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讨论“李子柒是不是文化输出”?
讨论李子柒是否是文化输出,无可厚非,但相较之下,更有意义的,是思考人们为什么要讨论。
李子柒准确地切中了两点:中国风和田园生活。这两者并非处于一块平衡木上,需要警惕和探讨哪一边高了、哪一边低了,而是像四时气韵一样圆融互浸的,中国风使她“走出国门”,逃离都市的田园牧歌则使她“留下来”。
1. 为什么要争论李子柒是不是“文化输出”?
陶渊明把世外桃源的隐居生活写成了诗,千古流传经久不衰。李子柒则把田园牧歌拍成了声色俱茂的视频。
这个不到三十岁的四川姑娘几乎无所不能。她用最传统的中国农家田园手艺,酿酒、腌肉、砍竹子做秋千、手工造纸……观众仿佛能嗅到稻田谷香,豆果清芳和山涧薄雾。
2016年闯入公众视线,两年内就簇拥2000万全网粉丝,李子柒的产品矩阵涵盖了当今各大主要流量平台,包括微博、抖音、B站、快手、YouTube,总粉丝数量达到5132万。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或许是海内外观众打开李子柒的首要驱动力。青山翠黛,春华秋实,夏耘冬乐,纵使是被美化的田园牧歌,也的确绘制了一幅幅流动的中国山水刺绣画卷,让天涯海角的人都看到了一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初状态。
互联网时代,依傍流量传播的人事物似乎来得快走得也快,但李子柒是个例外。时至今日,她仍然犹如周期性循环跌伏的浪潮反复活跃在公众视线。
直到近期,关于她的舆论风潮倾向了另一个重心:李子柒到底是不是文化输出?
与大多数美食文化博主相比,李子柒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她的海外热度甚至大于国内。
截至今年12月,李子柒在YouTube平台的粉丝量已高达735万,传播度最广的视频能收获达3000万点击量。
这个庞大数字反映了世界各地对中式乡村田园的兴趣和热爱。YouTube李子柒频道的留言底下,不少海外网友纷纷表示,感谢她带他们看到了清丽秀美的中国传统乡土图景,走近了纯净而淳朴的农家田园生活:
“她在重新向全世界介绍,被我们忘记的那些中国文化、艺术和智慧。”
“她正在教我们,我们不了解的中国。”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图景,给海外观众打开了一个新世界,它被盛赞、被热爱的同时,也在悄然进行着一场文化形象塑造。
“文化输出”的说法,一方面自然是对她创造出来的美好加以肯定和褒扬。
中国传统乡村田园的秀丽风貌、淳厚朴实的农家手工艺,皆带着明显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豪色彩,流量与正能量同行,央视也不吝溢美评其“讲好了中国文化,讲好了中国故事。”
然而,当李子柒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人们开始注意到,她塑造出来的浓郁中国传统乡村风,是把她推到海外观众注目下的主要元素。
文化是重“意”大于“形”的概念,作为与“拿来主义”相对应的概念,“文化输出”既强调传承经典,转译精髓,更扮演着建立国家形象的过程。
清一色的原初乡村田园,勤劳朴实的农民工艺形象,纵然是被美化过的中国田园居,但当它与“文化输出”这种宏大字眼结合,在YouTube这个庞大的平台上掀起如此惊人的热度,未免使人担忧:人们担忧,其输出和塑造的单一中国农村图景,将会造成国家文化印象建设的片面化。
更甚者,是担心这种谈不上最高端文化形态的输出,暴露出揭开疮疤秀给全世界看的祥林嫂心态。在形形色色的新科技、新文化层出不穷之际,文化输出固然是必然的。
农耕文明固然是华夏延续前年的根基土壤,从的中国当代社会,也离不开那股根植在历史里的乡土情结。
某种意义上,“工匠精神”、“淳朴勤劳”有着与“世界工厂”一样令中国人又爱又恨的情感地位。
当李子柒的“田园牧歌”式文化图景,相较于科技发展、城市创新等宏伟形象,更大比例占据了外国人的屏幕,人们则开始担忧,那种被传统定义的温婉文明,是否会给中国整体对外形象进行“柔化”,构筑起今天新的东方想象?
- 新时代的“田园牧歌”,违背了谁?
余秋雨说,“文化无墙,永远不能画地为牢”。虽然中国古来秉承“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但“文化输出(Cultural Output)”的心态和精神,在该概念提出以来,自远的东方想象开始就一直存在。
四大发明是文化输出吗?是。它们从创造出来的那一刻,就成了人类文明进步里程碑上的一颗明星,把自身光芒发耀出去。
鉴真东渡日本是文化输出吗?是。在中国以富强闻名称世的唐皇朝,弘扬佛法、开创律宗,都具有扩大自身影响力,发扬闪光面的积极意义。
李小龙和成龙是文化输出吗?是。因为他们把中国功夫(Kung-fu)名扬海外。在二战后的混乱年代,那一声猛烈的吼喊,代表了东方之狮沉寂许久后的长啸。
这些被历史公证的“文化输出”,都有两个共通点: 其一,符合历史特定的时代需求;其二,皆在当时建立了“强者”的名片。
时代永远是文化的输出背景。
从全球化开始之前,整个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前期,中国一直活在一种半神话、半猎奇的“远东”想象中。所谓”远东”,既有地理上的遥远,也有心理上的隔膜。
沧海桑田,神州巨变,随着全球化进程、海陆交通等人类传播技术的进步,中国的文化形象名片建设藉国力增强与国际形象巨变,一度完成了历史性扭转。
而“慕强”,不知不觉成了每个时代建构和输出文化的核心要义。
百余年来,“落后就要挨打”的观念根深蒂固在历史发展的每个节点,尤其是伴随着近现代的民族兴衰、国运沉浮,中国的文化自觉意识不时出现文化自卑与文化自负两种矛盾心态。
“谨小慎微”的心态渗透了文化自觉,潜移默化地覆盖了部分文化自信,造成了略显沉重的文化症候。
我们总是在担忧,“拿来”时代过去后要“送出”什么,才能准确延续大国崛起的冀望?我们始终在焦虑,从欺辱与变革中脱尘出来的新时代,要如何弥补落后时期累积的“文化赤字”,以让传统和先进达到有机平衡,共塑一个“强者”。
信息娱乐工业时代,以历史为原型的《王者荣耀》是文化输出吗?《舌尖上的中国》、《战狼》是文化输出吗?
毋庸置疑,我们仍然以京剧相声、国画书法这些文化遗产为豪为傲,却更多愿意让它们沉淀在一种文化结晶的概念里,偏向一种留存和继承、传扬的定位。
它们就像中国文化的静脉,源远流长地延续下来,人们期待它们被承认,被欣赏,却不愿其承担“代表”的作用。因为我们始终认为,延续着“强”的轨迹,中国永远有着更重要的东西去“输出”。
官方可以用《战狼》去大声讲述中国人的故事,宣扬坚毅的国人精神和情感,却不会用《甄嬛传》去展示古代宫廷特色。
直到今天,被国民认可且反复强调的“发现东方”,也是要发现经过现代化洗礼的东方。资本主义城市化浪潮下,我们有意识培养和输出的文化形象,仍然紧紧围绕“伟光正”,对文化软实力及与世界接轨的冀望仍然占据主流。
“去芜存菁”不是要怀旧,更不是要退守,而是拂去历史尘埃,对被遮蔽的形象的重新清理,对歪曲的文化身份的重新书写,在由政治经济转型推动建立的特色现代化背景下,进行文化重建和解释。
本土文化固然应该被保护和传承,但“输出”,似乎更需要两弹一星、“一带一路”、天宫、蛟龙、对外贸易、投资开放型体质等构筑起来的科技大国、软实力强国名片。
然而,很多人忽略了,文化自信不仅是一种心理状态,也是一种审美机能。
精神文明用文化符号得以构建,文化自觉和自信是一种由表及里,被理想和审美逐渐塑造、定型的过程。
《道德经》中有一句话,“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深知何为雄强,却仍然需要溪涧之柔,如此才能保持明耀与真朴的和谐统一。
固然,把“文化输出”的帽子盖在李子柒一个小姑娘身上,似乎太过沉重了。但互联网信息时代流量经济重塑了文化输出的概念,量成为反映质的重要传播参数。
她镜头下被美化了的农村不能代表真实的农村,但也正因如此,她的田园牧歌越美妙、越受欢迎,就越给人造成一种深受感染的视觉黏性。
这种黏性从欣赏美开始,到沉浸在那种自然真纯的感染力,他们脑海里的印象就愈发加深、加强。
但这份跨越国界和文化的梦境,结合时代,李子柒绘制的那幅田园图景,是被大数据、互联网信息洪荒挑选和塑造的。
换言之,当她从纷繁的文化符号里脱颖而出那一刻开始,就已经成为了一种胜出的强者姿态。
她的热度是时代赋予的,与成龙李小龙时代一样,也与“流浪地球”的人类科技视域主题一样,是这个时代自然而然的需求发声。
或许她不是我们吹捧的“强者”名片,但她的面向,却也不是停留在具象的“形象”,而更多传达了一种跨越国界与文化的意境。
当我们在据理力争“文化输出”时,使她脱颖而出的核心凭藉,其实不是“中国风”,也不是“柔”,不仅不是取悦观众,更是在重重文化焦虑征候中的一种泰然自信。
- 治愈是一种“文化交流”
就算不用“文化输出”这么沉重的宏大概念,YouTube上一分钟数千条外文评论,就算这不是一种有意识的“输出”,也是一种影响力。
或者用另一个词概之:文化交流。
“输出”是一种施以外力的主观能动,但“交流”是双向的,互振的,具有反馈机制的传播学概念。
真正意义上的人类交流通常指思想文化的交流,而文化交流又可分为三个层面:思想、艺术与实用。
历史上曾有很长一段时间,西方对中国文化的关注都集中在一些器物类工艺的“中国形象”,比如茶叶、瓷器、丝织品、建筑园林。
这些东西是足够具象的,就像李子柒的秀美山色图景,她的传统农家手工技艺,勾勒了一个岁月静好的画面。
我们看他人的生活,是想通过“凝视(gaze)”达到一种情绪和压力的释放。YouTube、b站、抖音之类的视频平台,创造了一种“云体验”方式,把别人的生活带到眼前。
看吃播可以被治愈,看李子柒也可以被治愈,只不过前者更类似一种发泄性质的视觉冲击载体,后者则更能让人发自内心地由衷从生活细节里感受到美和宁静。
在李子柒最热门的一条视频底下,点赞1.1万的一条评论来自外国网友,“Deep down, I know this is how life is actually supposed to be.”(从内心深处,我知道这才是生活应该有的样子)
有人留言李子柒给了她继续面对生活的勇气:“When I'm having a hard day, Liziqi to the rescue.”。
有人从李子柒身上看到了生活与生存的差别,“It's fairly happy living rather than surviving”。
有人固然身在异国他乡,也通过视频想到了自己的家。……
李子柒固然呈现了一幅中国独有的田园农家风貌,但海外观众喜欢李子柒,并不仅是那种春耕夏织的民间生活满足了他们的“猎奇”心理。
铺天盖地的评论都在表达:李的视频给他们带来了治愈奇效。
被消费主义填充的现代都市人,几乎万物皆可“治愈”,只要它填补了内心某种空惶,可以是一支歌曲一只猫,一份甜食、一片蓝天。
为什么“深夜食堂”不是东京的专属?因为看似各有千秋的大都市,给予人类的压力和桎梏其实是千篇一律的。味觉点燃的,不是东京的霓虹灯,而是整个资本主义城市化浪潮下,那些被混沌与冗繁吞噬的都市人。
人类始终是城市的过客,心中总藏匿着一个逃避的念想。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里说,人类“越来越难以把城市当做城市来生活”。
自工业文明以来,人类社会就普遍存在着一种渴望宁静致远的欲念,它是19世纪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也是卢梭隐居的“瓦尔登湖”。
他们不爱看科技发展和城市建设,并不是因为我们没有输出这些东西,而是这些现代化发展,放在全球化背景下,是换汤不换药的内容。
李子柒的治愈效果,不仅是对都市的逃离,更是建立在一种对“物”的温情与敬意上。中华民族自古对土地、土壤的感情都是温沉而细腻的,古人祭祀天地万物,安心妥帖,四时有序,物品和自然天地一样,是具有灵魂和力量的。
黄豆到酱油,从稻谷到酒酿,造纸、蜀绣……特写镜头、自然背景音,都让观众的目光与心境凝聚到了物品本身之上,与之建立起了一种情感互动,也滋生出一份生活的仪式感和踏实感。
对五谷不勤、四体不分的都市人群而言,李子柒还抵达了他们的一种幻想:“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不仅是南稻北粟的农耕生产社会,不仅是秋收冬藏的中国乡土情结,更是整个都市现代化背景下,全人类对亲近自然,回归纯朴的一种本性。
最后一点或许非必要却不得不提。不可否认,一直以来,西方对中国人的印象被历史铸成了一堵相对固定的墙,文化上的突破其实较难从根源突破形象。
纵然西方世界对东方的印象仍然模糊,但当他们看到李子柒镜头下一个不一样的中国农村,一个有别于在国际电影奖上靠“真实的污秽和阴暗”闻名的中国农村,难道不是一种正向反馈?
如果把“李子柒是不是文化输出”这个争议,当做一张应试教育文科答题卷上的单项选择题,铺天盖地的参考教辅各执一词,哪怕有了肯定的标准答案,这个命题达到的最大效果,就是反复加强人们对“是或否”的印象,而忽略了题干背后容纳的更广、更深的社会科学意义。
参考资料:
[1] 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J].红旗文稿,2010,(15)(16)(17)
王岳川. (2005). 从文化拿来主义到文化输出. 中国美术馆
下载虎嗅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