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亞馬遜熱帶雨林的大火新聞,探討媒體現象與科學真實──《科學月刊》
- 文/林朝欽,林火學博士,現任亞熱帶生態學會理事長。
近年來,從初夏的 6 月開始,森林火燒新聞常成為世界性的焦點。通常,新聞中的火燒地點都是在北半球溫帶的美國、加拿大、俄國或地中海型氣候的歐洲;當北半球野火季在 10 月結束後,森林火燒的新聞轉為南半球,例如 12 月左右的澳洲。今 (2019) 年 7 月西伯利亞森林大火,3 百萬公頃森林過火,就是一件典型的夏季野火新聞,但到 8 月中旬,卻被大半位處南半球的巴西亞馬遜熱帶雨林火燒取代,加上名流在社群媒體如推特、臉書上的議論,堪稱罕例。每年夏天巴西都會有農民燒墾,為什麼今年特別被關注?
亞馬遜並未全副燃燒,但毀林持續發生
今年 8 月 19 日,火燒的濃煙飄進了南美最大城聖保羅市,蔽日濃煙讓白晝變黃昏,濃煙其實是來自農民引火的農牧場,森林早在幾個月前被砍伐了,並非活生生的綠色雨林。
熱鬧的媒體報導與名流議論中,透露了人們關心亞馬遜熱帶雨林的事實,但普遍誤解火燒現象與濫用資料,例如法國總統馬克宏 (Emmanuel Macron) 說世界上 20% 的氧氣由亞馬遜森林提供,亞馬遜熱帶雨林這個「地球之肺」正在燃燒,好似人類即將缺氧。
事實上,亞馬遜森林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與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氣幾近相等。另外,網路上瘋傳的照片更是張冠李戴,媒體也正模糊誤導雨林正在燃燒的意象,但這些火燒處其實是已成農場或雨林不久前被砍伐的新墾地。
比如說這張常有名的照片,其實拍攝於距今 (2019) 16 年前。
依據全球森林觀測 (Global Forest Watch) 的衛星影像數據,估計目前有 20% 亞馬遜熱帶雨林遭到 毀林 (deforestation) ,也就是說大部分亞馬遜熱帶雨林並沒有起火燃燒,但毀林作業目前並沒有停止。
亞馬遜熱帶雨林五百年來的境遇
世界銀行 (World Bank) 的數據顯示,森林佔陸域生態系 30.17%;若依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CBD) 的森林分類,熱帶雨林屬於熱帶濕闊葉林或乾闊葉林,分布在南北緯10度之間,約佔全球森林面積13%,其中南美洲的亞馬遜熱帶雨林最大。
而根據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 (World Wildlife Foundation, WWF) 的資料指出,亞馬遜熱帶雨林約有 670 百萬公頃,與美國面積差不多大,是當今最重要的森林生態系,其中約 60% 面積在巴西境內。
當葡萄牙人於 1500 年抵達巴西後,亞馬遜熱帶雨林就註定了被毀林的悲慘命運。最初是巴西紅木 (Pau-brasil) 的大量砍伐,後來是橡膠樹 (Para Rubber Tree) 成為掠奪對象,美國福特汽車公司 1934 年廢棄的橡膠城 (Fordlândia),即是毀林紀錄之一。
時至今日,亞馬遜熱帶雨林還要跟全球化貿易的牛肉、大豆、石油氣與礦產競爭生存權,看來這段悲慘命運仍將繼續下去。
森林火不一定是災害
不論是自然如閃電,或人為如縱火等原因,有森林就可能有火燒。
地球政策研究院 (Earth Policy Institute) 統計,全球每年平均有 75~820 百萬公頃森林火燒。人們通常認定所有森林火燒為「森林火災」,一旦發生必須加以撲滅,是一種負面的災害想法。
然而,生態學的研究中早就發現火與森林關係密切,特別是溫帶地區的針葉樹林,像美國的美國黑松 (lodgepole pine)、長葉松 (longleaf pine)、紅杉 (sequoia) 及加拿大的雲杉 (spruce) 都靠自然火幫助更新,如果沒有自然火,還得使用計畫性引火來人為幫助。
而這類的樹種被稱之為「賴火樹種 (fire dependent species)」,美國國家公園對這類森林甚至執行 野火不救政策 。
臺灣雖處亞熱帶,但分布在中高海拔地區的臺灣二葉松也被認為是賴火樹種,臺中大甲溪上游週期性的有臺灣二葉松林火燒,但火的生態功能從未被思考,一概以森林火災視之處理,造成大量滅火人力、物力的準備與投入。
分布在中高海拔地區的臺灣二葉松也被認為是賴火樹種。圖/Kplant
此外,溫帶針葉樹富含油脂,閃電引發火燒是很正常的現象。而眾所周知的熱帶雨林,是潮濕多雨的闊葉常綠樹,雖然有乾季,也不容易發生自然性的火。
但亞馬遜熱帶雨林卻有傳統的 墾燒 (slash and burn),這是一種符合保育原則的農耕方式,熱帶雨林的土壤並不肥沃,原住民通常會在乾季前砍伐一小片森林,乾季來臨時引火,焚燒後的灰分提供土壤養分,適合種植農作物,耕作幾年後,因為土地已再次貧瘠,原住民會放棄這塊農作地,搬移到另一個地點,再墾燒一塊新農作地,形成像遊牧一樣的遊耕。
被廢棄的農耕地因為周遭森林種子的進入而有所恢復,也促進了生物多樣性健全。這樣的遊耕在亞馬遜熱帶雨林進行了數千年,是保育與永續生產模式。
所以,縱使是沒有自然火的熱帶雨林,在乾季引火墾燒成為傳統,也沒有人會認為是森林火災。
在全球化與經濟開發的商業模式下,農牧礦生產必須大面積砍除森林,以利機械化與長期固定的耕作,最簡單的開發方式是乾季墾燒,但這方式卻不知不覺從傳統的遊耕用火,變成破壞森林生態系的森林火災。
在巴西,這樣的開墾方式仍被政府允許,也為民眾接受,甚至認為是既有文化,這才是今天火燒的實況,也是媒體報導與名流討論誤解的地方。
經濟發展競賽必然要毀林才有生產的土地,火不過是這種必然性的工具,如果要譴責護林或救火不力,不如思考經濟發展競賽為何主宰著當今社會。
繼續燒下去,亞馬遜熱帶雨林會消失嗎?
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曾調查,2001~2012 年間亞馬遜熱帶雨林每年毀林平均約 1.4 百萬公頃,總共約 17.7 百萬公頃已轉作農、牧和礦場,主要分布在巴西、秘魯與波利維亞;依此毀林趨勢,預估到 2030 年亞馬遜熱帶雨林約 25% 會消失。
這種趨勢會不會像媒體與名流所傳播的「亞馬遜熱帶雨林將消失」呢?根據去 (2018) 年發表在 Nature 的一篇研究指出:1982~2016 年間全球森林覆蓋面積增加了 2.24 百萬平方公里,全球裸露地面減少 1.16 百萬平方公里。
森林覆蓋面積為何增加?經濟學家提出了所謂 U 型的開發與保育關係論,亦即初期帶來的破壞與汙染會在經濟成長後反轉改善。
依此毀林趨勢,預估到 2030 年亞馬遜熱帶雨林約 25% 會消失。圖/CNN
2012 年發表在《加拿大農業經濟》( Canadian Agricultural Economics Society) 期刊的一篇研究指出,1972~2003 年間全球 52 個開發中國家人均收入達美金 3100 元時反轉毀林作業為植林恢復,這就是所謂的U型的的開發與保育關係。
巴西在 2004 年人均收入達美金 3600 元後,毀林面積開始逐年減少,但願這結果為亞馬遜熱帶雨林悲慘命運帶來一絲樂觀希望。
在爭議之後……?
當前巴西的火,雖已投入軍隊協助滅火,但何時才會熄滅?恐怕要等到 11 月的雨季來臨,因為被認可的墾燒季對已開發或正要開發的農耕地來說所剩時間不多,且媒體關注高峰已過,要燒的地還是要儘速燒。而這場森林火燒,應該已創下南半球在夏季世界性森林火燒新聞的紀錄……
〈本文選自《科學月刊》2019 年 10 月號〉
在這個資訊不被期待的時空裡,卻仍不忘科學事實至上的自由價值。
華人世界第一堂系統性地方創生課程
泛科學院《風土經濟學》線上課全台首賣
如何運用在地文化的元素,打造出獨一無二的「體驗經濟」? 洪震宇老師累積 10 年走訪各地的實務經驗,梳理出一套將在地風土文化資產轉化成地方特色產業「風土經濟學」模式。 想要投入鄉村振興、文化創意、地方創生的人,這是最值得投資的一門課! http://bit.ly/35tCFO5
泛科學院獨家新課募資 限量5折預購
孩子從 3 歲開始知道錢有支付的功能,5 歲之後孩子想要的東西越來越多。財商(FQ)即生活,這堂由泛科學院與布萊恩兒童商學院攜手共同企劃「兒童基礎財商養成-家長篇」線上課程,以家長的視角理解如何與孩子溝通金錢觀念! http://bit.ly/2kMxsOV
The post 從亞馬遜熱帶雨林的大火新聞,探討媒體現象與科學真實──《科學月刊》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