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互联网产品不需要品牌这事,我有一些看法
传统的品牌打法存在效果滞后、品牌和产品脱离的情况,想要更好的品牌效果,品效合一、效果可量化才是互联网产品最需要的品牌打法。
最近和一些做互联网产品品牌的朋友聊天,发现大家的共同感受:在这增长大于一切的时代,品牌部在公司受到业务部门极大的挑战,老板也越发质疑品牌的重要性,大家开始觉得,互联网产品不需要品牌。
为何单拎互联网产品剖析?
- 对于传统品牌和快消品,老板们还是认可品牌的,虽然在打法上也有新的要求,但品牌受到质疑的声音较小;
- 网上有不少关于互联网时代下品牌打法的介绍,但我认为,更多还是针对传统品牌、快消品的,而不是针对互联网产品。
为此,针对互联网产品的品牌,提供一些拙见,供大家参考。
一、对于互联网产品,品牌真的失效了吗?
先说结论:品牌不可能失效,失效的是过时的品牌打法。
1. 为什么品牌不可能失效?
商业的出发点是需求,品牌也是,只有满足了需求品牌才有价值。而品牌这词,从诞生开始,就是帮助消费者解决认知问题:
(1)对产品的认知 (拼多多的商品都很便宜、看鬼畜视频上B站等)
在市场中,信息不对称是永恒存在的,消费者无法对某一品类/行业了解的无比透彻,一般很难对购买的产品/服务有非常全面的认知。为此,消费者一定会需要品牌来帮助其建立对产品/服务的认知,进而进行决策。
(2)对自我的认知 (穿Supreme的人很潮、看快手的人接地气等)
消费者进行消费决策时,除了追求产品带来的功能性收益,也同时看重品牌所带来的身份识别。品牌不仅可满足消费者对自身的身份认同,也可以帮助消费者在社交活动中向他人展示自身形象。
综上,不管是什么产品,只要消费者在决策过程中有认知需求,品牌就不可能失效,也不可被替代。
2. 为什么品牌看起来失效了?
在过去,企业通过广告、PR,高举高打,快速扩大知名度和占领消费者心智,再配合铺货和促销进行收割。
但如今,随着数字技术和大数据的崛起,传统的品牌打法对于互联网产品而言,已不够高效和适配,主要体现在:
(1)效果滞后
如今消费者消费路径(AIPL模型:认知 - 兴趣 - 购买 - 忠诚),从触达到转化,基本都在手机上完成,不过几分钟的事。
而传统品牌打法,与如今的消费路径不匹配,相较于花时间建立品牌,再慢慢评估效果,老板们更愿意用效果投放、运营活动来追求即时增长。
(2)效果不可量化:
数字营销的兴起,从流量到转化,每一环节的效果都可量化,终于让老板们知道:自己花的每一分钱,带来了多少的产出。
而传统的品牌打法,就成了老板眼中的玄学,砸了几百万的广告,增长看不到,品牌资产又不能量化,品牌自然越来越受到质疑。
(3)品牌和产品割裂
过去,品牌传播和产品生产是割裂开来的,品牌是消费者的“情感收益”,品牌知名度就等于信任背书,老板们更多依赖品牌传播来建立消费者认知。
但对于互联网产品,消费者升级成了用户,产品本身就是品牌的触点,体检即口碑,产品即品牌。
综上,针对互联网产品,品牌本身没有失效,只是需要更高效和更适配的品牌打法。
二、对于互联网产品,什么是更有效的品牌打法?
先说结论:①、具有效果思维,追求品效合一;②、效果要可量化,ROI要看得见
1. 具有效果思维,追求品效合一
首先,我认为的品效合一的“效”,不是单纯的指一次传播带来的业务增长量。
- 从时间维度上说: “效”可能是即时的,也可能是长期的(如:低频的旅拍,我现在没需求不转化,但可能当我有需求时我就会想起你)。
- 从指标维度上说: “效”未必是业务指标,可以是注册量、购买量、也可能是口碑推荐等。
但,这是我认为的,重要的还是老板们怎么看待“效”,大部分老板还是认为“效”就是及时的业务增长量。所以,我还是围绕品牌传播如何带来及时业务增长来讲。
如今,消费者路径缩短,“效”的转化,在手机上随时随地就可完成,使得“品”和“效”不再是分开的。且,现在用户注意力极容易分散,这就要求,品牌的传播内容需具备以下几点:
(1)创造冲动时刻:诱发行动
翻翻广告案例,会发现不少广告是这样的:花3分钟讲一个故事,创意文案都很好,但和产品并没有什么关系,然后结尾2秒出个LOGO和Slogan。美曰,营造高级感,塑造品牌形象,做情感营销。
但在我看来,这些是无效的,即使消费者看完,感受也是:“哇,好故事,拍得好好,哭了”,然后没了。
我不反对高级感,更不否认品牌提供的情感价值,但这些和效果都不是对立的。
任何内容,都不能脱离消费者需求和业务特性,核心目的是:让消费者了解你 → 对你产生兴趣,产生行动冲动(甚至可以给予一些奖励刺激用户行动)。
(2)匹配行动路径:实现转化
当消费者产生行动冲动时,要匹配合适的路径,帮助消费者把冲动转为行动。
- 有路径采取行动:比如,消费者看完内容,想要下载某款APP,却发现内容里根本没有提供下载入口,用户还得专门跑去应用商店去搜索下载,那这就会增加消费者漏损。
- 路径与冲动匹配:比如,消费者看完内容,想要关注公众号,你却给用户一个APP下载入口。行动路径与用户的行动预期不符,也会增加消费者漏损。
前两点,以超级猩猩最近的海报为例,帮助大家理解:
(3)做好流量承接:以老带新
“任何传播,吸引流量之后都不是结束,而是裂变的开始”这是很多人读完《流量池》后的感受,我也非常认同,其实就是以存量带增量。
就像luckin coffee,通过设计的裂变机制,获得一个新用户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个推广者,用户分享咖啡给朋友,自己可获得再来一杯的奖励,同时也为luckin coffee带来了新的用户。
第三点,也简单举一些例子,帮助大家理解:
比如:①拉新奖励(优步的拉好友乘车、获乘车金奖励);②组队裂变(微信读书组队获无限读书卡);③裂变红包(饿了么分享红包);④好友助力(3名好友扫码助力可领取699课程)等等。
2. 效果要可量化,ROI要看得见
对于移动互联网产品,数据是驱动增长的核心引擎,且,用户对产品和品牌的感受,都会体现在行动上。为此从传播到转化,每一环节都要进行量化(扫码量、转发量、UV、PV、CTR等)
(1)量化效果目的
量化效果除了帮助我们计算ROI,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是帮助我们进行动态调优。
比如,同样的素材,对不同渠道、人群的效果是不一样的,通过收集第一波传播的效果数据,可以帮助我们对素材进行优化替换、优化转化/裂变机制 和 对效果好的渠道进行补量等。
(2)量化效果方法
- 细分每一层漏斗:不同渠道的机制链路不同,漏斗也是不同的,为此需要明确每个渠道的转化漏斗。明确漏斗后,需要对漏斗每一个层级都进行数据统计,这样才能评估各个环节的效果,并针对各个环节进行优化;
- 细分每一个渠道:一次传播可能有多个渠道,为了能评估每个渠道的效果,需要将每个渠道的数据都进行独立统计。
总结
1. 对于互联网产品,品牌失效了吗?
品牌是帮助消费者解决认知问题,为此,不管是什么产品,只要消费者在决策过程中有“产品认证”和“自我认知”的需求,品牌就不可能失效。
但传统的品牌打法,存在“效果滞后”、“效果不可量化”和“品牌和产品割裂”的问题,导致传统品牌打法已不够高效和适合互联网产品。
2. 对于互联网产品,什么是更有效的品牌打法?
- 具有效果思维,追求品效合一:做好“创造冲动时刻”、“匹配行动路径”和“做好流量承接”三步;
- 效果要可量化,ROI要看得见:每一层漏斗和每一个渠道都要细分,进行效果量化,以此计算传播ROI和帮助动态调优。
感谢你的时间,希望能帮到你,祝好。
本文由 @温炜鑫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