生活所希冀的东西。
最终,这种生活概念打破了生活本身的观念,这就是为什么这种生活的意象也就是死亡的意象。这就是柏拉图明确说明的非常深刻的观念:当生活以这种方式从属于及时行乐时,生活本身就支离破碎了,化为灰烬,它自己变得无法辨识自身,也没有任何稳固的意义。用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的术语来说,这种生活意象,就是死亡驱力暗地里寓居于生命驱力之中的意象(柏拉图在很多方面经常预期了这一点)。在无意识层面上,死亡掌控着生活,摧毁着生活,让生活不再有潜在的意义。这就是年轻人的第一个内在敌人,因为他们不可避免地会有这种经历。他们必须痛苦地经受着当下的致命的力量。哲学的目的并不是否定内在死亡的生活经历,而是去超越它。
年轻人的第二个内在敌人似乎恰恰相反:追求成功的激情,让自己变得富有,获得权力,飞黄腾达的观念。这种观念并不是在当下直接耗散自己,恰恰相反,它是要在既定社会秩序中获得一个好的地位。那么生活变成为了飞黄腾达而进行的策略上的总体算计,甚至意味着你得比别人更好地顺从于既定秩序,而在其中功成名就。这并不是快感的瞬间满足的机制,它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高度有效的计划。在你们的良好教育开始前,你若要成为最优秀的一分子,就必须谨慎择校。你最终要读上像亨利四世中学(Henri IV)、路易大帝中学(Louis-le- Grand)那样的学校,碰巧,我自己也是那里毕业的。如果有可能的话,你可以沿着同一条路径深造:精英学院(Grandes écoles)、董事会股东、高端金融、大众媒体、政府官僚、贸易商会、在股市上用数十亿欧元资金起家。
基本上,当你们年轻的时候,通常没有弄清楚,你们面对的是两个人生的方向,这两个方向有时是重叠的,有时是矛盾的。我可以将这两个方向总结如下:要么用激情燃烧你的生命,要么用激情构筑你的人生。燃烧生命意味着对及时行乐的虚无主义式的崇拜,顺便说一下,这或许也是纯粹造反、起义、不顺从、反叛、向往新生活、对够炫够酷的生活的崇拜,但这种生活需要短暂的集体生活形式,如占领公共广场一段时间。但正如我们看到的,也正如我们所知的,这种生活不会长久,没有建构,没有以任何形式对时间进行有组织的掌控。你们在“没有未来”的口号下游行。但如果相反,你们让自己投身于实现未来,获取成功,赚取金钱,赢得社会地位,占据一个高薪职位,有一个安详静谧的家庭生活,经常可以到南方的岛屿上度假,这一切导致了人们对现存权力结构的保守主义式的崇拜,因为你会在其秩序下,以最有可能的方式来安排你的生活。
这两个选择,通常会在年轻的时候,即准备开始一个人的生活的时候,摆在人们的面前:燃烧生命还是构筑人生。或者两者全要,但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这意味着点燃一团火,这团火燃烧并熠熠生辉,发出热量,温暖和照亮生活的瞬间。然而,这团火破坏大于建设。
这是因为,长期以来,不仅仅是现在,有两种相互冲突的激情,它们就是关于年轻人的彼此冲突的看法。这些看法有着极大的差异,从认为青年时期是人生中最美好的阶段,到认为青年时期是人生中一段不堪回首的时光。
这些看法都存在于文学作品中。的确,无论在什么历史时代里,青年时代都有着某种独一无二的东西,我认为这就是两种最基本的激情之间的冲突碰撞:渴望生命被自己的能量燃烧殆尽,以及渴望为了在城市里有着更为舒适优雅的生活,一步一个脚印地创造人生。
我为你们引用几段文字,来谈谈看法。例如,在雨果的《历代传说》( La Légende des siècles )中,我摘选了他的著名诗歌《沉睡的波阿斯》( Booz endormi )中的两句话:
我们的晨曦在青年时代光彩熠熠地升起
暗夜之后的白昼如同一场胜利……
年轻就是胜利,雨果说道,带着审慎,带着力量,在爱的晨曦中,唤醒了情欲的胜利。
我们再看看保罗·尼赞(Paul Nizan)的例子,在他的《阿拉伯的亚丁》( Aden Arabie )的开头,他写道:
我 20 岁,我不会让任何人说那是一生中最好的年代。
尼赞告诉我们,在任何情况下,年轻都不是人生中最好的阶段。也是,年轻是否是一场胜利,生活的胜利?或者说是一个不确定和相当痛苦的阶段,因为这是一个充满冲突、充满混乱的阶段?
我们可以在许多作家,尤其是诗人那里找到这种冲突。例如,这或许是兰波整个作品的中心主题。我再说一遍,之所以对兰波感兴趣,是因为兰波就是伟大的青年诗人。他的年轻体现在他的诗歌里。但兰波两种看法都有,他同时道出了两种东西:青年时代是一段神奇的岁月,还有青年时代必然代表着过去。我们比较一下他的自传体散文诗《地狱一季》( Une saison en enfer )中在文字上截然对立的两个方面。
在诗的开头第一句话,我们读到:
过去,如果我记得不错,我的生活曾经是一场盛大的饮宴,筵席上所有的心都自行敞开,醇酒涌流无尽。
在 20 岁的兰波眼中,“过去”指的是 17 岁的兰波。因此,这是以光速消耗殆尽的生命,但这仅仅是筵席、爱和醉饮狂欢的开始。
后来,在文本的结尾,他像一位老人一样忧伤地回忆那转瞬即逝的美好的青年时代,他说道:
可惜可爱的青春,神奇壮美的青春,应该写在烫金书页上的青春,我不也曾经享有过一次?
但兰波那哀恸不已的悲怨,这个只有 20 岁就思乡的“老人”,已经沉浸在另一种激情中了——对生活的理性建构,他写下了这些诗句,仿佛他放弃了死亡的冲动,放弃了对自我的依恋,放弃了浪荡不羁的生涯:
我!我自称为先知或天使,不受一切伦常的羁绊,带着求索的任务,我回归大地,拥抱那粗陋的现实。
在结尾处,主题又发生了转换,这涉及对诗歌本身的放弃:
再无赞歌:走一步算一步。严峻的黑夜呀!斑斑血迹还是我面庞上散发着轻烟,我身后却一无所有,除了这令人心惊胆战的灌木!……精神上的搏斗和人们之间的战斗一样激烈残酷,正义的幻象不过是上帝独有的快乐。
然而,这就是前夜。在那一刻,我们迎接着强大的活力和真正的温存的汩汩流淌。待到黎明,我们凭借着坚忍不拔的毅力,长驱直入,进入那辉煌壮丽的城郭。
你们看:一开始,他有一种燃烧生命的激情,一种冲动的英雄主义,诗歌与盛宴;到了结尾,再没有赞歌,这意味着,再没有诗。这是与必要责任的对话,与良序生活的对话。与耗费青春完全不同,他真正需要的是耐心、坚忍不拔的毅力。仅仅在三年里,兰波就走过了青年时代的两个不同的方向:接受当下及其快感的绝对支配,或者走向成功所需要的毅力。他成了一个流变的诗人,他成了殖民地的军火商。
我们现在转向另一个问题,说句实话,我要求年轻人要像我一样问问自己:今天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天平来衡量青春?因为我们知道已经说过的两个截然相反的看法,我们在今天会怎样来说?我们会把什么东西作为青年时代对两个相矛盾的项进行衡量的结果?这个天平会偏向哪一边?
有几个积极特征可以用来概括当代的青年,以及他们与前几代青年有何不同。的确,我们有很多理由可以认为,今天的青年比过去的青年有着更多的行动自由,既可以燃烧生命,也可以构筑人生。简单来说,至少在我们的世界里,在众所周知的西方世界里,年轻人的共同特征看似就是更自由。
兰波,来自:维基百科
首先,青年再无须严格的成人仪式。成人仪式,通常很严格,标志着从青年到成人的过渡。这种成人仪式存在了许多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数万年的人类这种无毛两足哺乳动物的存在历史而言,成人仪式始终存在着——尤其是从青年到成年过渡的既定阶段。或许还需要在身体上做上标记,经受严格的体力和道德上的考验,或者参加之前被禁止,之后才被允许的一些活动。所有这些事情都表明“青年”意味着“那些尚未接受过成人礼的人”。这是对青年限定性的、否定性的界定。“青年”首先意味着“不够成熟”。
我认为这种精神结构,这种象征习俗,一直持续到不久之前。我们暂时假定,我们的时代,尽管已经很发达了,但在整个人类动物存在的历史长河的范围中,不过是沧海一粟。所以,我可以说,我的青年时代就在不久之前。不过,这也很明显,在我年轻的时候,还有带着军事外表的男性成人礼。还有女性的成人礼,就是婚礼。两种成人礼最后的残迹不过是祖辈们的回忆罢了。因此可以说,年轻人摆脱了成人礼。
其次,过去时代的价值很小,无限地小。在传统社会中,老人通常是管事的,他们地位很高,自然他们要去伤害年轻人。人生的智慧建立在有着漫长的人生阅历、深谙世故的年纪,即老年人的基础上。如今,这种价值评价消失了,而更倾向于其对立面:年轻人更有价值。这就是所谓的“青年崇拜”。青年崇拜就是对睿智老者的古老崇拜的颠倒。我的意思是,这是理论上或者毋宁说意识形态上的颠倒,因为在很大程度上,权力仍然掌握在成人甚至老人手中。但青年崇拜,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就像商业广告的主题一样,贯穿着整个社会,它将青年作为样板。此外,正如柏拉图对民主社会的规定,我们的印象是,老人总想不惜一切代价永葆青春,而不是年轻人想要变为成人。青年崇拜,就是尽可能倾向于年轻人的趋势,开始于他们身体上的青春活力,而不是作为最高主宰的年龄的智慧。这就是为什么“保持体形”是上年纪的人的绝对律令。他们慢跑的目的和年轻人打网球、健身、做美容手术等等的目的一样,就是年轻和永葆青春。穿着汗衫的老人在公园里跑步,虽然他们的血压保持着正常。所以,对他们来说,年纪是一个大问题,即便他们在公园里跑步,他们也注定会变老并死去。换句话说,所有人都会如此。但这是另一个问题。
或许,至少在表面上,还有年轻人本身的内部差异、阶级差异,这不是一两句话的问题。想一下,在我年轻的时候,只有10%的同龄人能参加高中毕业会考(BAC)。现在,也就几十年的时间,有60%~70%的年轻人可以参加高中毕业会考。在我年轻的时候,在我们与那些无法参加高中毕业会考的年轻人之间有一道真正的鸿沟,或者说,他们是绝大多数人,他们没法继续学业,这些孩子有的甚至在十一二岁时就辍学了。在我们所谓的考证学习(certi.cat d'études)中,你们知道如何阅读和写作,知道如何计算,那么就有资格成为大城市里的一名技术工人。若你们还知道我们的先辈是高卢人(Gaulois),那么你们就有资格在 1914 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壕里为国捐躯。 90% 的年轻人面对的是当工人和参军的双重命运。剩下的人,那些精英,即那 10% 的人,继续在教育系统中深造至少 7 年时间,之后他们开始在社会名誉的台阶上拾级而上。
回到那些与我青年阶段相对应的时代里,在社会中,似乎有两个不同的团体,或者说,至少有两种不同类型的年轻人。那些得到长期教育的年轻人不同于那些没有接受过什么教育的年轻人,而后者才是绝大多数。
今天,两种不同类型的年轻人之间依然存在着鸿沟,但不那么明显了,它隐藏在其他伪装之下,尤其是来源地、居民区、习俗、宗教,甚至穿着、消费习惯等,对及时行乐生活的理解成为划分鸿沟的标准。这或许是更深的鸿沟,尽管它不那么明显,不那么正式,不那么表面。然而,这也是一个问题。
根据我说过的一切,可以得出,青年不再是以成人礼为掩饰的年轻人与成年人之间社会区分的主体,从青年到成年的过渡更加轻松。也可以认为,从仪式或习俗上看,简言之,从文化上看,青年之间没有那么多相同的东西。最后,可以说,对老年人的精神崇拜已经被颠倒为对永葆青春的唯物主义式的崇拜。
最后,可以说今天的青年处境不算太坏,实际上,他们有很好的机遇,而之前很糟糕,处处受限。可以说,当代青年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拥有着新的自由,因为年轻,现代的年轻人很幸运,然而老人则不那么走运了。风向变了。
好吧,一切并没有那么简单。
题图为电影《濑户内海》剧照,来自:豆瓣
我们还有另一个应用,会在上面更新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 下载吧。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