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后的互联网人,集体30岁+
年轻时,想要大房子,开好车,有迷人的伴侣。这些都是很好的想法,但要搞清楚,这是欲望不是理想。
很小的时候,看着那些30岁的大人,觉得他们很成熟,大概就是那些刚刚生完娃,开始为了家庭琐事忙了的人们。父母30岁的时候,我们大概5、6岁,我们30岁的,也就刚刚成家不久。
每个阶段会去做一番总结,从毕业到现在,时间不长不短,做着一开始自己觉得正确的事情,也走过他人基本没有熬下来过的日子,没有去描述未来的生活终将变成什么样子,可她也正在在这种期待下逐渐变好,终于回归到我希望的平和状态。
大学快毕业时,父母给了一笔“巨款”,让我去学车,因为辅修了一门法语每次考试基本满分,且对法国充满着浪漫的幻想,后来拿着这笔钱偷偷去外面巩固法语口语,想在毕业前申请去法国留学。
毕业前的那个寒假没有回家,与多人挤住在徐家汇某间不大不小的出租屋内,身体不适甚至到脱水抽搐发麻也没想过要去医院,这份“坚定”后来还是破灭了,因为年轻时的其他选择原因留在了上海。
很多事情后知后觉,这也恰恰是每个人在最初那几年不得不去做出的选择。那个时期迷茫又简单,很想大有所为实现一番抱负。
记得前不久和同事一起团建,有一个“画年轮”的游戏,每个人将自己的生命以“5~6年”为一个年轮,写一下每个年轮里你印象最深的几件事。20岁之前的记忆很少,除了学习之外还是学习,似乎每个江苏的家长都是一个类型,只要孩子成绩好就是脸上有光,只要考入名校就意味着“成功”。
江苏地区比较忽视素质教育,一直是应试教育的代表,我的很多同学都是学霸,我也理所当然在父亲花了一笔费用之后去了一所不错的高中,入学时我是垫底并因此很不自信。我的同学都很优秀,他们后来毕业有的进各种研究院,有的去百度、华为,还有的选择了留学深造,还有大部分人去做了公务员。
以前很不理解公务员这种一眼看到头的生活有什么好的,后来发现好的岗位也需要硬核能力,至少在这么错综复杂的环境下,可以稳定去上升,不必过分焦虑中年转型问题,也能专心平衡家庭和事业。毕竟,人各有志。
20岁之后,坚定着上大学是为了今后出来工作、实现自我价值的目标,大学期间也仍未敢懈怠,经常在宿舍和图书馆之前穿梭,中途去复旦读了新闻传播学专业。读书很有用,他不一定能让你赚更多钱,但一定会让你的认知和判断力不断提升,你会逐渐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也知道自己需要追求的生活到底怎么样,他在于丰富充盈内心。理
想一定是高于生活的,工作之后的环境更加复杂,无法像当时上学时那么简单地认为: 我需要从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
因为有些工作不是你喜欢的,有些工作是你喜欢但不是你期待的,有些工作你很期待又喜欢,却又剥夺你的自由,自我价值实现有时会与现实矛盾冲突,你会发现你在获得这些的同时,会失去更多的“快乐”和“自由”。年轻时候的“理想”仅仅是一种“欲望”罢了。
30岁尚年轻,大部分人工作了7、8年,基本上已经褪去了职场的稚嫩,逐渐要朝着职场老油条奔进,离中年还有10年,也是人这一生最黄金的10年,40岁之后,精力和体力不可能如现在这般优秀。
转自陈丹青一句话:年轻时,想要大房子,开好车,有迷人的伴侣。这些都是很好的想法,但要搞清楚,这是欲望不是理想。
十几岁时读到这句话,一直警醒我到现在。也因为一直能分清楚,谁是完全被欲望野心虚荣驱使,谁又是有理想、破边界、做事情的人。永远选择和后者站在一起。如果30岁之后没有勇气去追求坚定地理想,30岁是一个尚还不错的年级。
这两年,即使创业环境不好,仍然有人选择去创业,去破局,很欣赏这部分人的勇气,成就感+尊严其实就是成年人的快乐,无论做出什么选择,本质上我们都是在追求一种让自己快乐的生活方式。
成年人尚有选择的权力,如果你选择的工作体面有价值,便能让你获得成就感,如果你的工作不会霸占你太多的自由,你就有尊严。无法选择去过平庸的生活,生活本质上也不是为了和别人比较,而是在于你自身能否不断去做出选择,让自己更接近快乐的状态。而这些,需要从一开始去判断和选择,否则很难。30+还不晚,在中年焦虑之前还有选择的能力。
看到很多职场不如意的人,大体分为:
- 第一种: 选择错职业的,身上的特质并不适合做这件事,却误入了这个行业的某个职位,导致没有竞争力,比如做产品需要逻辑能力很强,有些同学把产品当成了项目经理去做,收集需求然后推进迭代管理进度,这些事情其实不需要一个高段位的产品去做;
- 第二种: 毫无职业规划随波逐流的,有一种佛系员工,无欲无求也不学习,这样的人放哪里都不行,结局一定是淘汰;
- 第三种: 太擅长职场心计的,我个人觉得“情商”并不是职场必要的技能,但如何沟通使得对方舒适,是一个需要磨练的技能,这个是说话哲学,不完全是职场情商高的典型,过于突出的高情商有时会显得“虚伪”;
- 第四种: 不懂得做事技巧,不灵活的员工,这种员工需要看岗位性质,如果是压力稍大的岗位,可能会面临生存问题,领导让你快速出活,你分析下来说这个方案行不通,又拿不出替代方案,领导说啥你做啥,虽然能做的都完成了,但没有想法,不能举一反三,显得比较“钝感”。
关于职业选择,永远要去除“钝感”,让自己成为一个灵活的人。
我的本专业是语言和新闻传播,从事互联网IT行业也是因为当时偶然的一个决定,刚进这个行业时,基本上所有的事情都是靠自学和摸索,当然可能与自己的悟性也有一定的关系,自认为存在一定天赋,因此习得较快。
工作1~3年的时候,基本上每周都会参加多场行业分享,甚至会逼着自己从最基础学习axure画原型、数据分析等技能,了解产品设计链路的各个环节。之所以选择运营而不是产品,个人觉得运营相对比较灵活,能做的事情比较多。当然,自己也不是完全逻辑控,适当在逻辑里加一些感性,一定会是那个既懂产品又懂用户的运营。
从毕业在报社工作,到转到互联网行业,下了很大决心,以至于在毕业初期时,愿意为了一份没有薪水的上市企业的网站运营工作,努力实习大半年,这听起来很疯狂。那时想法确实很简单,只想进到一个比较大的企业,学习互联网知识,帮助自己尽快理解这个行业并获得职业生涯上的进步。
为什么新闻学毕业的我会选择互联网行业?
我认为任何专业所得都是相通的,新闻传播学其实与互联网运营领域息息相关。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AARRR模型,用户从下载- 注册到最终传播,其实就是一套完整的传播学理论。
传播学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因子叫“传播介质”,什么是传播介质,即你希望用户给你进行传播而做的宣传手段,都可统称为传播介质。 而运营的手段也是一种传播介质,如何让用户知道产品,并愿意下载注册产品,需要极强的拉新、传播手段,而如何让用户持续使用产品,并长久留下来,则需要更精细化的运营策略来驱动。
最理想的状态是,用户留下来了,并愿意分享产品帮助我们进行二次传播,那样的话,我们的“传播介质”已经形成了。
我希望能从我习得的知识领域解释运营工作的重要性,并介绍几种运营工作中的思维方式。帮助在运营工作中迷茫的同学快速掌握体系化的方法论,在职场中得以游刃有余的开展相关工作。
好的运营会有一个共同特点:无论做什么事,他总有自己的方法论,总能设计出落地策略。如果你尚处在打杂的阶段,大可不必焦虑,因为大部分运营的方式方法不一定完全来自实践,思考也很重要,这里所说的的思考特指基于用户思维的思考,你要去理解用户,才能知道用户最需要什么。
从正常的运营成长之路上,我建议大家可以在一开始时做一些用户对话相关的工作(可以理解为用户反馈、需求,甚至做一些调研),了解用户核心诉求是理解用户的的敲门砖,大量的用户会通过系统反馈或私信告诉你他们的需求,夸你或者骂你,都是他们基于产品体验下来的本能反应
关于职业方向的选择建议,你适合运营还是产品?
好比一家餐厅里,厨子和门店经理都很重要,产品是那个厨子,运营则是那个门店经理。一个产品需要非常关注需求价值,时刻思考产品体验如何做得更好。同时,也需要对如下内容了如指掌:如何让用户喜爱、沉浸在自己的产品中,产品要做什么功能,就应该坚守什么样的立场和方向。产品就像厨子,选什么食材,做出什么样的菜满足大众口味,让人们都能爱上这家餐厅,这是厨子的追求。
而运营也要熟悉产品定位,对目标用户及要解决的问题有深刻理解。同时,运营在前期产品设计时就应该介入,与产品共同探讨方向并规划后续运营方案。好的运营能够挖掘用户痛点,将产品的价值明显化、最大化,吸引更多的用户使用产品。餐厅的门店经理也是一样,不断关注大众的反馈和店内服务环境,同时注重门店的宣传,确保门店更多的客流。
产品和运营是相辅相成,互为配合的。无论哪种职业定位,都需要深入用户,了解他们真实的需求,因为我们所想未必是用户所需要的。
30+之后的未来十年,希望能在擅长的领域内游刃有余。同时,也会着手去做自己想做的一些事,后一个十年,不会选择“下沉”,寻找合适的方向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去完成自己20岁多曾经埋下的愿望。
共勉~
#专栏作家
曹烨,微信公众号:冷静的曹爷。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知名互联网企业用户运营负责人。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O协议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