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厂商围堵小米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丨老铁
近年来,智能家电的发展趋势以及其存量市场红利,已经引起了家电产商的重视(前瞻研究院曾预测2023年智能家电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年度复合增长率过100%),较之小米的重运营,抢入口的"互联网经营方式",家电厂商在初期存在运营思维尤其是运营方式的局限,在我们最近的观察中, 家电厂商已经快速扭转了局势,对小米在智能家电形成较大冲击。
10月10日,在小米发布IoT产品线的冰箱之时,美的IoT同时发布了智能家居创新成果,覆盖智能连接、智能安全、智能芯片、智能场景、人工智能和5G应用等多个领域,且对外正式发布美的IoT开发者平台。其中,"7变3极速配网"突破了行业发展瓶颈,以4.62s(平均10秒以内)最快配网连接速度刷新了纪录。
显然,两大阵营的"贴身肉搏"的势头已经相当明显,这也是2017年以来家电行业改革的延续。
2017年,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标准《智能家电云云互联互通标准》,以云云互联互通的轻量级方案,解决跨品牌智能家电互联互通的难题,初创会员有海尔U+、美的、博西家电、长虹美菱、海信、TCL、创维,其后云智易、康佳、格兰仕、星星、苏州三星加入,在2019年的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博览会上,智能客厅、智能厨房、智能卧室三大场景推出。
家电厂商在通过"抱团"的方式,实现智能家电厂商彼此云平台之间互通,跨厂商间设备得以互通协作,换言之, 家电厂商希望以此方式能够以场景为掘进手段,快速实现全家电品类的批量智能化。
这与小米的运营有着明显不同,虽然迄今为止小米围绕家居已经推出多个智能产品,诸如扫地机器人、空调、电视、冰箱、电饭煲等等,但从规模来看,仍然呈金字塔型,在2019年中报中,IoT联网设备达到1.96亿部,但细分看,其中手环有6000万,小米音箱有5000万,智能电视加盒子预估在4000万左右(月活是2260万),剩余多品类家电产品占比不足20%。
以上两种模式已形成鲜明对比,在本文中,我们将重点探讨一下两个问题:
在小米的IoT战略中,究竟是何等因素使其延续"爆款模式";
家电企业在这场模式论战中,究竟又有何特殊优势。
为便于比较,我们选择了近期在智能家电领域同样颇为有进取心的美的作为参考,进行如下分析。
小米 "爆款模式": 生于互联网劣于互联网 ** **
小米与家电企业最大不同,在于其初期通过营销以及数据信息的整合,迅速掌握市场信息,以代加工模式为主要生产方式,降低生产环节投入,并以互联网的快速迭代赢得市场。
但随着小米逐渐向大家电的深水区进入,尤其是进入到空调冰箱这些头部品牌优势为突出的地带,小米以上优势已经略显疲软。
2019年Q2,小米IoT实现了149亿元的整体销售,同比增长44%,当期毛利率为11%,主要贡献为智能电视业务毛利的提升,在乐视电视退出之后,小米在智能电视领域未遇强劲敌手,终端价格上涨,提升毛利率。
2019上半年,美的完成1298亿元的销售业绩,其中非空调的消费电器占比达45%,接近一半,整体毛利率为32%(其中空调部分为32.08%,消费电器为31.2%)。
在明显的毛利率水平方面小米是落后于美的,这其中大致有以下原因:
其一,大家电的规模效应护城河较高,以空调为例,小米在上半年累计销售100万台,以单价2500元测算,其销售规模共25亿元,是当期美的的3%左右,规模效应尚未释放之时,前期设计、开模等固定投入分摊较高,稀释盈利;
其二,从销售方式看,小米从早期的中心制渠道为主,其后开始逐步倾向于为京东、苏宁等渠道供货,以第三方渠道来提振整体销售效果,但这也由此带来一大问题,即 小米需要将有限的资源投入至有限产品,以此打造爆款,如手机、电视等 ,在年中报中,小米有品总GMV为38亿元,占比极少,而对于厂商,早期运营积累了线上和线下两条渠道(如今家电行业线上销售占比超35%,加之线下大卖场掌握的4成左右,厂商自我掌握的渠道大致也在2成左右),尤其是深入到基层的经销商体系,可保证企业多产品线的快速出货。
那么,若小米采取如以往的低价策略,是否就能对美的带来一定优势呢?
我们觉得中短期内很难,从收入方式看,除电视这类有屏产品可以产生广告为代表的非硬件收入外,其他产品如冰箱、空调等其商业模型大多要靠硬件本身,在此背景之下,我们再来分析小米和美的"硬件大战"。
以空调为例,我们对比了几款小米和美的几款代表产品,发现小米几乎采取了"死贴美的"的定价方式。
我们对比了同为1.5匹的一级能效变频能暖智能挂机的两大品牌的部分数据,见下图
摘自京东商城和有品商城数据
从产品参数看,除变频机能效比和制冷功率代表的能耗略高外,米家空调和美的产品大致相同,但终端售价却体现了一些问题。
空调作为美的的主打产品,具有极为明显的规模效应,2019上半年毛利维持在30%以上规模便是实证,而小米的IoT体系毛利偏低,加之空调仅有100万台的出货量,成本较高, 若维持2399元的促销价,其大概率是在微利甚至是微亏状态。
在对数据做具体分析时,我们也发现以下问题:小米以上产品的促销价较美的调低8%左右,而当期小米销售及推广费用占总销量的4.4%,恰好低于美的此数值的8%左右(美的将线下库存周转以及经销商费用统计在此部分)。
这意味着,小米在空调领域中的价格战已无太大空间,美的尚有30%以上的毛利空间作为支撑,若价格战打响,小米不易占到便宜。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在本部分可做以下总结:进入大家电深水区之后,小米无论在制造端还是销售端的局限性开始有所展现,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对家电企业的战斗力。
家电企业能否收割蓝海?
在开篇,我们认为几大厂商联合推出《智能家电云云互联互通标准》,是"抱团"共同打造场景,参与者各有自己的优势品类,互通之后便是家居生活的所有场景,实现用户和资源的共享。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米家App对用户的垄断,小米的爆款产品突破,虽然较快教育了用户,但家电厂商意在同步所有场景智能,其效率和产品的价格优势如前文分析,进取心要更为强烈。
这是否意味着家电厂商有能力和潜力完全收割此部分红利呢?
我们认为要重点看两部分:
其一,厂商在市场端的进取效率;
继续以美的为例,截至2019年中,美的全球智能家电连接超过6000万件,超过3600万用户,美的全面智能化要晚于小米,虽然此6000万相当部分是主打品类空调,但我们仍然预估将近有2000万左右为非空调产品(由每年空调总出货量和智能化的时间等因素考量)。
其他厂商亦是如此, 在解决同类企业的兼容问题之后,我们也发现各大家电厂商已经开始与互联网智能家居平台展开合作,进行端口和数据的打通 ,如基于美的M- Smart协议,美的IoT已与华为、阿里、苏宁、京东等平台实现云云对接,实现全产品线的快速智能化销售。
相比之下,米家如今仍然是以小米系产品为主打,且受硬件和销售端有一定影响,快速成长空间有收窄的风险。
其二,硬件的出货规模;
截至到目前为止,我们翻阅主流家电品牌财报,其毛利率大多在30%以上,有较大的让利空间,抑或是, 此高毛利的背景对互联网玩家的进入设置较高的门槛。
在家电厂商全面觉醒之下,智能电视的故事很难再演。
如果说小米以"闪电战"打败家电厂商可称之为商业经典案例,那么在这场单面爆款智能产品和全线出击的论战中,该打法也将难以发挥,厂商会将战役推入到"战略相持阶段",我们届时再看。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