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捕手| 戈壁创投朱璘:看了几千个项目,提前五年布局出海、企服
以下内容是36氪音频节目《价值捕手》的文字版,收听更多精彩解读,请在36氪app订阅《价值捕手》
采访 | 任重 柏忠颖
编辑 | 黄臻曜
文稿整理 | 王玉宾
本期highlight:
1、戈壁出海整体策略 5′20″
2、出海的方向和模式 8′30″
3、2012年就提前布局企服市场的原因 10′40″
4、企服创始人应该怎么看 14′50″
5、戈壁的投后策略 17′40″
6、印象最深刻的项目是Teambition 26′30″
7、VC是一件反人性的事 28′20″
本期嘉宾:戈壁创投管理合伙人朱璘
戈壁创投成立于2002年,先后在中国和海外投资了超过 200家创新企业。朱璘先生拥有超过16年的风险投资行业经验,主要关注深度科技、物联网、企业SaaS、云服务及创新金融服务等领域。参与并主导投资的项目包括Airwallex、GoGoVan、WaveOptics、Teambition、驻云科技、有品科技、云智慧等。
特约主持:点石资本创始合伙人任重
点石资本是一家专注于私募股权融资、合并收购、私募股权二手份额交易的精品投行。团队成员来自于知名人民币/美元基金,证券公司,金融机构,上市公司,国际咨询公司,累计完成投资和融资近50亿人民币。
出海真的遍地都是黄金吗
任重:戈壁积累了这么长时间的经验,在东南亚和香港也有布局,相信你们对未来的投资市场有一些自己的洞见,你对未来整体的投资市场是怎么看的?
朱璘: 中国从2000年、2001年,从张朝阳他们的四大门户过来,算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到现在为止差不多20多年,在前20多年当中经历的两个大的——一个是所谓的互联网,另一个是所谓的无线互联网。这两个有它们的共性,主要是利用了中国的人口红利和成本红利,包括流量红利。这些红利中国累积了很多年,但是因为有这么多的红利,其实很多公司欠缺对技术和专利的积累。
最近这几年,中国从风向、成本、法律等各方面其实都达到了一个相对严谨的状态,对于很多创业者来说,规则的部分其实是比较确定了,所以接下来的一个趋势是会严谨化。未来的技术驱动不是说一定要非常hardcore,但是肯定不会以补贴用户作为一个主要的驱动力。 从模式创新转到技术创新是一个必然趋势。
另一个维度来看,中国毕竟在烧钱中累积了很多的经验,包括怎么去提高效率,怎么去建立一个很好的地推团队,怎么管理这么多人。比如说去管理两万个骑手,这种事情也不是每个国家都有人能做到,而中国有很多公司的高管能做好,这种能力一定会溢出中国,中国作为高地,它可能会往东南亚甚至往非洲溢出。很多的产品、很多的模式其实会从中国出口出去,这也是接下来一个很大的趋势。
中国本身会越来越接近发达国家,有完整的法律体系,蛮荒式的创业机会越来越少,未来一定是需要精细化运作、需要核心竞争力。我做了接近20年创投,一个感叹就是:中国的商业竞争非常惨烈,通常开始时是一家,中间可能是百家争鸣,最后又剩下极少竞争者,像一个橄榄型,那时其实就是一个价值完全回归的状态。
中国已经经历过好几次这样的过程,那么再要进行一个开放式的发展,一定是要么在某些技术上有重大型的突破,要么就是出海,把现有经验带到像东南亚这样更有人口红利、流量红利的地方。比如说我们在菲律宾投过一个类似于分众这样的公司,做得也不错,创始团队曾经作为华为的工作人员在那边生活将近十几年了,用的就是中国的一套经验。
任重:出海是一个很大的市场,有美国市场,有欧洲市场,刚才提到有非洲和东南亚市场,每个市场的环境可能不一样。第一个问题:出海真的遍地都是黄金吗?第二,在出海的不同地区,戈壁关注的是什么样的不同的市场或者不同的产品,投资策略是怎样的?
朱璘: 说到出海投资,从我们的角度来说,有两种不同类型的项目。我们主要分为中国公司出海创业和东南亚本地创业者项目。我们在东南亚有当地基金,肯定是以投资当地的创业者为主。中国高速发展以来,其实有很多外国人在华创业,实际上很多最后都不太成功,比如eBay也慢慢从中国出去了。本土创业者一定是有它对于本土的独特理解,也有韧性。但是这当中还是有一个套利的过程,因为中国的领先度还是比当地高很多,所以我们的中国基金比较专注在以中国人出海创业为主的项目上面,主要的逻辑是中国人理解中国发生过什么事情,看到过以前踩过多少坑,市场都是有共性的,至少这些共性的部分他们可以不再去犯错了,这是第一。
第二,作为一个中国创业者去和中国VC聊,肯定比一个当地创业者和中国VC的沟通要顺畅一些。另外,中国政府对于非洲也在持续资助,最近和菲律宾的关系也很不错,以后东南亚跟中国的关系肯定会越来越好。“一带一路”的政策也在不断地落地,比如说人民币离境口岸的设立、出海电商相关政策的出台,这也是中国人出海创业的优势,所以我们是比较专注在这个方面去投资。
当然过程肯定不会一帆风顺,最大的问题还是在法律上,因为现在出海比较主流的战场一个是东南亚,然后是非洲、中东的市场。这些市场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你要对当地的环境有所了解,对当地的政策有所了解,每个地方的情况还不太一样。我举个例子,比如说印尼是一个2亿多人的穆斯林国家,华人是比较少的,对于它的政体、它的互联网环境的理解是很重要的;菲律宾是一个大概1亿多人口的国家,但是它有3000万人口是在大马尼拉地区,所以基本上1/3的人是在马尼拉,其他2/3几乎可以忽略,因为太分散了。但是它的经商环境又特别好,他们基本说英文,并且这个国家是一个基督教国家,而且它是一个劳力外输的国家,天生是一个开放式的国家,必须要跟其他国家有贸易来往,这些点都决定了哪些业务可能在哪个地方有比较好的发展。
我们现在挑中国创业者的时候,不太喜欢挑从中国直接出去的,一般还是在当地有一些经验,比如之前在当地供职于中兴、华为。必须要感谢这两家企业,它们其实在海外培养了很多中国创业人才。这些在当地培养了很多年的中国人其实是我们主要投的,他们既有中国经验,也了解当地的一些情况,不会犯一些低级错误。
方向和模式上面,我们最喜欢的肯定还是虚拟经济类 ,因为虚拟经济对于基础设施的要求不高,无论是直播、社交、游戏,还是短视频,我们国内很多应用比如抖音、猎豹的一些产品,其实在海外还是很火的。因为毕竟东南亚这些国家跟中国还是有很多共性,所以虚拟经济相对来说是比较好做的。
第二个有很大机会的是电商基础设施。 中国第一波发展的是游戏,当年十几个游戏公司在香港上市,大家还是印象很深刻的。第二波就是电商了。对电商行业来说,流量是第一个层次,第二个层次是支付和物流。东南亚的基础设施还是比较差,很多发展中国家都面临支付的便利性、统一性的问题。现在很多国家还是拿现金,GrabPay刚刚起来,甚至你还能用信用卡在里面套现,这在中国是多少年前就被禁掉的事情,他们那边还要走一遍。物流也是一样,他们几乎很难做到当天到达。这些问题在中国已经在资本的促进下迅速成熟,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体系,而在那边还会有一段时间的发展,这个方向给中国公司的机会还是很多的。
To B战场最终还是要靠产品取胜
任重:我们观察到戈壁很早就开始投To B的领域了,而且还是早期的To B。看成熟To B的市场,可能大家从投行的角度去看,但是早期的To B它的逻辑是怎么样的?你们投早期To B的策略和诀窍是什么?
朱璘: 我们做的时候可能是2012年左右,当时可能我们看的还是有点偏悲观,2012年无线互联网有点见顶的意思,从用户增长速度,包括用户获取成本,其实已经到了一个相对比较高的点了,当然我也不完全对,因为从那以后共享经济又疯狂的拉了好几年,但是这个趋势确实已经出来了。当时我们就在思考这个问题,因为08年金融危机以后,美国的状态是整个投资、创业都向效率靠拢,因为大家没钱了,原来能雇人做的事情,现在能用一套系统解决就用系统解决。所以大家看到是Facebook上市以后,到最近Uber上市之间,美国没有太大的消费型企业上市,这段时间中绝大多数上市的都是企业级服务公司,Salesforce,包括最近的Zoom。这个其实是在美国经济泡沫破裂以后,大家回归商业本质,回归盈利性,回归业务造成的。 为什么美国SaaS比较火?就是因为它的可预测性很强,而且由于企业信用卡的问题,你不取消,它就自动扣款。第二,它的流失性是很低的,如果你能做得好,把流失性算出来,收入的可预见性很清楚,投资人几乎就买了一个现金流回来 ,而且如果产品做得好,还有不同的现金流,所以它的市值以及很受投资人追捧就是这个原因。
而To C公司就是起来,然后下来,再起来再下来。特别是刚才我说的金融危机以后,美国的投资人其实已经不太追捧这类企业了。2012年的时候我觉得中国离那个状态已经不远了,而且这个时候To B投资最好的一点其实是跟钱不那么有关,因为To B的公司你给它一个亿或者十个亿,它的用法是一样的——雇人做产品、做销售,太多用补贴可以做的的事情它是做不出来的,也没办法做。所以我们当时觉得其实是比较适合早期去做,这也是为什么我想去做早期的To B的投资。
当时我们挑了几个方向,包括当时在美国比较火的Dropbox的方向,我们就在中国布局了相应的企业。过程中还经历了很多事情,比如说当时我们觉得通用的SaaS能起来,实际上13到15年大家对于效率工具还不是特别看好。相对火起来的就是CRM,中国企业还是喜欢销售线索,相对效率提升更看重销售的提升。CRM其实起来得很快,然后又倒下去了,因为用户掉的也很快,你一旦收费就开始掉。所以当初我们也经历过很多,比如说通用的SaaS怎么去切,行业属性怎么去切,到现在为止,我认为SaaS可能才刚刚进入到一个不错的阶段。我们进入算是特别早的,所以我们投了一些头部企业,最终还是拿到了不错的效益。从这两年开始,再往后20年左右,中国的To B会发展的比较快。
前面这八九年时间,我们也吸取了一些教训,也踩过一些坑,别人如果没踩过,他们也一定会踩,中国很多To C投得比较好的基金,其实看To B的时候还是犯了挺多错误的,因为逻辑还是很不一样。
任重:To C中大家说要投年轻人,因为年轻人的消费精力比较旺盛,To B中我曾经听过一个说法,就是年纪应该大一点,或者说这个创始人手机里没有500个大中型企业CTO微信的话就不用投了,你们怎么看?
朱璘: 不一定,我给你举个例子,我们投Teambition的时候,CEO他是90年的,七年前那就更年轻了,大学刚毕业。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的话, 企业级服务还是分两种,一种就是产品做到极致,靠产品碾压所有的竞争对手;也有人靠对于行业的理解和人脉,产品可能是70分,但是基于其服务,就能做到90分的品质,这两者都可以投。 一定要我说的话,暂时而言,中国还是需要有服务的,就可能产品做到70分,还要加二十几分的服务进去,才能很快地把摊子铺开,长远的话服务的分数有可能会往下走,原来CRM那拨就是产品才40分,一定要加50分的服务,难度就比较高了,但趋势肯定是会往那个地方走的。像Zoom,是最简单的例子,Zoom在中国用的人很多,比你们想的要多得多,有很多和海外的会议是用Zoom开的,因为效果特别好,用微信会经常断,海外的人也不太容易用钉钉,所以其实最终还是以产品说话,其实就是体验好。企业级服务到最后不那么在乎钱,只要你的效果好,它是一定会付钱的,所以最终就朝着产品本质的体验去靠拢。
从投资人的角度来说,最好产品CTO年轻一点,然后CEO年纪要大一点。如果都是中年人创业,也有问题,产品的活力比较差,一旦到了需要靠产品说话的时候,发现自己没产品,只有服务,那就很尴尬。但也不能都是大学创业,你对行业不理解的话,连门都敲不开,这也是一件挺危险的事情。
当时我们其实这两个方向都有投过,我投过像齐俊元这样完全大学生创业、靠产品冲出去的,也投过像云智慧这样的熟练工——500强出来的IT老兵从头开始做,从产品过渡到服务,现在规模也挺大的。现阶段,最好是一个有机的结合, **长远的话我们还是会偏向于产品。 **
戈壁创投管理合伙人 朱璘
最好的投后就是没有投后
任重:在投后赋能的问题上,你的策略是什么?
朱璘: 第一,我们喜欢集团系的做法,比如有什么新的政策落地了、看到了什么新的东西,我们提倡以最快的方式把这些告诉大家,看大家有什么样的建议或者考虑做什么样的行动。第二,我们会根据他们的一些实际的痛点,进行资源、人脉等的对接。实际上到了C轮以后,作为投资人来说,能帮的东西就不会太多了,这也是实话实说。在投后的问题上,我们更多的是给他们品牌、资源上的帮助,这是我们大体的一个做法。
再谈一个比较极端的观点,是我个人的看法,最好的投后就是没有投后,这个比较极端,但我真这么想。因为我们不是做并购基金的,并购基金的投后非常关键,他们是投完才开始自己的工作,但对于我们来说,投完可能60%的工作已经结束了,这个是投资属性的问题。实话来说早期的投后其实没得管,所有的创业者都是性格极强的,我们每天在跟一群某种意义上的“疯子”沟通,如果不“疯”,以他们的能力,一定能去大公司找一份很好的工作,何必去创业呢? 我们一直说投后其实不能硬说,要像盗梦空间一样,今天跟他说一句,下礼拜再说一句,让他觉得是自己想出来的而不是你说的。 他每天见那么多人,每个人的观点都不一样,如果耳根那么软,就没法创业了,一定要坚持自己的看法,这样的创业者才能成功。如果一个创业者非常有能力,他一定有个自我循环、自我纠正的过程,他能够继续学习,不断克服和改正自己的问题,这种创业者是最厉害的。
我们的工作是挑那些最好的公司、最好的创业者,他如果在比如说招聘、资源、人脉、媒体沟通等方面需要帮助,我们会尽力帮他,毕竟我们积累的时间比较长,但对于他所做的东西本质上的理解,去做哪个方向以及为什么这样做,这不应该是我们告诉他的;他怎么管员工,用什么方式去管理,也不应该是我们说的,除非我们看到一个特别错的问题甚至是法律问题。我们的VC业务其实集中在最好的公司上,而不是去帮不好的公司,听起来有点残酷,但这就是一个生存法则的问题,只有去放大最大的赢家的时候,基金的收益才会更大。
任重:到目前为止,戈壁总共投了多少项目?总体的情况怎么样?
朱璘: 我们在中国地区包括香港,大概投了120多个项目,加上东南亚的话我们投了超过200个项目。在中国地区的话,我们从2012年开始的人民币基金的DPI现在已经超过130%了。这和我做基金的风格也有关系,虽然是早期基金,但还是要有很好的回报。我们大部分的退出是通过并购退出,包括在D轮、E轮的时候,如果估值涨得比较快,我们往往会卖掉一些,因为成本比较低,给LP回报。
IPO这个事情中有很多泡沫,其实我的担心也被证明了,二级市场水分到现在还在不断地被挤出来,比如最近Wework的问题。这个事情也说明如果真的是用钱堆出来的业务,往往水分是比较多的,中国过去20年,其实大部分公司离不开资本的推手,所以当我们发现其中有泡沫的时候,能退就先退了,我们操作的结果还是不错的,接下来也会继续这样的策略。但是接下来20年,从技术角度如果做得比较扎实,理论上应该还是IPO会最好。
但是还有一些不同的原因,当像愿景基金这样的大型的基金不断出现,一级市场的钱比现在的二级市场还多的时候,很多问题其实你解决不了。这种问题出现以后,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互动状态也会发生一些变化。这个变化是很微妙的,我们零几年做创投的时候,IPO就是最终路径,但现在你会发现在当中卖价格反而更好。这当然有很多原因,其实还是要进行动态的调整。
任重:每个投资人都有自己的风格,一些可能是非常激进的,一些可能会比较保守,对过去这么多年的从业实践进行回顾,你会怎么总结自己的投资风格?
朱璘: 好的创业者需要不断演变,一个好的投资人也需要根据市场的情况不断演变,投资的真理永远存在,大家都知道低买高卖,投资也是一样,就是价格低的时候买,价格高的时候卖掉。但是什么叫价格低,什么叫价格高?这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什么时间进什么样的企业也是一个问题。比较大的一个点是在别人贪婪的时候要谨慎,在别人谨慎的时候要贪婪,这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我们也在不断地学习,要能够有对趋势的判断,不能人云亦云,这点蛮关键的。我们现在也没想着去做一个大的、跟指数相关的基金,这不是我们的操盘方向,我们现在还是走精品投资的路线:在自己擅长和有资源的投资方向上,应用好资源、看清楚方向,然后下重注。退的时候我也觉得不需要完全在高位退掉,这个世界上的钱是永远赚不完的,钱不能都是你的,这是我们基金的风格。
我个人而言,看准的事情还是会下手比较狠的,看不清楚的事情就不做。我内部跟他们聊的一个风格是: 作为一名VC,我可以错过,但一定要能击中。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中国的机会很多,我错过了不要紧,因为错过一个机会也可能意味着我错过了一个大坑,比如共享经济,刚开始的时候没投到,大家会说你是不是错过了,但现在来看,能真正从共享经济里面赚钱的人并不多,甚至连巨头都没能赚到钱。事情永远是有可能两边发展的,它有可能会做得好,也有可能是个大坑,所以在我没看清楚、没百分百想好的情况下,我不会去下重注。但是比如说像七年前我们在开始投企业服务,我想好了,觉得是可以赚钱的,那我就会持续下去。
我们不会跟着大潮,说什么大家投也跟着去投。可以看到我们投企业服务、出海,其实都比别人早了四五年时间,有些人说也有可能太早了,但至少从业绩上面体现出来还不错。从Teambition的并购、点我达的并购,还有出海的一些布局,还是体现出了我们的想法:错过不要紧,但是当你击中的时候,要确保自己的价值是最大的。
疯狂的事情要早点做
任重:刚才提到了击中的项目,那在过去投资的这些投资项目中,对你个人而言,你觉得最满意的或者印象最深刻的项目是哪个?
朱璘: 一定要说,Teambition应该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它是大学生创业,而且如果你们了解齐俊元的话,就知道他是一个个人性格和魅力比较大的企业家,我指的不仅是他的外表,还有他的个性,我有时候开玩笑说他长这样应该去组个男团什么的,没想到他去做了个企业服务的CEO,并且做得这么成功。当时跟他聊下来以后,他是有机会的,所以赌得也比较大,他还在我们办公室做了一年孵化,我跟他吵过很多关于产品、方向这些事情的架,所以印象比较深刻。他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能力也非常强,从大学毕业开始想做这件事,到最后做成可以服务华为和很多国企的公司,他自己也成长了很多。当时觉得他确实是一个很好的人,最后事实证明,有再多的困难,只要人对了,其实很多事情还是能克服的,所以印象挺深刻的。
任重:36氪有很多的读者是年轻的创业者、年轻的投资人,我们也了解到你其实在IBM Smart Camp担任创业导师,你对这些年轻的创业者和投资人有什么样的经验分享或者建议吗?
朱璘: 对年轻的创业者来说,想创业就趁着年轻的时候赶紧创,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这个经验对你以后一定是有很大帮助的,美国最流行就是考到常春藤里没念完就出去创业,这话是开玩笑,但其实就是这个意思, 疯狂的事情还是要早点做,因为成本比较低,想好了就去做。
我给年轻的投资人的建议是这样的,其实VC是一件蛮反人性的事情,有几个点:第一是作为年轻人,你刚刚进来,这个周期很长。第二就是在这个长周期的过程中,你会经历很多人性的考验,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说Teambition,如果你投的时候,是一个跟他年纪差不多的人,可能现在你在一个VC基金里面做到了VP或者是类似职位,但别人的身价可能已经几个亿了,你怎么去处理心态上的问题?是个人都会有想法,肯定想如果当初我去创业,现在可能也有一个亿,但人生是没有如果的,你要是从现在这个VC的位置跳出去创业,运气好创业还可以,不好的话,过十年又回到VC了。
无论你走哪条路,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任何时候都不要心态失衡,否则什么都做不好。哪怕你要冒险,从VC出去创业,失败完还是回来做自己能做的事情,有了这个心态,你无论做什么都是可以的。在美国你会发现,因为美国投的最多的可能是科技类的公司,其实VC年纪都很大,四五十岁都算年轻的了,有些六七十岁还在做。中国可能是中国特色,聪明的年轻人特别多,很多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也在做VC,其实挺有挑战的,主要还是对心态波动的调整。特别是2012到2017年间,资本投消费互联网阶段性的疯狂,融钱砸钱,然后出结果,这个时候其实投资人的心态很失衡,特别对年轻人是很大的挑战。
我的建议是,第一你要想清楚自己要什么,第二,进入这个行业之前和自己的学长也好,老板也好,最好聊清楚你想要什么东西,他们一定会给你建议的,他们也经历过这种事情。然后你怎么坚持下来呢?你的性格、家境、背景以及状态是不是能让你经历过这个过程?这个也是要想的。VC确确实实应该是你最后的一个事业,它有一个长的过程,比别人慢,但是它的确定性会强一些,因为你把鸡蛋放到了不同的篮子里,创业者只有一颗鸡蛋,希望把它变成一个农场,概率很低,但这就是他们想走的路,VC就不能说既想要大的增长,又不想承担风险,还是挺难的。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