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的《双子杀手》,会成为 120 帧电影的绝唱吗?
李安的电影技术革新似乎又一次失败了。
三年前,李安带来了世界上第一部 4K/3D/120 帧规格的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以下简称《比利·林恩》),但实际上没有多少人看过 120 帧版本,因为当时全球只有 5 家影院支持这一放映格式。
▲ 图片来自:《比利·林恩》
这部电影在北美遭遇了票房和口碑的双重惨败,当时李安表示自己最怕的,是这个世界下一部 120 帧电影还是他拍的, 三年后,李安最怕的事还是发生了。
李安在《双子杀手》上进行了第二次高帧率实验,然而这次北美连一家放映 4K/3D/ 120 帧版本的电影院都没有了。
比起《比利·林恩》,《双子杀手》遭遇了更严厉的批评。25% 的烂番茄新鲜度、IMDB 5.7 分、Metacritic 38 分,与烂片无异。只有豆瓣 7.1 分还差强人意,但这也是李安所有作品中倒数二低的分数了,仅次于 6.7 分的《绿巨人》。
即便国内已经多了几十家可以放映 120 帧版本的影院,但从目前的票房走势来看,要收回 1.38 亿美金的成本已经不太可能,分析师预计《双子杀手》将亏损 7500 万美元。
《比利林恩》和《双子杀手》的 4K/3D/ 120 帧高规格体验,并没有像《阿凡达》一样开启 3D 电影的热潮,尽管李安依旧坚信 120 帧才是未来,但也忍不住向观众发问:
现在只有我一个人这么拍,是我有问题,还是世界有问题?
《双子杀手》120 帧观影体验:感觉看了一部技术样片
什么是 120 帧电影?简单来说就是电影中每一秒种包含了 120 个画面,目前绝大多数的电影的规格都是 24 帧/秒,单位时间容纳更多帧数的结果,就是画面更加流畅,细节更清晰了。
▲图片来自:Imgur
这里的说的 120 帧电影,其实还离不开 4K/2K 和 3D 格式,因为 120 帧就是专门为 3D 电影服务的。
比起 2D 电影,在 3D 电影里如果物体快速移动,带来的运动模糊感会更加强烈,甚至出现眩晕感。这点我在观看电影《极盗车神》时尤为强烈,片中大量 360 度旋转拍摄的漂移长镜头,看得人头晕眼花,当然有人认为这就是一种独特的电影风格。
120 帧与 24 帧的差别,看看下面这两张图就一目了然了。120 帧的画面里,高速运行的列车也能看得十分清楚,甚至还能看到车厢里里的人影。
▲ 24 帧(上)和 120 帧画面(下)对比 图片来自:《双子杀手》
三年前的《比利·林恩》,虽然也采用了 4K/3D/120 帧的规格,但以文戏为主,脸上的毛孔、眼中的血丝在 120 帧中的画面都一览无余,而《双子杀手》则用大量的动作戏将 120 帧的优势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场戏,就是在哥伦比亚古城中的摩托车的追逐戏。23 岁的威尔·史密斯追杀 51 岁的威尔·史密斯,无论是城墙上追逐视角的俯拍镜头,还是城墙下亨利躲避的视角,在高帧率、大景深的画面下,远近两个人所有动作细节都清晰可见。
如果传统的港式动作片,一般会以快速频繁的剪辑,更多是依靠镜头本身的运动而不是画面内的运动来制造动感,而李安采用一个全景接全景的拍摄方式,将单手换弹夹、摩托中枪冒出火苗、跳跃躲避子弹都等动作纤毫毕现,原汁原味展现追逐过程中的紧张感。
当小克把摩托车当做武器攻击亨利时,飞驰而来的摩托车与倒地躲避的亨利一动一静的对比,让观众直观感受到两者碰撞的速度和力量,而摩托这甩尾撞击和高速翻滚这些动作也不会产生残影。
此外《双子杀手》有很大部分场景都是在夜晚,但即便在弱光拍摄的环境,双子打斗的一招一式和面部表情都能看得非常清楚。
这是因为 120 帧的屏幕亮度远超 24 帧,在一般的 3D 电影里,观众戴上眼镜后画面亮度会降低一些,而 4K/3D/120 帧版本则能在戴上 3D 眼镜后保持相同的亮度。
但 4K +高亮度也让很多观众不习惯,《比利·林恩》就曾被吐槽画面太亮,看起来像高清电视,这或许也是《双子杀手》采用大量夜戏的原因,既凸显 120 帧在夜景中的优势,也减少了这一技术的副作用。
120 帧让画面信息量几何倍数增加 ,因此如果通过特效化妆将 51 岁的威尔史密斯变成 23 岁就会显得很假,李安索性和维塔公司花费 2 年时间,打造出影史上第一个完全由 CGI 技术制成的人类角色小克。
过去 CGI 合成的一般是非人类角色,比如《战斗天使》里的阿丽塔,《狮子王》「真人版」里的动物,但要完全制造一个人出来却并非易事,此前通过 CG 年轻化的角色大都只能出现几分钟,和真人演员互动的时间稍长就会发现违和感。
▲ 图片来自:Polygon
据称这次维塔公司对年轻版威尔史密斯的建模细致到了毛孔级别,血液的流动、肌肉的运动,甚至不同情绪眼中的含水量都精确地计算出来,李安表示花在小克这个角色上的钱,是威尔·史密斯的两倍。
虽然 120 帧确实带来不少惊艳的效果,但在一部电影中技术说到底是为内容服务的,如果技术是骨,内容则是血肉。正如很多影评人所说的,《双子杀手》的剧情乏善可陈,这个诞生于 1997 年的剧本,在今天看来已经十分老套。
看完这部电影,感觉就像看了一部高帧率的技术样片,技术太过抢戏,以致于让人觉得是为了展现 120 帧的效果才拍了这部电影,故事反而沦为了技术的配角,毕竟连李安自己也承认「把 90% 的精力都花在技术问题上了」。
120 帧也几乎成为片方宣传中唯一的亮点,可大部分观众不会只因为一项技术去看一部电影,何况也不是所有场景都能感受到 120 帧的震撼,《阿凡达》也并非因为 3D 技术才占据影史票房冠军这么长时间的。
观众不买单,影院不支持,120 帧真的是电影的未来吗?
虽然我们现在看到的电影基本都是 24 帧/秒,但这其实并非是什么技术限制,更多是出于成本考虑,因为过去胶片的价格昂贵,帧数越高胶片消耗也就越大,而 24 帧能在保障画面流畅的同时最大限度节省胶片成本。
24 帧的标准的也一直沿用到了现在,即便数字格式已经基本取代了胶片,但却没有多少电影会把帧率提高,甚至还通过数字格式来模拟胶片的效果,生怕高清的数字格式削弱了电影的美感。
「没有电影感」是很多人对无法接受高帧率电影的原因,但到底什么是电影感其实并没有标准的定义,这更像是一种电影视听语言营造出来的质感,如果说一部电影拍的像电视剧,那就是没有电影感。
在李安之前,《指环王》系列导演彼得·杰克逊就以 48 帧/秒拍摄《霍比特人 1:意外之旅》,并在全球 1000 快银幕上放映了 48 帧版本,彼得·杰克逊担心观众无法接受,还在后期给部分镜头模拟了传统电影的运动模糊,但还是被观众吐槽:过于清晰,太没有电影感了。
在 24 帧的电影世界里,导演反而能借助低帧率造成的运动模糊来营造「电影感」。香港武侠电影大师胡金铨经常通过剪辑手段将少于 8 画格的镜头组接在一起,使动作看起来迅速或猛烈至肉眼所不能捕捉,美国电影理论家大卫·波德维尔用 「一瞥」(glimpse)来概括胡金铨的艺术风格。
▲ 图片来自:胡金铨电影《侠女》
李安在一次活动中谈到了对 24 帧电影的看法,他并没有否定 24 帧和胶片电影,但他认为不应该用数码手段去模仿传统的胶片电影,而是要探索如何在数码电影开发美感。
数码电影确实有很多的潜力,它应该是不一样的,它不应该在学习传统的电影……不光是叙事,还是它有距离的美感,你本身进去体验的时候,那是另外一个世界,那是属于数码应该做的事情。
然而 120 帧的技术优势,在商业市场上却成了劣势,因为 120 帧电影的制作成本和放映成本都比传统电影要高不少。
拍摄一部高帧率电影,并不是换一套摄像机的事,因为高帧率带来丰富的细节,拍摄、打光、化妆、表演等环节都要重新开始摸索,后期还有处理 5 倍于 24 帧电影的素材,剧组人员要「十倍地努力工作」,制作成本当然也随之增加。
但最大的挑战还是放映环节,三年前《比利·林恩》4K/3D/120 帧版的放映机每台造价 600 多万,连每副定制眼镜成本都要 100 多美元,让大部分影院望而却步。
这一次国内由华夏电影公司开发的 Cinity 放映系统,覆盖了全国 18 座城市的 30 块银幕,但每套价格仍高达 550 万,并外加部分票房分成。
然而在《双子杀手》上映当天,国内不少影院在放映 120 帧版本时却出现了事故。昆明一家采用 Cinity 放映系统的影院,在重映 12 遍失败后,最后只能以放映《中国机长》告终;南昌一家影院则在放映 3D/2K/120 帧格式时出现跳帧、掉帧,画面卡顿,不得不暂停重放。
目前《双子杀手》在国内的票房不到 2 亿,可排片占比已经掉到了 3.2%。这样的票房成绩无疑给各家影院浇了一盆冷水,在电影院产能过剩、单银幕盈利下降、众多影院面临的背景下,未来再想要影院为放映 120 帧电影花一大笔钱升级放映设备变得更加困难了。
《阿凡达》将 3D 技术推向了全球,其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也一直是电影技术变革的先行者,但最近在接受 Collider 采访的时候,卡梅隆表示基本不会考虑在《阿凡达》续集中使用高帧率技术。
我不觉得这(高帧率)会成为下一个 70 毫米或是什么轰动的东西。我觉得这是个用于解决 3D 投影中的问题的工具。我会在《阿凡达》系列中尽可能少地去使用它,但不会以这种格式上映。
中国电影人张小北则对 120 帧在中国的前景比较乐观,他和李安一样认为 120 帧是 3D 是电影的未来,但他也指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
任何电影技术的革新都需要有优质内容作为支持,就像当年卡神的《阿凡达》拯救了 IMAX 一样。
120 帧的未来,或许不在电影院
一些影评人吐槽高帧率《双子杀手》就是「一个包装成动作片的游乐园项目」,还有的人认为电影动作戏的沉浸感和真实感,让观众像是进入了一个电子游戏世界。
比起电影,其实游戏更需要高帧率。24 帧的电影就能做到画面流畅,但游戏一般只要达到 60 帧才不至于卡顿。
根据知户用户@蔡小帅 的介绍,这主要是因为两者图像生成原理不同造成的。电影每一帧的都包含了一段时间的信息,而游戏则只包含那一瞬间的信息,你可以从一个简单的实验来直观体会两者的差别。
昂你快速挥手时,会发现看不清手的运动了,出现了残影。但如果你电脑上突然快速移动鼠标,则不会发现残影,鼠标是一下下跳过去的,这就是游戏中跳帧造成的卡顿类似了。
对于延迟要求极高 VR/AR 游戏来说更是如此,跳帧、卡顿、头晕等问题一直限制了 VR 游戏的普及,120 帧技术则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同时将 VR 游戏最大的优势——交互性和沉浸感发挥出来
索尼的 PS VR 屏幕在 2016 年就已经实现 120 帧的刷新,可以在刷新下一帧画面之前,利用最新的位置数据扭曲最近的一帧画面来对应你的头部数据,最大限度降低延迟,避免用户出现眩晕。
▲ 图片来自:Road to VR
《不存在日报》此前一篇文章也指出 120 帧技术可能会在 VR、AR 领域更有应用前途,要实现《头号玩家》里那样逼真的虚拟世界,高帧率技术是不可或缺的。
那么高帧率电影就彻底凉了吗?也不必这么快下定论,回顾整个电影史,每次电影技术革新往往也不那么顺利。
早在 60 多年前,希区柯克就开始拍摄 3D 电影,但直到《阿凡达》的出现才让 3D 电影流行起来。
▲ 拍摄于 1953 年《电话谋杀案》(Dial M for Murder)当年就是以 3D 版上映. 图片来自:Visit Luxembourg
有声电影刚开始出现的时候,为了避免摄像机巨大的噪音影响同期录音,让移动摄影镜头几乎消失,反而让观影体验大大倒退。
▲ 1927 年的《爵士歌王》是第一部有声电影.
彩色电影刚出现时也遭到了不少电影人的抵制,《公民凯恩》的导演奥逊·威尔斯(OrsonWelles)临死前还千叮万嘱朋友不要让彩色电影脏了自己的电影。
尽管不知道是否还会有人投资李安的下一部 120 帧电影,但 120 帧电影并非没有未来,只是还要等到一部让高帧率电影爆发的《阿凡达》。
就在《双子杀手》上映不久,在 2020 大年初一上映的 电影《中国女排》确认采用 48 帧拍摄,部分场景采用 96 帧,李安终于不孤独了。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