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複雜的親子關係,該如何衡量分類?
- 文/雞湯來了蔡季葦
校稿/雞湯來了張芷晴、陳世芃
製圖/雞湯來了蔡季葦、張芷晴、黃珮甄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公視《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一劇播出後引起非常多「親子」議題的討論,在升學主義與高度競爭的環境下,親子關係備受考驗,善意的「為了你好」卻可能變為彼此的束縛和壓力。
親子關係,該如何說分明?
在一系列的劇集中,每一段故事展現了不同的「親子關係」,試圖表達在「不正常」的親子關係之下,對家長和孩子所造成的傷害。但,「親子關係」到底該如何定義?什麼是「正常」、「不正常」?家庭研究學者Olson曾提出「家人關係環狀模式」,說明家人關係會因為「凝聚力」和「彈性」的不同組合而有不同的樣貌,而非只有正常、不正常的分類。
什麼是凝聚力?凝聚力指的是家人間的向心力。
什麼是彈性?彈性指的是家人間對於家庭規則或調適的應變能力
不同程度的「凝聚力」與「彈性」會組合出不一樣的家人關係樣貌,大概可以分為「平衡」、「中等」與「極端」的家人關係。
接下來,我們以「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的家庭來舉例:
平衡的家人關係:彈性連結、彈性凝聚、結構連結、結構凝聚
【例】彈性連結—民主、相互依賴又不失獨立的小嵐家
圖/《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媽媽的遙控器—小嵐家
在《媽媽的遙控器》中,小嵐受到同是藝術家父母親的薰陶,一樣喜歡畫畫、充滿想像力,她的父母讓小嵐自由探索興趣,可以從他們親子如同朋友般的互動中,感受到這個家庭的開放但是又彼此連結。
中等的家人關係:混亂連結、混亂凝聚、彈性疏離、彈性糾結、結構疏離、結構糾結、僵化彈性、僵化凝聚
【例】彈性凝聚—期望對方好而願意犧牲自己、相互依賴的巧藝家
圖/《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孔雀—巧藝家
在《孔雀》中,面對高壓的升學競爭和經濟壓力,一個家庭不惜用自己最珍貴的東西和孔雀交易:姊姊用「美術天份」換取「金錢」和「友情」;弟弟用「爸媽出意外」換取「不去上明星國中」;而為了救爸媽,姊姊再用她的「身體和眼睛」換取「爸媽的健康」;最後媽媽為了姐弟倆的未來,不惜用自己的「生命」去交換。
在這一連串的事件中,雖然用的方法不一定適當,但可以發現他們家人間是相互在意、重視彼此的,並且願意為了對方犧牲自己最重要的東西,在家人最低潮的時候互相支持。
極端的家人關係:混亂疏離、混亂糾結、僵化疏離、僵化糾結
【例】僵化糾結──彼此牽制糾結、嚴格權威教養的小偉家
圖/《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媽媽的遙控器—小偉家
在《媽媽的遙控器中》,為了讓兒子小偉能夠考上好的高中、好的大學,達成自己理想中的成功目標,媽媽利用一台遙控器操縱兒子的生活,只要小偉做得不夠好或是不聽話,媽媽就用遙控器讓時間倒轉,直到小偉聽話為止。在這對母子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媽媽對兒子的權威管教,還有他們過於緊密與糾結的關係,媽媽把自己的期望和心力都寄附在兒子身上,只要兒子不如自己的意就會對他責罵或威脅。
社會在變遷,家庭文化也正在改變
為什麼劇中的家庭會出現「不正常」的關係?除了每個人的心理、精神狀態有所影響之外,我們也可以從社會和文化變遷的角度來思考。
家在不同文化中有不一樣的主張。傳統華人重視家族主義,因此過去的家庭觀強調「以父為尊」、「家庭大於個人」、「孝順父母」、「子女順從」;而以美國為主流的西方社會則重視個人主義,在家庭中也較強調「個體自主」、「民主開放」。
然而,隨著社會快速變遷,西方的資訊大量傳入華人世界,臺灣整體也走向民主、開放。在時代背景的影響之下,家庭觀和教養觀也隨之改變,臺灣的家庭研究學者也指出,現代父母最常採取的教養策略是西方的民主式管教,而非嚴厲的教養。
矛盾與糾結,是因為文化的交融流動
面對新舊觀念的變化,家庭中的不同世代對彼此或許就有不同的期待,阿公阿嬤總是會一邊發紅包一邊說「要乖、要聽你爸媽的話!」,爸媽總是會說服你放棄假日社團活動,說「那是家族聚餐,就你一個不來像什麼話!」,而你總是疑惑「爸媽又不見得每次都對,為什麼一定要聽話?」、「我跟那些親戚又不熟,我回不回去有差嗎?」。
然而長大後賺到了第一份薪水,你心裡想的可能會是要請爸媽吃頓好料的;要結婚了,你可能還是會為了家族的面子辦了一場傳統喜宴;逢年過節,你可能還是會糾結到底要去婆家還是回娘家。
因為在我們的文化裡,對家庭的重視還是持續的脈動著,只是它正在變化中,在新潮觀念與傳統習慣之間流動、交融,讓家人之間的關係有著許多矛盾、挑戰,及新的適應。
圖/《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劇照
受傷或美好,經過諒解和接納後都是成長的養分
在《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我們看到許多受傷的父母親和孩子,家庭有部分是幸福、美好的,也有部分是無奈、傷人的。「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劇中訴說的故事,是我們反省的一面鏡子,責怪只會製造仇恨,讓我們停留在過去,而諒解可以讓彼此親近、往更好的方向邁進。
參考資料:
- 徐美雯(2013)。華人文化教養信念、教養行為對青少年憂鬱及偏差行為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
- 劉惠琴(2011)。家庭調適的質量對話。教育心理學報,42(4),567-589。doi:10.6251/BEP.20100120
- 吳明燁(2016)。父母難為:臺灣青少年教養的社會學分析。台北市:五南。
- 林惠雅(2014)。青少年知覺父母教養行為、服從義務性與服從管教之關聯探討。應用心理研究,(60),219-271。
本文與雞湯來了 同步刊登,原文標題《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失衡的親子關係?
泛科學院獨家新課募資 限量5折預購
孩子從 3 歲開始知道錢有支付的功能,5 歲之後孩子想要的東西越來越多。財商(FQ)即生活,這堂由泛科學院與布萊恩兒童商學院攜手共同企劃「兒童基礎財商養成-家長篇」線上課程,以家長的視角理解如何與孩子溝通金錢觀念! http://bit.ly/2kMxsOV
The post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複雜的親子關係,該如何衡量分類?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