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第 91 届奥斯卡最佳导演阿方索·卡隆指导的电影《罗马》(Roma)?
01.
阿方索·卡隆拍摄的这部《罗马》,故事并不是发生在意大利。片中说的罗马,是当时墨西哥城一个中产阶级社区的名字。
在影片1小时零46秒的时候,克莉奥与主人家一起过春节,祝愿"1971年一切顺利”。从而明确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即横跨了墨西哥历史上最重要的那个转折之年,1970。
在墨西哥,提到1970年,就会像跷跷板一样提到1968年。
1968,被历史学家冠以“墨西哥奇迹”的鼎盛之年。从1940到1970,墨西哥国内生产总值每年保持在6.4%的增长速率上,在短短30年的时间里,经济就翻了5.5倍。
1968年,墨西哥举办了奥运会,向全世界展示了革命成功50年以来所取得的成就,这个成就伟大到,就连现在很多的城市基础设施,也是那30年修建的。
1970,则成为墨西哥的鼎镬之年。
尽管经济增长仍然飞奔在6.4%的高速通道里,尽管奥运会的《撒马拉斯颂歌》还余音荡漾,尽管仍然举办了世界杯,但墨西哥从这一年开始坠入了直到今天仍然没有摆脱的噩梦里。
经济危机的暗影降临,产业升级失败、经济泡沫破裂,比索崩盘,社会动荡,昔日黄金墨西哥被黑帮、寡头、毒枭操纵,成为世界上闻之色变的毒巢。
从1968到1970,仅仅两个365天的距离,能量守恒把持下的兴衰定律就褪去了笑脸,露出了牙齿。
事实上,就像万历十五年之于大明王朝,墨西哥的崩塌,在最鼎盛的1968年就已经显露出各种征兆。
该年10月2日,爆发了一场影响至今的动乱,有人说,“从这一天之后,墨西哥就是另外一个国家了。”
在影片1小时34分钟处,克莉奥目睹了一场贯穿了整条街道的动乱。
这一事件,就是发生在1971年6月10日的科珀斯克里斯蒂大屠杀,约有100多名学生被墨西哥军方杀害,当时克莉奥为即将出生的孩子出去购买婴儿床。
这一事件也成为墨西哥的普通人克莉奥的人生转折点。在场动乱中,她最后一次见到了昔日的恋人,也因为受到惊吓,羊水破裂,失去了肚子里的孩子。
也在这一年,有一个10岁的孩子站在墨西哥那个叫罗马的社区里,注视着大门内外发生的一切,他叫阿方索·卡隆。
47年后,他拍摄了一部电影,叫《罗马》。
02.
影片开始,是一个长达4分钟的定焦镜头,地砖,水冲漫过来,散去,反复数次。镜头里是鸟叫声、脚步声、水桶声、倒水声,冲刷声。
这4分钟展示的女佣克莉奥的日常工作,也是影片世界观的集中体现。
《罗马》讲述的是女佣克莉奥和女主人索菲亚两个并行的故事,但这部电影的迷人之处在于,真正的主人公不是克莉奥,也不是索菲亚,而是1970到1971年代的墨西哥。
讲述这个墨西哥故事的,也不是普遍意义上的语言,而是由各种自然音、社会事件、建筑物、海浪、门廊、铲不干净的狗屎、碰撞的车,院子里的飞机倒影,街上游行的队伍构成的感受。
人物只是这套语言系统中的一个构成元素,她们穿行在电影具体的年代里,也穿行在作者被时间修正过的记忆里。
置身其中,人物是具体的,也是抽象的,是某一个人,也是某一类符号。 是作者真实的个体感受,也是一种集体意识的无差别投射。
这场讲述空空荡荡又满满当当,好像什么都没说,又好像讲尽了一切。
本质上,私人记忆大都来自于感官的直觉,尤其这种直觉被时间折叠后,会置换为一种属性真实的幻觉。
《罗马》这部电影最有魅力的地方就是,它用视听语言再现了这种幻觉。极富耐心的特写镜头和上帝视角的俯拍镜头,为这种幻觉注入了回忆性的仪式感。
影片采用6K数码65mm摄像机拍摄,轮番使用固定镜头和推轨镜头,画面翻腾着一种流动感,这是属于记忆的动态。
画面不是纯正的黑白,而是数码所能营造出来的那种老旧时光的灰,这是独属于记忆的颜色。
声音方面,并未严格恪守自然主义的四项基本原则,对自然声音的追逐和捕捉之外,又被人工干预过,强化了细微处的表现力。
例如科珀斯克里斯蒂大屠杀那一幕,导演并没有把摄影机扛到街上去,而是通过克莉奥站在家具店窗边的视角,展示了街上浩浩荡荡的人流,如沸腾的铁水一般流过,喧嚣通过静寂去表现,如一出哑剧。
不动声色,力量万钧。
03.
在影片最后,字幕上写着献给莉波。卡隆说,“我们成了她家庭的一部分,她也成了我们家庭的一部分,她是我的代理母亲”。
孩子们都叫她莉波妈妈。
卡隆一点也不掩饰《罗马》之于他的意义,“电影中百分之九十的场景来自于我的记忆,有些直接,有些则迂回,但都是关于那个塑造我的时代,或者说塑造墨西哥的时代,那正是墨西哥漫长时代变迁的起始点。”
于是,《罗马》也成为一部主题先行的电影,成年后的卡隆用少年卡隆的记忆主题去驱动叙事。
《罗马》讲述的是一段墨西哥的历史,但《罗马》不是历史书,它对客观事实不感兴趣,导演阿方索·卡隆只为当年10岁的记忆负责。
以那道经常关闭的大门为界,门里是10岁卡隆当年的记忆,走出大门就是导演卡隆现在的感喟。
所以,《罗马》中男人是缺席的,父亲与情人私奔,克莉奥的恋人听到她怀孕后也消失了。妈妈索菲亚对克莉奥说,“我们女人,总是孤独的”。其实,一起孤独并恐惧着的,还有和女人一起长大的孩子。
这是在奶奶、母亲和保姆身边长大的卡隆,对记忆情绪的诚实。终于,他用《罗马》甩给客观一记耳光。
阿方索·卡隆到底还是一个怀抱着天纵之才的导演,在对记忆诚实的同时,《罗马》还闪烁着他作为导演的光芒。
在墨西哥的颠沛流离之间,他撒下了无数波浪起伏的符号。
影片开头冲刷院子的水,最后汹涌为影片结尾差点吞噬了孩子的海浪。
家里需要时时牵住的狗,和亲戚家里到处都是的狗头标本,形成了互文。就像母亲索菲亚对孩子说,“爸爸离开了我们”时,身边正举行一场婚礼。就像正在欢度节日时,森林燃起了大火。就像克莉奥做怀孕检查时,突发了一场地震。
这就是生活,魂飞魄散,又无动于衷。
院子里总有铲不干净的狗屎,总有进院时磕磕碰碰的汽车,总有收拾不完的房间,总有猝不及防的苦难。
残酷被那个叫日常的东西碾压为一种常态。
可那些火苗微弱的爱与幸福,也才能在残酷之间开出花来,被敏感的少年封印在记忆里,雕刻进影像里。
我们称之为美。【本文源自公众号 阿郎看电影】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阿郎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104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第 88
届奥斯卡提名名单中哪部最有希望被评为最佳影片?
如何评价导演阿方索卡隆的新作《罗马》?
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