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算法
「罗素在《西方哲学简史》写道:眼光长远是理性的,但也是苦闷的,因为美好永远在将来,当下永远有苦难。」
-- Preview: --
0
为什么叫孤独大脑?有四个原因:
1、因为每个人的大脑都被单独搁置于坚硬的头盖骨之中,所以是孤独的。
2、假设一个疯子科学家、机器或其他任何意识将一个大脑从人体取出,放入一个装有营养液的缸里维持着它的生理活性,超级计算机通过神经末梢向大脑传递和原来一样的各种神经电信号,并对于大脑发出的信号给予和平时一样的信号反馈,则大脑所体验到的世界其实是计算机制造的一种虚拟现实,则此大脑能否意识到自己生活在虚拟现实之中?如你所知,这是思想实验“ 缸中之脑 ”。
3、人和人之间本质上是无法沟通的,这是为“自我意识”的存在付出的代价。
4、大脑(确切说是“意识”)是无法被复制的。论证如下:若能复制上传,则有两个,则不是“我”了。复制何用?
但本文想说一下本公众号的签名:
关于思考的思考。
转眼“孤独大脑”已经满5年了。
1
有这样一段话:
在外界刺激和回应之间,存在着一个空间
我们的回应就存在于这个空间之中
我们的成长和幸福蕴含在我们的回应中
斯蒂芬.柯维偶然读到上面这段话,并深深被其震动:
我为其带来的自由陶醉不已,并把这种观念加于自身:无论在我身上发生什么,在这些事情和我的回应之间都有余地。在那余地之中我有自由和力量做出回应,在我的回应之中有我的成长和幸福。
越是深思,我越意识到我所选择的回应应该能影响到外界的刺激本身,我可以成为一种自然的力量,这是我的权利。
我在大脑碎片里写过:
所谓理性,就是“反条件反射”。
我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的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条件反射般地过此一生。以下棋为例,多少人下了一辈子棋,几乎毫无长进。
原本是智力游戏,应该越玩儿越聪明呀。现实是,很多人就是把下棋当作往水里扔石头的游戏,对手下了一步,自己跟着走一步。
我称之为: 不动脑筋的“动脑筋”。
这样的人,和这样的状态,就像一个橡皮球,你来之,我弹之。
下面这段我在《生命、宇宙以及任何事情的终极答案》写过:
德国籍犹太人早在 20世纪初于柏林提出了“ 格式塔心理学 ”理论,目的是以科学的方式去探索人类思维的谜团。
《思维简史》一书介绍道:
格式塔心理学家在揭示思维的有趣现象并将其巧妙呈现出来这一方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就好似暗夜中射出的一道微光,渐渐点亮了天空。
灰色在被紫色包围时看起来像绿色,被蓝色包围时则显得像黄色。如果你对别人喊:“别踩那只香蕉虫!”他一定以为你喊的不是“虫”,而是“皮”。
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 在外部刺激与由此引起的人的内部感觉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因为人的思维会以多种稀奇古怪的形式介入这个过程 。
形象地说, 在外部世界对你施加的影响以及与你内心的感受之间,应该预留一个缓冲空间。你要在这部分空间里,进行自己的决策。 否则,你就活得如同一只惊弓之鸟。
往小里说:
往大里说:
这个橙色的空间(请你忍耐我的绘画和颜色),是“我们的成长和幸福”之秘密所在。
芒格说:“宏观是我们要承受的,微观才是我们有所作为的地方。”
2
泰德•威廉姆斯在他的《击球的科学》一书中这样描述道: 对于一个攻击手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等待最佳时机的出现。
巴菲特认为这句话准确道出了他投资的哲学,等待最佳时机,等待最划算的生意,它一定会出现,这对投资来说很关键。
泰德•威廉姆斯是过去70年来唯一一个单个赛季打出400次安打的棒球运动员。他的技巧如下:
第一步:把击打区划分为77个棒球那么大的格子。
第二步:给格子打分儿。
第三步:只有当球落在他的最佳“格子”时,他才会挥棒,即使他有可能因此而三振出局,因为挥棒去打那些“最差”格子会大大降低他的成功率。
芒格将此方法用在投资上,要点如下:
作为一个证券投资者,你可以一直观察各种企业的证券价格,把它们当成一些格子。
在大多数时候,你什么也不用做,只要看着就好了。
每隔一段时间,你将会发现一个速度很慢、线路又直,而且正好落在你最爱的格子中间的“好球”,那时你就全力出击。这样呢,不管你的天分如何,你都能极大地提高你的上垒率。
许多投资者的共同问题是他们挥棒太过频繁。另外一个与挥棒太过频繁相对立的问题也同样有害于长期的结果:你发现一个“好球”,却无法用全部的资本去出击。
有性格的人才能拿着现金坐在那里什么事也不做。我能有今天,靠的是不去追逐平庸的机会。
让我们回到泰德•威廉姆斯的击球格子,他的秘密其实在于,在(外部)来球与自己的击球动作中,增加了一个“空间”。该空间,和上一段里所提的“理性空间”是一回事。
这里有几个要点:
1、一个人的击球水平到了某个阶段,就会遭遇瓶颈,或者你总会遇到很厉害、更年轻的对手;
2、但是,你可以用“脑子”来控制击球的“条件概率”。
3、不击球,也是重要选项之一。现实中“说不”比打好球更难。
让我把泰德•威廉姆斯的格子变成三维的。如下:
我们用球赛来构建一个同样适用于现实生活中的模型:
第一层: 感应层 。有各种球击来,有的是好球,有的是坏球,无法预测。但对于球手而言,必须有球打。
我们也可以称之为“ 资源层 ”。每个球都是外部世界发给我们的资源。
第二层: 理性层 。对于球手而言,这里要做两件事情,1是对球进行评估;2是决定是否击打。当然,还有3,击打后对这个过程进行复盘,对1和2的系数进行调整。
我们也可以称之为“ 配置层 ”。我创造的“概率权”这个词,在这里最合适不过了。
概率权=概率思考+选择权。
概率思考是面对随机世界的一种思考方式。基于该认知,我们能够形成某种算法。泰德•威廉姆斯之所以那么厉害,秘密在于他是一个用大脑,确切说是用“算法”来分配击球资源的人。
选择权是指,即使一个人能够清晰地计算出概率,也会做出各种不同的选择,甚至放弃原本属于自己的选择权。
投资人是典型的分配资源者。例如巴菲特说他的工作就是分钱。他的优势之一是,他本人也有企业家、即“击球层”的经验和天赋。
第三层: 击球层 。一旦做出击球动作,一流的球手会立即忘掉“概率”,不管这个球有95%的胜率,还是70%的胜率,他都会以平常心稳稳地完成。击球后的结果与他也是无关的。
(这里面省略了一个决策层,我将其汇合在第二层的最下面。)
3
显而易见,第一层大多时候听天由命,第三层是死磕之处。
第一层是会搞关系、搞资源的人。
第三层是聪明能干有天赋的人。 但很多人仍然过不好这一生。像一匹能跑很快的马,却总乱跑。
第二层是智慧、理性的人。
每个人都是这三层的混合体,有的人“混”得比较好,有的人“混”得乱。
广义而言,每个人其实都是相对理性的,即,在自己能够理解和行动的框架内,做出最有利自己的决策。
换而言之: 上帝不给你想要的东西,上帝只给你不知道但你其实真正想要的东西。 (哈,有人认出这是一本叫《逆水年华》的书的开篇吗?)
你会发现悲情的人物,是发自心底地不断强化自己的悲情命运。那些“战争家庭”里,总是有一个视受虐为自己人生使命的角色。
如经济学家加里 ·贝克尔说的:
“所有的人类行为都可看作参与者根据自身一套稳定的偏好系统最大化自身效用的过程 ” 。
我依然保持自由思考的乐趣与轻松,三层结构没有任何学术上的追求,你可以视其为自助小组的思考工具。
4、
第二层是“三层结构”中最有搞头的地方。尤其是在信息时代,作为社会人,你的算法是可以把别人的理性或者非理性,作为已知条件代入的。
这一层(理性层,或者分配层)的筐实在太大了。为了令其更清晰,并显得有点儿可操作性,我将其分为:
a、灵长类理性;
b、认知性理性:
c、工具性理性。
灵长类理性
灵长类理性,就是能够主动地营造“理性空间”,也就是“反条件反射”。
有趣的是,孤独大脑5年前的第一篇文章,就是《STOP!》。
求生于丛林的历史比例过大,令人类无法摆脱依赖于直觉的决策模式。史蒂夫.柯维所言“时间差”,旨在制造并延长刺激与反应之间的“stop”,将大脑边缘系统(指挥直觉)的权力交给额叶的思维系统。问题是,现代社会和原始森林一样凶险,何时快何时慢?--每个解决思维问题的电筒,都需另一个电筒去照亮。
想想身边的人:
有些是力量型选手,漠视红绿灯,犹如大象闯入瓷器店。这类人,在中国过去这些年,颇为手到擒来;
有些人是一根筋,每次只想一个问题,没想明白就不前行,从来不管别人的眼神和想法,脑子未必好使,但每一步都恨不得重新想一遍。这类人,若天赋稍可,常有所成;
有些人,步步STOP,左右游离,患得患失。若是平庸之辈,倒也安稳一生。若是被分到一个好脑子,便常有“天生我材何所用”的煎熬。
你是哪一种?
该如何获得“灵长类理性”呢?
办法1、对自己喊STOP!
提前定义空间、时间、事件之节点。每年、每月、每天梳理下自己的“节点”。我用下围棋来做思想实验,在厮杀的关键时刻,尤其是在那些“想也不用想的时刻”,对自己说:哥们儿,慢着点儿。
办法2、 Think twice.
中文即:三思而后行。~比较起来,前者更有实践意义,后者则因熟视而无睹了。我们对大多问题的think,其实只交给了大脑边缘系统去决策,该反射系统与我们在森林狩猎的祖先无异。所以,Think twice,在直觉反应后,程序化地调动位于额叶的思维系统,几乎是提升大脑效率最简明有效的方式了。
办法3、学会刹车。
大脑刹车原理:大脑可用来控制闭眼、闭嘴、止步,但常常控制不了自己。如同驾驶,刹车有时比踩油门重要。我的某次下棋实验,在一个可痛砍对方的点刹车,改为自己先稳活;在一个想妥协的点刹车,选择痛下杀手。中盘胜之。在DECISION POINTS,大脑刹车的意义:a、决定yes或no;b、决定方向;c、决定力量大小。
办法4、没看清楚别踩油门儿。
这一条仅适用于保守派和四十岁以上人士。岁数越大,机会成本越高,稳点儿吧。
5、强化刹车。
对于实现杰出心智而言,前额皮层的一项重要功能,即说“不”和控制我们冲动的能力...不专注等弱刹车会慢慢使我们的刹车失灵。强化刹车的方法:1、形成卓越大脑;2、在纸上列出你想要的并常审视;3、犀利专注;4、长痛不如短痛地说不;5、说“我要考虑一下,如想要,我会找你”。
6、向巴菲特学习。
巴菲特的大脑刹车机制是怎样的?他说:I never buy anything unless I can fill out on a piece of paper my reasons. I may be wrong, but I would know the answer to that. "I'm paying $32 billion today for the Coca Cola Company because..." If you can't answer that question, you shouldn't buy it.
无非是找张纸写下来,然后问自己一个问题:
你Y究竟想干吗?
可现实中,我们每每在人生最关键的时刻,踩着西瓜皮,猪脑般头也不回地滑出去了。
认识性理性
上一个理性其实是我编的,研究者或不以为然,但现实中的非理性,90%是在该环节掉链子。
认知科学家认为有两种不同类型的理性存在:认识性理性和工具性理性 。
认识性理性 ,涉及个体所持有的信念在多大程度上是符合真实世界架构的 ,有时也被哲学家称为 “理论性理性 ”或 “证据性理性 ” 。
工具性理性 ,一种最简单且最接近现实世界的定义是,个体基于已有的物质和精神条件,采取行动使自己能够得到自身最想要的东西 。
这两种理性是密切相关的 ,为了能够实现我们的目标 ,我们需要把行动建立在对世界正确认识的信念上 。
在《决策与理性》里,作者论述“认识性理性”的那一章名为“判断:信念的理性”,里面包括:
贝叶斯、概率推理、假设检验、可证伪性......
我在《生命、宇宙以及任何事情的终极答案》一文中对此有一个漫长而有趣的记述。
一个人的认识性理性,即构建自己的原则和算法。
工具性理性
工具性理性就是对个体目标实现的最优化 。经济学家和认知学家将目标实现的最优化这一概念提炼为 “期望效用 ”。
各类聪明人为什么做傻事的书和文章,大量涉及该主题,写的比较好的是《被蠢人、穷人与聪明人放弃的“概率权”》。
在《决策与理性》里,论述“工具性理性”的那一章名为“决策制定:行为的理性”(上面我说过,三层结构里可以加上“决策”这一层。),里面包括:
期望值、主观期望效用、禀赋效应、结果偏见......
最大化期望值的原则 ,要求一个理性的个体选择期望值最大的行动 。期望值的计算需要把每种结果带来的价值乘以其发生的概率 ,然后把每种结果下的乘积加总得到 。
我们不再重复期望值的计算方法(尽管很多人始终无法理解这个“简单的计算”),而是举两个书中的例子。
例子1: 假设你花了 4年的时间存够了 1万美元 ,这将是你用来支付房子首付的钱 。在你要买房子的两个月前 ,有人向你推荐了一个投资机会 。只要把 1万美元都投进去 ,一个月后你会有 8 0 %的概率得到 1 0万美元的报酬 ,但也有 2 0 %的概率损失全部 1万美元 。你愿意吗?
斯坦诺维奇解释道:虽然这个赌博有 8万美元的期望收益 ,并且只需投入 1万美元 ,但对你来说可能并无吸引力 。这里金钱上的价值就不能直接转化成线性增加的效用 。
因为对你来说 , 0 ~ 1万美元效用的差异要远远大过 1万 ~ 1 0万美元效用的差异 ,即便是单纯从数值上来看并不是如此 。
接下来,他又说了个相反的例子,说明在另外一些特殊情况下 ,事情可能又会朝相反的方向发展 。
例子2: 假设你欠某个组织 1万美元高利贷 ,必须在两个小时内还清 ,否则会被对方打断双腿 。你只有8千美元 ,有人向你提供一个赌博机会 ,需要你花全部8千美元参与 。规则是投掷硬币 ,如果正面朝上你可以获得 1万美元 ,反面朝上你就什么也得不到 。你会参加吗?
问题在于,难道你还有选择权吗?在这种这种特殊情境下,你其实是在赌自己的腿不被打断。
总结一下这部分:
1、你即使想明白了,算清楚了,也不一定能坚定地去实施。
2、这便是我所提出的“概率权”一词的现实残酷之处。无论是主动的,或者是被动的,很多人在现实中放弃了自己的选择权。
而那些幸运儿们,例如被视为“长线思考”和“延迟满足”典范的王兴,据说直到美团上市,还在用家里的钱“过日子”。
从技术上来看,“延迟满足”先是需要在“工具性理性”上应对条件反射,然后要在“认识性理性”上对未来收益做出长远计算。
我曾说:智障分为两种,一种是智力上有障碍,一种是智力成为障碍。
笼统而言,也许“认知性理性”不足,是智力上有障碍;而“工具性理性”不足,是智力成为障碍,例如Over think。
配置>努力
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将第二层称为“配置层”,还有投资角度的隐喻:
资产的配置,比各种努力和折腾更重要。
投资传奇人物,耶鲁校产基金的掌舵人大卫·F·斯文森在《不落俗套的成功》里说:资本市场为投资者们提供了三种能获得投资收益的工具:资产配置、择时交易和证券选择。
研究表明:
资产配置的决策在决定投资结果上起着主导作用。
根据大量受好评的、对机构投资组合的研究,在投资收益的变动中,大约 90%是源于资产配置,只有大约 10%是由证券选择和择时交易所确定的。
另外一项对机构投资者业绩的重要研究表明: 100%的投资收益都是来自资产配置,认为证券选择和择时交易的作用微不足道。
橡树资本的霍华德说,市场的信号没有价值。
作为指导个人投资者如何理财的书籍,大卫·F·斯文森提出的方法如下:
1、构建由合适比例的核心资产组成的资产配置;
2、选择低费率追踪合理指数的被动型基金作为投资工具;
3、进行资产平衡,以免受择时交易带来的负面影响。
5
本文的趣味在于,为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些热门概念,或者鸡汤哲学,来搭建一个有点儿物理意义的框架。
让我们来到第三层:击球层。
第二层的“配置层”,有点儿像排球里的二传手。
第三层的“击球层”,就像一个职业杀手。他的特点是:
1、全力打好每一个球,完全不在乎外部的评价,也从来不去看比分牌;
2、每打完一个球就清零,从头开始,不被情绪左右;
3、杀手要靠专业领域的实力来活命或者吃饭,所以需要大量的反复训练,成为直觉强大的杀人机器;
4、最终的结果,取决于二传手的传球“好球率”,与职业杀手的“击球率”,二者相乘。
杀手最重要的品质,是专注和冷静。
20世纪最伟大的棋手之一吴清源,独自一人在日本面对高手围攻时,领悟到“平常心”的力量。而李昌镐,则天生就具有石佛气质。
又如鲁宾回忆克林顿如何在最艰难的时刻,依然毫不受影响地工作。克林顿告诉他,自己有“ 精神装置 ”。
与克林顿打过交道的人说,不管你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一旦克林顿与你交谈,你就会觉得自己被他放在整个世界的中心,他专注,倾听,真诚,如激光般射入你的内心底。
不管第二层的理性思考多么高明,概率计算多么精确,都需要到“第三层”这个现实世界来检验,思考被验证,薛定谔的猫不能既是死又是活,而是要“塌陷”为某个确定的状态。
职业杀手有两重使命:
a、去执行第二层的命令;
b、在某个半径内检验各种可能性。
科学的本质就是不断做实验,职业杀手亦是。
如此,我们便能理解,亚马逊的贝索斯反复强调的“Day 1”的含义了。
6
大多数人的角色,要么是二传手,要么是职业杀手,但有些人二者兼具。
例如巴菲特当年买股票买成股东被迫压上第一线的时候,真是毫不手软,活生生的一个企业家。
后来,他专注于“分配资源”的投资家,也受益于此。
巴菲特说自己的乐观的悲观主义者。作为“职业杀手”时,他是乐观的,埋头向前冲,不管不顾;作为“理性的二传手”时,他是悲观的,在概率的不确定世界里生存着。
第三层靠直觉,第二层靠理性。
第三层是急能生“智”,第二层是定能生“慧”。
第三层是卡尼曼的“系统1”,第二层是“系统2”。
第三层解决计算的深度,第二层解决计算的广度。
我们既要“顶着人类的直觉破浪前行”,又要利用大脑直觉的强大计算力,正如阿尔法狗模仿人类大脑之所为。
在第二层,人类必须在不确定的局面下,对飞来的球进行评估。
秘密在于:
扩大你的认知半径,减少你的行动半径。
理性是需要被测量的,要么是好运最大化,要么是厄运最小化,或者是二者的混合使用。
如上图:
圆外是未知世界,已知越多,未知的也越多。已知的可能是有限的,临时正确的,不确定性的。
在第二层的“认识性理性”,我们需要不断学习,扩展自己的认知边界。尤其在互联网时代,许多公司的崛起,都是基于某个认知优势。
在第二层的“工具性理性”,我们要把大脑关进理性的笼子。
在第三层的“击球区”,如你所见,为了让球在认知半径内,我们需要控制球的移动半径,还要控制球的大小,二者都是越小越好。
有时候,知道自己的智商边界,比智商高低更重要。
芒格说马斯克的确厉害,也许智商有190,但是问题在于,马斯克可能自己觉得智商有250……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因为马斯克个人的非理性,才能干出移民火星的事儿,这也算是人类群体理性的一部分。
第二层应该是全面、系统、理性、复杂、深刻的。
但第三层应该是简单、可重复的。
(这里有“复杂的简单事情,简单的复杂事情”,有空再说。)
除了稳定性,还因为在最后评估效果时,要乘以时间。
越是简单、可靠、可重复,越能享受时间的复利,成为时间的朋友。
概括而言:
1、认识这个世界是未知的、随机的;
2、认识你的认知是不确定、有边界的;
3、如何突破边界,实现突破?找到自己的算法,建立持续稳定的输出系统。因为我们一生中最大的变量,是时间;
4、复制“核心认知”,如同每个生命所做的那样;
5、成为一台强化学习的机器。
7
如何成为第二层空间里的高手?
1、成为一个分裂者;
2、成为一个混球;
3、成为一个冥想者。
分裂者
《原则》里说,成为一名塑造者,你需要有远大理想、独立思考、极度坚韧。
他提及了几种看起来矛盾的能力:
他们都能同时看到大图景和小细节(以及中间的层次),并能综合在不同层次上总结的观点,而大多数人通常是见此不见彼。创造性、系统性、现实性在他们身上合而为一。
他们既是坚决的又是开明的。最重要的是,他们对自己的事业充满热情,对表现一般的手下不能容忍,同时想给世界带来巨大、有益的影响。
这便是雅努斯式思维:在人的大脑里构想或引入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并使它们同时并存于大脑里,考虑它们之间的关系,相似之处、正与反、相互作用等,然后创造出新事物。这种双面思维相当艰难,因为它要求保持两个对立面并存在你的大脑中,是一种大脑技能。
你在第二层必须是理性的,灰度思考的,喜欢说不,怀疑人生;
你在第三层必须是激情的,黑白行动,从不说不,像是刚上完传销课。
混球
这个话题我在《像一个混球》里说了很多。下面引用罗素的几句话:
人的情绪起落是与他对事实的感知成反比的,你对事实了解得越少,就越容易动感情。
但是,幸福的获得,在极大的程度上却是由于消除了对自我的过分关注。
那些忘记善恶,只顾追求事实的人,与那些因欲望扭曲事实,只看到自己想看的东西的人相比,更容易达成善举。
看看这几句话,再看看微信朋友圈会很伤感。
冥想者
分裂者和混球的日子都不好过,你又不能学马斯克吸大麻。冥想也许是个好选择。
我们倒是可以顺便回答一下:究竟什么什么是心流?
在“击球层”,我们可以有心流;
但是在“理性层”,我们不该是反心流的吗?
我的解释是,心流是服务于理性与激情切换的。
达里欧所提的对立的品质,并非是简单地贴在一起的。
确切说,更像是数学中的 克莱因瓶,这 是一种无定向性的平面,没有“内部”和“外部”之分,所以也就没有“两面”和“对立”之分。
心流,就像是这个瓶子唯一表面的流动性。
外加伟大的理想,企业的愿景,你必须有信仰,公司最后还是要拼文化,拼价值观。
第二层空间的高手,遵循 “星球大战”中的绝地教义:
“无需激情,平静心智。勿随愚昧,顺从真知。勿纵情欲,沉静明意。虽有混沌,安谧仍存。无有灭亡,唯行原力。”
借助于这个三层框架,我们似乎也可以让神学家莱因霍尔德·尼布尔著名祷告文稍显明了些:
我的上帝!
请赐我宁静,去接受我不能改变的一切;
赐我勇气,去改变我所能改变的一切;
并赐我智慧,去分辨两者的不同。
“宁静”是指第二层的“工具性理性”,“勇气”是第三层击球时的职业杀手气质,“智慧”是第二层的“认识性理性”。
8
终于要来到被我们冷落了很久的第一层。
现在,我将开始的“感应层”更新为“资源层”。
决定牌局的有三个:
1、抓到什么牌;
2、和谁打:
3、如何打。
各种论述运气的书很多。结论大多是运气很重要。真是废话。
关于资源层的策略,有以下几点:
策略一:拿到“硬通货”门票
贝索斯招聘的时候会看Sat(美国高考)的成绩,这样未必准,但能降低筛选成本。
这个世界不公平的地方在于,有些游戏必须有了门票才有机会玩儿。
策略二:越主动越幸 运
在一个TED演讲里,一位斯坦福大学的教授说:幸运并不是一道不可预测的闪电,相反,幸运更像是风,它的出现绝非偶然。
她建议,你要愿意去冒一点不被他人回应的小风险,避免安于现状;改变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懂得感恩;不要轻易对一个想法下判断,不要没有行动就放弃......
如何提高找到如意郎君的概率?在一本书里,女主角的核心策略就是,不拒绝任何一个约会和相亲,增大样本量。
策略三:强化IP,降低识别成本。
经营好自己的IP,有助于拿到好牌。淡泊如巴菲特,也要靠自己的声誉拿到好的投资标的。
策略四:强化专业,构建节点价值。
即使你不善于混名利场,若你在一点上打爆了,也会有资源聚合而来。各种专业网红的逻辑就是如此。
9
驯服不确定性,需要构建个人或者机构的算法。
我在《人生算法》里写了人的“底层算法”:
1、人和人之间的差别没那么大,就像蚂蚁之间不会有太大差异。就像桥水基金老板说的,“我阅人无数,没见过有人天赋异禀。”
2、你自己就是一个蚁群。每时每刻,每个决策的你,每个行动的你,就是一只蚂蚁。无数个不同时刻的无数个你,叠加在一起,构建了一个智能系统。
3、蚂蚁之间的传输控制协议,是这个智能系统的算法。不同时刻的你之间的关系和连续性,是你的算法。
4、该算法采用了强化学习--机器学习的一种。它能像alpha zero一样自我学习,不断进化。
本文的三层结构,更有“实用主义”的意味。
世俗意义上“成功”的企业或者人,打通了“资源层、配置层、击球层”。
最好的例子莫过于亚马逊。
其平台战略,乃至于“嵌套式平台”战略,实现了资源与执行的自给自足,不靠天吃饭了,平台构建了超越竞争的算法优势。
多年以前,互联网泡沫破灭,亚马逊的股价由一年前的75美元跌至10美元,贝佐斯引用了华尔街金融大师本杰明·格雷厄姆的话来安抚股东:
“从短期看,股市是投票机器,但从长远看,股市是称重机。很明显,繁荣的1999年使得市场上出现了很多‘投票’行为,但我们是一家想要获得市场‘称重’的公司。”
格雷厄姆的这句话是他的学生巴菲特爱用的。
亚马逊的超级飞轮,不断地卷入资源、用户,并获得了华尔街给予的溢价估值。如《有限与无限的游戏》写的:
有限的游戏,其目的在于赢得胜利;无限的游戏,却旨在让游戏永远进行下去。有限的游戏在边界内玩,无限的游戏玩的就是边界。
有限的游戏具有一个确定的开始和结束,拥有特定的赢家,规则的存在就是为了保证游戏会结束。
无限的游戏既没有确定的开始和结束,也没有赢家,它的目的在于将更多的人带入到游戏本身中来,从而延续游戏。
亚马逊的另外一个秘密是发现了“数字不动产”的秘密。别人在烧钱,贝索斯在滚雪球。
10
搭好了这个三层模型,让我们用它来测量一下鸡汤。
超级富豪是什么样的?有没有一套针对超级富豪的特定衡量标准从而使他们区别于其他人?他们善于做精心的规划?或者,他们的财富只不过是他们创业活动中顺手得来的副产品?是什么让他们取得巨大的财富成功,是天性所致还是后天养成?
基于对德国45位超级富豪的半结构化访谈,雷纳•齐特尔曼博士探索与成功创造财富之间的关联,发现了8个人格特质:
一、承诺(愿景,领导力,确定性)
二、创造力(创新算法)
三、高度外向性(卷入资源)
四、低宜人性(混球)
五、失败后的行动导向(精神装置);
六、内部控制点(坚信:“我的命运掌握在我自己的手中”);
七、乐观主义(期望未来有积极的事物出现);
八、自我效能(期望即使在困难的情况下,也能成功地完成任务)。
恕我不用“锤子”一一敲钉子了。
最后
哈维尔说:“一个不能从自身汲取力量和不能在自身内部发现其生命意义的人,将依赖于周围环境,本质上是一种狂热盲从的态度。这种人是不幸的:他总是慷慨激昂同时又始终失望,他只是廉价的乐观主义者。真正的坚定不移表现在,有力量保持清醒严肃的精神和理性,健康的自制和对世界独特的观点。”
学会随机地应对这个世界,你追求的不该是正确,而是正确率;甚至不是正确率,而是正确的期望值和效用。
罗素在《西方哲学简史》写道:眼光长远是理性的,但也是苦闷的,因为美好永远在将来,当下永远有苦难。
这大概就是这世界被设计得如此“不确定”的原因之一罢,否则人生多么无趣。
后记
本文第一次解释了何谓“关于思考的思考”。
聪明如你定能看出,我试图搭建一个世俗成功学的“统一场”。
我自己对构建理论或体系毫无兴趣,只是觉得可以此洞察很多事情,很有趣。
回头看看我这5年所写的东西,这要头脑多不理性,才会在“理性”的话题上有如此大的好奇心。
阅读原文
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