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军12条产品军规,对经典的再思考
笔者从自身工作实践情况,对俞军的十二条产品军规进行了解读,供大家参考。
这段时间看俞军老师的演讲和分享,其中俞军12条产品军规也是流传最为广泛,John也根据自己的工作思考做了下解读,可以一起来看下。
不体验产品的产品经理顶多就是一个原型机器。有些产品经理仅仅在梳理需求的时候打开产品看一下,其他时间基本上属于图标状态。
首先你自己都不用自己的产品,怎么期望用户过来用你的产品?
- 我觉得我们平台的商品没有京东的质量好,所以我自己买东西基本会用京东。——90%的电商产品经理都这样认为的,John觉得你是否也可以顺带测试下在商家沟通,退换货流程?记得John以前测试电商产品时,会退货好几次。主要看物流上的影响、商家的态度和平台的退换货机制。
- 我们产品是SaaS产品,怎么成为深度用户?——是否可以用SaaS满足自己工作的某些需求?
这里John着重的想强调两点:
- 带着真正的需求去使用一个产品,和作为一个"测试者"去使用一个产品,感受会千差万别。 (真需求)
- 用不同维度,角色来确保一个观点,尽量符合多数用户需求的保障。因为不用角色有不同需求。 (高频度和多角色)
用户已经被产品教化的很聪明了,好用就留下,不好用就离开了。所以用户能反馈问题,证明是产品的忠实用户。用户说的不一定全对,但是一定符合他在某个场景下有这个需求。
比如John预约医院的时候经常遇到,不清楚这个病属于什么科室,以致于操作10分钟还没有预约成功。
能否通过疾病查找科室?查找之后反馈最近的医院?筛选医院的等级?怎么去这个医院?
那么产品经理需要找到的是最优解,通过用户行为记录(经常搜索的关键词是哪些?用户最关注的是什么?)去思考问题的点并形成用户需求池。
可能有的小伙伴就会问了,我们MVP产品还没有上线?用户是谁都不清楚,怎么站在用户角度去思考问题?
——建议首先根据行业属性制定行业用户基础画像,然后真的找几个人去访谈下吧。 访谈的流程: 用户使用前→使用中→使用后→感受是什么? →吐槽→竞品有哪些? →制定用户画像。 也许这样你会清晰不少。
说到用户体验,很多产品经理只是从页面设计上去看用户体验,而忽略了从用户使用流程上去追求用户体验。
在微信中和某个人单独去沟通时,有几条路径:
- 很清晰的知道好友昵称关键词/聊天记录/分类等,可以快捷通过搜索微信好友昵称关键词等信息找到;
- 只能大致熟悉好友头像,就只能通过好友列表去寻找好友了。
再一种,用户体验行为路径一定是从开始到结束的场景。比如用户购买商品,从进入APP开始到最后下单成功的购买流程中,有哪些地方是用户困惑且迷茫的,停留时间较长。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操作习惯,那么此时的用户体验是为了让用户操作行为更加的顺畅。
页面设计体验只是用户体验的表,而用户使用流程是用户体验的里。 当然,如果有效的结合,才是最完美的效果。
“这个功能上线后,效果不是太好。可以需要回滚一下”,“这版本没有太多意义,方向都已经偏离了”……经常听到这些话。
从John的角度上来看,一方面是因为产品经理没有厘清这个版本的目的是什么?通过达到这个目的的产品功能清单是什么?产品中的每个细节的变动,背后一定有数据和需求规划支撑。
“这个版本就是快速上线验证,所以先上了再说。”“这个模式跑不通,有什么补救的措施吗?”……是不是也经常会听到这些话。
这里可能有一个误区,“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并不是没有思考清楚就做,而是在有规划的基础上,推出的是闭环产品。电商中肯定是先做了购买流程才会上线,并不是只有商品列表就会上线了。
针对于模式跑不通的问题,其实是需要分析产品模型。这是在行业调研就需要关注的对象。
产品模型主要分为三部分: 产品架构、运营体系和商业模式。 针对这三部分问题是不是也需要去细细思考下?
做产品切勿拍脑袋,需求的来源无非是产品规划类需求、用户类需求、数据分析类需求和业务类需求。
在产品创新的过程中,一定是核心需求+交互上的调整,能够更加便捷的为用户所使用。所创造的需求99%的都是伪需求。你以为你想让用户高频使用的就是用户想要的。
这里在重申下需求的来源:
- 产品规划类需求: 是需要提前思考清楚产品模型所制定的需求,梳理出产品路线图。路线图可以调整,但是核心需求逻辑是不变的。
- 用户类需求: 产品用户画像以及用户操作行为记录分析出来的需求。这部分需求需要针对特定用户做访谈调研确认需求。
产品生命周期的历程决定了在当前产品阶段需要以什么为优先级目标。
比如社区产品在成长期阶段,重点是针对产品的拉新留存促活为第一优先级,那么首先应该做好PGC和UGC内容的输出体验,让用户产生互动性和荣誉感。而并非盲目追求商业化变现。
产品经理在做产品的过程中,拒绝贪嗔痴。 每个模块都想要。 而每个模块都没有做好,做完善。
就像绝大多数产品经理都不能改变世界一样,产品不要直接就想改变用户。
改变用户的前提是产品已经满足了绝大多数用户的场景,可变的只是在细节上正向的引导用户。(这里的引导是你业务驱使的)比如在电商拼团模块中,那么可以只做拼团服务而不能单一购买。
在产品中长期留下的用户可能通过产品行为不断的影响用户,而新用户刚进来会对产品产生陌生感。
之前就有小伙伴问了为什么拼多多能教化用户?其实拼多多本质上是电商产品,而拼和砍的行为只不过是抓住了用户的本性——低价格。也是正向的引导用户而已。
产品的核始终不变,变的是在核上加了产品策略。
从John的角度上来看,产品经理需要思考两个点:
- 20%的功能占据了用户80%的时间;
- 20%的用户占据了80%的活跃度。
按照二八法则去思考。那么可能你会问了:思考了20%的功能,剩下的80%的功能呢?
其实就是在剩下的80%功能里面再去寻找20%,在80%的用户里面再思考20%,以此类推。
当竞争对手做了某个功能,而你应该去探索的是该功能是否能为为我哪些用户使用?是不是在这个阶段去做?
当然,可以快速复制,但是一定通过埋点做数据分析。
产品给用户的体验路径一定是“ 可用→易用→好用 ”。
首先要保证产品是可以用的,不至于用户在产品中不能进行整个流程的体验;
易用性是保证产品在给用户使用过程中,能感觉操作更加的便捷,清楚功能的操作、区别和提示;
好用性是最高层次的,关于人性化的关怀和用户期待值的产生。但是落脚点需要保证产品流程通畅,无误区。
好的产品针对于用户来说,是在满足用户需求的情况下给用户产生意想不到的价值。 比如在人人都是自媒体时代,信息的接收者能为帮助用户提升自己的能力,而输出者一方面可以用来知识沉淀,另一方面也能获得收益。
“去抄下竞品吧。”可能大家误解了这句话,针对抄产品,并不是照着页面抄袭就可以了。而是需要了解你所要抄袭这个产品的前因后果(针对这个产品做一个拆解),明白这个产品在这个版本做这个功能的原因是什么?
抄袭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抄完了却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 (说不清楚所抄袭的内容给你产品带来的价值点是什么? )
Don't make use think.
在用户分层维度有一个著名的模型: 小白用户、中间层用户和专家用户。 其实在实际的案例中,中间层用户会占80%,我们在思考产品的流程和功能时候,尽量能做到友好响应和简单流程。
在一个,用户研究应该贯穿产品生命周期,在产品调研阶段,可以考虑做行业用户调研,对产品基本用户画像做大致了解,并模拟用户操作路径。
在需求澄清之前,针对种子用户做用户访谈,一方面可以清晰的了解用户当前痛点,另一方面可以针对需求澄清前做需求确认。
在产品上线前后可以做可用性测试,针对具体案例模拟用户操作记录,并思考后续迭代是否有改进措施。
都讲 无用即伤害 ,页面上明明我只是搜索为主的,你下面还列了很多那种门户网站的信息啊,像之前Google打败Yahoo的时候,Google的搜索页面就是一个搜索框。
搜索页面就是用来搜索的,应该给它一个最简单的页面,一个框就可以了,不要再给它其它的乱七八糟的东西。
总结
说一千道一万,下面是John最想说的话:
这些做产品的大道理,其实每个人都懂。我觉得只要脑瓜稍微聪明的人,随便在哪找些资料,都觉得像真理一样。其实没有用,这种大道理谁都懂。
关键是在实践中刻苦铭心的去体验这些东西,必须得去设计些东西,然后你会收到用户的反馈,会有人骂你——“这是哪个二货设计的呀?!”或者“这个设计太流弊了!”你必须在这种不断的体验过程中,才会知道什么是用户体验,什么是用户想要的,什么是一个好的产品。
我觉得很多产品经理在面试之前,会去想要跟一些面试官谈一些“怎么做产品”之类的大道理,没有用。反倒不如讲一讲你自己使用或设计的那个产品哪个地方做的好,哪个地方做的不好。
话糙理不糙,落实基础,好好跟好一个项目,已经足够了。
作者:John,产品狗一枚,微信公众号:产品狗聚集地。欢迎一起沟通交流。
本文由@John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 基于CC0协议。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