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江副总裁徐华:与互联网教育有关的思考
2019年10月19-20日,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举办的【 2019上海产品经理大会】完美落幕。互联网教育业界资深投资人、沪江副总裁徐华,带来了主题为 《从教育产业融资趋势,看教育产品变现设计》的分享。
非常感谢组委会的邀请。我看到两天会议有大量知名的嘉宾在为大家分享专业的工作技能。但在这里,我不希望我分享的内容只是让大家学会如何在流水线上上紧螺丝,我希望今天我的分享内容能帮助大家走向真正的职场自由!
因此首先我会真诚地跟分享大家3个观点,这3点也是帮助我转型做投资人,判断团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依据。这3点将会帮助大家未来选择新业务、新机会、新平台时,避免掉坑。
一、如何判断团队
1. 判断行业往上走还是往下走
以我为例,我为什么会离开TCL这种传统的彩电行业来到沪江呢?
因为我觉得彩电制造行业是夕阳行业,而教育,尤其互联网教育是互联网和教育的黄金交集,它一定充满着机会。
这一点,我将会结合互联网教育产业的发展趋势,一会儿为大家进一步说明。
2. 判断市场是否需要这个产品
以我在TCL亲眼见过的事情为例:2001年著名的打工皇后叫吴士宏,当时是微软的中国区总裁,TCL总裁李东生亲自把她挖过来,让她执掌TCL的信息产业化的相关产品,并投入三个亿推出一个叫“HiD一键飞”的TV产品,可以让电视机连接电话线上网。
这个产品非常精悍,而且价格只比普通电视机贵数百元。我们当时希望这款产品能够进入市场,一举打败长虹,让TCL成为整个中国最强大的彩电大王。
但事实上大家回忆一下,十多年前你们在家有见过这款产品吗?没有吧。
那这三个亿为什么会打水漂呢?
因为市面上不需要这款产品——市面上不需要电视机拥有上网功能,尤其还是在电话线拨号上网的时候。
大家如果有印象的话,那时候网吧上网可能一小时三块钱,都是一根电话线分好几个机器的。如果你用电视机上网的话,上一个月的网,花的电话费可以再买台电视机了。
所以我在做投资的时候,我也会关注这点——判断市场是否需要这个产品。
我发现大概有70%的创业者,做的不是市场上要的产品,而是他觉得市场需要的,或者是因为刚好因为自己有资源才去做这个产品。但跟踪下来的结果,这样的项目绝大部分都死亡了。
所以各位,你们要做出跳槽的选择,要判断新平台的时候,请大家一定要看这个产品是否是市场需要的,以及用户是否愿意为这个产品支付商业费用。
同样地,我们所做的产品未来能不能实现商业化收益——也是一个考量因素,这是产品经理非常重要的衡量标准。哪怕微信刚开始不赚钱,但是现在也贡献了大量的现金流,而且随着腾讯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微信将会成为一个巨大的金融帝国,这就是它的潜力。
3. 判断团队是否靠谱
如果你进的是创业公司,那就要判断老板是否大方、是否懂分享了。
我见过不少产品不错、赛道不错,但是团队一团糟、老板不愿意分享、自己百分百控股的事情。结果是什么呢?执行推不下去,业务骨干最后变得没有动力,都是常见的事情。
堡垒都是从内部被攻破的,这些不靠谱行为导致不少好的创业项目死在了自己人的手里。
结合上文,我建议大家在进入新业务前,先结合这三点做判断,这样能够帮助你们规避至少90%以上的坑。
二、互联网教育行业思考分享
回到我们的主题,来看看互联网教育产业的发展。
在国内,第一个做互联网教育内容的平台是北京一家叫101的网校,它当时是北京101学校的一个在线平台,属于体制内。96年是第一家上传以TXT文本形式为主的教育模式,实现了互联网教育的首创。随着2003年非典的出现,北京四中网校、黄冈网校以及新东方在线存活,它们实现了大量的收入,证实了互联网教育是可行的。而2008年中华会计网校背后的母公司- 正保教育集团上市,慢慢揭开了互联网界教育界的面纱。
那投资资本关注互联网教育是什么时候?我为什么要谈资本?因为一个市场的蓬勃发展跟资本的推动是密切相关的,是不可稀缺的——只有大量资本入驻了,才能快速把市场推向成熟。
资本关注教育是在2012年,那为什么到2012年资本才开始关注教育产业,尤其是互联网教育产业呢?这里和我上面说的第一点是非常相关的——行业往上走往下走,是有时间效应的。
就在2012年前,资本关注的是电子商务市场:
- 2009年淘宝第一次推出双11,那时候叫光棍节,单日收入超0.5亿元人民币。
- 2010年天猫更是在人民广场大幅包下各大地铁广告位,打出“没有人逛街并不代表没有人购物”的广告,吸引了大量用户在网上消费。
- 同年团购领域开始出现“千团大战”,百度糯米、美团、赶集开始厮杀。
- 之后京东、当当、一号店、易迅开始蓬勃发展。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很多资深投资人告诉我:因为他们通过市场调研,发现随着快递物流、货到付款体系不断成熟,这个时候将会触发中国网民在网上购买实体商品的行为习惯。所以他们就开始押注各大电商平台,包括团购网站。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他们是对的。
当大量资本涌进后,我们看到一号店、易迅、当当、京东飞速成长,后来当当、京东、拼多多上市,都证明了这个领域的市场潜力还是很大的。
到了2012年,这个领域基本上尘埃落定—— 一号店、易迅等等该收购收购,当当、京东该上市上市,该做好上市准备的,开始做准备了。
这个时候,资本已经赚到钱套现了,接下来他们该怎么办?
关注下一个趋势。
上文讲到的趋势是网民被触发在网上购买实体产品的购买习惯,那接下来的趋势是什么呢?
购买虚拟产品,它包括了金融/医疗/教育,而教育是这里面最好的一个市场。
为什么?
因为教育领域在线下已经是万亿级的市场了,它还可以分为不同的类目、不同的用户年龄段,这里面充满了创业机会。
所以从2012年开始,一些投资人就开始进入了,一年之间互联网教育领域推出了四十七个投资项目,而就在前一年,都没有人去关注/统计有几个教育项目拿到投资的。
2013年,教育产品投资并购事件数达到了73起,2014年213起,2015实现阶段性高峰期492起,但是在2016年又跌了下来。
这几年发生了什么?
因为投资人经过四年时间的成长,发现教育行业是地狱模式,不太可能像电子商务一样得到快速催熟——通过大量广告、通过降低客单价、做补贴、挤死竞争对手,让市场归于巨头,例如现在的数码产品基本上就归于京东了,但这种现象在教育行业是不可能的。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我们双11的时候,有些女孩子可能会花很便宜的钱买到二三十个包裹,你放在家里面,看着包裹的时候,你们是什么心情?是不是满满的满足感?
但是你想想看,原价2000块钱的几套网络课程,现在五折优惠,你买放家里试试看。那个时候你的心情是什么?有焦虑、有压力感——因为我还花时间去学……
更不要说教育产业本质是服务产业,要靠结果来说话的。
所以教育市场是没有办法用资本力量去快速催熟的,因此大量资本发现不能快速变现,企业无法有良好的爆发式增长,也就不能安排被并购或者卖掉,就提前选择退出市场,甚至不再关注,投资案例也随之迅速下降。
再往后,2017年投资案例上升到了412起,因为二级市场发力了——有一些公司要上市,或者已经上市,但财报不是特别理想,所以它们开始专注收购,优化财报表现。而教育产业尤其是线下教育产业,它们的现金流是非常好的——因为预付费形式是先交钱后上课,这样的企业如果被收购,并到上市公司报表里会非常好看。
所以这个时候又引发了很多资本去关注教育市场,甚至包括幼儿园。
我每年都会统计相应的数据,我会发现标的中有的资本名字听都没听过,它就开始投教育行业了,它们就希望未来有一天这个企业能够被某个上市公司收购,所以教育投资并购数一下拉高到了579个案例。
但毫无疑问的是:教育会让投资人走开,因为教育的发展非常缓慢。
像2018年的579个教育投资并购案例,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0%,而且这个趋势在今年下半年还会不断下降。
去年我统计的时候,一天能有3、4条融资消息。但是今年上半年一天只有1到2条,到了下半年,有时候3天才1条融资消息。
所以毫无疑问,这个下降趋势非常快,而这边显示的数据更加清晰——从17年到19年上半年的一个同比对比,我们能看到案件数已经下降非常多了,而金额数的上下降幅度更是将近一半,金额腰斩。
图片下方的融资数更能看到:早期项目受到了巨大影响,资金开始涌向后期项目——因为后期项目存活下来,已经证明它的商业价值了;这个时候它们也有了一定的资金储备来保障项目的安稳性,而这些项目未来被收购的可能性更高——所以大量资金开始涌向后期项目。
我们不得不说,现在教育产业早期项目,尤其是只有个idea的项目,要拿到融资创业成功的机会约等于零。
我们现在把视野从教育产业跳出来,跳地更高来思考:无论我们是产品人还是运营人,或者是其他角色的互联网人,我们能不能站在整个行业大势来看自己的发展?
因为行业和我们每个从业人的职业生涯是息息相关的——如果企业走了下坡路,企业一定会优化结构,也就是开源节流,而节流一定是第一个操作的。
如果你做的是互联网企业,尤其做的是产品,那一定要用长远目光看我们的职业发展。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我们20多岁的时候,进入一家互联网公司,结果你进去第一天,发现你的同事都是平均年龄38岁的人,你的领导们平均年龄45岁,你会愿意待下去吗?
这是互联网企业啊,你们肯定会觉得这个企业没什么发展前景了,缺乏创新意识和活力,所以你们会离开。
这一点,互联网企业的老板比你更会担心。
这也是很多超过30岁的IT人在向我咨询职业发展的原因——因为他们真实地感受到了危机感,就算他们愿意在一家企业长期干下去,但老板不会给他们机会。
虽然这次的分享主题是教育行业的兴盛迭代,但是我希望大家也要有意识地去关注你们所处的细分行业以及它的趋势,因为它跟各位的职业生命是紧密相关的。
三、八大赛道融资总览
回到话题,通过看融资情况里的细分市场,我们也可以判断哪些细分行业是有机会的:
比如从图中的八大赛道融资总额看到,今年排行第一的是素质教育,其次是K12教育。而K12教育在去年更是达到排名第一的位置,原因就在于:无论是投资人/创业者/企业家/机构,他们都发现从家长手里掏钱是最容易的——相比职场人焦虑,家长更焦虑,他们担心孩子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线上;虽然这个焦虑是人为产生的,但是毫无疑问它产生了巨大影响,毕竟只有极少部分人可以不焦虑,所以K12教育在前几年都非常火热。
那为什么今年素质教育会反超K12教育呢?
去年新民诉法出台后,国家对培训机构(尤其是K12教育机构)做出了一系列规定,大量没有资质的教育企业关门了,有教育资质的企业要按照国家规定要求来走,老师上课都要把教师资格证贴墙上,要有规定面积的教学场地等等,管理得非常严格。由于K12教育受到政策的影响非常大,所以市场马上就冷静了——教育市场是一个受政策影响很大的市场板块。
而素质教育之所以起来,也是受政策影响的。
为什么呢?
因为国家还没有足够的实力做好音乐、美术等素质教育板块,所以鼓励民办力量去做这件事,导致大量资本方涌向素质教育。
不过我们也要思考一个问题:会不会哪一天,这个行业也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
除此之外,为什么职业教育的投资金额这么高,就是因为创业公司大量死亡,就业机会越来越少,所以很多人为了保证自己的就业能力,就会通过职前教育、职业教育帮助他考证、提升就业竞争力。
四、教育产业与投资产业本质上是矛盾的
“教育行业和投资行业本质上是矛盾的”这句话是我自己说的,我也为此负责。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做过教育行业的高管,也做过投资人。
我刚刚开始做投资人的时候,发现一个问题:如果我想投个我看好的企业,然后跟它一起成长,在某种程度上是不现实的。
为什么?
因为投资基金是有续存时间限度的,一般正常来说是5+2,大部分都不会超过十年。
一般情况下,当我们从金主爸爸(也就是LP)手里拿钱做基金开始管理后,我们必须要在五年或者七年的时间把钱全部吐出来退给金主爸爸——你退的更多,你的资金就能开第二期;你退的越少,那你在整个投资圈就很难混了——因为所有的金主爸爸都不会相信你,不会再给你一分钱投资。
这是一个很残酷的事实——教育行业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形成一个良性发展且利润相对可观的一个行业。
比如新东方,更是花了30年时间才成为中国排名前二的上市公司;估值最高的好未来,05年创业,到现在都在一直打磨自己成为一家卓越的企业。
所以,“百年树木,十年树人”的教育产业跟追求快速套现化的投资行业本身是矛盾的。
五、互联网教育产品的盈利模型尚不成熟
互联网教育产业有哪些成本中心呢?
它包括了人员成本、运维成本、教研成本、授课成本、营销成本等。
现在资本所关注的互联网教育产业的盈利模式其实是不太成熟的(从这点上来说,大家也该去分析你们所处的行业/企业有哪些成本中心,以及公司的奶牛级盈利业务能不能养得起这些成本中心?)
如果你的公司现在处于亏损状态,甚至在接下来两到三年里都是亏损的,那大家就要慎重了——因为发展得比较好、过得比较滋润的公司往往老板比较大方,老板大方的前提就在于企业有盈利、有利润,这样才能扩充团队,让团队尝试新方向,给予团队成员更多晋升空间。但如果是一个长年亏损的企业,那它只会不断压缩我们的生存空间,到了未来甚至会把我们作为节流对象从企业排挤出去——无视你自己内心是否认可企业,是否愿意跟随企业到老。
我们具体来看看互联网教育产业的成本中心情况。
1. 人员成本
细化到互联网教育行业,第一个成本中心就是人员成本。
这里特指的是技术人员,甚至是产品经理——因为大多数产品经理的年薪在整个行业中都是偏高的,这对产品经理个人来说是好事,可以在单位时间内让自己的商业价值最大化;但对企业来说,如果企业是不挣钱的,或者说在可预见的市场里难以盈利,那产品经理就成了首要的裁员对象(中层为主、高薪为主的团队伙伴往往是优先裁员对象)。
所以说,目前的高薪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平台不安全的话,这会是被裁员的重要导火索。
2. 运维成本
做教育,尤其是直播教育,不管是直播还是课件,储存带宽/实现多数据并发要求所产生的实际流量都会带来巨大运维成本。
其中尤其要保持直播的在线学习,运维成本非常高——直播要做到“不卡不顿不掉线”7个字,在国内目前的网络条件其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我国网络条件比较复杂,北方是网通,南方是电信,校园还有校园网,还有超过十个可能你听都没有听过的小网络运营方,要保障来自不同网络的用户都能流畅的使用服务,这方面的投入规模不会小。你要是借助QQ微信之类的来授课,也就罢了,只要自建团队,一旦开始投入,那每秒钟都会持续烧钱——所以说运维成本对互联网来说成本非常重。
当然,现在一些云平台的出现可以适当缓解成本压力,但毫无疑问运维服务还是很大的成本中心。
3. 教研成本&授课成本
对互联网教育来说,千万不要对教研成本掉以轻心。
优秀的教研人员收入也是百万级的,不见得比技术开发差,而且是越老越吃香;另外,上课的教师课时费是很大一块成本支出——线下培训机构课程,老师上课至少占30%,这是行业的惯例;甚至还有的老师觉得比例太少了,还想增高,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一些模式,比如乐课力模式:给老师提成70%,比行业惯例翻了一倍多还多,但是公司砍掉营销成本/教研成本,由老师负责招生续课,老师用自己的时间创业,公司保障老师上课,所有的收费70%全部归他自己,那剩下30%作为公司的场地费/水电费/基础的人员工资费,比如说人力资源、财务等费用。
所以授课成本是不能降低的——老师只希望占比更多,不希望占比更少。
4. 营销成本
之前提到的行业走势在短期下降之后又往上走,不仅是二级市场发生了变化,还因为有些企业研究出了一个大规模快速拓客模式——以vipkids发挥到极致的营销模式,通过大量导入用户例子,然后进行变现,刺激用户购买,实现销售成本增长,同时带动收入的快速扩张。
投资人去看项目,就喜欢这样模式——就算我投了你很多钱,但是你很快变现,财务数据爆发式增长,我就觉得你有潜力,就有可能容易找到接盘的。
但是我觉得这不是做教育,甚至我听说去年有些企业融资都要靠盲投。
什么叫盲投?
不给你看财务报表,你认我的收入/估值,就过来买。
不过不给投资人看财务报表的,因为知道估值已经无法支撑数据收入。
来看看对我们个人:对产品经理个人来说,需要提升运营能力/客户调研能力/对消费者心理的挖掘能力等等等等;但是对企业来说,它真正看重的你是商业变现能力——你能够为企业带来钱,你就能成功,你在企业就能顺风顺水;你如果不能开发一款产品为企业挣到钱,你就可能失败——所以商业变现能力非常重要。
产品经理群体中,可能只有1%的人能够成为行业大咖,可能有9%的人能够成长成为高M序列的人/高P序列的人才,能够在企业有更长期的生存空间;但是对剩下的多数产品经理来说,如果没有很好地体现自己的商业价值,尤其是商业变现能力的话,他们就很难掌握自己的命运。
所以下面的话题,我希望通过我的分享内容,能够帮助大家提升你们的商业变现能力。
六、浪潮式发售
在此,我准备了一个真实案例——它在今年八月份,单日实现了单品爆款以及1000万收入,创下了行业纪录。
这个案例是今年5月创立的金宝贝科技公司做的——由流利说的产品负责人翁总成立的移动互联网平台,专注0到5岁的孩子早教以及电商相关。
那它是如何做到单日突破1000万呢?
经过翁总分享复盘后,我们将这个成功模式总结为“浪潮式发售”。
1. 销售分析
翁总认为:营销是产品价值的放大器。产品必须要具有商业价值,同时要通过营销最大程度地放大,这才能证明产品的商业价值。
那么,如何实现单品快速营销呢?
他们的策略是:通过低客单价实现爆炸式的销售。
2. 客户收集
如何收集客户信息呢?
拿名单/拿电话号码/通过各种方式让用户愿意留下电话信息,这背后的本质是利用用户的进阶触达,实现真正的商业变现。
什么叫用户的进阶触达呢?
当用户未进行注册行为,只是浏览网页时,这类人叫浏览用户,商业价值并不高;所以我们需要进一步地引导他们注册,注册留下个人身份的属性与ID后,我们可以为其推送个性化定制化的东西——在用户一开始下载产品时,产品内容都是一样的,但使用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后,这个产品内容就是千人千面了,这就容易做到注册级的触达。
接着通过收集电话方式,做进一步触达,这里可以利用消息push或者是短信——我称之为实质级的触达,这是最重要的环节。
如果你的客单价相对比较高,高过3000块钱的话,就要引入用电销模式——电话营销团队将会登场,并且给你带来巨大商业价值。
所以这三层分别是从浏览到注册,再到收集手机号码,最后一层就是商业变现的关键环节。
但如果你是高客单价的产品,怎么让用户留下这些信息呢?
这时候就要开始分析心理诱因了:
- 权威感:名人代言、专家背书;
- 互惠心理:让用户感觉占便宜了——给用户带来巨大价值,但是把价格控制得也很便宜;
- 信任感:通过产品背景、企业背景等获取用户信任;
- 至于期望度/名人效应/亲和力/仪式感/稀缺度等,大家可以进一步思考……
一开始团队接到这个单,据说是很蒙的——如何将面向0-5岁小孩子的古典音乐课程推成爆品?行业上是没有先例的,这个产品真的能立得起来吗?
但是经过前面的心理诱因拆解后,他们在很多平台推出了准确把握用户心理的文章——
- 首先,描述0-5岁是小孩子大脑发育最快的时间,错过这个时间的教育家长将后悔终生。
- 其次,需要有特定科目才能刺激大脑某些具体区域的发育,科目有二——数学&音乐。
- 再次,进一步引诱家长。很多妈妈都会用贝多芬的音乐做胎教,而贝多芬的音乐大多是古典音乐、圆舞曲等,所以他们推动的古典音乐是适合做早教产品的。
- 最后,由周杰伦教这门课程。周杰伦是什么概念?可以说,如果一款播放器有周杰伦的版权音乐,那么它的DAU将会提高15%,这就是周杰伦的号召力。
这个阶段,他们实现了对产品打造的规划,并推出了产品。
3. 销售的拆解
造势
像天猫、京东等巨头会在双十一前提前一个月进行造势。但作为教育产品,我们要冷静,提前两个星期宣传就够了。
宣传方式:在微博上宣传、在门户站点上宣传,并引发金宝贝的用户去转播宣传,然后提前一个星期预售,预售就是推刚刚讲的这些故事引导妈妈来购买。
但这个预售量并不大,为什么?
因为他们会在预购的时候提醒大家:产品定价500元,8月8号全面发售,当天更有早鸟价,只需要先付十块钱定金。
这就是商业设计的策划能力——产品已经够便宜了,用户甚至不用马上付费,先付个十元定金就行,回头慢慢一周内慢慢打钱过来就行了;当天购买不光价格便宜,还能获得配套的玩具、游戏卡片纸牌,并且配送到家。
在此之前,他们已经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了数十万的用户量级的名单,甚至触达方式、传播方式。
所以,很多用户在8月8号的时候疯狂冲进来。
最后的活动效果如何呢?
8号当天2万人直接购买;如果按照总价来算,每人都能顺利付款500元,那最后能达到1000万的交易金额,创造出了整个行业的记录。
4. 备份
除此之外,金宝贝创始人还向我分享了一点——一切都是计划。
为什么叫一切都是计划呢?
他们的领域于去年12月接触周杰伦,春节的时候周杰伦到金宝贝考察,并确定双方意向。今年五月金宝贝公司正式成立,开始研发产品课程,但是留给制定课程销售的时候只有四个星期,这个阶段还必须把所有环节都考虑到,例如每个环节的突发情况与应对方案。
我有问金宝贝的创始人,要是销售情况不理想——没有卖到某个高价位或者只卖了几百份怎么办?
他的回答是拼宣传——重点宣传产品质量以及深受用户好评这一点;另外不只是平台自己卖,还可以拓展到天猫等渠道去销售;甚至出现质量问题、用户投诉的话,全部有方案,一切都是计划。
这个案例中,虽然是CEO来主抓这个环节,但产品经理是负责产品生命升级的,以上内容也值得我们思考,他们是如何体现出自己的商业变现能力的。
七、产品经理职业生涯发展
最后,用短短的时间,我为大家分享你们能实现职场自由的三大关键因素。
1. 选择发展的城市
选择一个适合我们的发展、定居城市的城市,很重要!
判断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能理想化,一定要基于真实的收入规划做决定,实现我们的长期生存,比如,重点考虑,以自己的收入、加上六个钱包,我们能在这个城市定居下来吗?
如果上海不行,那优先选择自己老家的省会城市,优先选择区域中心城市,大家可以去搜索百度百科,查查区域中心城市有哪几个,这些都是国家政策定好的了的。为什么城市是第一位要考虑,并且定下之后尽可能早的过去该城市呢?那就是因为接下来我们要操作下面两点,以真正实现职场自由。
2. 积累人脉资源
产品经理在年轻的时候可以拼专业化、商业变现能力,但是过了30岁后,再拼这个就拼不过年轻人了,因为无论是体力/创意/执行力,你在老板心中的可塑性都不如年轻人了——尤其是在换公司换岗位、创业的时候,海投简历可能意味着你要和许多年轻人一起竞争。
对比之下,企业会觉得你的性价比不高——薪酬要价高,但是对工作的投入程度/可塑性/成长性不如年轻人,同时你可能很难像年轻人一样经常给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
但年轻人就不一样了—— 一是他成长空间大,二是他能带来新的玩法和思路,能对公司产生巨大价值。
我们要想生存下去,仅仅依靠自己是不行的;而如果有一群人能为你提供信息,提供职场机会,提供分析思路,那你是不是更容易生存了?
所以,要拼人脉资源,越早沉淀你所定居的城市、所在行业的人脉资源越好。
如果我们要寻找新平台的话,我希望大家不用通过海投简历,而是离职的时候发个朋友圈说准备找新工作了,过会儿就有人留言告诉你哪个公司哪个岗位他觉得适合你,或者干脆邀请你去他那工作,岂不更好?
因此我们要趁着年轻广结善缘,让更多人认可我们,彼此之间有交换价值,彼此帮助,共同成长。
如何沉淀人脉?方法很多,但这里不摊开讲了,时间有限。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找平台输出我们的专业认知来实现,例如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个平台上,沉淀对产品/运营/生活/工作的思考,慢慢形成口碑与个人IP,让更多人主动地找到我们。
3. 收入结构多元化
第三点就是做到收入结构多元化——永远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同一个篮子,不要把所有的收入只放在一个企业里面。
我见过很多人离职后积蓄也不多,有些30多岁有家室的人只能自降身份去小公司,干不久又跳槽了,最后越跳越差。
这也提示我们:要在30岁前努力工作、提高执行力、实现成长,确保30岁后就算离职了生活质量也不会下降,能有底气慢慢挑公司。
希望各位在未来40多岁的时候,回想今天的分享,会觉得从那一刻起自己的人生发生了改变!最后祝大家工作顺利!
本文为【2019上海产品经理大会】现场分享整理内容,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运营@Esther 整理发布。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谢谢合作
题图来自大会现场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