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食蜂产品分析:小众到店餐饮app的突围之路
本文以一款探店美食社区APP——觅食蜂为研究对象,展开了一份完整详细的产品分析报告,enjoy~
初始识觅食蜂,是朋友跟我说觅食蜂有多划算,让我赶紧下一个撸大餐吃。很快,我就成为了觅食蜂的忠实用户。但没几个月的时间,我发现我打开觅食蜂的频率在大幅度降低,它对我的吸引力在下降。确实,觅食蜂的玩法足够新颖有趣,但是也到了该做出一些改变的时候了。
一、文档概览和分析目的
体验机型:小米6X
系统版本:android 8.1.0
APP版本:V2.2.1
体验时间:2019.10.7-10.10
分析目的:
- 到店餐饮格局已定,小众应用如何夹缝中求生存?
- 当商家对流量的需求与用户体验产生冲突时,割舍还是平衡?
- 简约不等于功能简单。
二、觅食蜂产品简介
产品名称:觅食蜂
产品类型:到店餐饮
支持平台:iOS、Android
产品slogan:美食达人聚集地
产品介绍:觅食蜂,是一款基于LBS的美食社区APP,用户群体聚焦于年轻人。商家提供探店套餐,无需支付任何品牌推广费用,即可吸引美食达人进店体验并产出优质探店笔记,通过社交裂变和口碑传播,帮助商家以低成本获取更多曝光度,也给年轻人提供一个记录点点滴滴美食生活的平台。
产品特色:砍价、蜂蜜抵扣、觅食记
三、市场分析
3.1 市场规模
宏观来看,国内餐饮产业保持着健康可持续的常态化发展速度,全国总餐饮收入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对整个消费市场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作用明显。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全国餐饮收入达39644亿元,同比增长10.7%,这也是餐饮消费连续第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18年全国餐饮收入达42716亿元,餐饮市场规模首次突破4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9.5%,增长速度虽略有滑落,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
(来自艾瑞数据)
从“觅食蜂”的主体业务来看,它布局的是本地生活O2O—到店餐饮。
由于餐饮市场线下体量巨大,且具有高频、刚需、容易规模化的特征,用户培育与市场开拓难度相对较小。
根据艾瑞发布的《2018年中国智慧餐饮行业报告》,在2017年,中国餐饮O2O行业市场规模已达7799.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87.0%,发展速度极为可观。
餐饮O2O又分为到店(如团购)和到家(如外卖)两种服务场景。
根据易观发布的《中国本地生活服务O2O行业分析2018》,2017年全年,中国本地生活O2O整体市场规模达9992.1亿元,较2016年增长71.5%,其中,到店O2O市场规模7611.9亿元,在本地O2O整体市场中交易占比76.2%。
综合来看,虽然外卖行业表现强势,但是到店餐饮仍将是餐饮O2O最重要场景之一。
(来自易观数据)
(来自艾瑞数据)
3.2 市场趋势
首先给出结论,到店餐饮在未来仍然具有充足的增长空间,天花板效应短期内不会出现。
从消费者就餐习惯来看,伴随居民收入的增长与生活节奏的加快,到店餐饮更加受到青睐。随着90后等网生群体消费能力的提升,这一趋势更加明显。
艾瑞调研数据显示,从外出就餐的频次变化来看,51.8%的受访者最近一年外出就餐的频次在增加,仅有10.7%的消费者外出就餐的频次减少。此外,42.5%的受访90后每周在家做饭次数少于4次,且每月在家做饭少于三次的比重是其他年龄段的两倍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据美团点评联合餐饮老板内参发布的《中国餐饮报告2019》,“赚的多了”并不代表餐饮消费者们不在乎优惠,相反,对于优惠依旧保持着高热情,其中,团购套餐依旧是最受青睐的线上优惠方式之一,消费占比高达35.6%。
由此可见,90后等网生群体倾向于去能够给自己带来“性价比”体验的餐饮店就餐。
再者,消费者们现有的就餐习惯已经是市场教育之后的产物。
从信息获取渠道来看,在线生活服务平台已经成为消费者查看餐厅信息、挑选餐厅最主要的渠道。口碑评价、价格、位置是消费者在选择餐厅时排名前三的考虑因素,其中80.7%的消费者在选择餐厅时会考虑餐厅的口碑评价。
从预定行为来看,在线平台由于其方便快捷、信息丰富等特性,已成为消费者外出就餐时预订餐厅的主要方式。在预定过餐厅的消费人群中,有85.1%的消费者曾通过在线生活服务平台预定餐厅,超餐厅微信公众号及电话预定等渠道近一倍。
据极光大数据发布的《2018年生活服务到店行业研究报告》,截止2018年8月,到店餐饮/服务app用户规模近5亿人,安装渗透率为45.2%,过去一年快速增加了1亿用户。2017年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5亿,到店餐饮/服务用户规模仍有较大增长余量。
考虑到移动端设备的普及和移动技术的发展尚未停滞,到店餐饮又是居民最为重要的生活消费场景之一,行业规模必将持续快速增长,未来可期。
(来自极光大数据)
(来自艾瑞数据)
3.3 市场格局
到店餐饮/服务的行业格局相对明朗,暂时不会有新的搅局者出现。行业格局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即美团点评的龙头地位非常稳固。
极光大数据显示,美团渗透率达33.98%,大众点评渗透率10.87%,美团点评遥遥领先。口碑和百度糯米的渗透率均不足3%,在到店餐饮/服务行业中处于第二梯队。行业内其他app渗透率都极低,处于第三梯队。
此外,美团和大众点评的日新增用户量达百万级别,其他app为万级或更低。
觅食蜂目前所处的位置就是第三梯队,偏小众。
七麦数据显示:觅食蜂在美食佳饮(免费)榜单的动态排名为93名,预估的一周下载量仅为2792次。觅食蜂在小米应用商店的评论数仅有8条,在应用宝的评论数为157条,累计44万次下载,而美团仅在应用宝就产生了13亿次的下载量,差距非常明显。
在这样的市场格局中,笔者认为对于“觅食蜂”这样一款功能特色非常鲜明的app来说,眼下最需要做的就是夹缝中求生存,坚持走“另辟蹊径”的路线。
四、业务模式
4.1 业务流程分析
觅食蜂是传统到店餐饮O2O行业微创新的产物,我们有必要对传统到店餐饮O2O行业的业务流程加以梳理,分析两者之间的异同。
觅食蜂app与传统到店餐饮app业务流程之间的差异点主要集中在三处:
第一, 传统到店餐饮app提供的是团购套餐和优惠买单,不限量,觅食蜂app提供的探店套餐是限量的,通常每个商家每天只提供一份。
第二, 觅食蜂在“订购/消费套餐”(觅食蜂的说法是“探店”)这一步骤引入了两种全新玩法:砍价和蜂蜜。
- 砍价分自行砍价和邀请他人砍价两种形式。
- 蜂蜜是觅食蜂APP达人激励体系中的一种社区福利,可在下单时用于减免支付金额,其获取形式多样,包括连续签到、互动(点赞、评论、收藏)及发布笔记。
觅食蜂的目粗暴且直接,即最大限度调动用户的活跃度,引导用户自发去生产内容特别是优质内容,提升美食社区质量。
第三, 觅食蜂盈利模式尚不清晰。传统到店餐饮app的盈利模式主要包括有对商家佣金的抽取、广告收入(流量变现)及增值服务(如提供精准营销服务)。觅食蜂app是不向商家收取任何费用的,页面清爽整洁,也未发现广告痕迹。觅食蜂后期如何实现盈利值得关注。
觅食蜂业务流程设计的本心是切实去贴合B端和C端用户的需求。
在觅食蜂的构想中,B端用户借助平台可以以低成本吸引到更多潜在顾客的关注,曝光度的提高意味着知名度的提高,特别是内容充实的探店笔记带来的口碑传播的效果是裂变的;C端用户通过砍价和蜂蜜抵扣节约了金钱成本,社交需求与分享需求也均可得到满足。
4.2 业务模式改进建议
构想虽好,现实扎心。
觅食蜂现阶段的发展遇到了一些困境。商家推出低价套餐(最低可被砍至1元),如果获取到的流量不足便会舍弃平台,平台留存商家和新进商家数量下滑,用户倦怠感增加,由此恶性循环。
觅食蜂需要逐步形成且完善自己的团购体系,以探店套餐为诱饵,转化更多用户成为自己团购套餐的用户。
团购体系的引进是多方获益的:
(1)对商家来说, 他们之所以愿意提供探店套餐,是希望在曝光度的提升上有所收获,本质还是期待自己的获客需求能够被满足,实现盈利。消费者总是健忘和喜新厌旧的,所以探店套餐带来的流量需要及时被转化,跨平台(去美团点评等购买团购套餐)意味着下单率的流失。团购套餐也是一块流量转化效果的试金石,是提振商家信心的武器。
(2)对用户来说, 多一个可供选择的团购套餐平台,何乐而不为;
(3)对平台来说, 团购体系的推出,能够让商家看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商家的留存度自然会大幅度提高,新商家入驻时的顾虑也会相应减少,社区的内容建设也将更加立体化和层次化。最关键的是,平台将会获得至少一种稳定的盈利方式(抽取佣金)。
要提醒的是,团购套餐一定要与觅食蜂砍价套餐内容区别开来,根据消费心理学,人在消费时如果没占到便宜就会觉得吃亏,这会影响到团购套餐的销量。
从实际观察来看,觅食蜂用户的活跃度应是在下午五六点左右达到高峰,因为早于这个时间点套餐价格还没有被砍到理想价位,而晚于这个时间则意味着很有可能与心仪的团购套餐失之交臂。团购体系的出现能够改变现在活跃度(流量)分布畸形的状况,即消费者日常有餐饮消费需求时多了美团点评等之外又一个选择。
需要提醒的是,团购套餐的菜品内容一定要与觅食蜂探店套餐区别开来,形成一定的区分度。据消费心理学,用户如果没占到便宜就会觉得吃亏,如果团购套餐与探店套餐内容雷同,用户会觉得探店套餐的低价才是这份套餐应有的价格,这势必会影响到团购套餐的销量。
事实上,觅食蜂可能已经在试探性布局,比如下图里所谓的“觅食蜂定制套餐”。
比如下图里的活动1和活动2,已经有了团购套餐的雏形。
五、产品结构图及用户使用路径流程图
5.1 产品结构图
5.2 “探店”路径流程图
5.3 “发表笔记”路径流程图
六、用户分析
由于“觅食蜂”这款应用相对小众,第三方大数据及咨询服务商均未将其收录。考虑到大众点评是本地生活服务O2O的龙头应用之一,而到店餐饮又是其核心业务之一,其用户群体与觅食蜂高度重合,故其用户属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结合“觅食蜂”的业务模式,可以做出一些合理推测。
6.1 用户属性
6.1.1使用人群性别占比
据艾媒北极星2019.8统计的数据,从性别分布来看,大众点评女性用户略多,占比52.56%,男性占比47.44%。
总体来说,使用人群性别占比比较均衡,这是因为大众点评实现了“衣食住行娱乐休闲”业务全覆盖,男性用户和女性用户对其均有刚性使用需求。
女性用户之所以略多于男性用户,主要是两个原因:一个是女性消费力相对较高,一个是丽人美发是专门面向女性的业务。
笔者推测,觅食蜂女性用户占比会大幅领先男性用户,理由有三:
- 第一,觅食蜂是纯粹的到店餐饮服务平台,女性愿为餐食品质和就餐体验付出更多,且更偏爱餐桌社交及探店分享的过程。
- 第二,觅食蜂主打“砍价”模式,优先付款者得,有点拍卖的意思在里面,女性对价格更为敏感,也更能从这种模式中享受到参与的乐趣,男性可能会觉得比较耽误时间和精力。
- 第三,用户通过邀请新用户可以获得蜂蜜,还可以分享套餐让朋友帮自己砍价,女性用户对这种“拉新社交”的接受程度更高,毫无疑问,女性用户拉来的新用户自然又多是女性。
(来自艾媒北极星)
6.1.2 使用人群年龄占比
据艾媒北极星2019.8统计的数据,从年龄分布来看,大众点评的主要用户集中在24岁及以下,占比高达43.91%,此外25-30岁占比33.63%,用户群体十分年轻,这与国内餐饮市场的年轻化是吻合的。
以80后、90后为主的新中产(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80后、90后)正在成为餐饮消费的主力军,“高频次”“高消费”是新中产最重要特征。
从其他占比来看,31-35岁占比10.48%,36-40岁占比4.72%,41岁及以上占比7.26%。
觅食蜂app构建的是一个年轻化的美食社区,它的的玩法足够新颖好玩,这也注定了年纪稍长的消费者可能在心态上有所抵触。所以,觅食蜂的使用人群中网生代群体会是主流。笔者推测,24岁及以下、25-30岁的用户占比相较于大众点评还将有明显提高。
(来自艾媒北极星)
6.1.3 地域分布
根据百度指数2019.9的统计数据来看,大众点评的用户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按照省份来看排名前三的省份、直辖市分别是上海、北京和广东。
总体看来,大众点评用户占比与该省份的经济实力是呈正相关的,即经济强省的消费者会更倾向于去使用大众点评。这是因为经济发展较好地区的互联网产业和餐饮产业更加发达,居民对本地生活服务平台的接受度高,逐渐形成了对此类平台的依赖度。
这与觅食蜂的推广思路是不谋而合的:
目前已经开通觅食蜂的城市包括有上海、广州、深圳、南京、北京、杭州、武汉、天津、成都和重庆。其中觅食蜂强推的热门城市包括有上海、广州、深圳和南京。在用户接受度高的城市开展业务,更有利于觅食蜂获取种子用户和种子商家。
(来自百度指数)
6.1.4 月收入水平
据艾媒北极星2019.8统计的数据,从月收入水平来看,3K以下占比32.95%,3k-5k占比25.77%,5k-10k占比25.77%,10k-20k占比10.74%,20k及以上占比5.1%。
总体来说,中低月收入水平用户占大众点评用户绝对多数,这与使用人群的年龄分布是有直接关系的。
虽然网生群体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都比较强,但受限于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月收入水平往往比较普通,多数处于“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阶段。
此外,庞大的学生群体是没有收入的,纯靠家人补贴。“性价比”、“优惠”等始终是大众点评的重要标签,这对中低月收入水平的消费者有充足的吸引力,所以团购套餐现阶段依然最受用户青睐。
笔者推测:觅食蜂用户的月收入水平与大众点评应当趋近,中低收入水平用户占比可能更高一些,因为它在性价比和年轻化上做得更加到位。
(来自艾媒北极星)
6.2 用户画像及使用场景
用户一 :
大鹏,男,25岁,月收入6k-7k,南京人,助理工程师,和女友攒首付买房阶段,无特别兴趣爱好。
使用场景:
大鹏和女友家庭条件都比较一般,买房首付钱大部分需要靠自己攒,平时比较节省,能在家做饭吃就尽量在家做饭吃。两人规定每个月只出去吃一到两顿,每顿控制在150元以内,所以不会选择进店点菜,而是提前在美团选择好相应套餐。
有次大鹏的好友为了领取蜂蜜邀请他成为新用户,大鹏如获至宝。因为觅食蜂套餐的有效期往往只有三天,所以每周四或周五他会和女友商量去吃哪份套餐,然后在下午五点左右套餐价格被网友们砍得差不多的时候就会下单,不会刻意去追求极低的价格,被别人先抢走了就得不偿失了。在觅食蜂升级会员制度之前,大鹏利用系统bug刷了足够蜂蜜,结算订单的时候在砍价的基础上还能再优惠一半,有时候只花二三十元钱就能吃上一顿大餐,让两个人狠狠过了把瘾。
大鹏很感激觅食蜂的出现,让他和女友在攒钱的日子里能有经常吃美食放松的机会。但是大鹏从来不写探店笔记,也不会把砍价链接到处发,更不会到处去邀请好友,觅食蜂对他来说只是一款单纯的可以低价吃到美食的应用。
用户二:
小雪,女,20岁,杭州某本科大二学生,每月生活费1500到2000元,喜欢和舍友出去逛街、聚餐。
使用场景:
小雪性格活泼开朗,偶尔有点小文艺,和舍友们处得很好,经常一起出去逛街,买买衣服,吃好吃的。
但是小雪课业还算紧张,加上自己觉得大学生兼职比较廉价,没多大意义,所以一直没有额外收入。父母每个月给小雪1500元生活费,如果到月底不够了,会再给500。
虽说生活费不算很少,但除去日常的吃穿用度,再交交话费、买点护肤品化妆品什么的,就不剩什么了。于是经常去吃饭的地方便是学校后面的美食街,虽然卫生和口味都比较一般,但胜在种类多样、价格便宜。
在发现觅食蜂以后,小雪的选择便多样了起来。她发现自己很喜欢通过砍价抢购美食的紧张感与趣味性,也很享受在觅食蜂推荐的网红店打卡的快感,心情好的时候会拍些很文艺的照片,发一篇很文艺的探店笔记,顺便赚点蜂蜜。小雪还发现,觅食蜂还是个不错的社交工具,她和舍友们经常互相帮砍价,还拉了很多关系好的朋友组建了砍价群,热闹不已。但她在邀请好友注册觅食蜂新用户方面并不积极,在发现绝大多数人对这种邀请比较反感的时候,也就不做这种尝试了。
用户三:
婷婷,女,23岁,大专学历,在上海某公司做行政助理,月收入4500,喜欢在朋友圈展现自己生活。
使用场景:
婷婷学历一般,刚工作没多久,收入不高。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除去跟别人合租的房租钱以及地铁上下班的通勤费用,每个月剩不下多少钱。
婷婷是消费主义,典型的月光族,花钱没有什么计划性,手头总是紧巴巴的,所以平时就很关注各类优惠信息。遇到觅食蜂以后,她频频去各类餐厅特别是特色美食餐厅、网红餐厅打卡,然后拍很多照片发到朋友圈,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互动。婷婷每次吃完饭都会在觅食蜂发表探店笔记,还会去别的蜂友笔记下留言,主要目的是为了积攒蜂蜜,慢慢也有了自己的粉丝。
婷婷对砍价进程特别关注,她每天会多次刷新app,看自己想要的套餐被砍到什么价格了。在套餐价格已经很实惠了的时候,她经常性患得患失,一会儿担心再不抢购就要被别人抢了,一会儿又觉得价格还能再低一点,自己现在就下单了会比较吃亏。
所以她有时候会抢不到想要的套餐,这很影响她的心情,甚至会影响她的工作状态。她还有个很不好的习惯,不管你和她熟不熟,她经常就把砍价链接发给你,让你帮忙砍价,一次两次还好,更多就招人烦了。
她也组建了砍价群,但里面绝大部分都是陌生人或者关系一般,所以链接发进去砍价效果很差。
用户四:
小美,女,27岁,硕士学历,南京某公司薪酬专员,月入9k,美食达人,对吃和玩有执着的追求。
使用场景:
小美在圈里是出了名的吃喝玩乐达人,哪里有好吃的好玩的总少不了她。她月收入不低,又是家里独女,没什么经济负担,所以在吃和玩这两项上特别愿意花钱,也特别愿意尝鲜。在注册觅食蜂之前,她就是大众点评的大V了,众多食评让人膜拜。
注册觅食蜂以后,小美觉得这种玩法很有意思,再说谁不喜欢实惠呢。小美每天会习惯性刷新一下觅食蜂,看看有没有什么新品套餐出现。遇到自己感兴趣的套餐,她不会专门找人帮砍价,觉得价格比较实惠就下手了。
完成探店以后,她会实事求是,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洋洋洒洒写上一篇详细的探店指南。很快,她在觅食蜂也有了众多粉丝,很多人跟着她的推荐去探店。
让小美觉得不满意的是,觅食蜂商家数量和套餐数量一直上不去,新店越来越少,老店很多也下架了,她已经有一段时间没在觅食蜂上发现感兴趣的套餐了,这让她打开觅食蜂的频次越来越低。
用户五:
大冬,男,33岁,硕士学历,深圳某互联网公司产品经理,月入30k,注重生活品质,偏爱奢侈品。
使用场景:
大冬是深圳土著,有房有车,收入也比较高,对生活品质比较注重,在外就餐时很少团购,多数时候会选择去一些小资情调的餐厅点菜。
之所以会安装觅食蜂纯属偶然,他同事邀请他注册一下,他顺手帮了个小忙。本来注册完就准备卸载,但大冬突然觉得觅食蜂的玩法还挺有创意的,好好调整业务思路应该有前景,就把app保留下来了。
大冬打开觅食蜂的次数很少,觉得里面的套餐相对廉价。唯有两次去吃觅食蜂还是在外逛街心血来潮,没在意价格直接就下了单,体验为主。他从来不写探店笔记,也从来不互动。
七、运营模式
7.1 迭代分析
笔者选取的是最近半年多的觅食蜂app的迭代记录:
觅食蜂app早期的迭代主要是提高用户体验。具体迭代记录如下:探店列表加入搜索功能、评论支持回复功能上线、消息列表更新、文章编辑功能和草稿箱功能上线、支持短视频、评论点赞功能上线、发布笔记支持全屏选择照片、修复笔记图片被裁减问题、修复搜索闪退问题、新增店铺收藏功能、修复探店列表下滑会回到全部的问题、修复输入法引起的闪退问题。
可以说,以上迭代诚意满满,确实是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问题。
而最近的两次迭代,能够看出觅食蜂运营思路的转变:
第一个是探店板块全新改版。
改版的目的很粗暴,就是让用户从主动地查看探店笔记变成让用户被动地“接纳”探店笔记。
探店笔记原本在套餐详情内,觅食蜂现在让探店笔记与套餐详情在上下位置排布,页面拥挤凌乱不够美观,而且探店笔记比套餐详情要显眼很多,已经引起了用户诸多不满。
改版后的探店板块如下图所示:
第二个是蜂蜜抵扣比例与觅食蜂会员等级正式挂钩。
这意味着,用户想要获得较高蜂蜜抵扣比例的话,必须产出多篇优质的探店笔记以此提高会员等级,虽然这对觅食蜂社区的内容建设有很大帮助,但是某种程度上对老用户是种伤害,老用户的流失是个隐忧。
在笔者发稿前,觅食蜂针对老用户开辟了会员等级快速上升的通道,对于不怎么发表探店笔记的老用户来说,他们蜂蜜的折扣比例被上调为30%,虽与早些时候的50%仍有差距,但比起10%的基础折扣比例,已勉强能够让老用户接受。看来觅食蜂也意识到了老用户流失的问题,反应迅速。
显然,觅食蜂现阶段运营思路是最大限度满足商家的品牌需求与获客需求,为此不惜牺牲用户体验。
联想到觅食蜂app首页几乎都是系统推荐的探店笔记,觅食蜂现在在做的就是尽可能提高商家的曝光量,满足商家的核心诉求。
从南京一地来看,老商家纷纷退出平台,新商家开发速度滞缓,可见觅食蜂对商家核心诉求的满足并不到位。如果仅仅是希望强推探店笔记和变相强迫用户生产优质内容就能解决这一问题,显然不现实。
此外,觅食蜂在运营方面做出了大量尝试:
比如虽然老套但是实用的“邀请好友,双方获得蜂蜜”,比如旨在提高话题度和活跃度的“甜咸粽子大战”(吐槽:这个话题历史感满满,毫无新意),比如明星show,按道理来说明星对app知名度的提升是会有一定积极作用的,但很可惜,除了觅食蜂的官方推送,并没有在其他渠道获得相关消息,热度过低。
觅食蜂目前正在发布“美食达人招募令”,与大众点评的VIP很类似。
觅食蜂对美食达人申请者最看重的特性显然是他们对优质内容的生产能力(社交平台粉丝5000以上对绝大多数不适用),总体来说,对于经常探店且乐于分享的用户来说,申请难度不会很大;大众点评申请标准的综合性会更强一些,就拿大众点评等级≥Lv2来说,它要求用户不仅仅是贡献内容、还要浏览内容、消费购物、社交互动、完善账户信息。
而在专项福利方面,大众点评VIP的性价比和丰富度明显高出一截,但从两款app的发展成熟度来看,可以理解。
7.2 对运营的思考与建议
首先要明确的是,满足商家诉求绝不意味着可以伤害用户体验,否则迟早会感知到这种鲁莽行径的后果。与其在这些地方较劲,不如对app业务模式和功能细节重新把握、优化调整。
从满足商家品牌需求和获客需求出发,笔者认为可以在以下方面发力:
其一,打造“最品牌”, 以官方探店采访的形式,深入商家内部,让商家可以全方位展示自身,尤其是主打菜品等,力求在细节上打动消费者。更新频率建议是一周两次;
其二,打造“最达人”, 与觅食蜂目前主推的“美食达人招募令”结合起来,对美食达人的探店过程全记录,形式以短视频和图片为主,文字为辅,更新频率建议是每周两到三次;
其三,打造“最觅食”, 每天主推一到两篇优质的用户的探店笔记,更新频率是每日更新;
上述的“三最”是可以长期坚持进行的运营活动。“三最”并没有投入过多资源,主要的运营成本是人力成本(采访、拍摄、撰写、编辑)。运营从商家、美食达人、普通用户三个出发,主要利用了商家迫切需要提高知名度的心态以及“用户是傻瓜”的思维(与其给用户过多自由度,不如将内容直接打包塞给用户)。
换句话说,与其大而泛地进行“瀑布式”推荐,还不如将流量集中倾斜于部分优质内容。
其四,每周向用户推送一次定制化的“美食周报”,汇集用户可能会感兴趣的相关信息, 比如平台新入驻商家的套餐推荐,比如某些菜品的历史逸闻。用户可在“觅食记”的公告栏(轮播图)查阅最新的美食地图,其核心目的依然是帮助商家获取关注度。
年轻用户群体对新玩法接受度是比较高的,而且他们更乐于展现自我, 笔者认为带有社交属性的活动会更受觅食蜂用户群体的青睐:
- 其一,开展“美食地图”活动,将觅食蜂商家以光点的形式显示在地图上,用户每探索一家店就可以在这个位置插一面小旗。平台可以将用户专属的美食地图生成图片,鼓励用户将图片分享到朋友圈等。此外,在相应节日有针对性地掀起话题度,比如在七夕时候推送“我带你插过的旗连起来是爱心的形状”等文章;
- 其二,在用户互动方面做文章,除去常规的线下集体聚餐、线下美食沙龙等,线上可以举行一次类似于“谁是最懂你口味的ta”的活动,匹配口味一致或相近的男女,给双方提供一个社交的渠道,走胃也走心。
总结来说,运营的活动既需要迎合商家的痛点,也需要让用户在心理层面上对产品始终抱有较高的期待值。
八、功能分析
笔者之所以将功能分析放在最后,是因为笔者觉得脱离了业务模式和运营模式去大谈特谈如何改进一款app的功能设计,是非常不客观的一件事情。
觅食蜂app在现阶段可以说是“小而美”,它的功能模块、页面布局、细节设计都比较简约,能够给用户带来一种温度感,但是简约是不是一定意味着功能简单?
就拿“蜂蜜”来说,蜂蜜的获取方式是多样的,但是应用场景却非常单一,导致蜂蜜难以在提高用户满意度和活跃度方面起到积极作用。这对用户生产优质内容的积极性也是一种打击,用户会觉得蜂蜜只能用来抵扣探店套餐的部分价格,所以够用就好。
那么蜂蜜的使用场景是不是可以拓展?如果可以拓展怎么在功能设计上有所体现?
笔者抛砖引玉,蜂蜜是不是可以与团购体系结合起来?
即用户在购买团购套餐时可以用蜂蜜获取随机折扣,至于折扣多少与用户近期在平台的表现有直接关系,由此进一步提高觅食蜂团购套餐的竞争力;蜂蜜是否可以用于用户之间的互动,毕竟单纯依靠平台对内部流通货币进行派发与用户之间自发性质的货币流动是完全不一样的效果,比如让用户用蜂蜜对觉得很赞的笔记打赏或者用蜂蜜悬赏提问美食、店铺、套餐相关的问题。
再进一步,在时机成熟的时候是否可以开通一个蜂蜜兑换商城?
显然,觅食蜂app的功能性上需要做出一些改变了。
8.1 “觅食记”功能模块分析
8.1.1 问题总结
觅食蜂之所以将“觅食记”放在首页,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推荐的探店笔记能够成为给商家带去曝光度的一个入口。
觅食记主要由二级滑动导航、轮播图、瀑布流笔记展示区等组成,基础功能包括有切换城市和搜索美食笔记、店铺和用户。
- 滑动导航结合了对套餐内容的分类和热门的美食标签,用户可以自由浏览对应分类或对应标签下的探店笔记;
- 轮播图就是前文提及的公告栏,可展示觅食蜂app近期重点发布的通告等;
- 瀑布流笔记展示区实际上是由一张张小卡片组合而成的,图文结合,图片尤为显眼。
“觅食记”目前存在的问题归纳如下:
- 上方红框圈住的部分即为滑动导航栏。它提供的可选标签和内容分类过少,非常笼统、泛化,且彼此之间存在有重叠的情况,比如火锅是不是也在中餐的范畴。精细化程度不够带来的后果就是用户难以真正查看到自己感兴趣的笔记。
- “明星show”出现在滑动导航栏非常突兀,它既不是套餐内容的分类,也不是探店笔记里的热门标签,有为了放在这里而放在这里的感觉;
- 下方红框圈住的部分即是瀑布流笔记展示区的组成卡片。它的文字介绍是“瑕不掩瑜,杭州必来”,可是用户选择的城市是南京,给用户推荐杭州的笔记有什么意义呢?根据笔者推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笔者之前在切换城市时误切过杭州;
- 瀑布流笔记展示区在视觉效果上过于凌乱和集中,它的本意是好的,减少文字量,用高质量的美食图片吸引用户注意,但“乱花渐欲迷人眼”,反而会让用户丧失了点击的欲望。同时这种图文结合的形式从外部看不出任何有价值的信息,比如“瑕不掩瑜,杭州必来”,你完全不知道这是哪家店以及这家店到底有什么特色。换句话说,如果信息展示量不足,那么用户对探店笔记的点击是有是试错成本的。
- 下拉页面刷新以后,推荐的笔记内容和顺序并未有所更新。
8.1.2 改进方案
针对以上问题,改进方案如下:
(1)将笔记展示区分为两种模式:
- 一种是常规的自定义模式,即用户通过滑动导航栏选择感兴趣的探店笔记进行浏览,依然是瀑布流风格,适合有明确探店指向的用户;
- 另一种是探索模式,探索模式下每次只显示一张卡片—平台从海量优质笔记中随机推送,有点探探的意思在里面。手指左滑可查看下一篇探店笔记,手指右滑查看上一篇探店笔记,探索模式更富有趣味性和未知感,适合探店指向不明确和随便逛逛的用户,也适合对瀑布流风格天生不喜的用户。
(2)去除滑动导航栏里过于泛化的内容分类,比如“中餐”和“西餐”,同时支持用户手动添加、删减标签,点击“标签添加”,即可自行添加精细化程度更号的美食标签,比如“牛排”、“烤鸭”等,平台会自动筛选出包含“牛排”、“烤鸭”等关键词的笔记推荐给用户。
至于删减标签,用户只要长按想要删减的标签,再点击标签右上角的删减图标就可以,示意图如下:
“明星show”不再出现在滑动导航栏内,而是在公告栏中单独占据一个页面,“明星show”作为一种提高产品热度的运营手段,本身就不应该将入口隐藏得那么深。
笔记展示区中探店笔记小卡片修改后的示意图如下:
除去原有的美食图片和一句话介绍,还展示了必要的一些信息,包括店铺名称、精细化的美食标签,点击以后可显示店铺地址的图标。精细化的美食标签有其重要的存在价值,越是具象越能让用户产生点击查看的欲望。
探店笔记小卡片与滑动导航栏内的内容分类、标签是建立起联系的。比如用户在滑动导航栏添加了“烤鸭”这一标签,那么“杨老四全鸭宴”这一篇笔记便很有可能推给用户,精准度程度增加。
- 在公告栏下方位置添加“最品牌”、“最觅食”、“最达人”三个模块,其意义已在前文进行过阐述,从页面布局来看,这三个模块的加入将会使页面更加富有层次感。
- 页面刷新以后,平台推荐的笔记将自动进行一次更新,且未读笔记的优先级要高于已读的笔记,优质笔记的优先级要高于普通笔记,推荐指数高的店铺的笔记优先级要高于推荐指数低的店铺的笔记。
8.2 “探店”功能模块分析
8.2.1 问题总结
“探店”模块的布局同样比较简单:
“探店”功能模块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 第一部分包括了一些基础功能,包括查看想去的店、搜索感兴趣的内容以及选择商圈、街道、地区;
- 第二部分是“大家都在看”,分为“新品来袭”和“底价秒杀”;
- 第三个部分是“为你推荐”,同样以卡片形式展示,卡片信息包括套餐详情和相应的探店笔记。
“探店”目前存在的问题归纳如下:
- “探店”模块缺乏条件筛选功能,给用户使用带来一定困扰。打个比方,某用户希望抢购的套餐能当天享用,他还要点开套餐详情拉到页面下方去查看购买须知,以此确定是否可以当天享用,还是说需要提前一天预约。平台完全可以帮助用户将能够即买即用的套餐筛选出来,提高用户使用时的便利程度;
- 上方红框圈住部分的标签数量过少,且毫无逻辑性可言,难以理解为什么要将“火锅/自助”拎出来与“全部”和“品质优选”并列,并不是所有用户都偏爱火锅的,如果用户偏爱的是日韩料理呢?
- 下方红框圈住的就是“为你推荐”部分的卡片,问题非常突出。在前文我们就已经有过相关分析,用户体验相当之差,探店笔记完全盖过了套餐详情,主次不分,视觉效果很差。此外,很多笔记是过时的,套餐里面的菜品早已经更换过,笔记参考价值有所欠缺。同时,卡片内重要功能缺失,“砍价”和“立刻抢购”隐藏过深,用户关注的一些信息获取路径繁琐。
8.2.2 改进方案
针对以上问题,改进方案如下:
(1)添加条件筛选功能,点击“条件筛选”图标,即可弹出一选项框,用户可在预约、就餐地点、兑换时间、有效期、就餐人数五个方面自由选择,以提高抢购套餐的效率。其中,“兑换时间”由用户自定义,即将兑换时间设置在时间A 到时间B这一时间段内;“就餐人数”方面,如果用户选择双人,那么双人餐和2-3人餐都会推给用户,以此类推。
(2)允许用户自由增删标签,原理与上文“觅食记”中标签的增删一致,不再赘述。
(3)卡片是重点改进的部分:
- 首先,将探店笔记隐去,不在本页出现;
- 其次,在醒目位置将现价和原价突出出来,给予用户抢购套餐分秒必争的心理暗示;
- 此外,将“砍价”与“立刻抢购”功能在卡片里展示;至于“更多团购套餐”,在前文的业务模式改进里已经分析过它存在的必要性,这里不再赘述,所以在卡片里给用户预留一个选购团购套餐的入口是有价值的;标签栏可以滚动探过店的用户在笔记里添加的标签,方便用户初步判断套餐的内容和质量。
- 最后,之所以将“购买须知”单独列出来,是由于不同套餐的消费要求也有所差异,所以购买须知是用户必读的重要信息。
8.3 详情页功能模块分析
8.3.1 笔记详情页功能模块分析
笔记详情页的问题及改进方案主要如下:
- 第一张图蓝框圈住的图片可以与文字相结合,用户在上传图片时对图片添加“一句话介绍”,这“一句话介绍”可以看成对图片的补充说明。
- 第二张图上方红框圈住的标签部分,建议添加“点赞”功能,用户如果认可该标签,可以手动点赞,点赞数可以显示,提高用户参与度。
- 允许用户对笔记质量加以评价,添加添加笔记质量评价功能,而用户的评价可以作为评判该笔记是否优质的重要依据;同时支持用户使用蜂蜜对笔记发布者进行打赏。
- 第二张图下方红框圈住的为“更多觅食笔记”,该模块背离了用户的使用习惯,用户正常的使用思维是“更多觅食笔记”中应是与本店铺、套餐相关的笔记,而不是其他店铺和套餐的探店笔记。
- 用户与笔记发布者没有通过笔记产生直接联系,建议增加一个“请回答,觅食君”的功能,允许用户针对笔记内容对笔记发布者提问,提问与回答将呈现在页面内,丰富页面内容,也具有一定参看价值。
- 用户目前暂无办法回复其他用户在笔记下发表的评论,互动方面体验较差,这也是很多用户在吐槽的一个点,需要尽快将该功能开通。
改进后页面示意图如下:
注:手机屏幕需要进行滚动操作才能看到详情页内全部信息。
8.3.2 套餐详情页功能模块分析
套餐详情页可改进的有如下几个地方:
(1)红框圈住的“砍价”区域功能需要进行拓展,除去常规的砍价功能外,还应允许用户自行设置抢购该套餐的心理价位,在套餐价格被砍到该心理价位时,平台就会对用户发出提醒。该功能对缓解用户反复查看砍价情况带来的疲倦心理有一定帮助,同时能够刺激套餐下订率的提升。
(2)添加“收藏今日已砍价套餐”的小功能,方便用户集中查看砍过价的意向套餐,避免在“探店”从头翻找的尴尬。
这里有一点需要说明:“砍价”功能作为特色功能,除了在套餐详情页面出现,还在改版后的“探店”页面和笔记详情页面出现,为什么只在套餐详情页面设置“收藏今日已砍价套餐”这一功能,是因为用户只有点击查看套餐详情,我们才可以认为该套餐是用户的意向套餐,部分用户有从上到下全部套餐的“砍价”点击一遍的习惯。
(3)蓝框圈住的菜单部分比较鸡肋,最主要的问题是用户仅仅从几张图片接收不到有价值的信息,甚至看不出图片对应的是菜单里的哪一款菜品。可以考虑将菜单与套餐内容整合在一起,同时支持用户自行上传菜品照片,支持用户上传对菜品的具体评论。
(4)需要在合理位置给团购套餐提供入口。
改进后的功能模块示意图如下:
其中,“收藏”按钮必须要在用户砍过价以后才会显示颜色,提示用户可以收藏该已砍过价的套餐;而“砍价提醒”部分,用户可以点击下划线设置一个金额,数字限制在一元至套餐原价之间(1元是觅食蜂规定的套餐砍价最低价),当套餐价格被砍到该价位时,平台即可对提醒用户抢购下单;“这里有更多精美的团购套餐等你来抢”非常醒目,吸引用户注意,让他们知道这里是团购套餐详情页的入口。
点击“套餐内容”旁边的“笔”,即可让用户自行上传菜品实拍照片以及对该菜品的评价;点击“菜品X”旁的“倒三角”,会弹出一个菜品详情框,内容包括菜品名称、商家照片、用户对该菜品的评论和用户实拍照片,点击屏幕空白处可隐去弹框。
8.3.3 店铺详情页功能模块分析
店铺详情页的布局非常简单,分别是店铺的基础信息、套餐详情页的卡片和觅食笔记的呈现区域。
但需要注意的是,如下图所示,部分店铺已经下架了自己的套餐,所以没有套餐详情页的卡片。
店铺详情页可供改进的地方有如下几处:
- 继续在醒目位置设置团购套餐入口,与笔记详情页、套餐详情页形成联动,吸引用户去尝试,将流量引给团购套餐模块;
- 增加一个“问去过的人”的功能模块,用户可以在该模块提问(也可用蜂蜜悬赏提问),探过该店的用户会在“消息”里收到平台推送,可以向有疑问的用户解答;
- 对于已经下架套餐的店铺,可以增加一个“许愿池”功能,用户可以通过点击“我想去”给许愿池蓄力。好处是让商家与用户建立了互动关系,同时给商家增加信心,让它看到觅食蜂对它品牌需求需求和获客需求的支持力度与满足程度。在时机成熟的时候,觅食蜂可以邀请商家重新推出抢购套餐。
许愿池功能模块示意图如下:
- 点击“我想去”右上角的问号,用户可以查看平台对“许愿池”功能的解释说明;
- 点击“我想去”以后,“已有X人期待全新探店机会的出现”的X数字会+1。
8.3.4 用户详情页功能模块分析
用户详情页美观程度不足,建议重新设计。
用户详情页的问题归纳如下:
- 对于被招募为“美食达人”的用户,建议生成他们专属的美食达人标记;
- 建议显示用户等级;
- 加以增加用户个人信息的显示,内容包括坐标、星座、年龄和性别;
- 建议添加勋章墙功能。勋章的种类与数量一定要足够丰富,而且对勋章的命名要有觅食蜂的特色,让用户在贡献内容、浏览内容、消费套餐、社交互动的过程中获取勋章,逐渐形成自己的勋章墙,成为用户身份的象征;
- 增加“私信”功能,方便用户之间直接交流,这一功能的缺失同样引起了部分用户的不满。
改进后的用户详情页的示意图如下:
8.4 其他功能模块分析
由于剩下的几个功能模块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只需在细节方面做出调整,所以我们合在一起进行说明。
8.4.1 发布笔记功能分析
“发布笔记”是觅食蜂app的核心功能,能选择相册、拍照、短视频等方式发布笔记,用明黄色“+”Tab中心突出显示,功能设计方面中规中矩,不亮眼,但也挑不出什么错,基本能满足用户使用需求。
唯一需要改进的是,用户在给笔记添加标签时,除了直接添加热门标签,还可以在搜索框里输入关键词,然后在生成的目录里选择性地手动添加。也就是说,用户无法完成对标签的自定义添加,比如用户想添加的标签是“鸡汤全城最赞”,觅食蜂是无法满足该需求的。
建议觅食蜂支持添加自定义标签,标签精细化和个性化程度的提高,对于美食社区的生态建设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8.4.2 消息功能模块分析
在前文,笔记建议增加“收藏今日已砍价套餐功能”,建议在“消息”功能模块添加一个“今日砍价套餐信息”,与“通知消息”和“关注消息”并列。
8.4.3 “我的”功能模块分析
必须指出来的是,视觉效果真的不是很出色,给人一种过分简单和空洞的感觉,页面布局建议仿造前文提及的用户详情页改进方案重新设计。
目前,“我的”在导航栏只呈现了“我的蜂蜜”、“我的订单”、“邀请有礼”和“我的等级”,建议增加“我的问答”、“最近浏览”、“笔记待写”。
“我的问答”可以查看用户与商家、其他用户之间的提问互动内容;
“最近浏览”适用于手滑的用户,有的用户看到了感兴趣的笔记或套餐,当时没有收藏,回头再找就找不到了,“最近浏览”就能派上用场了。
之所以将“笔记待写”突出出来,是为了提醒用户去写探店笔记,帮助社区完善内容建设。
九、总结
目前到店餐饮O2O的市场格局已定,巨头玩家的优势非常明显。
觅食蜂有它自己的野心,成为行业搅局者有些难度,但坚持走自己“小而美”的发展路线,也能获得数量庞大的忠实用户。事实上,觅食蜂的发展速度并不缓慢,现在已经在十个城市开展了业务,美食社区内容建设上也卓有成效。它的玩法深受年轻人的喜爱,而且口碑传播的效果非常之好。
觅食蜂作为小玩家,优势就在于它的灵活机动性,它以探店套餐作为切入口对年轻人有天然的吸引力。但是觅食蜂的问题同样也很突出,现在隐隐有颓势显现,商家对其能否满足自己的曝光度需求存疑,用户对自身体验受到伤害感到不满。
觅食蜂的下一步棋怎么走,是把好牌打烂,还是一鼓作气调整该调整的,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单鹏,大学零食盒子创业失败,现在是梦想转行成为优秀产品经理的年轻人。
本文由 @单鹏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