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落地进行时
2019年10月31日,北京,2019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开幕论坛同时举办了5G正式商用启动仪式。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itlaoyou-com,作者 | 曹亦卿
10月31日,工信部正式宣布5G商用,三大运营商也正式上线5G套餐。
这意味着,在6月6日工信部发布5G牌照的5个月后,全球规模最大的5G市场正式启动,中国普通消费者可以真正使用5G网络了。千呼万唤始出来,人们对5G的期待和关注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代移动通信网络。
从2019年初起,5G的风就没停过。
包括前不久的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智能互联,开放合作"的主题之下,5G成为当仁不让的主角。无论是运营商、终端厂商还是互联网企业,在谈及下一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时,都将面向5G的部署放在名单前列。
在通信设备厂商、终端厂商、供应链、应用场景等多个维度的共同突破下,中国的5G生态正在快速搭建地基。如今商用发令枪打响,5G建设的节奏又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百花齐放
10月31日,三大运营商还正式公布了5G套餐月费标准:均不低于128元/月,最低档包含30G流量和500分钟通话;而最高则接近600元,包含300G流量和3000分钟通话。
运营商的巨大投入,决定了目前5G套餐无法降到4G套餐的价位。
虽然在预约阶段,三大运营商都给予了一定程度的折扣,意图让更多消费者体验5G。但高额的话费、普及程度有限的网络,以及高价的5G手机,都成为了消费者尝鲜5G的障碍。
不过对于已经买了5G手机的用户来说,更换5G套餐的门槛就低了很多。
目前的5G抢先战中,在C端市场最有存在感的恐怕就是手机新品了。
回顾终端发展历史,每当网络技术变革时,都是智能硬件改朝换代的时候。
5G的到来更是声势浩大,一开始就拉响了警报,挑起紧张氛围,令各大厂商展开激烈的首发争夺战。目前,国产头部厂商的首批5G手机都已经获得了入网许可证。
在产品上,除了欧洲首发Reno 5G的OPPO还未在国内发布5G机型以外,头部厂商均已在中国市场发布了5G机型。
三星、华为、vivo已发布至少两款5G新品,小米、中兴等也已经在国内发布首款5G手机。具体型号包括华为Mate 20 X 5G版、华为Mate 30 5G版,vivo NEX 3 5G版、iQOO Pro 5G版,三星 Note 10 5G版、三星Galaxy S10 5G版,小米9 Pro 5G和中兴 Axon 10 Pro 5G。
其中,iQOO Pro和小米9 Pro甚至把5G手机的价格拉低到了3000元档,加速了5G机型的平价化。而OPPO和一加则有意在年底时直接在国内发布双模5G机型。
这些5G机型,配置几乎都达到了旗舰机水准,折叠屏、瀑布屏、后置四摄等新外观也纷纷上阵,手机像素甚至向亿级飙升---- 5G到来恰逢智能手机进化之路走到牛角尖之时。
技术瓶颈,创新枯竭。
在这样的情况下,5G芯片的比拼成为了手机的另一大卖点。
在第一批机型中,除了华为和三星在韩国国内的部分机型外,其他安卓机型都采用了高通855/855 Plus+X50的芯片组合。
与之相比,华为Mate 30 5G已经更新到了麒麟990芯片,不仅支持NSA/SA双模,还是不需要外挂基带芯片的SoC。几乎与华为同时,三星也发布了自己的5G SoC芯片,赶在了高通前面。
处理器+基带芯片的外挂组合是曲线救国之策,但散热和功耗是大问题,因此厂商们也都明白这只是过渡方案,很多消费者对5G手机保持观望态度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如今,华为和三星成功推出5G SoC芯片,成为了一个节点,拉开5G手机终端向成熟化迈进的大幕。而搭载高通5G SoC的机型也将在今年底上市。
正是在华为的冲击下,三星、高通也加快了迭代节奏,让5G SoC在5G基带芯片之后接踵而至。高通还推出了2亿美元的5G投资基金,加码5G竞争。
如此快速的迭代,消费者难免有种身为"小白鼠"的迷茫感。
比如,华为Mate 30 5G版上市之后,很多消费者大呼Mate 20 X 5G版的处境变得尴尬:既没有5G SoC又不便宜。不过对于华为来说,抢发5G SoC的意义显然比一款过渡机型的销量更重要。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5G建设初期,消费者和厂商共同为教育市场而付出的成本。
除了手机,5G终端中如今还有5G CPE和随行WiFi。
华为和云米都推出了5G CPE,这种设备类似于对信号进行二次中继的路由器,不同在于它并不是接收和导出WiFi信号,而是接收基站发出的蜂窝信号再导出为WiFi信号,就像作为热点时的智能手机。
因此对于基站来说,CPE也是一个终端。
对于智能终端聚集的场所,比如办公室或者客厅,5G CPE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它不仅可以让目前没有购买5G手机的用户体验5G,也可以让多个设备同时使用5G网络,形成一个小型的5G局域网。
CPE加上防水功能之后,还衍生出了室外版;而5G随行WiFi则是CPE的移动版,更适合于移动办公。
由此可见,CPE为5G时代的智能家居、智能办公打开了一个想象的空间。
这些终端设备就像毛细血管,实实在在地将5G送达消费者。而支撑它们的,是5G网络的基础设施。
目前,三大运营商在全国开通5G基站8.6万个,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城市,实现5G网络连片覆盖。预计年底,全国将开通5G基站超过13万个。
同时,多个省份也出台了补贴、电表改造、简化用电申请流程等措施,来保障5G基站所需电力资源。
套餐、终端、基站、电力供应,在整条产业链的带动下,5G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虽然生态还在成型初期,但势头强劲,前途光明。
飞入寻常百姓家
5G的普及需要基础设施的到位,但教育市场的最大力量还是在于应用和场景。
在消费级市场上,5G更多的应用场景主要集中在智能家居领域:8K、VR/AR、IoT等都被认为是5G到来后将被点燃的概念。
10月19日,世界VR产业大会在江西举行。在会场上,5G加持下的VR能提供怎样的价值成为了一个核心问题,产业链致力于寻找的仍然是"场景"和"应用"。
目前,一个已经被挖掘的显性场景是"教育"。
比如,通过头戴VR眼镜、手持操作手柄,将不同的垃圾扔进正确的垃圾桶,玩家可以在VR游戏中更直观地学习垃圾分类。
此外,也已经有学校利用VR设备的沉浸感优势,模拟真实场景训练避险方法,提高中小学生、驾驶员等重点群体的交通安全意识,改善行路习惯。
VR也可以还原人体模型,让医学生在解剖尸体之外有了另一种选择,可以在更为逼真的"活人"身上进行操作训练。
但VR有一大限制就是网络。
早在2016年,上海瑞金医院就尝试过VR手术直播。在病人同意的前提下,手术台上方假设了6台全景相机,360度记录第一现场。在手术室外,几十名医学院的学生们头戴VR设备,通过左右转头就可以全方位地围观手术直播。
然而,当时的画面清晰度和传输流畅度都不理想,难以达到大规模培训的需要。
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实战比课堂更能锻炼人,VR提供了一个高效的选择。
在2018年末、2019年初,瑞金医院又进行了两次尝试,但也受限于网络,无法进行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如今,5G网络的商用将为手术VR培训、远程直播提供可能性。
当然,VR的场景不止于此,心理干预、建筑建模、游戏、智能识别等场景同样都是VR可以涉足的领域。
但VR面临的不仅是技术上的局限,还有有内容生态的匮乏。2016年VR迎来了产业的第一个春天,但在资本快速退潮和生态单薄的双重打压下,很快就偃旗息鼓了。
眼下,5G成了一个破冰的突破口,运营商、政府、企业都看到了VR的机会和潜能,在资源倾斜、资本入局、技术突破的基础上,VR产业曾经面临的生态之困将会被逐渐打破。
与VR面临同样处境的还有8K。
5G将会影响的领域中,视频是怎么也绕不过去的一座高峰:视频的时长将会拉长、内容将会更加丰富、视觉效果将会更具冲击感;5G+8K视频直播也已经在多个大会、赛事上进行了落地。
与此同时,作为视频的载体,智能硬件终端也将会随之迎来新增量。
春江水暖鸭先知,厂商往往在消费者还没反应过来时便已经入场:今年以来,全球头部电视品牌纷纷推出8K电视,拉开了大屏的新战场。
事实上,在2013年时,4K概念大热,4K电视的竞争同样火热焦灼,其架势正如今天的8K。
然而,同样是在内容缺乏和网络限制两大难题下,4K最终不了了之,市面上流窜的大多是"假4K"。
而5G的到来给了8K希望。三星、夏普、京东方、友达光电、华星光电、群创光电等面板厂商纷纷将靶心瞄准大尺寸面板,而电视厂商也都不甘示弱在8K电视上插旗圈地。
在内容上,运营商、电视台以及流媒体也都开始发力4K/8K,虽然只是起步,但前途是光明的。
从这些场景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网络技术,5G只靠自己的力量落地是很难的。
因此,5G+VR、5G+8K、5G+IoT等一系列"5G+"成为了一招招组合拳,在基础设施逐渐成型之后,为5G对接落地的场景和应用。
就像一个老板凑齐了厨子、服务员和食材,但要想招揽客人,那还是得有一个餐厅并做出好吃的菜品----餐厅是场景,而菜品就是应用。
如果再出一道爆款菜,那么餐厅的口碑传播就有了着落,拉新也就不用愁了。
对于5G来说同样如此。要想"飞入寻常百姓家",5G也需要有场景和应用的支持,而杀手级应用就像爆款菜品,能加速这一过程的进度。
3G时代,国民级应用微信,正是通过社交的裂变式传播改变了用户习惯,加速了消费者从PC端向移动端的转移。而在4G时代,抖音、快手等短视频App的火爆,不仅让视频这一形式成为了新的娱乐常态,更是加速推动了4G网络的普及。
从1G的音频、2G的短信、3G的互联网接入、4G的视频,再到5G的VR、8K、IoT,每一代网络技术之下,都会诞生改变市民生活的应用。
以此来看,网络技术的普及程度和杀手应用的诞生,究竟谁是前提并不是一个定数。
更现实的情况是,在新一代网络技术诞生的初期,杀手级应用的诞生将会加速市场教育、倒逼基础设施的建设,而网络基础成熟后也将会为更多应用提供土壤,形成生态。
互相刺激下,网络效应由此成型。
众人拾柴火焰高
即使将为众多概念级技术带去实用的希望,5G仍然受到质疑。
最大的质疑之一便是,5G除了速度更快,还有什么?
当然,这样的问题,4G也曾经遇到过。但5G与其还有很大的不同。
上述所说的这些消费级应用场景,的确更多依仗的还是5G的"快",因此招来这样的质疑也是情理之中。
然而,"快"只是5G的一大特点,学名为eMBB(增强型移动宽带)场景,主要就是体现在3D、超高清视频等领域。
而在此之外,5G还有另两大"招式",分别是mMTC(大规模机器通信)和uRLLC(超可靠、低时延通信)。
mMTC是针对大规模的物联网业务;而uRLLC则是面向无人驾驶、工业自动化等需要低时延、高可靠连接的业务。
事实上,在很多领域这三大能力是同时存在的。比如,车联网既需要高速率、低时延,也需要大规模连接,形成路网通信。
在4G时代,车联网的发展任务主要是建立连接。在有限的网络支持下,路侧基础设施通过2G、3G、4G实现联网,打通汽车内外信息流。
在接下来的5年,随着5G的商用,网络端将引入5G-V2X技术,提升数据传输效率、增强数据处理能力,支持不断扩大的用户数量。在此基础上,新的应用也将出现。
随着5G网络、车辆、路面、云端等各个环节的技术不断成熟,车联网将不再是智慧车舱和智能驾驶两张皮,因为网络已经把车真正地和车内外信号进行连接,车内网将完全融入车联网。
届时,车辆将从辅助驾驶转向自动驾驶,车联网将迈入终极发展阶段,实现基于自动驾驶的协作式智能交通。
三大能力同时运作才能构建车联网落地的基石,这便是车联网非5G不可的原因。
同时,这也是目前"真假5G"之争的症结。
因为非独立组网的NSA架构能做到eMBB,却很难做到后两者,并不能算是完整的5G网络,因此而被"嫌弃"。相比之下,能够支持mMTC和uRLLC的SA架构才能算作是真正的5G网络,能够真正带来产业数字化升级。
所以,5G相比4G不止是更快了,它还将改变产业运作的模式。
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润泽科技的董事长周超男就曾以卡车司机的工作为例子,讲述了5G将怎样改变社会:在5G技术之下,智能驾驶、精准溯源、智慧仓储、无人配送等应用将极大降低道路安全风险,提高卡车司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而这只是5G使产业数字化的一个缩影。
事实上,每个人都会被裹挟入这一过程中,因为大家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既是技术的使用者也是技术的受益者。
比如,在医疗领域,5G能够打破时空分配上的不均衡,同时能更好地救死扶伤。
一线城市三甲医院的专家可以通过远程连线来指导县城医院的救治工作,这是打破了医疗资源空间分配上的不均衡。而当医生无法在较短时间赶去急救第一现场时,可以通过远程连线来指导救护车或现场救护人员的救治,这打破的是时间上的限制。
在今年MWC上,爱立信就曾进行了5G救护车演示,5G网络实现救护车在高速移动状态下,与远程医院进行会诊,保证在第一时间对患者的病情做出准确判断,从而引导急救车驶向最合适的医院。
例子不胜枚举,除了医疗之外,智慧交通、智慧电网、智慧工厂、智慧校园、智慧城市、家庭娱乐、智慧农业、无人机等行业的深度应用,都将在"5G+"技术下加速数字化转型。
对于5G来说,应用是其最终的导向。
而作为消费者,不能因为没有看到杀手级应用的出现,而质疑5G网络的实用性。相反,越是在5G网络技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时候,5G终端便越应该加快速度进行普及、降低价格、拓展品牌,这样才能催生重磅应用的诞生,反过来加速技术的落地。
借用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如所说的一句话:推动5G发展,网络是基础,融合是关键,合作是潮流,应用是根本。
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在5G+X的共同作用下,新的移动网络生态才能够站起来。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