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走进四合院,开始谈钱
“进去我一定会迷路。”
Magan来到中国,整天在胡同外围转悠。她觉得这种建筑很charming(迷人),能够逃过工业时代遗留至今,本身就显得弥足珍贵。和英国的建筑对比,它们还有异国文明的神秘魅力。
每天早晨,是一天中游客最少的时候,会有人沿着胡同外较宽的路跑步,在斜屋顶、豆汁店、古树、自行车凑成的世界里享受只有自己心跳的感觉。然后太阳升起来了,人次渐多,世界再次回到现代。
非京籍女孩CICI每天与大杂院相处,她是北京一家胡同民宿的主理人。两年前来到北京至今,她还是喜欢站在院子的露台上,望着一边坑坑洼洼连绵而去的大杂院群落,另一边是国贸商业区体现现代工业力量的钢筋水泥大楼,她觉得自己就像站在一个历史时刻,一边是旧的文化,一边是新的世界。
CICI的民宿是东四十四条地区的一间大杂院,她和合伙人请了设计师对它进行改造,留下中间的三间老房,基础构造加高改成loft,剩下的一部分面积完全拆除,玻璃外墙透着钢架结构的新派建筑,古朴和现代融于一体。
CICI坐在吧台前,翻出去年冬天在院子里拍的雪景视频说,“真的是太美了”。
民宿曾接待过一位五十多岁的阿姨,她出生在这条胡同里,长在这里,后来才搬去了武汉。阿姨年纪大了,开始惦记老院子,专程回来看看。她指着胡同里的柿子树说,“打小它就在这”。
春天的时候,对门老婶还会和邻居一起爬梯子摘香椿。“看着他们就觉得大杂院真好,这种市井和人情味是楼房里没有的”。
民宿的房东已经移民,后来举家搬迁到国外,但每次回来,房东妈妈都会惦记他那几颗树,操起水壶去给它们浇浇水。
“人走了,树始终都在”,CICI想。
租下这个院子,CICI和她的朋友们每月给房东的费用是5万元,这个价格比普通渠道租到的房子要便宜一半。“隔壁原来也是民宿,租金一个月要十万今年涨成了十二万,他们7月份关门了,去年的8月才开业。”
CICI她们比较幸运,大杂院的主人是股东的朋友,全家移民后每月只收象征性的费用作为租金,这使得成本压缩了很多,这也是她们至今还能营业的原因。更幸运的是他们能够和房东签下六年期的合同,如果是缩短到三年,房东收回房子就意味着改造成本付诸东流。整个改造过程,他们花了200万元。
“今年十月份前很多民宿都倒了”,CICI说,国庆前很多区域的民宿被禁停三个月,这么高的成本谁能熬得住。上一次给民宿办证还是在2008年,现在很多民宿走在一个灰色地带。
CICI习惯晚上关机几小时,这份生活与工作融为一体的事业让她心力交瘁,因此她坚守夜晚这几个小时的独处空间。但有一次,这个小习惯害得一位忘记密码的客人在前厅桌子上趴了一夜。CICI形容这件事是“事故”。一个以口碑、网络评价为生存的行业,对客人只能求得事事如意。
熬人归熬人,CICI还是很珍惜这份工作,用她的话说,有人出钱让我在二环的独院大房子里生活,还是很多人羡慕的。
一会儿之后,CICI在朋友圈发了一张照片,店里的小猫正窝在身边撒娇。
生活就是这样,每天沐浴阳光,跟随时间生长,自己的感情也会发酵。
几个胡同之外,“老北京”陈大爷家的院子里挂着四个木质鸟笼子,他每天上午去遛鸟,下午刷笼子。在大杂院里,他从“小陈”变成“老陈”,又变成“陈大爷”,“这辈子没挪过窝。”
“我在这住了60年,从小就在这。让我走,走哪去?大杂院不方便,可这是二环。嗨,三环外那儿是北京吗?” 陈大爷插着兜抬头看了看天,又叹了一口气,“这是没拆迁,拆迁了指不定得走多少人,街坊邻里哪有那么多感情,爱走走您的呗。”
外面10万+的房价已经对陈大爷没有吸引力,他只想留在60年的故土和生活惯性里。
北京16个区县里“四梁八柱”、院落完整的四合院有923座。上世纪八十年,这个数字是6000。乾隆年间,这个数字是26000。五十多年的旧城改造,80%的四合院消失了,有的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部分变成大杂院,还有一些用于商业。
距离陈大爷家105米远的一个标准四合院,已经被改造成了酒店。它的前身是一个王府,但如今没有挂任何匾额,没有题字,没有石狮子,从外面看不出院子的用途,但走进去之后,就能看见另一方天地,就像一脚踏进文化包装纸紧裹着的精英生活,并且能窥探道其此前身位王府的雅致和气势。
“我们很低调,从不打广告”,办公室主任张女士熟练地穿梭在游廊上,她慢条斯理的声线十分适合这座安静优雅的百年老宅。
2013年酒店开业之前,这个四合院其实还闲置过很多年。后来张主任他们公司进入,花了大量金钱之后,它被改造成了外在古巧、内部现代的酒店,开始对外营业。但他们从不宣传,而是依靠老带新的方式自然发酵。
这种与网络时代格格不入的营销方式,带来的是餐厅2013到2015年间的入不敷出,但公司背后雄厚的资金实力足以维持它运行下去。
如今,经常会有客人穿过大门,绕过照壁,进入斜后方的月亮门,走进院子中。每间院子2万元的租金,宴席费用另算,但生意不断。与餐厅纯种的中国风情相对照的是,选择来这儿办婚礼的新人几乎都有海外背景,留学旅居或是其中一方为外籍人士。
配备专业红酒贮藏系统的小酒吧门前,是一棵百年古树。游廊挂着的鸟笼子风吹起来一晃一晃,安静到不敢相信高墙之外拐上三个弯就能到达热闹的簋街。
原来,在寸土寸金的北京,还有大隐隐于市的地方。
看向如今的四合院,有人看到待探掘的商业价值,有人沉溺在抽象难描的文化里,有人激赏建筑本身的精巧,有人觉得它是自己的一辈子。一条胡同,邻里之间的高墙同样可以是不同世界的边界,哪怕两座院子之间只有105米的距离。
美国人JOE很能感受这种强烈的对比。他来北京已经7年,住在一栋现代化的住宅楼中,从他家的窗户望下去,下面就是一片低矮的大杂院群落。
JOE说,大杂院启发了他,赚到钱回美国后他也想建一个这样的院子,和自己的家人一起住一辈子。
39岁的方林是帮“JOE们”实现愿望的人,他承接了四合院改造工程已经有12年,如果说和其他人聊北京四合院的价值就像是在迷雾寻踪,方先生的答案则是一碧如洗,是造价,是尺寸,是梁高几许。
方林认为,他是这里最了解四合院的人。“三环以内的改造费用是5000块钱每建筑平米,为降低造价,椽子不用彩绘的改油漆;外墙用‘干摆湿缝’的贵,贴仿古面砖就便宜很多。”
文化、精神、历史这些像雾一样的抽象概念,透过他们只能看见四合院朦胧的影像,没有几个人能说清楚四合院背后的文化精髓到底是什么。
“新建四合院的费用改造成本能比三环内的低30%到40%。”“四合院不是在三环里才值钱,刨除地理位置,它值钱是因为工艺水准、风水讲究、建筑科学……四合院的大门叫‘巽门’,指八卦上的东南方,建筑尺寸要按照比例推算间间不同。”三环内的工程、运料和邻里矛盾要比五环外多很多。
方林说,四合院还能被改成三合院,二合院,这种灵活多变的建筑风格就是他眼中的四合院精神。
明码标价的具象,顿时让穿越历史的文化的朦胧烟消云散。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