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的“大败局”陷阱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财经无忌,作者|无锈钵
"庞大、耀眼、长盛不衰。"
这是讲述"用户体验"经济的《感性商业》一书,对于摩托罗拉鼎盛时期的描绘。在本世纪初,这家电子产品领域当之无愧的世界级企业,一度被来自国内的工程师们誉为"外企中的国企" ----尽管彼时资本市场里湮灭的优秀企业已经车载斗量,但人们还是热衷于相信有关这家公司基业长青的种种可能。
这并不是中国人的一厢情愿,事实上,一则源自公司内部的调查也揭示了相似的信心:不少摩托罗拉的员工都坚信,自己一定能在这家企业奋斗一生并体面退休。
遗憾的是,他们之中绝大多数人的这一朴素愿望最终都并没有能够实现,后续的故事里,一家源自于芬兰的木材工厂的狂野崛起,迅速打碎了这一跨国巨头传承百年的美梦。
即使是在这一手机领域的传奇企业猝然垮塌的那一刻,履历表上,关于他们过往所缔造的种种历史依然熠熠生辉。作为美国股市长期以来的"排头兵",他们的最高市值接近千亿美金,年营收额超过400亿美金,全盛时期占据了中国超过80%的手机市场。
出于对技术的狂热崇拜和高瞻远瞩的思考,他们甚至一度动用了数百亿美金级的投资发射了数十颗卫星,并借此建立了覆盖全球通信的铱星通信系统---- 这个故事几乎让埃隆*马斯克身上的神话色彩都变得黯淡无光。
但它最终还是无可避免的走向了衰亡。时至今日,这间曾被无数技术人员视为"精神家园"的企业早已分崩离析,它在人世间留下最后的惊鸿一瞥,也不过是英国学者罗伯特*科尔维尔的那句颇带"马后炮"色彩的墓志铭:
"在对行业加速发展的趋势预测失败之后,它迅速从天下无敌变成了明日黄花。"
这并不是资本市场上倒下的第一间跨国企业,但或许是最具有启发意义的一桩失败案例。在那之前,市场上关于企业生命周期研究的书籍可以说是汗牛充栋,无数商业学者前赴后继,只为揭开那些能令企业"长生不老"的秘方。
这之中,美国斯坦福大学商学专家吉姆柯林斯和杰里波勒斯在经历了数年苦心孤诣的科学调研后,终于相信他们找到了通向基业长青的道路,这些总结于18家平均年龄高达92岁企业的"经营秘籍",被写入了他们1994年公开出版的《基业长青》一书中,以期能为所有的商业人士提供一种"一劳永逸"解决存亡焦虑的办法。
然而现实终究是残酷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书中列举的这18家存活了近百年的"高瞻远瞩"公司,近一半(8家)仅仅在20年后的今天,就已经不得不面临艰难求生的窘境。
在这基础上,属于摩托罗拉的悲剧命运则传达了一种更为伤感的论断:"一家企业从风光无限到濒临破产,这中间可能并不需要犯下任何的错误,只需要有一家比它更出色的公司出现。"
这也是为什么在《基业长青》出版后的第五年,加里*哈默尔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匆匆写下了那一段话:
"面对现实吧,此时此刻,就在加利福尼亚州的某间车库里,一个创业者正在专心致志的铸造一颗子弹,那上面刻着你公司的名字。"
01
对于这一令人不安的描述,哈默尔给出的解决办法是:"先开枪"。
这一看似逻辑合理的手段早在彼得*德鲁克的管理学中就已经有了另一种相近的表述方式:"淘汰自己,否则严酷的竞争将淘汰我们"。
时至今日,伴随着企业竞争格局的愈发激烈,这种"自戕"性质的演进模式正在得到越来越多企业领导者的认同,另一方面,以阐述"自我颠覆"为主题的创新论坛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增加着。
在最日新月异的互联网领域,拒绝颠覆似乎已然成为了一种原罪般的存在,每一个经历大加速时代价值理论洗脑的创业者似乎都相信,自己的企业生来就是为诸如"极致的创新"、"改变世界"这样的字眼而活着。
另一边,高速迭代的企业部件也催生了管理者们内心深处的"忒修斯之船"恐惧。
这一恐惧在3M公司的案例中体现的最为明显,这家2018年入选世界品牌500强第86位的商业巨擘,正如它的名字(Minnesota Mining andManufacturing Company)一样,最初只是由五个年轻人在明尼苏达州创办的一家采矿公司,像其他所有的采矿公司一样,这一企业最初的业务只是经营矿砂,不久之后,他们发现另一行业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随即转行做了砂纸,并大获成功。
在那之后,3M的"离经叛道"随之一发不可收拾,从开始的砂纸砂布,到世界上第一块交通反光标识,再到第一盘录音磁带,甚至于透明胶带、便利贴、美国登月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脚下的合成橡胶鞋底,也全部成为了3M的庞大的业务线之一。
数据告诉我们,今天,全球有超过50%的人每天直接或是间接的接触着3M公司的产品,从基业长青的角度来看,这当然是一个令人羡慕的正面案例。然而另一种角度来看,现今如日中天的3M,和当初那家专注于采矿事业的公司之间留存的关联,恐怕十分耐人寻味。
一家致力于采矿业务的公司,在"活下去"的愿景指引下,最终成为了生物服务类产品的制造商,这不能不说是一场关于"颠覆式创新"的黑色幽默。
而这一黑色幽默的造就者,无疑是企业对于"衰败"这一命运发自内心的恐惧。
02
毋庸讳言,"活着"是企业众多目标实现的前提,但它绝不意味着企业经营的全部。
而在那之外,无论是安德鲁*克莱曼的《大失败》,还是尹敬勳的《28个顶尖企业的失败》,源自商业写作中的这场突然的"败者审视"浪潮,本意都在于通过研究反面案例来探索经济数字背后的规律,却在层层的传递之后,成为了一场爆发于商业领域的"成王败寇"论调。
仿佛是在一夜之间,企业失败的标准从经营不善被拔高到了死亡,人们也自然而然的接受了这个事实:企业是因为衰亡而失败,而不是因为失败才衰亡。
这之中,诸如"大败局"之类掷地有声的词汇,也都在向外界源源不断的强化着这一危险的倾向。
而这一倾向的背后,是人们对于商业的天真观念,一部分笃信"败局焦虑"的人认为,通过衰亡恐惧的营造,可以激励企业不断的创新,从而优化市场的整体体验。
最终,迎接这一浪漫幻想的是残酷的现实。
早在上个世纪的美国,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创建的电话电报公司,就曾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量,选择通过各种手段将录音机、电视机和传真机引进的时间大幅推迟,另一边,爱迪生的律师也在想方设法的阻止电影产业的兴起。
而时至今日,那些大型燃油汽车公司对特斯拉所做的事,几乎和他们的祖先对发明了交流电的尼古拉*特斯拉所做的如出一辙。
哈佛大学学者吴修铭(Tim Wu)甚至专门为这一现象发明了一个新的称谓:周期(The Cycle),意指那些创新型企业被同业者和垄断企业无情扼杀的过程。
同样是对创新与守旧的描述,五百年前的古意大利历史学家,《君主论》的作者尼可罗*马基雅维利在书中描述的更为深刻:
"对于创新者来说,一切在旧环境中表现出色的人都是敌人,而那些有可能在新环境中表现出色的人,都是不温不火的捍卫者。"
反之亦然。
03
在美国的"车库贝索斯"们面临着行业巨擘们无情的封杀的时候。大洋彼岸的中国,一场关于"败局"的陷阱,同样在互联网行业酝酿。
只不过,不同的是,相较于美国市场的遏阻,国内的市场固化方式,更多的还是一种"开放式"的加入。
这种加入模式还有一种更为通俗易懂的表述:追风口。
近五六年的时间里,"互联网+"在各个传统行业快速展开和推进,互联网企业扎堆"风口"的现象越来越呈现泛滥之势。
无论是2014年的移动支付,还是2015年的互联网+,亦或是2016年的 VR、2017年的人工智能、共享经济、区块链,资本的助推之下,众多互联网企业,通过"借鉴"和"抄袭",将处在风口下的新业态借助于粗糙的低水平加工后,再快速地横向复制。
而在惨淡离场之后,这些曾经竞相追逐"风口",最终只沦为了一个又一个的"互联网泡沫"。
摩拜单车一炮而红,数月之内催生了近百家全新的共享单车品牌,区块链技术大热,又是一夜之间,成千上万的金融机构打着区块链的名义大肆行骗。
庞大的资本涌入背后,一个新兴的蓝海市场眨眼间就变成过度竞争的红海,但多数进入者都停留在商业模式的简单模仿和抄袭层面,而在产品打磨、用户体验提升、科技创新和模式深耕等核心方面却鲜有建树。
另一边,源自BAT等互联网头部品牌的焦虑也在同样深刻的影响着这个行业。
几年前参加《荒野求生》的时候,李彦宏对着镜头毫不掩饰自己内心的想法:"(这么大的公司)其实时时刻刻都蕴藏着危险,指不定出一个什么新的技术,就把你的公司颠覆掉了"。
庞大的焦虑感放大了这些巨头们的一举一动,互联网上,一场接着一场的"圈地运动"驱赶着新兴的创业公司寻找归属,迷茫的年轻人仿佛心理学中的"羊群效应"一样疲惫奔波于各个"投资未来"的战场。
最夸张的时候,美团CEO王兴在饭否上开玩笑说:"觉得区块链公司的前台小姐都比别的行业的好看。"
看起来,经历了硅谷式的"被颠覆"噩梦之后,基业长青的关键终于被来自中国的企业再度掌握,相比于资本主义式的垄断和扼阻,属于内地市场的这份秘诀简单而又粗暴:不要温和的走下牌桌。
当腾讯苦心经营的小程序最终被证明是一场"墙外的人想进来,墙内的人想出去"的围城式结局,当PC时代高呼"淘宝不会停下来等你"的阿里ALL IN技术,当向来以低调示人的美团振臂高呼:"移动互联网已经进入下半场"的时候,偌大的中国互联网市场,还在晃晃悠悠记录美好生活的,只剩下张一鸣和他的抖音。
11月16日,据国外媒体报道,抖音的海外版短视频平台TikTok正在美国市场进行一项测试,允许一些视频创作者将电商链接添加到分享的视频片段中。
回望过去,强生公司前CEO拉尔夫*拉森在谈论企业如何面对未来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成长的本质是一场赌徒的游戏"。
同样一句话,有人看出了时运的意义,有人揣摩到了勇气的价值,还有人赌红了眼、赌上了瘾。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