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平台的常规发展路径:商业+产品
从电商到O2O,交易平台的真相是什么?
笔者近10年的工作经历中,有一半多时间是做交易平台(电商+O2O)。前几天在一个同事群里,大家交流起交易平台,又在脑海中唤起了一些内容,于是打算拣出一点说说。
今天先从粗线条一点的说起。
本套路所覆盖的对象,主要是电商、O2O平台,但实际也可以迁移到零售、餐饮,甚至到没有交易环节的内容行业,这些行业都有些共同之处。
一、常规路径
下图就是具体的常规发展路径:
然后下面来具体解释。
二、爆款回路:流量+单品订单量+单品低价
流量、单品订单量、单品低价,这三个名词都不用单独解释。
但是为什么要把它们捆绑在一起呢?它们三者又是什么关系呢?
为了解释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要从电商供应链的一个重要属性说起,这就是:规模效应。
工业化以后,大多数电商的商品都是工厂里的流水线生产出来的。
大家先思考一个问题:同一条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同样的商品,成本是一样么?
答案是否定的。
假设购买一条流水线的设备成本是1000w,我们做两个极端的假设:
- 流水线上只生产了1件商品,然后流水线就爆炸了,那么这1件商品的总成本就是商品制作成本再加上这1000w;
- 假设这条流水线生产了1000w件商品,那么第1000w件商品的总成本就是商品制作成本+1元。
所以,如果订单量越大,生产商品的数量越大,固定资产就会被摊薄的越厉害,从而降低商品成本。不光生产的这一环成本会降低,如果一次性大批量采购原材料,生产原材料的上游工厂也同样会享受规模效应的红利。在运输环节也一样,本来小规模只能找价格最高的汽车陆运走高速,规模再大可以走铁路,最大的规模就靠船,而船运基本是成本最低的。
这种红利是会环环叠加的,使商品的成本急剧降低。这就是供应链中的规模效应。
这种规模效应体现在业务端,就是“高订单量”可以带来“低价”。
有了“低价”,就可以成为一个吸引用户的理由,从而获得流量。而流量越多,就又有可能带来高订单量,从而继续这个循环。
所以,如果用系统论的视角看,这三点组成了一个带正反馈的增强回路。通过这种回路可以不断累积优势,最后甚至会成为一个公司在竞争中的护城河和壁垒,这就是爆款回路的力量。
三、电商的价值主张,难道只有低价?
关于“单品低价”,可能有人会问:电商的价值不是“多快好省”么,怎么就剩下“省”了?
这背后的逻辑在于:电商兴起的年代,恰好是中国制造业大发展的年代,它使得各种商品告别了短缺,走向了供给过剩,很少会存在大家买不到的东西(这也是小米在2016年,因为产能问题继续玩饥饿营销,差点把自己玩死的原因——买不到小米的,一大堆蓝绿厂的产品等着你买)。
这就意味着,当价格没有优势的时候,且其他条件都一样的时候,消费者完全可以稍微多花一些力气去最便宜的地方买。除非你可以拿商品之外的服务,来抵消价格上的劣势。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京东靠物流打下的一片天空。但就算是有这么一个优势,甚至也抵御不了低价的侵蚀。拼多多打完纸巾大战之后,非常凶狠地直切京东的核心品类:3C,甚至很多高端消费者在便宜1000元+的iPhone面前毫无抵抗力,分分钟变成真香。
所以,关于价格,原则就是:不管你是否有其他法宝,价格必须是非常有竞争力的;而如果你的价格可以击穿用户的预期,那么你就拥有了呼风唤雨的能力。
四、爆款虽好,如何实现?
如果要实现增强回路,最关键的就是冷启动,后面就会事半功倍。
爆款的冷启动,具体的策略主要包括这两方面:营销,选品。
早期主要靠营销工具打爆款的典型案例,包括小米、拼多多、瑞幸、美团、每日优鲜等等。而主要靠商品本身、而非营销工具的案例,盒马、优衣库为典型代表。
——能看出零售企业没法像互联网公司这样大规模营销和补贴,只能另辟蹊径。
在找到这两个核心因素之后,在创业的早期,还需要注意一个策略:聚焦。因为公司的资源非常有限,如果不all in在精挑细选的SKU上,为了分散风险而导致流量也被分散,反而可能一个也跑不出来。
在这个场景下,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不是一个好策略。
比如最近爆火的李佳琦,能有今天的成绩,也是因为他的团队本来打算培养200个主播,后来放弃改为只推他一个人,后来淘宝直播给他们推荐位,团队都给了他,从而实现了他的冷启动。
五、品类心智
如果在一个品类里面,能够持续推出几个爆款,就有可能在用户心中种下“买xx品类就到xxx来”的心智,从而实现优势从SKU维度到品类维度的跃迁。
这背后也有营销理论的支撑,最有名的就是特劳特的“定位”理论和“STP”营销理论。
这两套理论的核心逻辑非常相似,包括:划分细分市场->竞对分析->差异化分析->找到消费者的心智空位(或者叫目标市场)->占领这个空位。
做营销的人往往会特别看重营销上的心智空位,但笔者作为一个产品经理,则会注重产品价值上的空位。
但其实二者不可偏废:不重视营销,酒香也怕巷子深;不重视产品,竹篮打水一场空。并且二者是有节奏和先后顺序的:在产品不够好的时候,急于推广,就像是良种撒在盐碱地,最后会颗粒无收。例如像抖音这样的国民级产品,打磨了9个月才开始大规模推广。
六、横向品类扩张
当稳固好品类心智之后,等价于占领了一个细分市场/用户群。例如小米当年占领的是刚工作没多久、手头还不宽裕但对性能有追求的年轻人,所以有才会有“年轻人的第一台手机”的slogan;拼多多则先拿下了三四五线城市掌管家庭日用品采购的妇女,她们互相拼团砍价不亦乐乎。
但小米和拼多多们接下来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这个用户群,只有一个品类的需求么?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那么解决方案也很显然:这些人既然到我这来买A品类,就同样可以买B品类。这背后的运营逻辑是提高用户的购买频次,或者客单价(在用户产品中叫ARPU值)。
所以品类扩张是一种必然选择,这在传统企业的战略规划中,有个类似的名词叫“多元化”。
同时,不同的品类在一个交易平台中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通常可以按照毛利率、购买频次等维度去区分。
例如京东起家是3C,但后面却以图书作为导流品类,毕竟电脑和手机大家不能天天买,购买频次太低;像烧钱不止的瑞幸,给投资者讲的故事就是以高频次的咖啡作为导流品类(咖啡的高毛利正好给了它疯狂打折的空间),后面做全品类新零售,推出小鹿茶和盲盒也是顺理成章。
品类扩张也有学问在里面,除了刚刚说过的要保持目标用户群的一致性,还有以下几大难题需要处理:
- 需要同步扩张用户的心智,例如slogan的改变、企业形象的改变。
- 品类扩张意味着SKU的增加,当SKU增多时如何保持消费者购物的效率;所以,这体现了“多快好省”中的“多”和“快”的博弈(快并不只是指送货快);这方面有一些通用的手段,就是优化搜索的效果和个性化推荐。
- 如何选择新品类,以及划定自己扩张的边界;这方面,美团的这张图非常经典,一图就划定了美团的扩张边界,那么美团合并摩拜、推出打车业务的路径就能把握到了。
- 在业务品类之间形成1+1>2的协同效应,在这方面,小米的生态链算是一个比较好的例子,小米的硬件可以进行互联互通,好多智能家居达人真的是一屋子小米;这种协同效应会进一步增强消费者粘性,这就是生态的力量。
七、平台化
按字面意思来说,如果有多个品类/业务并存,其实就算是平台了。因为平台,就是可以支撑很多东西同时立着的台子。
但我觉得平台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属性,是「连接」。
因为消费者这一端必然是分散的,如果供给端也是分散的,此时平台的连接价值才能体现出来。例如,京东我认为真正的平台化,不是全品类,而是接入第三方卖家;链家不能算彻底的平台,而贝壳才算。
而需求和供给都是分散的平台,可以称之为「双边市场」,它所遵循的核心规律是「双边网络效应」。其连接的供给和需求越多,平台价值和优势越大,最后导致赢者通吃,导致最后只剩下头部1-2个玩家,或者干脆一家独大——像电商的淘宝、京东,外卖的美团饿了么,二手车的瓜子。
八、纵向扩张
横向扩张叫“多元化”,而纵向扩张往往称为“产业链整合”。核心是把更多的产业链环节放到企业内部,提高企业对资源整合的力度,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
理论上,一条完整整合的产业链,在一个行业内,竞争的优势是巨大的。
阿里应该算是比较擅长纵向扩张的公司,也跟它比较强的战略能力分不开。
从最早的交易平台淘宝,把支付环节整合进来就有了支付宝,物流环节整合就有了菜鸟,而支付宝里面发现余额宝比较赚钱就把背后的天弘基金给整合了。再说文娱这条线:最开始是收购优酷土豆,有了流量,然后阿里影业借壳上市,有了投资、宣发、院线服务,还整合了卖票的淘票票,之后还收购了线下文娱入口大麦网。
相比于阿里的风骚操作,包括腾讯在内,国内的其他公司段位相差较多。
腾讯的合纵策略,看起来团结了美团、京东、滴滴,小弟们却想的是先用一下大哥的流量,防御一下阿里。比如,三个小弟都自己家独立做支付,大哥的微信支付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个说来话长,就没法展开聊了)。
后记
这条路径,还是一种比较粗线条的归纳,背后虽然有一些规律支撑,但并非绝对和必然。
所以,大家如果发现有独立的现象,与这种归纳并不吻合,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作者:树上的男爵;公众号:认知脱困(ID:OldWangNextDoor)
本文由 @树上的男爵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