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焦虑,我从三甲医院辞职,现在帮996人群缓解职场焦虑
图片来源@unsplash
钛媒体注: 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八点健闻(ID:HealthInsight),作者为毛晓琼,责编为子木,钛媒体经授权发布。
以下为文章要点:
- 20年前在三甲医院当医生,在医院里经常看到人性丑恶的一面。
- 这些"负能量"使我焦虑,睡不着觉,又无法排解,只好选择离开。
- 辞职后从事医械销售,自学心理学,考上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兼职从事职场焦虑心理疏导。
- 职场焦虑的感觉,就像一只被狼追赶的羊。心理咨询就是送上一碗有营养的"心灵鸡汤"。
不久前发布的《2019年职场人健康力报告》显示,心理疾病在职场白领中已高居第三位,仅次于颈椎、腰椎问题和内分泌失调。此外, 有四分之三的白领不同程度地认为自己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其中有接近80%的人感到焦虑。
八点健闻近日访问了一名资深心理咨询师,他曾经深受职场焦虑的困扰,如今却成了缓解他人情绪的灵魂按摩师。 本文根据采访对象口述整理写作而成。
△受访的心理咨询师
曾被瘾君子拿刀威胁,只为开一支杜冷丁
严格地说,我并不是一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我的本职工作是在一家医疗器械外企做销售主管。2008年,因为个人兴趣和职业需要,我在工作之余报了心理学的班,拿到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认证。于是,就在周末兼职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客户大多是朋友介绍的,很少收费。但我有一个原则,只接手有职场焦虑的案主。
之所以热衷于职场人士的心理辅导,是与自己的经历有关。因为我也曾经是一名潜在的职场焦虑症患者,一度非常严重。
职场焦虑的重灾区有两个,一个是提倡"996"文化的互联网公司,另一个就是整天与病人打交道的医院。
20年前,我是一名三甲医院的心内科医生。3年里,我几乎每天都很焦虑,严重的时候,整夜睡不着觉。那时候,医生值夜班是可以睡觉的。我闭着眼睛躺在床上,以为自己睡着了。但护士走到门口,还没有敲门,我就马上坐起来,因为我听到她的脚步声。
2000年前后,中国的医生确实不那么好当,除了日常的看病、手术,还要花大量时间与病人家属打交道,言辞中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激化矛盾。我记得很清楚,医院急诊室的玻璃窗从来没有好过一个星期。每次都是被打破了,修好。没过几天,又被打破了。那时候医闹事件也很多,医生每天上班都是提心吊胆,挨骂是家常便饭,就怕挨打。
我曾经遇到过一件很极端的事。一天晚上,我在值夜班,突然脖子一凉,有个声音从后面传过来:"医生,帮我开一支杜冷丁,给你100块钱。不开,我这把刀子就捅进去。"我一个激灵反应过来,这是撞上吸毒的了。
我也不知道哪来的勇气,竟然义正辞严地跟他说,第一,我没有处方权,没法给你开(其实是有的);第二,即便我有,也不会给你开,你快走吧。这件事发生以后,我在医院里吹嘘了很久,自鸣得意,现在想想有点后怕。
在医院里,经常能看到人性丑恶的一面。我们曾经收治了一个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身无分文。终于联系到了他的家属,但都不愿意认他。出于人道主义考虑,我们还是给他医治。后来,领导就派我去追账。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到了他的老家,见了他的家人,才知道这个患者有多坏。
他和弟弟一起去外地打工,到年底发了工资,两个人一起坐火车回来。结果他偷了弟弟所有的钱,导致弟弟一个人沿着铁轨走了300多公里才回家。这样的人,家里人怎么会愿意认他。没办法,医院只能认了这笔账。他的病已经治好了,但是赖着不肯出院,因为在医院有吃有住,我们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
在医院工作的3年,我经常接触到这样的"负能量"。从心底来说,我对医生这个职业是有感情的。如果焦虑仅仅是单纯的医疗问题,我相信能克服。但各方面的压力都转嫁到医护人员身上,就出现焦虑,睡不着觉,又无法排解,怎么办?我选择了辞职。
△医生压力来源统计(图片来自医脉通)
也是机缘巧合,我在网上做了一次职业兴趣测试,一个国外的网站,一共三份问卷。最后的分析结果告诉我,适合我的职业方向有两个,一个是继续当医生,急诊科医生。第二个是做销售,最好是和医药行业相关。我当时一想到医院急诊室玻璃窗损坏的频率,毫不犹豫就选择了销售这个方向。
说来也神奇,我在销售这个岗位上干得很顺利,本来就愿意与人打交道,再加上有三甲医院医生的背景,客户都信任我,所以业绩出得很快,自然也不太有焦虑感。很快,公司就给我升职加薪,没几年就做到了大区的销售主管。
就在这个时候,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职业选择,发现心理分析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于是,我做出了人生中第二个重要的决定,系统学习心理学,并且成功考出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兼职从事职场焦虑的心理疏导。
职场焦虑的感觉,就像一只被狼追赶的羊
职场焦虑是怎样产生的?
在谈论这个话题前,首先搞明白职场焦虑到底是什么。 焦虑其实是一种特别普遍的心理状态,它是动物面对压力时非常基础的一个情绪反射。 通俗地说,就是当动物遇到危险时,它需要快速做出一个"打"或者"逃"的决定,而不管是"打"还是"逃",身体都要做一个准备,肾上腺素分泌,肌肉群紧张,心跳快了,血压高了。一般情况下,这种状态会持续几个小时,甚至更长。
如果通过身体调动,危险最终解除了,它就会慢慢恢复正常。如果危险始终都在,那这个动物就会长期处于一种紧张状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焦虑。你可以想象一只被狼追赶的羊,如果它跑了几个小时都没能摆脱狼,那它一定非常焦虑了。
对于人类来说也一样。随着社会组织的复杂化,现代人要面对的压力越来越多元,也越来越难彻底解决。所以,也就越来越容易产生焦虑,就像我当初在医院的3年经历。
职场是现代人压力的最大来源,焦虑的人群很大。我曾经看过一个统计,93.4%的职场人士认为自己的负面情绪来自于工作,远超家庭、情感的困扰。根据临床判定,如果焦虑情绪持续出现6个月,就够得上焦虑症的诊断标准。在焦虑症人群中,大约2%的患者出现过自杀行为。另一个更惊人的数据是,在所有有自我伤害行为的人群里,近60%曾被诊断患上焦虑症。
正因为如此,如何把焦虑控制在萌芽状态就显得极为重要。这几年,我接触过上百个案主,绝大多数都能通过心理疏导的方式改善心境。通过他们,我也大致归纳出了职场焦虑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自我对照,对症下药。
从大的层面来说,引发职场焦虑有内因和外因两大类。内因比较玄乎,和每个人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等因素有关,我们暂且不论。
从外因来看,一般有三个。
一是对工作本身没有兴趣,时间长了产生职业倦怠 ,我早年的经历就属于这种。从现在很多统计数据来看,这种情况越来越普遍。我看到过一个调查,中国人在选择职业的时候,最先考虑收入和社会地位,兴趣排到很后面。这或许有现实因素,但我们通过大量的案例来分析,把职业和兴趣链接起来之后,能够明显改善职场焦虑。
二是工作任务重,考核压力大。 我曾经遇到过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的一位从业者,她是人事部门的HR。他们公司有一个很残酷的考核机制,每个月必须有2%的末位淘汰,如果达不到,HR自己走人。在这样的公司,我们会看到非常有意思的现象,这里的员工会间歇性地产生焦虑,一般集中在月末或者季末的考核结算期。尽管焦虑感很重,因为有间续,反而不容易演变成焦虑症。
第三就是职场人际关系的处理,这个原因发生的概率最高。 我们做过一个社会调查,发了大概700多张问卷,问你是愿意加薪,还是老板对你好一点。结果74%的人说希望老板态度更和善一点。这还只是针对老板,还有更多的人际矛盾,发生在同事之间。所以,在缓解职场焦虑中,改善工作氛围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心理咨询就是 "灵魂马杀鸡"
说了那么多,很遗憾地告诉你,刚才说的这三条外因,全都不在心理疏导能够解决的范围。因为我们既不能要求国家提高社会福利保障水平,让所有人可以凭借兴趣择业;我们也没法跟企业老板说,你应该把考核指标降一降;我们更不可能化解你和同事间的所有矛盾。
心理疏导,改变的是内因。
我遇到过一个80后的同行,也是做销售的。他在一家国企做了7年,已经算是一个小中层。但国企的情况大家都知道,领导比较保守,升迁都是论资排辈,个人很难凭能力跳出来。
两年前,他做了一个决定,主动跳槽,去了一家名气很大的互联网企业。因为人家不认国企的资历,他其实是降薪去的。家里老婆当然很反对啊,闹脾气,这是他的一个压力源。
他干的依然是销售,但被分配到一个并不熟悉的产品线和一个并不太好的区域。头几个月,业绩显然不好。但互联网企业有明确的目标考核,每次工作会议,他都是那个被批评的人。从原来单位里的骨干,到现在面临淘汰,面子上挂不住,这是他第二个压力源。
半年以后,企业要对他做一个评估。按照当时的业绩,是要被劝退的。他自己也几乎放弃了,连续一周没去上班,单位电话也不敢接,整个人接近崩溃。这是第三个压力源,也是最难克服的。
后来我是这么对他进行疏导的。首先是心情放松,放空大脑,引导他连续做几次深呼吸,把焦虑情绪先抛掉,创造一个理性思考的环境。这种方法非常管用,大家有空的时候可以自己尝试一下。
然后引导他分析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面临的问题。在这种舒缓的状态下,当事人自己会有很多办法。这个案主的能力和背景都很不错,不然也不会有勇气从国企里跳出来。只是当他被焦虑包裹的时候,成了情绪的奴隶。后来,他自己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去跟领导谈,换一个部门。
这个决定最后帮到他了。听说他后来很快就被提拔了,现在发展得很好。
从这个案例里,你会发现,心理咨询并不是告诉案主该怎么做。相反,我们行业有一条潜规则,就是不能替案主做决定。像我们这种针对职场焦虑的心理疏导,核心是让案主放松,短暂地抛掉焦虑情绪,进行理性思考。所以,也有人把我们的工作叫做"灵魂马杀鸡"。我认为这是一个很贴切的说法,人只有在放松的时候才能做出最合理的决定,我们的心灵太需要放松了。
这是一碗有营养的心灵鸡汤
听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说,哦,我明白了,心理学不就是灌心灵鸡汤吗!从某种角度上来说,确实有点像。但在心理学的圈子里,我们更愿意把他叫做ABC理论。
这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埃利斯在上个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套理论。埃利斯认为, 任何的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都是通过人的信念B(belief),产生行为后果C(consequence)。 这套理论放到职场焦虑的语境下就是说,任何压力事件都不会直接引起焦虑,引起焦虑的是人对这些事件的看法。
而我们要改变的,就是B。
从我的经验来看,改变职场焦虑的B,关键在于打破对自己的设定。我接触过很多案主,他们自己分析得出某个解决方案的时候,经常会跟着说一句,我怎么能这样做呢?肯定不行啊。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反问他一句,为什么不行呢?
我曾经碰到一个案主,她是公司的财务总监,算是跟着老板起家的元老,收入不菲。按理说,这样的职场角色不太会有焦虑感。但她告诉我,她每天走进公司,就有一种走进战场的感觉。
原因是她的一个下属,是老板的亲戚,走关系进来的,业务能力不强,工作经常犯错。对于财务来说,犯一个小数点的错误,就够开除的了。但因为与老板的这一层关系,她动不了这个下属。所以,每次这个下属犯了错,她都会狠狠地教训一顿出气。而这个下属也不是省油的灯,仗着老板的关系,会在办公室与她对骂。
在这种对立的关系下,她会刻意地去挑这个下属的刺。挑得多了,下属反而更加不在乎,导致她在部门里威信全无。更可怕的是,因为工作上的挫败感,她在家里变得攻击性很强,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一团糟,丈夫经常几天几夜不回家,儿子也变着法子躲着她。
后来,我们通过平复她的情绪,引导她想出两种解决方案。一是辞职,按她的资历,完全可以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但她马上否定了,因为放不下这里的职位和报酬。二是如果下属再犯错,直接交由老板处置。但很快,她又说不行。她觉得这是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丢给老板就显得自己能力不足。
这就是典型的自己给自己设限。 给自己设的限制越多,能做的选择就越少。 到最后,她只有一种选择---- 和下属"硬扛",这是她的困境所在。幸运的是,通过我们的引导,她最终找到了更好的方法,调整了这个下属的职位和汇报线路,减少了双方直接冲突的机会,改善了工作状态,也缓解了焦虑。
多数职场人都对自己有过这样的要求:必须高质量完成领导布置的任务,必须每个月赚够多少钱,必须和同事保持多么融洽的关系,必须在几年之内获得升迁。
我的建议是,找个时间安静下来,问问自己:这些必须,有多少是真的必须的。想明白这些,不光能缓解职场焦虑,人也会变得非常有力量。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