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40岁的老男人都会去“钓鱼”
图片来源@unsplash
文|深几度,作者|吴俊宇
25岁的人评价40岁的事情实在有些拙劣可笑。读来可笑的话,权当是一个年轻人在思考自我和世界的关系,思考自己未来15年后的模样吧。
一
Aha视频在《夜钓是中年男人最后的避难所》一文中讲述了这样一个场景:
北京护城河、水库边,聚集着大批夜钓者。带着一个马扎、一条鱼竿,很多人会坐到天亮才回去。
夜幕之中,一个个半死不活的脸沉浸在水边,如果不是走进,几乎看不清表情。只有偶然间的拉杆才能看到波光闪烁。有没有鱼,另说。
里面有破产矿主、餐厅老板、外卖员、游泳教练。总而言之,都是一个个小人物,各自有着各自的烦恼。生活起起伏伏,承受着各自的失败。你说失败吧,各自都还想的有点开。
破产矿主那句话有点哲理:人生就像钓鱼,一条水平线没什么意思,总要有高有低,经历起起落落。
生活也像钓鱼。你哪儿知道哪一杆下去,鱼到底能不能上来。
这话其实《阿甘正传》里有个更美好的表述----我的妈妈告诉我,生命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
40岁的男人钓鱼真是一个终极的人生隐喻。
不管之前读了多少书、嫖了多少娼、挣了多少钱,最后其实都画完了那个圆 ----跑去钓鱼了---- 人生上半场硝烟结束之后在一个地方舔舐伤口、咂摸生活百味。
只不过"钓鱼"的方式各自不同----有些人沉迷全中国自驾,有些人耽于养猪养鸡种菜,有些人盘着手串喝着茶,有些人则是跪倒在佛祖面前,还有人皈依了上帝。
你说他们的生活很惨么?有点惨,可是人依旧还在,还能有闲心钓鱼,这不就是北京都市黑夜中泛着微光的一丝温暖。
那些让人心感到温暖琐碎的事情,其实也就是这些满地鸡毛。满地鸡毛让人烦恼,扯住人的步伐,甚至打扫起来极度考验耐心,可日子不就这样。一点一点还是这么过来了。二
这半年不断和30岁、40岁的人----包括其他记者、搞管理学的、理发师、驾校教练乃至搞市场的做公关的聊他们在关键年龄节点的变化。
最后发现,人的行事风格或许会变,但性格却永远不会变。
这就像是画一个圆。20岁是圆的起点,25岁画了四分之一,30岁画了二分之一,40岁不惑之年总算把圆画满---- 阶段性的圆融或犀利,无非是外在行事风格的变化而已----内核却永远都在。
人会变,一两年的外在变化翻天覆地。人也不会变,内在堡垒永远都立在那里。人大概总是会在一个又一个螺旋上升的怪圈之中循环。
随着年纪增长,行事风格变了,有时误以为性格也变了,其实那个圆心却从未改变。
前几天怀着羞耻心翻开《那些忧伤的年轻人》,看40多岁的许知远怎么回头看自己的20多岁,他的结论是:
不知该庆幸还是悲哀,即使年过四十,很多人还是把我与这本书联系在一起。似乎这近二十年的尝试并无意义,我还是那个迷惘、焦灼、住在28楼的北大男生。不过,或许他们是对的。不管我去了多少地方,写下多少不同题材,多么徒劳地令自己深刻……就本质而言,我没跳出这本书的情感与智力框架。
真的倒腾回五年前,十年前,最终的答案都是,你就是你,从未改变。往后再走五年、十年、十五年。你依旧是你,不会改变。
三
余霜仁在小说《王考》书评《谁在潮湿的台北乡村间低语》里这段文字大概能把40岁的心路历程剖析出来:
在阴阳交际与叙述倒错中,可有可无的逻辑被一个个生命碎片牵连而成的心灵体验取代,人们的一切行为总带着初生儿一般的懵懂与纯朴,此间与现代世界的唯一联系,不过是一条笔直望不到头的柏油马路和久等不来的公交。
余霜仁讲述的是一代代台湾人"北漂"在台北的霓虹错杂中迷方向、铩羽而归的故事。他引用2002年联合报文学奖短篇小说《王考》中的句子道:
"逻辑像个圆,行动像个圆,信仰也像个完整的圆"。
是的,不管读了多少书、嫖了多少娼、挣了多少钱,40岁不惑那年,总会自洽于各自的生命轨迹,画完这个圆。
一直以来沉迷公路片。2014年韩寒的《后会无期》上映。电影接近结尾之处,江河对浩汉说,我们穿越了整个国家。
那时几乎已经失去信念的浩汉反问了一句: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后会无期》观众的解读是,浩汉最终自杀了。而江河活了下来,把他们的故事写成了小说。
那又有什么意义呢?自杀当然毫无意义,活下来就是最大的意义。
所以余霜仁说,即便我们因留恋那些琐碎的温暖而踟蹰不前,但总归还有明日复明日,还有终极处的自由。
活着,其实就拥有微暖,也有最终极处的自由。
四
40岁最好的状态可能就是许知远在《十三邀》第四季里那段发刊词:
看似静谧,可能正澎湃。表现得笃定,其实充满不安。足够理性,才能拥抱危险。历史,与未来一样崭新。而当下,也许如过去一般古老。以兼融之道,编织意义之网。老练,亦可很天真。
尤其是那句"老练,亦可很天真"----你可以手持利器,却杀心不起。这远比年轻时手无利器来得更有安全感。老练的天真,更多是通透后的回归本真。
人总要走过三个阶段,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再是山。"老练,亦可很天真"其实就是回归看山再是山。
《十三邀》第四季专访倪大红时,倪大红说,"苏大强这个角色已经把我榨干了。"
是的,过往的生活经验全部注入进了这个角色之中。倪大红接下来能不能杀死苏大强?倪大红自己也不知道。到底要如何杀死苏大强?他还是不知道。
但他听过一个小故事。一位行者问一位得道者,得道之前到底在做什么?得道者说,劈柴、担水、做饭。行者再问,那您如何得道的?得道者说,他得道之前劈柴还得想着担水,还要想着做饭。得道之后,劈柴是劈柴,担水是担水,做饭是做饭。
这个故事很搞,听起来似乎真的毫无意义。
存在主义之父索伦*克尔凯郭尔在《焦虑的概念》中有个经典论述:
焦虑是自由所导致的眩晕。它关涉对人的限制和人有罪性的认知,是通往信仰上帝之路的一个阶段。
有人问,在无神的世界里如何生活得有意义呢?
无意义就是最大的意义。反复焦虑和脱离焦虑就是最大的意义。西西弗斯的巨石虽然总会回到原点,但回到原点不代表没有意义。
无神的世界里,20岁摸鱼,40岁钓鱼,这就是最大的意义所在啊。(本文首发钛媒体)
【钛媒体组作者简介:吴俊宇,公众号:深几度,作者系独立撰稿人,微信号852405518】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