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看的书📚(2017)
距离新年还剩8天,这并不是一篇类似于年终总结的东西,仅仅罗列总结今年的阅读情况,老实说今年真没看几本书,我的阅读的时间基本集中在上下班的地铁上、等车、进站的排队过程中,书架陆陆续续加了37本书,到年底了才发现真正读完的只有16本,中途读读写写,持续了几周,总时长117个小时,后面两个月阅读量基本为0;但比较好的是改了之前的一个坏习惯,乱买书,之前看到喜欢的书就入手,买了很多但都没去翻,堆在家里吃灰,以及养成了一个好习惯,有时间玩手机,还不如尝试着多读几本书。(音乐🎵如果不合口味,可自行点击关掉。)
《三体》
警告你们: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不要回答!
半人马座的三颗恒星在引力的作用下做着无规律、永不重复的运行,试想一下如果三颗太阳在我们的头顶无规律的升起降落,地球会发生什么情况?在三体的世界里,太阳正常的时候是恒纪元,三体人能正常的生存,在恒星无规律的情况下是乱纪元,洪水、风暴等自然灾难频发,只有在恒纪元的时期他们才有文明,那里的物种可以像蔬菜一样进行脱水、复原来应对恶劣的气候,当他们的192次文明被乱纪元覆灭时,他们决定在宇宙中寻找新的家园,而目标就是地球🌎~~
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当大刘将文化大革命,外星文明,恒纪元,乱纪元,质子暗杀、面壁人、破壁人、黑暗森林法则…这些整合到一起的时候,我真的被震撼到了,《三体》应该是我目前看过最好看的Sci-
Fi小说,大刘的脑洞大到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当然也有吐槽的声音,例如在人物的塑造上有点惨不忍睹,笔下的人几个主人公感觉像是没血没肉,有时穿插叙述过于唐突,有点唐突,但这些都没有影响到它成为一本优秀的科幻小说,如果你也打算去读一下这本书,开始翻开这本书之前可以试着去思考下面的这几个问题:
- 是否存在除地球外的宇宙文明?
- 如果发现了外星文明,如何来解决文明之间的冲突?
《看见》
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己。
央视记者柴静的内心独白,记录自己在央视的记者生涯,在做新闻采访时候的一些经历,透过非典、汶川地震、药家鑫、虐猫事件等等这些新闻为线索,去看事件本身,尽力在呈现真实,同时去思考新闻背后的问题,透过这些问题来看中国社会的变迁,看完收获很多,也让我明白了:我们对特定的人或事的思考,往往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新闻本身应该就是要陈述事实,采访也不应该带偏见,记者在这个过程中不应该偏向任何一方,让观众自己去做是非对错的判断;新闻的力量来源于真实,撇开互联网上的种种假新闻,报道后又各种反转,罗生门不说,当下的中国,新闻的真实变得越来越难能可贵;因为你听到的、你看到的并不一定都是真实的,但你亲身感受到的一定是真实的,就像柴静说的一样:知道和感觉是不一样的,我们知道它的存在,却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柴静的采访很直接,我倒是蛮喜欢这种做事方式,不知道为什么网上这么多人喷她,也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喷这本书,《看见》比心灵鸡汤更务实,但比一般的新闻记实读物又更具有温情,千人千面吧,有不同的看法,能引起讨论总是好的,这里并不去评论柴静(我也没有这个资格),但《看见》对我来说是本好书,摘录了一些书中的句子,第一眼看到它们的感觉就是:文字很朴实,但很有分量:
记者提供的是事实,不是情绪。
你问一个问题的时候,你期待答案吗?你要不期待,你就别问了。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有的笑容背后是咬紧牙关的灵魂。
《沉默的大多数》
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
想起王小波,我脑海里浮现的是他笔下那头特立独行的猪🐷,那头会学汽笛叫、无视生活的生活设置的猪。《沉默的大多数》是王小波散文精选集,对思想文化的剖析,对日常生活、社会现象的评点,以及少量书评等。内容涉及广泛,有社会道德伦理、科学与邪道、女权主义、性问题等等,幽默而又不失深度。
书中谈了很多事:例如环境、饮食卫生、尊严、对知识的态度、女性、女权主义、与同性恋的伦理问题等,其实王小波的夫人李银河也是一位做学问的,在80年代开始对社会学、女权、同性恋等问题进行研究,并发表一系列的著作,(很牛逼有木有,那会谈性都是禁忌啊),并且她对王小波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瓦尔登湖》
每个人的身体都是一座宙宇,他建设着这宙宇,用自己的方式供奉着他崇拜的神。
梭罗毕业于哈佛大学,作家,哲学家、思想家,隐居在瓦尔登湖畔,据他的朋友在书中的介绍,梭罗非常喜欢走路,并认为走路比乘车快,因为乘车你要先挣够了车费才能成行,但他几乎一辈子没有走出过他的家乡–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及其附近的山水,他觉得他家乡那块地方包含着整个世界,他也是一个能从一片叶子就看出春夏秋冬的人,梭罗自己造房子,独居在瓦尔登湖湖畔,差不多正好是两年多的时光,瓦尔登湖为梭罗提供了栖身之处,也为梭罗提供了一个精神乐园。
《瓦尔登湖》于1845年出版,在它问世前,自然往往是充当故事的背景,很少被直接作为叙述的对象,梭罗在书中用很多篇幅描绘了瓦尔登湖的湖光山色,包括各种植物、动物等,文字很有趣味,对大自然做了很细致的观察和描绘,其中还描述了梭罗在湖畔独居的一些日常琐事,甚至还罗列了日常开销的记录。除此之外就是对生命、哲学等问题的思考、对一些社会现象、问题进行批判,梭罗引用了大量的谐音、双英、典故等,这部分确实有点深奥难懂,暂且略过这一部分吧,我对瓦尔登湖的风景倒是蛮感兴趣的,摘了两段,来领略一下瓦尔登湖迷人的风光:
写冬天湖里的冰裂:
我也曾听到湖里冰块的咳嗽声,好像瓦尔登湖这个在康科德那边和我同枕共眠的大家伙,因为肠胃胀气或者做了噩梦,而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有时我被冰霜冻裂大地的声音吵醒,仿佛有人驱赶畜生来撞我的门,等到翌日早晨醒来,发现地上裂开了一道缝,有四分之一英里长,三分之一英寸宽。
木屋里看到的瓦尔登湖:
我从这扇窗俯视鱼儿安静的客厅,但见里面光线柔和,好像是隔着磨砂玻璃照进去的,铺满细沙的湖底依然是夏天的模样;那里宛如琥珀色的黄昏天空,总是给人宁静肃穆的感觉,和湖里居民冷淡安详的气质相得益彰。原来除了头顶,我们脚下也有天空。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当你想要某种东西时,整个宇宙会合力助你实现愿望
这不仅是一本描绘奇幻旅途、各种趣闻的游记,还充满鸡汤的味道,包含对生活、命运的深刻参悟;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句:只要你愿意,全世界的力量都会来帮助你。南美真的是一片奇幻大陆,魔幻现实主义的发源地,而保罗柯艾略也的确是一位擅长讲故事的大师,故事中渗透着哲学,少年圣地亚哥为了完成寻梦之旅,赌上了一切,当他到达终点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起点就是梦寐以求的终点,也许这就是“马克土布”吧。
《人生有何意义》
生命本没有意义,你要能给他什么意义,他就有什么意义。
我对胡适没有研究过,依稀还记得他的文章《差不多先生》,本书是胡适的散文集,实际探讨人生的意义的章节只有第一章,印象较深的两个地方是说大学生在毕业后容易堕落,会出现两个问题:第一容易抛弃学生时代求知的欲望;二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理想。我觉得这两点说的很有道理,毕业了以后没有了以前那种相对紧张的学习环境,求知欲渐渐冷淡下去;发现社会的压力比学校大,很多事情并不是想象得那么美好,之前的理想、追求逐渐被遗忘。那如何来防御这两方面的堕落,胡适也给了答案:
- 保持求知欲的方法是找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 总得找到几点非职业的兴趣;3、总得有那么一点信心。这几点总结得很到位。
《人间失格》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书中的主角“大庭叶藏”即作者本人的化身,描绘了一个被社会“遗弃”的人的挣扎和沉沦。
作者所说的“失格”到底指什么,仅仅是指丧失了做人的资格?还是说丧失了自我,实际上《人间失格》书成之后,太宰治旋即在玉水上川投水自尽,我在想一个人内心是有多么的敏感和脆弱,或者说得经历怎样的不幸,才会有这种想法,三番两次地想至自己于死地,自杀是哲学的终极问题,那死亡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又是否有灵魂?
《罗生门》
人生不如一行波德莱尔
这本书收录了芥川龙之介的28篇中短篇小说,包括《罗生门》、《鼻子》、《地狱变》、《山药粥》..等等代表作。罗生门这个词经常会在电视、新闻等出现,罗生门指一件事当事人各执一词,使得事件的真相破朔迷离。日本导演黑泽明的电影《罗生门》就是取材于介川龙之介的一篇小说,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部电影改编自芥川龙之介的小说《藪の中|竹林中》。而最后一篇《傻子的一生》隐射的是芥川自己的一生,通篇充满了痛苦压抑的情绪,芥川的自杀和他的家庭影响很大,年幼时寄养在舅父家,母亲的发疯给他造成了很大的心理阴影,尤其在目睹好朋友野浩二疯掉之后,他担心自己的人生也会是同样的结局,正如《地狱变》书中描绘的一样,为画这屏风,他遭受了地狱之苦,芥川饱受生活的困扰,最终用过量的安眠药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白夜行》
只希望能手牵手在太阳下散步
这是一部重点推荐的好书 。曾经看过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又在朋友那借了一本《白夜行》的书来翻,书的封面很有意思,一大一小的两个类似剪纸的小人手牵手一起行走(封面有剧透的悬疑);书中的老警察介绍了两种动物:枪虾和虾虎鱼,枪虾是盲的,挖好洞之后和虾虎鱼同住,作为挖洞的回报,枪虾会受到下呼吁的保护,甚至得到食物,这种互利共生的关系用在两位主人公身上最合适不过了,1973年的一起杀人案件,牵扯出本书的两个主人公:桐原和雪穗,两个人格被扭曲的人,两个在白夜里行走的人,黑夜里没有太阳,但是却有东西代替了太阳,直的故事的结局,桐原都一直守护在雪穗的身边,当雪穗看到桐原死了以后,警察询问“这个人..是谁?”,只见雪穗像个人偶般面无表情,“我不知道”,沿着扶梯上楼,背影犹如白色的影子,她一次都没有回头,雪穗冷静得或者说城府深得让人觉得可怕。
东野圭吾的推理很有意思,哪怕到了最后一页,作者也没有揭示案件的谜底,但蛛丝马迹一点点浮现出来,破朔迷离的案件逐渐清晰,真相还得读者跟着作者的推理一点点去揣摩推测;故事情节构思非常巧妙,时间跨度长度20年,通过不同的角色,几条线路把故事串联起来,但这些故事都与桐原和雪穗有关,桐原一次又一次为雪穗“善后”,而雪穗为了桐原不择手段,一个个案件环环相扣,光鲜艳丽的表面下隐藏的是丑陋的人性和贪婪的欲望,每次有新角色登场的时候,我都在嘀咕:还不快跑,雪穗和亮司要来杀你了。
《菊与刀》
菊与刀这本书是一篇关于日本人的报告,本尼迪克特受美国战时情报局所托,从日本的等级制度、家庭概念、战争、教育等讨论日本的民族性和国民性问题,会发现中日道德伦理等方面的认识还是有很大的不同,我曾尝试着去找一些书和资料来更深入地了解一下日本的历史、日本人、日本这个名族,如果想真正得认识日本、了解日本人,这本书估计并不合适,可能我也并没有太读懂这本书。
《空谷幽兰》
禅这么深奥的东西,一个老外岂能参透,这里就不再累赘介绍,可以去看我的另一篇简短日志《空谷幽兰》书评 如果你喜欢比尔波特的书,也可以去翻一翻他的另一本书《禅的行囊》。
《白鹿原》
白嘉轩后来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
这里引用豆瓣的介绍:这是一部渭河平原五十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班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确实如此,从白鹿两家的家族命运窥视当时整个渭河平原社会的变迁,加上政治、战争,整个故事构造很庞大,人物角色众多,每个都很有特点,身板太直的白嘉轩,狡猾的鹿子霖,大义凛然的朱先生,被世俗逼死的田小娥…等等。书的开头就把我震到了:“白嘉轩后来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读到结尾,田小娥死了,黑娃死了,白嘉轩腰板也驼了,鹿子霖疯了,竟有点茫然,但一想,不管怎么写,终究得落得一个结局。
王安全的电影《白鹿原》和电视剧《白鹿原》我都有看过,均是在看完本书之后,电影里张雨绮的和段奕宏的表演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段奕宏真的是戏精,前不久也拿到了东京电影节影帝。而电视剧秦海璐和张嘉译的表演都很棒,也很到位,虽然改编较多,很多地方跟原著有出入,我觉得也正常,符合剧情发展的改编都是合理的,推荐观看和阅读。
《废都》
毁誉参半的一本奇书,怎么说呢,个人并不喜欢这本书,对性的描述直接露骨,对女性毫无尊重,各种物化女性,由于不喜欢,这里不多累赘。比较搞笑的是微信读书里凡是性描写的地方都会被删减“此处省略xxxx字”,然后每次到了这个时候就会有一位网友在下面补充,活雷锋,未满十八岁,别翻《废都》~~
《草原动物园》
事就这么成了
我想说的是故事就这么毁了。那些把这本书比作中国版《少年PI奇幻旅行》的人,我只想说你们的想象力太匮乏了。
以下言论可能会引起部分马伯庸粉丝的不适,我没有读过马伯庸其它的书,也谈不上他的黑粉,仅就书论书,从一个读者的角度谈谈我的读后感受。
1.奇幻和历史的结合并不够完美。
在题记中,作者写道:“我说不清楚,它到底是一段被湮灭的真实历史,还是一代代赤峰人在梦中构建出来的回忆虚像”。翻开第一章归化城的时候,我对这本书还是满怀期待的,我期待的故事发展过程中掺杂中真实的过往历史,而在讲述历史故事的同时能很自然得回归到奇幻的旅程中来;文中牵扯到清朝、万牲园,赤峰、金丹道起义….这里的万牲园也就是现在北京动物园的前身,虚构了有丧失语言能力但能和动物交流的小满,有超能力会唱歌跳舞改变天气的白萨满后裔萨仁乌云,疯癫喇嘛沙格德尔,有草原狼化身的和尚….其中传教士科罗威是虚构的,赤峰是真的,诺亚动物园是假的,万牲园却是真实存在的;看过作者微博的人可能知道这本书来源于作者的一个梦境,如何把梦讲述成一个亦真亦幻的故事,着实需要很强的文底,但文中这些虚实的切换、部分人设的插入让我觉得很突兀,甚至不自然,并没有那种似虚似实的感觉,我没有读过类似的书籍或小说,我能想到的是当我读到牧羊少年碰见年老的撒冷王,指引寻找宝藏的方向后消失在街道人群中时,白鹿原上的人讨论似真似假的白狼时,甚至是三体叶文洁在经历文革劫难,却在大兴安岭深林里接触到外星文明的时候,我都没有那种唐突和不适感,我会同作者一样把这两者的发生很自然地联系在一起,甚至认为这样的构思合理而且很有趣。
2.故事剧情过于拖拉、部分描写冗余。
回归到故事本身,故事起源于图书馆一本满是尘土的通讯报纸,故事也很简单,讲述了美国的传教士科罗威带着万牲园遗弃的动物一路跋涉,在赤峰建立诺亚动物园的故事。读完这本书让我想起了当下热播的电视剧《楚乔传》,剧情拖拉,中间大半部分章节如同爵腊,例如第三章花了很长篇幅描写小满惹祸火烧仓库的过程,中间对白萨满萨仁乌云的描述,加入路途司绎的故事,包括很多地方关于环境的描写其实跟故事发展没有太大的关联,甚至很生硬,给我感觉像是作者为了完成这个故事而在讲故事,文中较大变故是金丹道马匪遭遇战,但给我的感觉是这一段的描写还没有第四章发现经历洗礼的万福竟是白象给人心灵带来震撼,我很纳闷有人甚至把它比作中国版的《少年pi的奇幻旅行》《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你真的有看过这些书吗?
3.关于事就这么成了。
我一直没明白作者在每一章的结尾加上这一句到底想表达什么?加这一句的意义何在?
看到书评里一致的好评,我其实很想看到其它的不同的声音,我只给了2星,我很喜欢这个源于梦境,关于信仰的故事,但我不认为作者很好得讲述了这个故事,我喜欢讲故事的人,更喜欢那些能把故事讲得生动而真实的人。马伯庸坦言故事源于他的一个梦,每个人对这个梦境的解读也不同,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也欢迎讨论。
《一个人的朝圣》
就像每个穆斯林都想去麦加,每个佛教徒都想去冈仁波齐转山,每个基督徒都有耶路撒冷梦一般,65岁的哈罗德也踏上了心灵朝圣之路,87天行走627英里,只为了一个信念:只要他在走,好友奎妮就会活下来。
走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就像作者说的,只不过是把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前面,但一个人至少得拥有一个梦想,或者有一个理由去坚持一种想法,那接下来的旅程将会很有趣。一封信改变了两个老人,也改变了一个家庭,与其说自我救赎倒不如说是自我认识的过程,因为哈罗德并没有什么需要救赎的地方,只是自己一直过着千篇一律的生活,甚至未出过远门,从未独自去冒险做一些有意义的事罢了,而且一开始他也并没有决定方向,是否要坚持下去,在一个加油站的女孩的启发后,他决定上路了。故事的发展线路很简单,一个老人决定徒步去看望一个重病晚期的朋友,独自完成一次心灵的朝圣之旅。到达终点,哈罗德才发现自己和妻子的心结是自己的放不下,依旧怀着过去的痛苦和内疚,当把这些放下的时候,一切都释然了。旅行的意义不在于终点,而在于旅途的过程,以及这个这个途中的思考,因为世界上有一样东西,比任何东西都更忠诚于你,那就是你的经历,还有你在经历中的感受和思考,这点我深信不疑。这本书的续集一个人的朝圣2:奎妮的情歌也出来了,如果没猜错的话应该是以奎妮的视角,描述另外一面的故事。
《罗马人的故事》
对于以超级大国作为发展目标的当代中国,在欧洲历史上可作为借鉴的,唯有古罗马帝国了。
我对意大利这个国家了解不多,脑海里的概念停留在“古罗马竞技场”、“西西里岛”、“AC、国际米兰双雄”…这是一本日本作家盐野七生350万字的巨著,分为15册(我目前读了4本),但了解罗马这本书对我来说足够了。也了解到很多有趣的事情:例如“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罗马的建成和扩张是一个漫长艰辛的过程,而且罗马是第一代国王罗马慕斯带着一群流浪的单身男性建立起来的;“条条大路通罗马”,以罗马为中心,每个执政官都会修建笔直而又宽敞的大马路,这些路一般以执政官名字命名,这些道路在殖民、战争时期派上用场。
后记
其实这篇文章谅了有很多天了,不知道怎么来总结这些书,希望写的这些对大家选书的时候有所启发和参考,毕竟读的书还是太少,可能写得比较浅显,有些地方读起来可能并不是很通顺,18年我争取再多读点书,多思考,因为沉默地思索,是我们生活的另外一面,希望能所进步,18年,共勉。引用梭罗《瓦尔登湖》里的一句话来结束这篇文章: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智慧和纯洁出自勤奋,无知和堕落源于懒惰。
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