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暹罗”到“泰国”:1939年暹罗修改国号的来龙去脉
1939年7月,还在香港养病的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接到外交部来函,询问:"关于暹罗人改成泰施,其来历与中国之关系如何?"蔡元培立刻把此信交给史语所,让其进行研究。同年8月9日,收到史语所回信:"送暹罗改称泰国、暹罗人改称泰人诸问题论文,请转交外交部。"可惜我们现在已经无从得知史语所送呈院长的是什么人所写,什么内容的论文,但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却是非常清楚。
可能有人会问,暹罗是个主权国家,其国名几何与我们有何干系?就如顾颉刚(笔名顾铭坚)在11月5日《新中国日报》发表《中国人应注意暹罗的态度》一文开头所述:"暹罗是一个独立国家,改国名是其自由,为什么改为'泰国'就和我国发生关系了呢?"
这件事要从头说起。
顾颉刚,我国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族学的开拓者与奠基人
一、泰族的由来
暹罗改名这件事情影响了一个原本纯粹历史学的判断,即暹罗或者泰族,是起源于中国云南吗?历史上的南诏大理是泰族建立的吗?他们是因为汉代和元代的压迫而被迫南迁的吗?
欧洲东方学界的看法
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上半叶,国际学界主要是欧洲东方学界,对于"泰族"或"暹罗"的历史,往往支持一种说法,即
(1)泰族起源于云南(甚至起源于中国内陆),被汉族(如诸葛亮)、蒙古人(忽必烈)一次又一次的侵略而被迫南迁;
(2)古代的哀牢夷(汉代)、孟获(三国)就是泰族;
(3)南诏(唐)、大理(宋),都是泰族建立的国家。
这些说法,得到很多西洋、东洋学者的研究支持。
中国学者陈吕范曾列举出不少例子,比如"汉族压迫泰族南迁",是法国人拉克伯里在《掸族发源地》中提出来的。他说,汉人的祖先是公元前二十三世纪才从中亚进入中国的,然而在公元前二二〇八年,掸族就已经在中国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而掸族的祖先,发源于四川北部和陕西南部。
而著名的法国东方学者伯希和也主张,南诏就是泰族建立的国家。英国人戴维斯的《云南:印度与扬子江之间的连线》更认为,掸族发源于广东。这个说法得到德国克勒纳的赞成,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克勒纳在《南诏故都考察记》中,也说掸族是从华南热带地区迁徙过来的。美国传教士杜德的名著《泰族
中国人的兄长》则认为,泰族属于蒙古血统,是比希伯来人和汉人更古老的民族,远在公元前二二〇〇年中国人来到之前,就已经是中国土地上的主人,其故居在阿尔泰山一带,以后逐步由北方迁入中国,公元前六世纪又从中国中部迁入南部,再从南部迁入印支半岛。
被誉为"暹罗历史之父"的丹隆*拉查奴帕亲王,一九二五年在朱拉隆功大学关于暹罗历史的系列演讲,后来被编辑为《暹罗古代史》一书,大致就是这样叙述暹罗的历史的。集大成的英国学者吴迪所著《暹罗史》就接着这些说法,认为在公元前五八五年(东周简王元年)以前,中华帝国只是在长江以北,长江以南都是蛮夷,"其中泰半殆为泰族,皆系今日之暹罗人、老挝人,与乎掸(Shan)诸民族之鼻祖也"。他们是在耶稣纪年一世纪,才"相率南移,达今之掸国北部一带之地"。他强调,南诏就是泰族所建王国,早在公元六五〇年(唐永徽元年),"泰族复告独立,且蔚然成为强盛之帝国",只是"公元一二五三年,南诏(或大理)为忽必烈汗(元世祖)所征服,此为泰族帝国之终局,而其结果即促成泰民族大量南迁"。
丹隆·拉查奴帕亲王,第一个运用西方历史学研究法研究暹罗历史的人
中国史学界的看法
站在中国立场上,历史学家们的解释是:
泰族确实是中印半岛北部和云南南部起源的,它本来就是"中国"境内的一个族群。
如果追溯早期历史,它们就是生活在这一带的 "掸国",即《后汉书》中的《和帝本纪》《安帝本纪》《顺帝本纪》中记载的"永昌儌外蛮夷及掸国"。他们曾向汉朝进贡,汉朝授以金印紫绶。特别是史料记载,永宁元年掸国国王雍由调曾经遣使朝贺,"献乐及幻人,能变化吐火,自肢解,易牛马头。又善跳丸,数乃至千。自言我海西人。海西即大秦也,掸国西南通大秦"。当时,汉安帝封掸国国王雍由调为"汉大都尉",说明它很早就纳入了汉朝的朝贡圈。
考古发现的元谋人和各种遗物,说明掸国是"红河以西,到伊洛瓦底江上游,延至印度曼尼坡,广阔的弧形地带,即古代掸人之地"。
4. 讲泰语的古代掸人,在与讲高棉语的扶南和真腊,讲越语的安南,讲缅语的骠国,讲彝语的南诏,在互相联系和冲突中,一直到十八世纪,才逐渐形成了现在泰族的族群和疆域。
这里的关键是,如果泰族是永宁元年来朝贡的掸国之后裔,自汉代就是"汉大都尉",那么,它从一开始就是中国境内族群之一;如果泰族作为一个整体族群,是在十八世纪才逐渐成型,那么,南诏、大理就不可能是泰族建立的国家,泰族也就谈不上被汉人或蒙古人压迫而南迁;如果现代中国的版图内发生的历史就是中国历史,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国家,中国境内各族应当是整个的中华民族,那么元世祖忽必烈征服大理就是客观上促进了大一统疆域的形成。
早在一九三六年,方国瑜就在《益世报》发表《僰(bo)人与白子》对西方学界,尤其是伯希和有关泰族为南诏国之说法提出反驳,指出南诏并非泰族建立的国家。暹罗改名的一九三九年,方国瑜更发表《读伯希和交广印度两道考》,其中"南诏所用之文字"一节,驳斥伯希和南诏通用可能是缅甸文的说法,着意指出南诏遗留的石刻、铁柱铜炉和诗文通用汉文,民间可能通用僰文,强调南诏、大理与内地汉文化的联系。在方国瑜的论文中除了学术批评之外,也常常可以看到"险恶用心""无中生有""谎言无耻"以及"为殖民侵略服务"等充满情感色彩的语词。顺便可以一提的是,直到现在国内学者仍基本主张,南诏、大理是由彝族、白族的先民,即乌蛮和白蛮建立的"地方政权",而忽必烈灭大理,是"铲除了唐宋以来南诏、大理五百余年的割据局面,则是对中国社会发展做出的一大贡献"。
二、泛泰主义的兴起
学术上的争端往往会被政治所左右,在1939年这种情况尤其明显。
日本为配合南进侵略,不仅在政治上极力支持大泰国形成,怂恿暹罗鼓吹"泛泰主义",而且在学术上支持泰族起源于云南,南诏、大理为泰族,以及元世祖征服后泰族南迁一说。 如此一来,在鼓吹泛泰主义的人口中,中国云南、贵州和广西的好些非汉民族,尤其是云南西南的摆族,都是泰族。并且在建立大泰族国家的口号下,此说法引申为云南、贵州和广西自古以来都是泰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宣称: "凡是泰族人都应当属于这个国家,凡是泰族人以前诸国的土地都应当还给这个国家。"
所以暹罗改名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政治事件,更是威胁到了中国南部边疆和抗战大局。泛泰主义的始作俑者,就是銮披汶*颂堪。
銮披汶·颂堪
1932 年革命后,泰国国内政治的一个重大异动就是 泰国政权的军国主义化 。1932 年革命本身就是借助军队的力量,军人在革命后的政府中占据重要地位。1934 年 9 月组建的新内阁中,少壮派军人代表銮披汶担任国防部长和内政部长的职务,"政府中的这种变动无疑加强了军人集团的势力,并表明国内军人专政的趋势已经形成。"随后,国防预算也迅速增加,1933-1934 年度的国防拨款是 1500 万铢 ,比上一年增长了 350 万铢。1936-1937 年度拨款增长到 2200万铢 。1937-1938 年度又增长到了 2600 万铢 。1938 年初,政府再次倒阁,披汶当选为总理,同时还兼任外交部长和国防部长,军人占据了议会过半的席位,泰国的军国主义倾向日趋加强。与同一时期的其他法西斯独裁者一样,銮披汶还刻意神话自己和其统治的神圣性与合法性。
美国学者布鲁斯认为銮披汶正是为了支撑 1932年革命中取代专制君主的不稳定的民党体制的根基,以及巩固它作为领导人的地位,而采取了法西斯主义的伎俩。常用的诸如延长自己的任期,称自己为"领导者"以及在每个家庭悬挂自己画像。除此之外,銮披汶像希特勒一样,极其认可军事的领土民族统一主义作为赢得公众的支持和动员政治上迟钝的民众的方式的有效性。因而,銮披汶政府高举领土民族主义的旗帜,在军方电台提出收复"失去的土地",联合大泰民族,按照希特勒模式建立大泰帝国的诉求。泛泰主义的主要倡议者者銮威集公开称,"当现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世上将不会有小国,都将会合并进更大的国家。因而我们只有两条路可选择,要么变成一个大国,要么被另一大国所吞并。"
泛泰主义在这一时期的泰国之所以能成为官方支配性的意识形态还与国际形势的发展,尤其是欧洲、亚洲相关国家内部法西斯主义的盛行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态势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苏联学者烈勃里科娃看来,"1938 --1941年是暹罗政治史上抱有强烈民族主义情绪的民族资产阶级右翼占上风的时期绝不是偶然的。这个时期在国际舞台上的老牌资本主义列强同新兴的帝国主义强盗 ----日本、德国和意大利为争夺销售市场而进行了激烈的斗争。暹罗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越来越敬仰日本、德国、意大利所表现的那种侵略性。"
的确,在这一时期,德意日三国的民族扩张主义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态势。1938 年前后,在欧洲战场,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意大利侵占埃塞俄比亚,佛朗哥赢得了西班牙内战; 在远东,日本占领了海南岛和南海诸岛。法西斯国家所取得的赫赫战功使泰国的右翼民族主义分子深受鼓舞。美国学者布鲁斯认为,"在銮披汶政权早期,世界事务的发展鼓励了一个信念,东南亚的现状可以而且很可能被改变。"再考虑到建立泛泰帝国梦的潜在对手法国、英国和中国此时深陷战争漩涡,穷于应对来自轴心国的攻击,銮披汶政权认为实现泛泰帝国梦的机会终于来临了。
三、泛泰主义之实践
(一)改国号暹罗为泰
推行泛泰主义的第一步就是更改国号。泰民族主义的主要倡导者一直是暹罗历史学家兼政治家銮威集,他提出了泰人如何称呼他们国家的问题。他声称,泰人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之一, 它在国内不仅有 1300 万人,在中国南部,法属印度支那和英属缅甸,还有 2300 万人散居。 为了联合他们和集中他们的效忠,这个国家应该改名。1939 年 5 月23 日,泰国通过决议 ,拟改国号为泰国,并征求民意,当局的解释有三:
(1) 暹罗一词系由外国语音译而来,并非纯粹泰语。
(2) 泰族人是由泰族人繁衍而来,为纪念泰族起见,所以应将暹罗改为"泰
国"。
(3)现在政府发给人民之各种文件常常写作"泰族"统治于暹罗,甚易被人误为泰族系为另一种族暹罗。
1939 年 6 月 24 日,官方在立宪革命7周年之际,正式宣布改国号为泰。銮披汶政权的这一举动,引起了国际社会的警觉。如汤普森认为"1939 年 6 月暹罗改国号为泰国,证实了一个怀疑, 即该国试图把其控制延展至所有泰种族,包括印度支那的老挝,缅甸的掸人甚至非泰的柬埔寨人。 "当时美国一观察家阿拜格写到, " 随着国名变更,泰国提出了建立一个囊括不只暹罗人而是所有泰人的帝国的诉求"。作为泰国的一个特殊邻国,民国时期的中国学者对此举动也表现出深邃的洞察力。苏鸿宾认为"实则暹罗改变国号,其所发表之理由系属表面文章,至其言之究否成理,固在所不计,其唯一目的意在用民族意识向越南、缅、桂伸足耳"吴逸生也警告道," 这不是一件平凡小事。而是一种含有绝大的政治野心的动作,谁也不该忽视,尤其是我们中国人。"
(二) 建立泛泰帝国的尝试
早在 1939 年 6 月暹罗把其名称改为泰国时,西方国家便把它解释为 "白象国试图控制散居在中国、法国和英国治下的泰人的一个古老梦想的复苏。"因此,也有西方学者把这一时期的泛泰主义直接解释为领土收复主义。历史的发展也证明了之前的这种预测。在二战形势的发展出现有利于泰国实现这种诉求的时候,銮披汶政权采取了主要针对法国、英国和中国的机会主义的领土扩张政策。
首先是与法属印度支那的争端。很多泰人认为湄公河是泰国的天然边界。外交部副部长耐迪雷克在 1940 年 11 月 27 日公开讲到," 很明显的是法国迫使泰国放弃天然边界,使得我们的边界缺少战略安全,我们政府最重要的目标,必须是确保其回归。再者基于民族则,泰国也应该以湄公河为边界,众所周知生活在这个地区的民族和泰人拥有共同的种族和血液。 "
1940 年 9 月,銮披汶发表演说,"法国已经无力进一步控制印度支那了……在柬埔寨和老挝的我们泰族兄弟很快就会自由了……他们将加入到我们的立宪制社会中来,并将受到我国国王的保护。"
1940 年 9 月 11 日,泰国向维希政府提出了批准《互不侵犯条约》的条件:
(1) 以主航道原则划定湄公河界, 解决 6 月12日交换信件中规定的所有其它重要管理问题。
(2 )同意把湄公河作为两国从北到南直至柬埔寨边界的国界,把琅勃拉邦和巴塞对面湄公河右(西)岸的领土归还泰国。
(3 ) "万一印度支那主权发生变化", 把泰国割让给法国的所有印度支那领土归还泰国。维希政府予以拒绝。1940 年 12 月,泰军越过法属印支的边境,与法国殖民军发生了武装冲突。1941 年 5 月,在日本的"调解"下,泰国从法国殖民者手中取得了嵋公河右岸的土地,包括 柬埔寨的三个省 --马德望、逞粒和诗梳风,以及老挝的两个省--琅勃拉邦和占巴塞。1942 年 5 月, 泰军进军缅甸的掸邦,并占领了缅甸东北的景栋周边地区 。1943 年 8 月 20 日,日本为进一步拉拢銮披汶政权,满足其收复"失去的领土"意愿,除接受其占领缅甸掸邦外, 还正式同意把马来亚的玻璃市、丁加奴、吉打和吉兰丹北部四邦转让给泰国 。四邦总面积达 14750平方英里。在 1909 年与英国的条约中,朱拉隆功皇帝曾宣布放弃对该地区的保护权。这一时期泰国对英属马来亚和缅甸这些地区的占领为日后两国和平条约签订的艰辛埋下了伏笔。
1943 年 2 月, 在日本攻占缅甸掸邦后,泰国机械化第 1 师依此为基地,公然出兵侵犯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地区边寨,一度侵占打洛、曼掌、曼伞等寨。 同年 3 月 11 日,中国远征军第 93 师以 277团和 279 团两个团的兵力向泰军发起总攻,泰军第 1 师溃逃出中国境内,銮披汶的"征华行动"以失败告终,其试图统一分布在中国南方的"泰人"的梦想也随之破碎。
老挝、缅甸侵占地区一览
柬埔寨三邦
马来亚四州
四、泛泰主义之影响
銮披汶在他的第一个任期内 ( 1938-1944)把泰国的民族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赋予其大泰族主义和领土扩张主义的内涵。同时这种积极排外的狭隘民族主义也把泰国人民推向了苦难的深渊,给战时和战后的泰国政治、经济和外交留下了阴影。
首先,銮披汶政权的民族主义的强制同化政策,无视其他少数民族和地区的独特文化习俗, 在事实上非但未达到建设对泰国的认同的目的 ,反而强化了他们的自我认同感。进而诱发了一些非泰民族,如泰南穆斯林民族对中央政府的离心。銮披汶政府在推进现代化的名义下于 1941 年公布《皇家泰民族生活指导法令》,对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习惯予以废除。如在穆斯林地区,星期五的主麻日被禁止,进而穆斯林法律和法庭也被取缔。 泰南穆斯林把这视为对种族和宗教认同的一个威胁 。有学者考证"正是大约从在这个时间,现代北大年的分离主义和民族主义的统一运动开始出现。"同时,1943 年,泰国从日本手中接管马来亚北部四邦的行为 反而起到了加强泰南穆斯林和马来北部穆斯林之间的联系纽带的作用 。在这个意义上,泰国非但没有达到拓展领土的目的,反而助长了泰南穆斯林的分离主义,为战后至今该地区的民族分裂主义埋下了隐患。
其次,泛泰主义政策的实施在多方面给泰国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害。一方面銮披汶政府在建设"泰人的泰国经济"口号下,通过行政法律手段排斥之前在商业、金融和工业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的华人的做法, 使得华人资本纷纷撤离,资金的大规模外流引发了泰国经济的震荡 。
另一方面,泰国想要借助日本的力量建立泛泰帝国的做法,除了引狼入室,导致日军驻进曼谷之外,也把泰国经济推至崩溃的边缘。首先是日本为了获取对泰贸易优势,迫使泰国政府于 1942 年 4 月 21 日重新调整泰铢对日元汇率,达成了泰铢和日元评价汇总的协定, 意味着泰铢贬值 30% 。到 1944 年 1 月时,日本要求泰国承担资助其军事活动的贷款翻倍达到每月 45,000,000 泰铢。 泰国只能大量印刷纸币,结果导致通货膨胀。还有就是英国在泰国向其宣战后,冻结了其在伦敦的资产,使经济雪上加霜。
再者,泛泰主义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领土收复主义"。战时泰国对"失去的领土"的占领行为以及获取控制的手段使得泰国的战后和平外交步履维艰。一方面泰国战时所主张的领土要求使之与法英两国的和解困难重重。"泰国人不情愿归还这些领土,与其说是因为这些领土内在的价值, 不如说銮披汶体质所促成的沙文主义态度使其在政治上相当不易接受 。"当常任理事国法国威胁否决泰国的联合国会员资格申请时,泰国才不得已让出战时控制的印度支那领土。另一方面泰国对争议领土的控制行为是通过与日本合作的方式获取的。1942 年 1 月 25 日銮披汶政府先后向美英中等反法西斯盟国宣战,正式地展示了与日本结盟对抗盟国的立场。 这一点在战后对泰国的处置方面引起了一个法律问题,即泰国到底是一个被占领的国家还是一个敌国 。英美出于各自的利益考虑对泰国采取了不同的态度,英美泰间的这种争议使得和平条约的鉴定一拖再拖。虽然最终在美国的庇护和压力下,泰国与主要对手英法签署了责任相对减轻的和约,但在领土、经济、军事领域仍遭到了相应的清算。泰国国号在 1945 年 9 月在英国的压力下也改回暹罗。
1949年銮披汶再度执政,暹罗再改国号为泰,并沿用至今。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