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关键点,聊聊我对产品思维的分析与思考
常常听到说产品经理要有产品思维,那么,什么是产品思维?笔者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并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对产品思维的理解,与大家分享。
好像从移动互联网时期开始,「产品思维」这个词就逐渐开始在互联网圈内成为热词。拿我自己来说,真正开始系统地学习产品思维,是从2018年2月订阅梁宁《产品思维30讲》开始的。
坦白说,用两个字形容我学完的感受,就是“玄乎”。你要问我,学会了什么,记住了什么?我还真不知道怎么回答。
但是,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发现自己的工作习惯在慢慢变化:经常在不经意间问自己:我今天这项工作任务的意义在哪?谁会是我的用户,我能解决他们什么问题?我如何才能把想法变成现实?我还能做些什么?我的价值在哪?
最近当我回顾这段过程时,发现产品思维是像是一种思考和做事的方法论,其中让我受益最大的是 对用户、需求、价值的分析与思考。
下面就和你分享我对这三个方面的一些理解。
一、理解用户
1. 用户场景
1932年美国政治学家拉斯维尔提出了一套传播模式,经过人们的不断运用和总结,逐步形成了一套成熟的 「5W+1H」模式 。
笔者认为这套「5W+1H」,是一种比较可行、好用的分析和理解用户场景的思考方式,它能引导我们站在用户的视角,思考使用场景。
- 5W是指:why(为什么) What(是什么) Where(在哪) Who(谁) When(什么时候)
- 1H是指:How(如何)
2. 用户心智
在设计第一代iMac的时候,当时负责工业设计的乔纳森·艾弗(Jonathan Ive)给iMac的外壳设计了一个电脑上很少出现的内嵌的提手。
他当时的想法是这样的:
那个年代大家对科技都不太感冒,甚至有点恐惧。当你害怕一个东西的时候,你就不会去摸它。比如我就看到我妈妈是不敢碰电脑的。所以我就想,如果它上面有个提手,就能让人联想到熟悉的物品,意识到这是很亲近的,是在那里可以被触摸的、被拿起的。
——乔纳森·艾弗(Jonathan Ive)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去年,我给家里换上了智能门锁,这是让我用起来感觉很自然的一种交互体验。
在我们过去的经历和认知里,习惯的开门方式是用门把手,所以最近几年很火的智能门锁的ID设计几乎都有一个把手,并且将指纹识别模块放在你握住把手后的拇指位置,让你指纹识别+开门,一气呵成。
这种流畅的开门体验远比很久以前的指纹门锁(指纹识别模块与把手分离)让人愉悦。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上述的两个案例,都是在传达:产品设计时,如何考虑用户心智因素对产品的影响。
所以,用户心智,我个人将它简单理解成 用户的本能,以及过往经历和认知。
二、找准需求
产品人员在设计产品前,必定要找准用户需求,而“找准”二字,其实不易。
比如,公司要研发一种移动电源,于是做用户调研。用户说:容量要大,体积要小,重量要轻,外观大气,最好还能当MP3用。你接着问:“那价格呢?”用户说:“好东西,价格贵点就贵点,能接受。”
于是,你根据用户调研结果把新款移动电源投向市场,结果…用户抱怨功能多没什么用,价格还辣么贵,转身去买了出门左拐的某米便宜款。
这个问题的本质是: 用户大多时候并不知道他们需要什么。 你做用户调研的时候,他们没有骗你,但他们告诉你的,并不是“需求”,而是他们 「自己设计的产品」 。
什么意思?我再举个既老旧又经典的例子。
福特说,如果我问用户:你们有什么“需求”,他们会说:更快的马。
但是,更快的马是“需求”吗?更快的马不是需求,是用户自认为能够满足自己需求的产品。
那什么才是需求?“更快的马”背后的意思是“快速到达目的地”,这是才是用户真正的需求,只是他们说不出来而已。
而福特通过设计「汽车」这个产品,更好地满足了 「高效到达目的地」 ,这个是真正的需求。
所以, 需求是用户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不是产品。产品只是解决具体问题的手段。
三、度量价值
1. 用户价值
按照俞军的用户价值公式,你要撬动一个用户,依靠的工具是用户价值。那用户能得到的用户价值是什么呢? 用户价值 = ( 新体验 - 旧体验 ) - 替换成本。
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用户价值是在用户需求的基础上更高的体验,而用户价值不只是解决具体问题这么简单。
梁宁老师在《产品思维30讲里》提到的WPS案例,充分说明了用户价值的意义。
为什么雷军当年他带领金山的WPS打微软那么艰难?
如果微软Office用户使用体验是90分,价格体验50分,二者相乘,微软Office的旧体验算45分。
金山WPS软件用户使用体验70分,价格体验90分,二者相乘,金山WPS的新体验算63分。
那用户的替换成本什么?品牌认知、获取成本、学习成本、使用成本,包括使用过程中遇到问题得到及时帮助的便利程度等。
微软公司的品牌、渠道、产品成熟度、客服服务系统都很成熟。网上还有随处可见的用户分享、使用小技巧。所以用户体验非常成熟,用户替换成本很高,我们算用户的替换成本是20分。
用户价值=WPS新体验63分-Office旧体验45分-用户替换成本20分=-2分。
雷军带领他的英雄团队做了一个综合体验很好的产品,但是用户几乎没有得到价值。
你认为别人为用户提供了45分的东西,而你为用户提供了63分的东西,你比对手提升了40%的用户价值。可是,你别忘了用户替换是有成本的。
真实情况是你付出63分,而用户得到的是-2分。你认为你做得更好,但用户视你为鸡肋。
——梁宁《产品思维30讲》
知名设计师贾伟分享过一个新型烤箱的设计案例:
在设计团队设计前,他们深入到烘焙爱好者社群里调研发现:很多人其实很少吃自己做的东西,做了都是为了分给朋友们吃。而且,他们通常也都是美食摄影师,花两个小时烘焙,恨不得花一个小时拍照。做完蛋糕,没人马上动手吃,都是先发微博,发朋友圈。
这时候设计团队意识到:用户想要美食,但自己动手使用烤箱的用户,他们更想要的是一个作品。如果说生活是一种艺术,那他们要做的是艺术品。
于是他们把耐高温的摄像头装进了烤箱内部,你可以看到蛋液在沸腾,虾仁在跳舞、面糊在纸杯里慢慢膨胀起来,一切以前看不到的细节,都出现在你的手机APP上。 以前做了蛋糕只能晒结果,新烤箱却还能晒过程。
笔者相信,这种新烤箱如果在旧体验和替换成本方面发挥稳定,是可以借助社交属性,创造新的体验,从而撬动更大的用户价值。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2. 商业价值
商业价值本身又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和新领域,对于设计师来说,我们可以从 用户的消费心理 角度去了解,比如《顾客为什么购买》书中的方法。
因篇幅有限,我将本书的重点分享出来,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原书。
- 顾客的购买行为是可以被设计的;
- 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购买偏好;
- 感观是决定购物最有诱惑力的因素。
写在最后
产品思维是一个很庞大复杂的系统方法论,我给大家分享的仅仅是这庞大系统里的冰山一角,但同时也是我个人觉得对交互和UI设计最有帮助的3个部分:
- 理解用户
- 找准需求
- 度量价值
读者朋友可以参照本文的框架和重点,了解学习和培养产品思维的思路和方向。
感谢你的阅读,我们下期再见。
#参考资料
- 梁宁《产品思维30讲》
- 刘润《5分钟商学院》
- 贾伟《跟贾伟学设计》
#专栏作家
王晗陵,微信公众号:设计意志(ID:D-Minder),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关注交互/UI设计领域及职场能力,擅长需求分析、用户体验和原型设计。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