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外国人里,就有一人用碎屏手机
你能忍受手机屏幕碎掉还继续用吗?调查表明,近 20% 的英国人可以。
这是一份 Protect Your Bubble 在英国进行的调查报告,参与人数达到 1071 人。他们当中有足足五分之一的人表示,自己的手机屏幕是碎掉的。
也许你是觉得他们的手机只是碎得没那么严重,所以觉得没必要修,那就大错特错了。
因为他们中有一半人表示,碎掉的那部分很刮手;六分之一的人的屏幕已经碎到快看不清屏幕了。可见,他们的忍耐能力还是蛮高的。
▲图片来自:The Irish Times
而调查中这么写到,导致他们屏幕碎掉的原因中,最主要的,就是因为喝醉,导致手机不小心摔在地上了,这占到所有被调查者的 8%,如果把年龄划定在 25~34 岁之间,这一原因更是提升到 17%。
其实在英国,也是和国内一样,碎屏险还是蛮丰富的,除了手机官方提供的,例如 Apple Care+ 之外,第三方的碎屏险也有不少可选。
然而,他们买保护壳以及修手机的意愿都不是太高,正如网上传言一样,(发达国家的)外国人不喜欢戴壳。
调查发现,在手机壳这件事情上,超过一半的人都不会花超过 10 英镑(约合 90 人民币),另外三分之一的人更是表示不会超过 5 英镑(45 人民币)。鉴于他们的手机壳大约都在 3~8 英镑售价之间 ,说明绝大部分人一部手机只会买一个手机壳。
另一方面,很多人都比较懒或者嫌贵,在屏幕摔碎之后,超过一半的人都不会在当周就拿去修复,其中尤其是女性的意愿最低,仅有 31%,男性则为 40%。
▲图片来自:MobileGeek
更何况,在英国即使是第三方的手机意外险,也是相当昂贵,低端手机每个月需要交纳 3~5 英镑,旗舰机则需要 9 英镑,这可等于要让他们每个月都买一个手机壳了。而且实际修理的时候,依旧需要额外花 25 ~ 120 英镑不等。
其实这样的统计,SquareTrade 在美国也做过,并且数据和英国不相上下。
研究数据表示,在 2017 年,美国人一共打碎了 5000 万块手机屏幕,其中有接近 67% 的人,完全不想修屏幕,要么就是懒,要么就是因为觉得不如换新机。根据美国 2.2 亿手机用户来计算的话,正在使用碎屏手机的用户,也在 20% 附近。
虽然咱们中国并没有这些相关的统计数据,但碎屏问题也是困扰着不少的手机用户,毕竟现在的手机屏幕越来越大,重量也越来越重,而且全身上下全是玻璃,想不摔碎着实很难,所以渐渐地,碎屏险也渐渐成为了刚需。只是官方的、第三方的碎屏险琳琅满目,具体操作时问题也不少,可能买了反倒更闹心。
第三方虽然便宜,但还是那句老话「一分钱一分货」,便宜套路多。只卖两三百的低价的碎屏险,除了可能会换到低劣屏幕之外,我们原本原厂的屏幕,其实可能只碎了一层外屏玻璃,显示用的内屏相安无事,结果无良商家顺走了我们的原装屏幕,换了外屏之后转手倒卖,那简直就是亏上加亏。
如果你买了个比较贵的、大品牌的碎屏险,还是有一定的风险,因为无论换回来的屏幕质量多高,维修方是第三方,换回来的屏幕也是第三方的,如果事情发生在购机一年内,那么视同你放弃官方保修,责任自负。
▲图片来自:Technobezz
所以一般来讲,买碎屏险就应该买官方的。在这一块,国产手机的价格一般比较亲民,不仅有单独保屏幕的险,而且按照售价,也基本只需要 59~300 元,且不需要额外再掏服务费,像 vivo 甚至还会购机直接送半年,华为则可以在购机两个月内考虑是否购买,都较为贴心。
但倘若你选择的是国外品牌,例如三星、苹果、索尼等,三星虽然会直接送半年碎屏险,但换机需要额外掏 500 块钱,相对来讲偏贵一些,不过,还是不如苹果来得高。
苹果只有一个全险 Apple Care+,针对今年新机的售价是 1399~1799 元,需要换屏幕时,还需额外支付 188 元的服务费,这一套下来,和直接无险换官方屏没差多少。索尼则是,没有提供。
不过无论如何,贴膜戴壳总是最保险的方法,毕竟现在的屏幕再强,该碎还是要碎,别问我怎么知道的。拿去修理的时候,一般都得等个一两天,寄修可能得更长,十分耽误事儿。当然,被手机壳和贴膜束缚着的感觉,并不是太好。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