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玛与亚马逊的 2019
这些年来,我们见证了中国电商产业快速超车的崛起。叠猫猫、砍一刀、奥数题,只要你是网络购物的一员,十一月一定逃不脱这些热火朝天的活动。
而无人物流、智慧仓储、云端大脑等科技元素,也已经成为促销盛典的基本配置。
每到此时,再看看有关黑色星期五的报道,总会让人忍不住民族自豪感爆棚。我们拼百兆光纤的时候,他们还有不少人线下肉搏;这边退货点点手机坐等上门,那边却要亲自开车到线下门店操作;至于直播AR社群新零售各种花样玩的飞起,再看外国友人完全是断网十年的画风。
尽管“黑五”海外购物节无论排面还是销售数据都很难与现象级的双十一相比,但对岸零售企业们也并非如想象中不思进取。通过海外零售巨头各自的科技攀爬,或许能给沉浸在“剁手”中的我们一点启发。
线下大佬逆袭电商巨头:美国零售的反其道而行
圣诞节的临近,也让海外电商们的消费者争夺战黑五徐徐拉开了帷幕。
不同于中国线上巨头对线下毫无争议的降维覆盖与引流,美国零售业线下向线上的“倒灌”反而极其明显。其中,亚马逊与沃尔玛这两个老对手的PK最为引人关注。
一个显著的变化体现在,在零售分析公司First Insight分别于2017年12月、2018年9月和2019年9月对约1000人进行的三次消费者调查中,线上巨头亚马逊的消费者比例从80%一路将至40%,而商超巨头沃尔玛的购物比例则从47%增长到了55%。
消费者的态度冷暖也投射到了资本市场的表现上。今年以来,亚马逊股价上涨约19%,而沃尔玛的股价涨幅则超过26%。
在过去的数年时间里,我们没少听到亚马逊向线下走的消息,也一路围观着沃尔玛买买买的电商转型步伐。
尽管“黑五”的终极一搏还没有到来,但从基本面来看,显然是沃尔玛更有底气乐观一点。
两个常年PK的全球零售大佬,到底是如何点亮自家的科技树,才生长出了这样相反的姿态?是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物流厮杀,体验新意:电商基础设施PK
**
**
First Insight首席执行官格雷格·佩特罗(Greg Petro)在一次采访中说,“(对消费者来说),亚马逊快递盒送达时的兴奋感正在减弱……”
毫无疑问,竞争和变化最为剧烈的,自然是作为电子商务支撑的基础设施。
亚马逊的全球履约中心,一向以十万多台机器人驱动、统一物流配送等,被看做是电商领域碾压式的秘密武器。
而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亚马逊也在不断巩固自己的护城河,在物流方面进一步加大了投入,以期彻底打败对手。
比如通过与当地司机进行“Uber式”合作,向2000个特定地区的所有Prime会员免费提供两小时内杂货送达服务。无人仓储、无人机送货,也加入了亚马逊“最后一公里配送”的豪华技术套餐。
在亚马逊全球109个运营中心面前,唯一有一拼之力的沃尔玛也显得力有不逮。尽管自2016年电子商务负责人上任以来,已经在业务上投入了数十亿美元,但落地到物流配送服务上,想要快速追赶亚马逊的网络体系,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
过去一年,沃尔玛在物流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突破,应该要从其最后一英里交付试验项目——InHome Delivery说起。
亚马逊物流的强大实力,使其拥有了打造万货商店(Everything Store)的雄心与可能性,而在商超门店覆盖上占据优势的沃尔玛,在追求线上线下融合时,直接将订购商品登堂入室,送到客户的冰箱里——即使客户不在家。这哪里是“最后一英里”,这已经是“负英里”了好吗?
沃尔玛与与智能家居创新公司Level Home合作,提供前门智能锁和车库门的出入解决方案。消费者下单并选择InHome服务时,沃尔玛的员工会使用智能进入技术,佩戴专有的的摄像头,将入门实时影像传送给客户,并允许远程控制。
总体来看,美国零售业正在亚马逊和沃尔玛两大巨头的推动下,开启一场关于配送效率的“厮杀”,其中时间是最主要的标的。尽管亚马逊在这场战役中,作为全球零售商的“一站式物流商店”,更具备规模化优势,但沃尔玛的体验创新,也在为自己扳回关键一城。
在最新的调查数据中,第三季度沃尔玛电子商务的销售额大幅增长37%,不少消费者开始减少在亚马逊上的购物次数。
有的软,有的硬:无人化的未来战场
**
**
互相侵蚀对方的核心领域,成为两大零售商隐秘而又毫不避人的心思。在过去的一年里,亚马逊在线下打造的Amazon Go 等新业态门店,向公众开放并不断加大了开设速度,以增强自身在实体领域的竞争力。
而与数据和技术输出都十分强悍的亚马逊相比,沃尔玛似乎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弱。尽管2016年才开始涉足AI和机器人等前沿技术领域,但到了2018年,沃尔玛在相关领域的专利数量已经远远超越了亚马逊。
二者都看中了对方的蛋糕,并试图利用无人化技术挖掘出新的赢利点。一攻一守之间,是无人零售不同的进阶路线。
最为明显的区别是,AmazonGo以数据和算法优势见长。在门店中,高清智能摄像头覆盖了商场天花板的每一个角落。通过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算法、传感器等相融合,亚马逊得以实现了自动监控货物状态、判断识别用户行为、即拿即走免排队等体验。
“软实力”的优势是明显的,的确在体验上达到了“无感购物”。但算法的限制在于,对环境和参数变化更为敏感,因此需要增加更多的限定条件。比如算法应用的准确率无法总是维持在稳定水平,需要门店有其他办法来控制盗窃等带来的货损问题,因此目前Amazon Go仅向亚马逊Prime会员开放,以降低管理风险。
与之相比,沃尔玛的在无人技术上的专利,更侧重于物理工具的应用上。比如利用无人机或机器人在店面内巡逻,实时检测货架上缺失的物品,另一架无人机负责补充上架。
还有使用温度控制无人机进行传输,以及在移动端App中引入数字地图,将购物者快速引导到商品正确的位置。
亦或是检查超市的地板和安全隐患,防止漏油之类的危险发生。在某连锁门店总裁看来,“这是超市里最重要的机器人应用场景。”
这并不代表着沃尔玛在算法上不够强,实际上,在其门店工作的Bossa Nova Robotics,今年7月份刚刚收购了拥有人脸检测和物体识别技术的AI公司Hawxeye。不过显而易见的,沃尔玛更注重在传统商店环境中引入新技术,而不是像亚马逊一样为AI搭建一个专属购物场。
数字资产的两种解法
**
**
秀“技术肌肉”的前提,数字资源似乎是一个无法逃离的前提条件。亚马逊一度碾压传统零售商的核心武器,就是做好了个人分析性数据的信息战,收集的数据能够被用于优化商品位置、提高网站的浏览体验,进而能够真正以技术驱动电商业务增长。
即使在线下,每一次用户在Amazon信用卡购物,或是在门店使用prime会员服务,亚马逊都会得到非常有价值的支付信息。比如它知道会员在Whole Foods预约了两小时配送服务,向他们更明确地推荐商品就成为了可能。
而在传统零售企业中,只有少于25%的企业有专门的数据分析团队。在沃尔玛的门店中,想要利用自家的移动支付Walmart Pay来连接用户信息,在今天的支付市场简直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线下无法搞定的事情,沃尔玛将其转移到了线上。通过与新闻聚合网站Buzzfeed等的合作,沃尔玛得以近距离接触网生一代。当他们在BuzzFeed上观看做菜视频的时候,有时候只需点击一下图标,就可以将所有配料表添加到自己的沃尔玛在线购物车中,进而提升转化率。
总体来说,玩转数字化这件事情,对于沃尔玛来说似乎还是有点难。2019年以来,它没有再进行电商方面的收购,并着手对Jet.com等核心电商业务进行了彻底的整改。从电商盈利难的现状来看,沃尔玛这条数字技术探索之路还有很长。
正在按下重启键的零售修罗场
**
**
亚马逊与沃尔玛,是相爱相杀的老对手,也曾是中国零售企业对标的对象。尽管今日,它们所创造的业绩已经很难与“双十一”这样的全民狂欢同日而语。但思考其技术进化路径,对于大环境下的中国零售市场,未必是无意义的。
首先一点,能否彼此超越都是次要的,最关键的是谁先奠定线下与线上的“全零售”格局。至少在线下场景这块“硬骨头”上,“降维打击”的亚马逊也没能在沃尔玛身上占到便宜。正是因为线下资源的抗压能力相对较强,才使沃尔玛的电商业务在多渠道打通之后出现我“厚积薄发的体验优势。连线杂志曾报道过,约有沃尔玛12%的线上订单,是身处沃尔玛实体店的消费者利用APP发送的,可以在线上和线下商店自由转换,这种体验界限的消弭正在给亚马逊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
另外,送货效率与购物体验的平衡,是电商大战需要重新思考的问题。尽管沃尔玛与亚马逊紧咬时间差的送货方案,对财报和利润能带来多大影响还未能直接地表现出来,但从今年第三季度的效果来看,消费者向沃尔玛的用脚投票无疑进一步倒逼行业继续提速。
比如亚马逊就为自己的“两小时物流”付出了高达数十亿美元,甚至导致第三季度收支情况没能让华尔街分析师们满意。而伴随着中国物流产业的正规化、人力成本优势的消失,未来物流建设成本、运费亏损如何找平,也必然会成为悬在零售巨头上方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当然,新的价值点也在出现,比如对会员体系的挖掘,正在成为电商平台的关键护城河。亚马逊之所以支撑住与沃尔玛的抗衡,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其prime会员带来了难以估量的价值。除了在无人店等新业务上担当试水者之外,会员费收入、会员专属服务等,都可以冲抵投入所带来的巨量亏损,换取宝贵的竞争时间。对于想要复制亚马逊优势的零售平台来说,从头建立自有会员制度也变得越来越难。反观本土电商,尽管存在着不少会员与“生态”,但似乎都无法构成绝对的用户忠诚与体验差异。
从追求增量到重视存量用户的消费体验,零售与科技的化学反应正叠加出最适合当下时代的商业形态。
或许从踏上零售赛道的那一刻起,无论是互联网阵营还是传统实体,都别无选择,也殊途同归。
下载虎嗅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