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去哪儿
2017 年 8 月底,自媒体作者“恶魔奶爸”发布消息,表示今日头条出钱签了 300 多个知乎大 V 做内容,知乎的内容创作者被抢完了。
一时间,选择为了输出内容本身留在知乎,还是为了现金补贴出走今日头条,成为了当时创作者们热议的话题。两个基因截然不同的内容平台,也因此被短暂地与“真诚分享/现金激励”两个标签绑定了起来。
两年过去,今日头条的粉丝生态搭建了起来,也开始推出更细化的扶持计划,帮助打造 IP 和多元变现。而知乎则站在了对面,也开始改用现金奖励、流量位置和商业化渠道等方式来鼓励用户创作。
来知乎分享你的故事
2019 年 11 月 26 日,“知乎故事大赛”上线,每位知乎用户皆可报名参赛,要求分享自己亲身经历或见证过的真实故事,题材不限于职业故事、学习生活、爱情冷暖、家族悲欢等。知乎为这项比赛准备了 500000 元的现金大奖供 15 名获奖者瓜分,还有专栏、影视、出版等商业化权益。
知乎近年来被质疑最多的一点,早已被用户们改装为一句假 slogan:上知乎,分享你刚编的故事。故事大赛看起来正好像是一种带有官方自嘲精神的反击——既然都吐槽我们用户故事太多,那不如让你们看看好故事的价值。
赛事邀请的评委,有作家贾平凹、GQ 编辑副总监何瑫、《人物》杂志执行主编赵涵漠,还有编剧和其他媒体编辑,多半与故事或者特稿有关,这群人也确实懂得好故事的价值所在。
当天知乎几乎是把大部分最好的位置资源都给了这个项目。网页端右侧 banner 推广位放了导向参赛网址的海报;手机 app 端首页顶部栏从三项变成四项,增设“故事”页面;热榜前排是带火焰标志代表火热的关键词“职业故事”。
从首页进入职业故事档案,其中一半以上内容,是盐选专栏文章,需付费或充值严选会员方可阅读。而据 PingWest 品玩了解,“故事大赛”这个项目,正是由知乎内部的会员事业部负责。
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个砸奖金鼓励用户创作、为平台正名的项目,但追根溯源,其最终目的依然是引领用户到达职业故事档案里的盐选专栏,并寻求会员业务收入的增长。
知乎进军知识付费领域已有三年,如今相关内容囊括了 Live 讲座、读书会、杂志等。2019 年 3 月,知乎推出“盐选会员”,将此前分散的付费业务都集合到了一起,而背后的会员事业部则承担了一半商业化的重任。
但就在这个会员事业部门主导、以故事为主的页面中,还塞入了“直播”和“圆桌”的入口,尽管这些直播内容实际上与主题并不一定有高度关联,也并非该部门所负责的业务。
我能想到的最大可能场景,无非就是该项目的一大意义在于拉升会员业务,而直播也是一大获取收入的渠道,所以强行并到了一起。
商业化这件事,知乎是真的很努力。
求生欲强烈
外界所知道知乎第一次开始尝试新方向的时间是在 2016 年,上线了付费业务“值乎”和“知乎 Live”。那年也被人们称为知识付费元年,除了知乎,还有罗辑思维的“得到”、果壳的“分答”和喜马拉雅 FM 等等。
但其实知乎在新业务方面的尝试远早于这个时间。
2015 年 8 月左右,知乎在小部分重度用户范围中内测新社交产品“Groups 群组”,主要定位为兴趣小组,可进入讨论组群聊,也可以发布公开短内容动态。当时知乎在推出这款产品时或许没有太多商业化方面的考量,更多的是看到了平台用户除了创作长内容之外,还有轻量化内容分享和即时社交的需求。
同一时期,知乎日报也“进化”为“读读日报”,由用户人工分享推荐文章,与“即刻”类似。然而,Groups 核心功能与微信群和朋友圈重叠,而读读日报也没能成功,反倒是“即刻”后来成为了年轻人社区新秀。
新产品的用户社交关系链没能打造成功,但用户输出轻量内容和分享优质文章的需求依然存在,知乎回到了自己的主战场。
2017 年 8 月 25 日,知乎开始内测“想法”功能,用户可像微博和推特一样发短内容,也可以分享链接。这个功能的主要意义在于降低创作和消费门槛,鼓励用户进行更多分享,同时分散一部分的用户需求和注意力,使得定位偏严肃深度的问答和文章功能回归正常轨道。
(但在今年 6 月的 6.0 新版本中,该功能的一级菜单位置被取消,入口迁移到了底部中间的创作按钮。)
目前知乎面临的最重要难题有两个,一是用户构成下沉,专业创作者和内容流失,二是知识付费难成规模,商业造血能力受到质疑。而今年来知乎所做的大部分调整和尝试,都是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
9 月,知乎小范围内测“圈子”功能。目录界面类似微博话题广场, 用户可在各圈子中发表短内容参与讨论,仅该圈子可见。同时,用户可更改自己的形象(包括头像、昵称、简介,甚至隐藏知乎账号),各个圈子的内容也不会整合到同一个账户上,不同于微博和豆瓣小组的个人动态全部可见。
分兴趣小组的形式跟当年的 Groups 也有点像,但这一次知乎吸取了经验,并没有另外做一个新软件,而是直接在同一个知乎 app 内并行两套帐号系统。
另外还有 1 月底,内测短视频 app“即影”;2 月,内测男生种草社区“CHAO”;8 月,启动 MCN 机构招募;9 月,内测“好物推荐”,可在回答中加入商品链接卡片;10 月,上线直播功能和“小蓝星推荐”榜单。
林林总总算下来,这一年知乎尝试了接近 10 个新方向。其中 MCN 和故事大赛有部分原因是为了增加优质稳定内容的贡献,此前的“机构号”也是同理,但其他大部分都是为了塑造种草社区,增加新信息流,以获得广告收入。应用商店上,知乎 app 的 slogan 甚至变成了“购物之前,先上知乎”。
频繁的新业务上线和产品迭代,显现出来的是这家公司急需商业化的满满焦虑感。
实际上,开辟新领域,寻找新的业务模式是每家公司在时代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微博今年推出了新社交产品“绿洲”和“ADA 社区”,前者主打图片社交,后者类似 QQ 秀,可虚拟换装试穿奢侈品,微信也推出了“好物圈”(知乎的“圈子”与此相似)。
今年广告市场现颓势,许多厂商的品牌广告预算有所下降,重导购销售的效果广告成为平台和创作者的一大主要收入来源。而除了不着急挣钱的豆瓣和作为腾讯关键入口的微信,社交产品都需要找到新的商业化渠道,这也是为什么今年看起来好像到处都在“小红书化”。
知乎的“进化”,有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有大环境的原因。
但你打开 app,顶部搜索栏左侧是直播,右侧“故事”页面中再现同一入口,而本属于第二屏会员功能体系的“学习清单”,又放在了首屏首页顶部。为了让你进入这两个有付费属性的业务,产品人员可以说是看到有个空位就往里填。
用户端的体验是,各功能入口逻辑混乱,而回顾到业务调整上,则是频繁地拆分、重组、整合、更名。你很难说清楚知乎有什么清晰的战略方向,一切看起来似乎都是各个部门在分别尝试,随即浅尝辄止。
小步快跑是试错的好方法,但知乎似乎从来都缺少一位管理者能下决策,让所有人跑到同一个赛道上。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