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向洋挥别微软,但微软人的中国故事没有剧终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离开微软是我一生中最艰难的决定。"
耕耘23年后,微软在中国的"发言人"沈向洋于昨晚确认离职。
沈向洋是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微软人工智能及微软研究事业部负责人。他的离职引发了国内科技圈的震动。沈向洋是最后一位盖茨年代的高级副总裁,他的离职也标志着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职位中将再无华人身影。
接替沈向洋AI与研究工作的是微软CTO Kevin Scott。Kevin Scott在2017年加入微软,被任命为微软CTO后,Scott将全面统筹微软战略规划,主动推进公司间合作,以此扩大微软微软在伙伴及客户间的影响力。Scott直接向 Satya Nadella 汇报工作,是Microsoft 高级领导团队的成员。
也就是说,Scott今后将很有可能统筹负责领英、云平台,以及AI研究与落地。
据资料显示,在Scott上任后,微软一直致力于将LinkedIn相关技术集成至其产品中,例如Windows、广告业务、Office、Dynamics 365等。有评论推测,微软将用LinkedIn武装其Dynamics,发力CRM产品线,向Salesforce发起挑战。不难推断,今后AI技术也将进一步融合到微软Office、Dynamics 365等产品线中。
而至于沈向洋的去向,在公开信中,沈向洋指出自己已有新的挑战计划。业内人士分析,可能是创业,亦可能进入高校科研领域。
虽然沈向洋宣布离开,但他已经为微软创造了宝贵的财富。
沈向洋挥别微软
沈向洋23年的职业生涯献给了微软,他既是微软发展的见证者,又是微软"AI+R"战略的奠基人。
自1996年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获得计算机学院机器人专业博士学位后,沈向洋于同年11月在雷德蒙德加入了微软研究院。
1998年11月5日,沈向洋与李开复、张亚勤、张宏江等人一道打造了微软亚洲研究院(Microsoft Research Asia,简称MSRA)。
2004年,沈向洋从张亚勤手中接过院长一职,成为微软亚洲研究院第三任院长。自此,微软亚洲进入了"沈向洋"时代。
2007年11月,沈向洋加入必应团队担任搜索产品研发工程副总裁;2013年11月,沈向洋成为执行副总裁、加入高级管理团队,主管技术与研究。
在沈向洋带领下,必应成长为强大的业务部门,并且帮助微软构建了关键的云和AI技术平台。更重要的是,为了推动微软的 "AI+R"战略,沈向洋在组织架构优化升级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微软诸多AI创新的落地带来显著成效。
就连微软CEO纳德拉也在公开信中表达了对沈向洋的感谢与欣赏。认为他的"第二职业成就就是打造了微软"。
在组织架构优化方面,2016年9月,微软将"技术与研发部门"和"人工智能研究部门"两部门合并,组建了拥有超过5000名科学家的"微软人工智能与研究事业部",该事业部由时任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技术与研发部门主管的沈向洋领导。
这一合并的主要意义在于,让研究(research)与产品研发(engineering)同属一个部门,使得前沿技术能够更快地实现从实验室到产品落地的转化。
在合并之前,技术研发部门更偏向产品研发,包括MSRA在内的研究部门更加注重研究层面。合并后的微软人工智能与研究事业部,最大的特点在于能将研究与产品完美结合。
据钛媒体了解,新合并后的部门主要有四大研发方向来推广人工智能技术,分别为智能体(Agents)、应用、服务和基础设施。也就是说,除了沈向洋团队本身,新事业部还将信息平台、小娜cortana、必应、环境计算与机器人团队纳入事业部。
在技术突破层面,沈向洋也带领人工智能与研究事业部取得了不少进展:
- 2016年,微软的深度神经残差网络(ResNet)的图像识别准确率在 ImageNet 测试中已经达到 96%,相当于一位斯坦福研究生的识别水准;
- 2017年,微软在 Switchboard 语音识别基准测试中的错误率已经降低至 5.1%,已经可以达到人类专业速记员的水准。
- 2018年1月,在斯坦福SQuAD文本理解挑战赛上,微软人工智能得分超越人类;同年3月,微软的机器翻译系统在英汉、汉英新闻的机器翻译测试中,第一个达到了人类专业翻译的标准。
- 2019 年,微软在机器阅读理解、对话式人工智能和翻译领域取得突破。让机器能像人类一样以自然的方式交流。对话式对话式人工智能让计算机实现处理多个话题和多轮转合的对话,
- 2019年6月,微软开发的麻将AI系统Suphx(超级凤凰)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专业麻将平台"天凤"上第一个达到十段的AI系统。
图为超级凤凰在"天凤"上的段位对比
沈向洋在学术上也造诣匪浅。
他是计算机视觉和图形学研究的世界级专家、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协会院士(IEEE Fellow)以及国际计算机协会院士(ACM Fellow),曾任国际计算视觉期刊编委会成员,担任2007年计算机视觉国际会议议程主席;2017年2月,沈向洋当选了美国工程院院士。
沈向洋不仅关注技术进展,也关注AI带来的伦理道德隐忧。
在这方面,微软是率先提出"打造负责任的 AI"口号的公司,并表示将始终坚持遵循六项人工智能准则。
8月29日的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沈向洋在演讲时指出,微软已经成立了一个人工智能伦理道德委员会(AETHER),计划未来推出的每一个人工智能产品、每一项服务的研发都要经过人工智能道德伦理审查。
10月的乌镇互联网大会,也就是沈向洋最后一次代表微软公开演讲时,他再次强调,"打造负责任的、可信赖的人工智能,不仅是我们的愿景,更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 微软人"顶起 AI 半边天
在技术突破以外,微软对国内科技企业的影响更是深远持久。
由沈向洋参与创建的微软亚洲研究院创办20余年,被誉为AI界的黄埔军校,一度汇聚了中国最优秀的科学家。
1998年,李开复回国创立微软中国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李在离职后成立创新工场)。1999年张亚勤为首席科学家并于次年担任院长一职。2001年,微软中国研究院升级为微软亚洲研究院,并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了微软在美国以外规模最大的研究机构。
沈向洋于2004年成为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在他的领导下,微软研究院延续了行业声望和影响力,微软没有一个产品或技术领域不曾受到研究院的助力。在人才培养方面,微软亚洲研究院为中国科技界输送了大量人才,顶起了科技行业的半边天。
其中,知名技术大咖就包括了阿里王坚、百度陆奇、张亚勤、腾讯张正友、今日头条马维英、以及被视为计算机视觉领域鼻祖的张宏江等等。
微软亚洲研究院 对百度阿里腾讯的AI研发、以及众多AI独角兽公司的创立影响尤为深远。
特别是在计算机视觉领域,CV四小龙所有创始人及高管团队多多少少都与微软亚洲研究院有关。
有意思的是,同样具备 " AI黄埔军校"之称 还有百度 , 而 对百度最有影响力的两位高管张亚勤与陆奇正是出身于微软。
第二任院长张亚勤在微软工作了16年,于2014年加入百度。张亚勤在百度主要负责AI+云平台的构建。
除了在技术上的贡献之外,张亚勤在微软任职期间,曾领导微软亚太研发集团,面向中国的科技初创企业成立了微软风投加速器。该加速器已经孵化超过200家人工智能、AR/VR、自动驾驶领域的创业公司。
被称作"华人之光"的陆奇在微软工作时间稍短,但也接近10年。
陆奇在2008年加盟微软任执行副总裁,2016年9月从微软离职。2017年1月,陆奇加入百度,担任百度集团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在百度提出All in AI。
在陆奇的带领下,百度确立了"夯实移动基础、决战AI时代"的战略,该战略在陆奇离职后也一直在沿用。另外,百度还裁撤了百度医疗、百度外卖等业务,明确了主航道和护城河。
在腾讯AI板块中,同样存在一批来自微软的中坚研发人员 。
腾讯人工智能实验室矩阵包括腾讯 AI Lab(深圳及西雅图)、腾讯优图、WeChat AI等几大 AI 实验室。以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等四大方向的基础研究夯实技术内涵,技术深度应用到内容、游戏、社交、医疗、零售、农业到出行等60多个产业及领域。
其中, AI Lab和RoboticsX负责人为张正友。腾讯曾公开表示,RoboticsX和AI Lab将会成为腾讯AI产业的双基础支撑部门,进一步探索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的连接。
张正友曾在微软工作了20年之久,是微软人工智能及研究事业部首席研究员和研究经理,2018年3月回国加入腾讯,担任Robotics X实验室主任。今年1月,腾讯前任AI Lab主任张潼离职,张正友接替张潼工作,同时担任AI Lab和Robotics X两大实验室主任。
阿里巴巴、字节跳动和华为中也有微软的 中坚 力量。
王坚博士于2008年9月加入阿里巴巴集团担任首席架构师一职,加入阿里巴巴之前任微软亚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原阿里巴巴集团淘宝CTO余海峰曾担任微软美国总部资深总监期间,先后带领过云平台Microsoft Azure、语音识别和自动翻译、Bing 知识图谱和语义搜索等技术产品线。在离开淘宝之后,余海峰加入远景科技。
在字节跳动方面,2017年2月,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常务副院长马维英离开工作了17年的微软,加入今日头条出任副总裁,管理今日头条人工智能实验室。马维英在MSRA时就负责在信息检索、互联网搜索技术、数据挖掘,多媒体管理和移动信息浏览方面的研究。
此外,据钛媒体了解到,华为人工智能的一部分人才也来自微软。
微软亚洲研究院对国内计算机视觉领域发展影响几大。CV四小龙、无人驾驶公司等多位创始人、高管几乎都与微软亚洲研究院有关。
说到微软对国内AI独角兽公司的影响,就不得不提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微软亚洲工程院的创立者、视频检索领域的鼻祖张宏江。
张宏江是视频检索领域的开创者,也是国际计算机协会(ACM)和电气电子工程协会(IEEE)院士。1999年初,张宏江回国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一年后出任副院长,2003年创立了微软亚洲工程院。
CV四小龙则多多少少 都 跟微软都有关系。
旷视创始人印奇,大学二年级就开始在微软亚洲研究院从事人工智能和计算机视觉方面的研究。他在MSRA的导师孙剑也在离开微软后加入旷视,出任旷视首席执行官。孙剑曾是MSRA首席研究员,堪称MSRA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镇店之宝",曾发表过12篇SIGGRAPH(被誉为计算机图形界的奥林匹克)论文。
商汤科技创始人微软汤晓鸥曾先后在香港中文大学和MSRA工作,在创业成立商汤后,他把老伙伴杨帆也从微软"撬"出,出任商汤联合创始人。杨帆在2005-2008年于MSRA担任视觉计算组负责人,获得计算机视觉顶级会议CVPR09亚洲首篇最佳论文。
商汤原执行研发总监曹旭东同样来自MSRA计算机视觉组,他在2008年毕业后加入微软,2013年投身商汤科技担任执行研发总监,又与2016年9月离开了商汤科技,创办无人驾驶及高精度定位技术公司Momenta。
依图科技的创始人兼CEO朱珑是前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张宏江的学生。依图首席技术官颜水成,同样师从张宏江,在2001年进入微软亚洲研究院,2006年赴美深造。在加入依图钱,颜水成曾担任360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
云从创始人周曦也曾任职微软雷德蒙总部研究院。
虽然沈向洋在微软的故事告一段落,但曾经的微软人们依旧在路上,准备为世界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本文首发钛媒体,作者/赵宇航、芦依)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