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 王以铸 学问的乐趣 | 佳作重读
-- Preview: --
2012年2月12日,拍摄于王老家中 图 / 本刊记者 梁辰
“我是个爱学问的人。我搞学问,搞出乐趣,不是想出名、出风头,我真喜欢这个东西,觉得人生要能够翻几部书,总算不白活”
(原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2012年第288期)
王以铸先生开始翻译希罗多德《历史》时,孩子还很小,在儿女的记忆里,父亲翻译之流畅有如抄书。等他们再长大一点,从父亲堆满屋子的海量藏书里抽出一本,看懂的也只有插画。
书架上摆着一本1930年代英国出版的古希腊语词典,纸张已经泛黄,当年的价格是普通人两个月的工资。靠着这些昂贵、几乎无人问津的老家伙,王以铸完成了希罗多德《历史》、塔西佗《编年史》的翻译。之后,他或单独,或与夫人崔妙因合作,陆续翻译了几部古希腊、古罗马经典著作。
十几年前,他从小沙果胡同的四合院搬来现在的住处,几十个架子的书运了好几卡车,光是打包都花了很多功夫。他舍不得扔书,连报纸都挑了挑再卖。现在的屋子不大,几乎被书塞满,卧室里的书直接撂在地上,跟床一般高。他喜欢躺着读书,常常读到凌晨两三点,睡着了书就搁在胸口。
王以铸在书堆里找了找,又翻到一本1982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目录页上的希腊罗马文学卷,主编是杨宪益,成员是他和其他3个人的名字,“好可怜,人太少了。”
曾彦修说,王以铸的学问不只在翻译上,他的学问是在研究中国古代诗词上。在咸宁干校下放时,他一边烧石灰,一边还研究咸宁方言。他从咸宁方言里发现了符合唐朝人说话的平仄规律。
朋友本想促成他与钱锺书见面,认为只有他能与钱锺书对话,不过两人最终遗憾地擦肩而过。有拜访者因为他翻译的大部头作品慕名前来,他总是摆摆手说:消遣。他的“消遣”之作还包括《歌德席勒叙事谣曲选》、日本古代随笔《徒然草》以及王尔德诗歌等等。
在北大“吃不饱”
王以铸爱读书与父亲的放任多少有些关系。父亲虽是旧式商人,对子女却很开明,姐姐不用裹足,他则可以尽情买书。
当时,一个毕业于老北洋大学、靠着父亲接济维生的老友为了表达感激,给王以铸当起了家庭老师,教他诗书。到他上小学时,一打开课本,“哥哥大弟弟小,小孩儿的玩意,一翻就读完了。”
尽管在家里是个小少爷,王以铸却不爱吃喝玩乐,没事就跑书店。八国租界时期的天津,城里遍布各式各样的书店,“我想学德语、希伯来文,只要跟书店里的人一说名字,他们就能给我找来”。在天津他就收藏了整整3屋子书。十五六岁读的是毛姆、萧伯纳的原著,又在一个法国教会学校上夜校学了3年法文,读的最多的是莫泊桑。
考入北大英文系后,王以铸发现自己根本“吃不饱”。讲英诗,看一会儿就看完了,讲课要讲一个礼拜;一学期的课,他一个礼拜就看完了。“敌伪时期的北大,水平并不低,还是从前的教授,可是那套做法让我感到吃不饱。一般跟不上的多,吃不饱的少。那时环境也不好,掺杂很多日本留学生,我们也闹不清是好人坏人。我就跟家人说,不能再上了,没什么意思,完全可以自学。”上了不到一学期,他就从北大退学,回天津过了7年闭门读书的生活。
靠着殷实家底,他躲在屋子里没日没夜地读书,衣兜里左边塞着日文字典,右边塞着法文字典,他甚至翻烂了几本法文字典。一两年时间,他就自学了日文和德文,意大利文一看就知道怎么回事,“这几年就等于上好几个大学。”
也是那个时候,他开始学习古希腊文,“认个门牌吧,知道古希腊文是什么样子,你要学语言的话,必须得学古希腊语。西方文化的源头都在那个地方,你学着学着就觉得非得学不可了。”
1953年,王以铸、崔妙因夫妇结婚后的合影
废纸堆,大部头
为翻译希罗多德的《历史》,王以铸找来波兰文译本、日文译本、3个英文译本、5个译本对照、两本专门为这本书做的注释以及两本原书。每天吃完晚饭后,翻上一两千字。他不爱社交,一只猫总趴在他的稿纸上,他写到哪儿,它就趴到哪儿。
他翻译的大部分书,都没人跟他争,因为实在太难啃了,他却啃得津津有味。“有味道啊,你翻太容易的有什么意思?”有位研究希腊罗马史的美国教授觉得,一个人能同时翻译希罗多德和塔西佗,这太不可思议,甚至联系出版社找到他家来。
翻译塔西佗的《历史》时,王以铸找到英法两个版本,法文版竟然是他从西单淘回来的。“刚解放时,孔德学校把藏着的法文书当成废纸卖出来,很多就流落到旧书摊上。我看这么好的书,盖着孔德学院的章,相当于现在1块钱一本,就抱了一大捧回来,里面就有塔西佗的书。”
“文革”时,他几屋子的藏书奇迹般地幸存下来。“我也奇怪,我那几屋子的书,你要没车,你得来几十个人,来几个人搬都搬不动,光大百科全书都好几套。我想开了,你要抄,就都拿走,我也就轻松了。”
十几年前搬家,住在他隔壁的中央美院教授王泷被院子外成车的书吸引过来,才发现这个多年都不认识的邻居竟然是他仰慕多年的人。“1950年代我就知道您的名字,不知道您就住我隔壁。”
不提希腊罗马就没法了解西方文明
人物周刊: 前年出版的《普洛科皮乌斯战争史》里,您写了一篇挺长的译者赘言,把对过去的思考写出来了,这在您以前翻译的作品里很少见。
王以铸: 有感而发吧,因为好几十年,经过很曲折。当年本来是我老伴从俄文翻译的,是战争史的后半部分,我给她校了一下,给商务印书馆,都弄完准备要复排的时候,文化大革命了,整个就泡汤了。“四人帮”垮台后,商务印书馆从库房的书堆里找出来。我说如果还要出的话,索性把它译全了。这个书很有价值,很有意思,填补了一个空白。原来是4卷,加5卷,9卷就出全了,前后有10年时间。我心里有个感触,想把情况说一下,是在最乱的时候,我们能找出时间来翻译东西。这事你想做就能做出来,你不想做就没有。
人物周刊: 作为希罗多德《历史》的译者,您认为他并不是站在泛希腊爱国主义的立场上来写这本书的,能具体说说吗?
王以铸: 希罗多德的时候,没有那么一个希腊国家的概念。我们搞世界史的,往往觉得希腊是一个国家,罗马是一个国家。罗马的确是一个国家,但希腊并不是一个国家,有那么些希腊的民族,都是各个城邦,后来才有一些都讲希腊语的城邦联合在一块儿,也不是一个国家,只是一个联合体。我们不能拿今天的国家概念去看希罗多德当时的希腊。他心目中希腊就是雅典、科林斯、斯巴达一个个的城邦。
人物周刊: 您怎么看希腊和罗马这两个民族?
王以铸: 希腊、罗马这两个民族区别相当大。希腊比较外向,喜欢音乐,跳舞唱歌。罗马人不喜欢。罗马人认为音乐是下等人干的事情,罗马上层人不能学音乐。罗马上层人要瞧不起人,会说他还唱歌呢,就说这个人没有身份。罗马是非常务实的民族,它立国的时候,基本是块平地,就是打出来的,不打不能生存,就凭武力。希腊这个地方,山多地少,离海近,海运发达,所以势力范围很大,整个地中海都受希腊影响。希腊人的艺术天才很高,罗马人比较谨言、按部就班,很务实,所以法律、政体、建筑很严谨。希腊人擅长艺术、抽象思维比如哲学,罗马人就不擅长。罗马人非常尊重希腊,罗马上层人都会希腊文。可希腊人虽然被罗马人征服,却还保留自己的身份,他不学拉丁语,觉得拉丁语是野蛮人的语言。希腊人在罗马统治下写历史还用希腊文写。
人物周刊: 为何对希腊历史特别感兴趣?
王以铸: 所有西方的东西都是从希腊来的,别的文明没有这么多文献,也没有出这么多人物,史诗、喜剧诗人、悲剧诗人、哲学家,所有的西方文明往上找都找到希腊,罗马文明也是从希腊来的。后来希腊被罗马征服了,但在罗马人心目中,精神导师还是希腊。罗马全盛时期,庞培、凯撒,共和末期的一代人,都要去希腊留学。那时希腊已经是罗马的属地了,可是希腊的学者到罗马还是被奉为上宾,希腊的文化精英在罗马时代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
人物周刊: 您把很多作品第一次介绍进中国,可真正研究这些的人并不多。
王以铸: 过去我们不大重视世界史,1920年代回来的那批老一辈留学生,就是胡适他们那一代,才开始介绍一点希腊罗马,才摸着学问的边。那时他们介绍的希腊罗马史就是美国大学教科书里的东西,谈不上研究,没有人研究。真正研究希腊、罗马的文学、历史,现在还没资格。我的想法是老老实实先把希腊罗马的主要文献介绍过来。过去总说“言必称希腊罗马”,这话本来是有讽刺味道,不提希腊罗马你就没办法了解西方文明。
我们得补课
人物周刊: 您在家自学7年,又教过书,怎么看做学问这件事?
王以铸: 我为什么不愿意教书,因为不愿意重复,你年年得教这个。看一个人的能力,不是看他在讲台上讲,那是事先他都准备好了的。大家在工作时遇到问题,一起讨论研究,有人能解决,有人不能解决,这些地方最能看出一个人的修养和学问。哪个大学都不能解决你自己钻研的问题,你得保证有自己钻研的时间。
人物周刊: 可您说真正喜欢学问的人太少了。
王以铸: 对,语言是非常难的。把一种文字学好是非常艰苦的事情。Usage,惯用法,人家怎么用,这个是最难的,你得学人家的用法,人家怎么用你就怎么用,你不能自出心裁。大量地阅读,阅读的时候特别仔细,一个article,一个s,一个in、at、on都不放过,看人家怎么用,变成自己的东西。这个过程是很艰苦的,得大量地读,大量地做笔记,大量地归纳。
人物周刊: 说说文学与学问的关系吧,您说过中国当代的作家很有才华,但学问底子不够扎实。
王以铸: 文学家可以没什么学问,比如果戈理,他的文化水平不高,小说里有些文法错误。学者不能犯这些错误,说句话都必须有根据。文学家不念很多书,仍然可以成长。济慈一生才活了26岁,他能念多少书?又到处跑,条件也不是很好,他不会希腊文,可他写的诗有古典味道,这个很奇怪,大家读了济慈的书,觉得真像古希腊人写的,没法解释,就是天才。文学作品就是要在你读的时候说,啊呀,这个真好,写到我们心里去了。
人物周刊: 您也提到过年轻人文字不好、学问底子差。
王以铸: 跟现在的社会也有关系,现在青年人看的东西太多,没有时间下那么大功夫。是情有可原的。以前有多少时间去听音乐、看电视、去开会?你们不是学西方历史、西方文化的,大体看一下可以,至少看一下,你们没有必要去看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没有必要看柏拉图的那么多对话,你要进去以后几十年都念不完,可是这些东西你得知道,看一两种,认认门牌。
人物周刊: 许倬云先生说,今天只有专家没有知识分子了,您怎么看?
王以铸: 现在的大学教育是教育一些实用的人才,而不是通才,通才非常少。我们这一代,能写旧诗,而且中规中矩、严格按照格律写的已经很少了。现在的情况下,要像我们那时候那么下功夫的,恐怕很难。
我的情况很特殊,你自己念还得有那个经济条件。我家里有钱买书,而且什么书都能买得到。这也奇怪,我想学德文,德文的词典、文法都买得到;我想学希伯来文,大希伯来文的词典、希伯来文的旧约、现代以色列语,我都有。你得有经济条件,还得愿意学。我只能说,我是个爱学问的人。我搞学问,搞出乐趣,不是想出名、出风头,我真喜欢这个东西,觉得人生要能够翻几部书,总算不白活,可我不想为这个谋什么,我一点兴趣都没有。
人物周刊: 还有什么作品是您想翻译的?
王以铸: 有几部希腊罗马的经典著作,如果有时间的话,再介绍两种:罗马共和末期西塞罗的东西,还有一个是李维的罗马史。李维的有134卷,残留的部分都有一百多万字,没有人动。我看了,一动恐怕十年八年都搞不完。
我们学西方还不完整,有些东西还是皮毛,要系统地了解西方,还是得从希腊罗马开始。清末翻译的那些东西,都是十七八九世纪,再往上没接触过。现在这些东西就相当于我们中国的《史记》、《汉书》这类。我们要建设文明大国,不是说有多少吨钢,多少吨石油,还得有文化。作为文明的国家,你要继承世界文明的遗产,这些东西必须得有,不是可有可无的,我们得补课。
阅读原文
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