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冬眠”:利润只剩10%,只求活着,卖牌照变现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一本财经,作者 | 米格
对于支付行业来说,2019年,无疑是最难熬的一年。
备付金、现金贷通道、灰色业务……在监管步步收紧之下,行业失去了一系列盈利利器,利润骤降到过去的10%。
从业者离职、转行;机构缩减开支、减薪、裁员。活下去,成了绝大多数支付玩家的唯一目标。
从最开始的人人都想挤进来,到如今的生存困难,支付行业似乎走完了一个生命周期。
支付如此,P2P如此,现金贷更是如此,金融行业似乎难逃"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魔咒……
01 冬眠
在2019年下半年的高层规划会上,一家支付公司的业务副总丁琪在黑板上就写了两个字: "活着。"
"现在公司的利润只剩下10%,我们只能简单维持生计,必须把能耗降到最低,熬过寒冬。"丁琪摆出了一系列的业务数据,最终得出的应对策略是:缩减开支,裁员,并发展一些新的业务线。
在年底之前,公司要裁掉一半的员工,500多人,只能保留不到100人。
原来三层的办公室,只保留一层,其余两层退租或转租。为了缩减开支,丁琪甚至要求把租来的绿植,全部退掉。
"我们不能完全清退业务,因为这张牌照还有价值,我们要维持一个活着的状态,然后去市面上寻找牌照的买家。"丁琪称。
他将这称为 "冬眠"。
进入冬眠状态的支付公司,越来越多。
张谭已在支付公司工作了三年,但从未像现在这么焦虑。
他刚刚被调岗,面对新的职位不知所措。
从年初开始,公司就频繁进行内部调整,他的很多同事被调岗,甚至减薪50%。
业务三月一变,成为支付行业的常态。
"行业变数太大,监管一步步收紧,不得不随时调整方向。"张谭称,员工们更如行业的一叶扁舟,随波逐流,找不到业务的重点和方向。
除了内部调整,很多支付公司都在缩减开支,批量裁员。
"以前我们分公司的培训大会都去三亚,现在都在本地会议室凑合一下。"一位支付公司员工透露。
大量的从业者主动选择离开。"行业至少失去了30%的从业者。"张谭透露。
9月,有媒体报道称,天下支付已发布余额清算通知,此举是为其支付业务退出工作做铺垫。
一位知情人士坦言,"天下支付已经出售了部分电脑等办公设备。"
" 整个行业缩水了90%以上,大家都等着把牌照卖掉变现。"丁琪称。
隆冬已至,只能冬眠。
02 步步维艰
而曾经的支付行业,绝对是黄金行业。
这个行业走过了初春和盛夏,曾有过硕果累累的丰收季节。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国内首家第三方支付平台"首易信"成立,开启了中国的支付时代。
随后几年内,两大巨头的支付业务相继问世,行业迎来了第一次爆发。
公开资料显示,2009年,第三方支付市场规模达到5766亿元,与支付相关的企业超过300家。
"一家支付公司,当时每年的盈利轻易上亿。"丁琪记得,当时可以赚钱的业务很多,方式和手法千奇百怪,切下了不少银行的蛋糕。
直到2015年,支付行业迎来了历史最高峰。
这是因为,中国的金融科技崛起了。
P2P、消费金融、现金贷等金融的线上业务,都离不开支付。
有人说,中国的金融科技之所以能掀起巨大的金融创新风暴,离不开支付行业这片成熟而肥沃的土壤。
2015年,在金融科技的加持下,第三方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已达31万亿元。
为了迎接这一风潮,丁琪在当年成立了两个业务部门,"一个负责理财,一个负责借贷"。
而这两个部门的表现极为突出,"一年给公司带来了50%的利润"。
在年会上,两个部门都获得了优秀团队奖,"每个人的奖金都是几万元"。
但行业的红利和狂欢并没有持续太久,2017年,监管来了,并被称为 "最严监管"。
监管对支付行业切下的第一刀,是 "备付金"。
什么是备付金?它是指支付账户在交易过程中,由于时间差而产生的资金沉淀。
比如,支付机构进来了1个亿,但客户不需要马上转走,这1个亿的资金就可以产生利息。
"对小的支付公司来说,备付金产生的收入,起码占50%左右。"丁琪称。
紧接着,黑灰色业务也被砍断。
2019年3月,监管 "85号文"剑指支付黑灰产业务,比如赌博、洗钱,等等。
"这些利润,占了支付公司利润的30%以上。"丁琪称。
前两个核心的赚钱利器加起来,利润已占了支付行业总利润的80%。而最后一头"现金奶牛",就是现金贷。
在现金贷火热的时代,不少支付机构赚得盆满钵满。
"以前量大的时候,我们一年能有上万亿元流水,利润在万分之五到千分之一之间,也就是5到10亿元。"一位支付机构的现金贷业务负责人透露。
"来接我们支付通道的现金贷公司,都排成长队,我们还得挑着合作。"丁琪称。
今年"3*15"之后,现金贷受到持续严打。迫于压力,支付机构在年中相继砍断现金贷通道业务,包括行业公认的"现金贷支付头部玩家"富友支付。
" 支付行业和金融科技早就形成了共生关系了。金融科技不行了之后,支付行业也难再维持。"丁琪称,这就是"唇亡齿寒"。
03 艰难突围
尽管如此,支付行业也要活下去,它们开始寻找出路。
在赚快钱太容易的时候,又苦又累的B端业务,曾被支付公司忽略。
《第三方B端支付市场专题报告》显示,国内各类市场商户超过1亿户,其中个体商户超过了7000万户。
B端业务市场巨大,确实还有一定空间。
目前来说,B端主要有两类业务模式。
一类是to小B,以线下的POS机收单为主。
"现在,一台POS机的成本就要80到120元。"支付机构从业者秦明介绍。
在厂家到代理层层盘剥之下,"到支付公司,一台机器大概有5元的利润",秦明称。
"目前,线下收单业务就是维持,我们亏钱卖POS机,靠的都是流水利润。"秦明表示。
因为利润实在微薄,支付机构不得不经营一些擦边球业务。
大部分支付机构出售的POS机,都被用户用于信用卡套现,这个比例甚至曾超过80%。
但套现利润也很少,在万分之一到万分之三之间。
"套现可以保证支付机构不饿死,不做基本就是一直亏损,多一半的支付机构都面临这样的情况。"秦明表示。
而另一类是to大B,给企业支付提供解决方案。
譬如,宝付就针对互金、保险等领域提供行业方案服务。
"这个量也很大,一家大型的金融企业一天的流水就能上亿。"B端支付领域的一位业务负责人张瑞表示。
这个模式虽然不错,但是也面临行业门槛和垄断问题。
"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行业壁垒,必须了解这个行业的资金流动规律,冒然进入就是死。"丁琪称,他们曾经尝试过供应链金融,踩了无数的坑,最后以亏本收场。
在早期,很多支付公司就着力B端,在很多行业形成了垄断。
比如,航空领域有易宝支付。
为了拓展新的商户,支付公司"只能一家家啃"。
"每个合作都相当于是一个项目,一个项目谈下来,有时需要半年的时间。"张瑞坦言,当然,也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
总体来说,B端业务就是又苦又累,又不怎么赚钱。
因此,不少玩家把眼光放在了海外,试图做跨境支付。
2013年,监管正式批准第三方支付机构进入跨境支付市场。
某支付机构高层罗严透露,他所在的公司从成立之初就有跨境业务。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国内第三方支付机构跨境互联网交易金额超过4900亿元。有媒体预测,到2020年,跨境支付行业的规模将超过万亿。
但目前,大部分机构的跨境支付业务都是按照银行的手续费收费,费率上,一分不赚。
那么,跨境支付主要靠什么赚钱?
" 汇率。"罗严称。
"币种之间汇率的空间很大,特别是小币种。"罗严表示。比如说,印度卢比。
如果一家支付机构的跨境业务每天的流水是1亿元,而印度卢比的浮动空间是0.0001,支付机构就可以赚1万。
现在跨境支付的市场刚刚觉醒,尚在培育期,谁能最终杀出,局势还不明朗。
"要么不赚钱,要么太难做。"丁琪称,现在支付行业的出路并不多,也容不下这么多玩家。
就算是冬眠期,可能也会出现 "路有冻死骨"的惨状 。
金融行业似乎总是走不出一个怪圈:发展的时候一涌而上,乱象频发,倒逼监管出手,一夜归零。
不止支付行业,整个金融科技行业都进入了隆冬。
但不可否认,支付行业在中国金融历史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力量:中国成为了最早进入"无现金社会"的国家,并掀起了金融科技的创新浪潮。
冬天来了,但下一个春天,或许并不遥远……
*文中受访者为化名。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