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望许久 Android 电纸书,我为什么买了「得到」阅读器
Matrix 精选
Matrix 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在我的心目中,电纸书一直是种非常「佛系」的产品。
之所以这么说,首先是因为电纸书缓慢的迭代速度。与争相堆砌参数、唯恐不能快人一步用上最新硬件的手机行业相比,以 Kindle 为代表的电纸书产品始终 不离不弃 地用着飞思卡尔的单核处理器(2019 年更新的 Kindle Oasis 3 终于用上了双核处理器)、512MB 内存这样的「古董」级配置,显得格外不思进取。
佛系的产品也培养着佛系的用户。正是因为电纸书代际之间的变化有限,用户也就很难产生强烈的升级动力。相反,多年前的经典型号不仅不容易在硬件上显得落后,反而可能因为设计上的亮点而继续保值、持续吸引购买——十年历史的 Kindle DXG 至今还有一批拥趸;一代 Kindle Oasis 因为轻薄的机身和高质量的皮套收获不少好评,甚至成了二手市场上的「理财产品」。「早买早享受」「买新不买旧」这种普适于大多数码产品的箴言,放在电纸书市场似乎并没有什么说服力。
我陆续用过的 Kindle Voyage 和 Kobo Aura ONE,放在今天仍然堪用
但近两年,电纸书这块清净之地终究没能避免红尘的纷扰。以 博阅、文石 等为代表的国产厂商开始大量推出基于 Android 系统的阅读器,在产品数量、迭代速度、宣传思路上都有向手机行业看齐的倾向。而随着互联网企业将在内容领域的布局向硬件方向延伸,电纸书也成了不少大厂新看中的机遇。一时之间,平静的电纸书市场似乎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不过,尽管我对这类新涌现的 Android 电纸书保持着兴趣和关注,但也一直没有哪款产品让我产生很强的购买动力。毕竟,Android 系统固然有万般好处,也不是点石成金的法宝。如果没有相应的研发、维护实力,简单地给电纸书装上 Android 系统,不仅无法发挥智能系统的扩展性,反而会破坏电纸书原有的纯粹和省电等优势,而国产数码产品往往正是硬件参数有余、软件优化不足。既有产品普遍停留在低版本 Android 6 系统的现状,也强化了我这种担忧。
另外,大多数 Android 电纸书似乎都将手写功能作为一个主要的卖点。尽管我理解电子纸笔记是一种有价值的应用场景,但个人对此需求不大,何况用现有的 iPad 和 Apple Pencil 已经能很好地完成数字笔记任务。因此,尽管我对手头 Kobo Aura ONE 不稳定的系统和有限的功能颇感不满,也依然没有贸然吃下 Android 电纸书的螃蟹。
Kobo Aura ONE 和得到阅读器
两周前发现的 得到阅读器,则是第一款让我真正产生兴趣的 Android 电纸书产品。吸引我关注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它少见地采用了高通骁龙 625 芯片和 3 GB RAM 的配置,相比很多相近价格产品(如 Boox Nova Pro)使用的瑞芯微芯片和 2 GB RAM,在性能和软件支持上更有优势,而高版本的 Android 9 系统也让人不用担心今后两三年的应用兼容性;第二,得到阅读器的屏幕为 7.8 英寸,与我现役的 Kobo Aura ONE 一致,也与 iPad mini 相仿。7.8 寸是我心目中理想的电纸书尺寸:既能提供比手机开阔得多的视野,外出携带时又不会成为负担,相当于带了一本便携开本的简装书。
Kobo Aura ONE、iPad mini 和得到阅读器尺寸比较
就这样,我迎来了自己的第一台 Android 电纸书。
设计和硬件
得到阅读器的设计和做工都不错。白色的机身配上纯屏的屏幕,显得很简约,也比黑色设计居多的同类产品看上去更轻盈。
但白色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由于缺少类肤涂层或者纹理等设计,机身背面很容易沾染油渍;正面的「下巴」虽然并不比其他产品更宽,却在白色边框和一枚纤细的物理返回键的衬托下显得有些突兀。
得到阅读器还随机附送了一个官方皮套,除了提供保护作用,还在侧面提供了一对翻页键。这既照顾了部分用户的需求,也避免了直接占用机身空间,是一种不错的设计平衡。可惜的是,这个皮套本身过于粗糙和笨重,装上后显得十分廉价,所以很快就被我扔在一边了。
如上面提到,得到阅读器的屏幕尺寸是我偏好的 7.8 寸。官方没有说明这块屏幕使用的面板型号;但就我所知,目前尺寸、分辨率与之相同的面板,似乎只有 E Ink 公司的 VB3300-GHA 这一种(当然不排除万能的国产厂家有兼容型号,如说错请指正)。因为使用快两年的 Kobo Aura ONE 也搭载了这块屏幕,我对它的显示效果已经十分熟悉了。在 300 ppi 的像素密度下,这块屏幕的显示清晰度是无需担心的;但与我记忆中的 Kindle Voyage 相比,对比度和锐度似乎还稍有差距。此外,冷暖双色阅读灯已经是近年电纸书的标配;得到阅读器也不例外,且两种色温均有 20 级可调,但没有自动亮度功能是一个遗憾。
文字显示效果
另外,刷新率也是电子纸屏幕的重要指标,但这项数值并不总是越高越好:刷新太慢会显得反应迟钝,由此造成的残影也会影响正常阅读;刷新太快则会过于耗电,对于显示文字为主的使用场景也没有必要。就此,得到阅读器的解决方案是提供「普通刷新」「快速刷新」和「极速刷新」三档选项,让用户根据实际需求自行选择。
根据我的感受,居于两端的「普通刷新」和「极速刷新」都比较实用:最慢的「普通刷新」对于看书已经足够,同时又不至于让简单的交互都显得迟钝。而在最快的「极速刷新」状态下,即使快速卷屏也能做到基本跟手;如果不太挑剔,甚至可以用来看一些非深色背景的视频——简直就是现实版的《预言家日报》。反倒是默认的「快速刷新」显得有些不上不下,是我用得最少的一档。
麻瓜也能看《预言家日报》了
性能方面,如前面所说,高通 625 芯片对于一款电纸书已经算是「高配」,实际使用中也的确没有什么卡顿(或者说,没有卡顿到电子纸屏幕自带的幻灯片特效都掩盖不住的程度)。3 GB 的内存日常剩余 500 MB 上下,虽然没什么余裕,但也能够维持两三个应用同时运行。只是在浏览网页时,受容量影响,大约在打开三四个标签页后就会出现先前页面被重载的情况。
AIDA64 显示的系统信息
关于连接性和外设支持,WiFi 5 和蓝牙 4.2 的配置按手机标准来说非常普通,放在今天甚至略显落后。但与很多还停留在 2.4G WiFi 和蓝牙 3.0 的电纸书相比,这已经是很给面子了。耳机孔自然是没有的,但由于得到一直将有声内容作为发力方向,它冠名的阅读器也不得不沾光获得了一个喇叭。至于效果?答案是「能响」,其他没了。
最后,续航能力方面,得到阅读器的电池为 2000 毫安时。(作为对比,2019 版 Kindle Oasis 的容量为 1130 毫安时,iPad mini(第 5 代)的容量为 19.32 瓦时,合 5124 毫安时。)实际使用中,从充满电用到剩余 20% 花费了约 12 小时的亮屏时间和约 4 天半的待机时间;考虑到我在此期间有不少测试各类应用、网页浏览等比较耗电的操作,官方宣称的一周一充并没有夸大。
电量使用情况
总结起来,得到阅读器的硬件配置很厚道,为 Android 系统的运行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只要你对屏幕尺寸没有特殊要求(例如需要极致便携或者读 PDF 论文),这就是目前能找到最均衡的电纸书硬件之一。
系统、软件和第三方应用
如前面所说,单纯地装上 Android 系统并不足以成就一款电纸书产品,而还要看相应的软件优化是否到位。原版 Android 系统是面向发光屏幕设计的,默认的很多配色、动画、交互方式等并不适合电子纸屏幕。此外,电纸书相对较弱的硬件性能也要求厂家对功能做出取舍和精简。
总的来说,得到阅读器的软件表现是令人满意的。这一定程度上或许应该归功于 OEM 方——文石的开发和优化经验。系统层面,厂商其实没有对原生的 AOSP 作出太多定制,主要修改的就是启动器(桌面)和状态栏,以适应电子纸屏幕的显示特点,并为「得到」的商店、账号等功能提供入口。除此之外,就只有 WiFi 传书、词典、Chrome 等少数几个内置应用。因此,系统运行起来没有多少负担,几乎没有出现过卡顿、死机等现象。
功能界面
此外,阅读器还考虑到了运行第三方应用的需求,并做了一些适配工作。例如,设置页面中可以看到「自动更新第三方应用优化配置」的选项,且可以选择冻结特定应用的后台进程,以节约电量。又如,通过系统内置的「应用漂白」功能,可以实时调节第三方应用的 DPI(即缩放比例)、文字和图片的对比度,以及正文字号等;那些没有为电子纸屏幕专门优化过的应用,由此也可以获得较好的显示效果。(不过,这个漂白功能也有不少 bug,例如增强图片对比度有些矫枉过正,默认设置会让很多图标变得只剩漆黑的剪影;又如调节字号的功能似乎是通过注入 WebView 实现的,会和第三方应用内置的字号调节功能冲突。)
应用漂白选项
但对于运行第三方应用不利的是,得到阅读器是没有 Google Play 服务的。这不仅导致用户失去了 Play Store 这个主要的应用渠道,也影响了正常使用那些依赖 Play 服务运行、处理内购的应用。系统中倒是内置了「应用商店」,但里面只有数十个「精选」的应用,基本可以忽略。好在电纸书对应用丰富性的需求并不比手机,装一两个酷安、APK Pure 这样的第三方商店就可以满足多数常见的应用需求。
下文中,我将结合几个自己使用电纸书的主要场景,说明得到阅读器相关功能模块的使用体验,以及挑选第三方应用的心得。
( 注: 为展示在电子纸屏幕上使用 Android 及第三方应用的实际效果,本文中的配图以照片为主,但请注意其展示效果可能受图片压缩影响,且实际体验可能因光线环境等因素而有差异。)
阅读软件
作为电纸书的本职工作,阅读功能自然是需要首先考察的。在这方面,得到阅读器的情况有些复杂——它内置了 两个 阅读器。
其中,第一个阅读器是「得到」内容的专供阅读器。它的功能比较简陋,类似于得到的手机应用,只有目录、书签、搜索、听书等。版式设置限于字号和内置字体的简单调整,而且最小的字号也显得偏大。
自带阅读器界面
但值得一提的是,得到阅读器内置了一款名为「得到今楷」的定制字体(后来了解到实际是仓耳今楷 01 冠名而来),其设计思路似乎是在宋体的基础上,为适应屏幕显示而显著放大了中宫、减弱了粗细对比,在我眼中倒和仿宋有些相似。至于好看与否,结论因人而异,但愿意在字体方面多下功夫仍然是值得鼓励的做法。
此外,系统中还隐藏了一个文石为其自有产品开发的阅读软件——NeoReader。这个阅读器并不能直接从应用列表中启动,只能在打开 EPUB、PDF 等格式文件时,从「打开方式」菜单中调用。与默认的阅读器相比,NeoReader 的功能要强大不少,例如支持多标签、支持自定义字体、有更丰富的排版选项等。对于 PDF 文件,NeoReader 还能很好地处理切边、重排版等任务,并内置了针对漫画、论文等文件特别优化的方案。
用 NeoReader 读 EPUB 和 PDF 文件
不过,我并没有使用这两个内置的阅读工具,而是继续使用在破解版 Kobo 上用惯的 KOReader。与 Android 平台上其他几个较为知名的阅读器(例如 Moon+ Reader、多看等)相比,KOReader 从一开始就是为 Kindle 这类电纸书设计的,因此不需要任何额外优化就可以获得很好的效果。此外,KOReader 的功能和配置选项也远超过得到的内置阅读器和 NeoReader,且可以通过自定义 CSS 应对很多边缘需求(例如段落缩进和两端对齐时的标点处理等)。如果硬要说它有什么缺点,那可能就是开源软件的通病——菜单选项繁复、界面设计简陋。
KOReader
RSS 阅读
作为一个 RSS 的重度用户,在电子纸屏幕上查看订阅源一直是我的心愿。之前,这只能通过各种迂回的方法实现:例如狗耳朵(将 RSS 转换为 Kindle 期刊格式再推送,已停止服务)、Reabble(为 Inoreader 添加适合电纸书操作的界面和交互方式)等。但这些方法都很麻烦且不可靠,即使在电纸书上阅读的确舒适,也不足以说服我将 RSS 阅读任务从 iPad 上转移过来。
理论上,得到阅读器的 Android 系统能让 RSS 阅读变得很容易实现。遗憾的是,现实似乎并非如此。原因倒不在于阅读器本身,而是 Android 平台上实在找不到各方面令人满意的 RSS 阅读器——上一个能与 iOS 上的优秀 RSS 工具不分伯仲的 Press 已经作古多年了。
如果你使用的服务是 Feedly、Inoreader 这些较为主流的服务,那么还有 Readably、FeedMe 等几个保持更新、设计相对现代的工具可用,它们官方客户端也还差强人意,可以用来兜底。但我使用的 NewsBlur 比较小众,几乎没有第三方支持;虽然有官方的 Android 应用,但却完美继承了网页版狂野奔放的审美,只能说聊胜于无。
NewsBlur 和 Readably
稍后读服务
稍后读是另一项因 Android 系统而成为可能的使用场景。在过去,我陆续使用过 Instapaper 的定期推送功能、Kobo 系统内置的 Pocket 同步,以及 Calibre 的新闻下载等方案;但它们都和前面提到的 RSS 一样存在不稳定的问题。而在 Android 系统下,问题的解决无非就是多装一个客户端的功夫,唯一需要考虑的是 Instapaper 和 Pocket 这两大稍后读服务哪个更适合电子纸屏幕。
我的选择是 Instapaper。首先,Instapaper 的设计更加简约,默认主题的对比度更高,也没有 Pocket 那些花哨的推荐功能,因此天然地更适合在电子纸屏幕上使用。优美的 Lyon 和 Tisa 字体也是令我难以割舍的增值项。其次,两者虽然都支持更适合电纸书的横向翻页,但 Instapaper 支持设置点按翻页为默认方式,且有常驻的进度条显示阅读进度;而 Pocket 的翻页则只能通过横向划动手动触发、不支持点按翻页,也没有进度条。此外,我有时会用到语音转文字功能(例如打扫卫生或者运动的时候),而只有 Instapaper 在播放时会高亮显示当前读到的单词。
Instapaper(左)和 Pocket(右)
浏览器
必须承认,在电纸书上用浏览器,似乎与其定位有些不太协调:用电纸书的一大目的不就在于多做些深度阅读、少看些碎片信息吗?
这固然没错,但为了应对那些 EPUB、RSS 阅读器不能正确显示的版式,以及时不时查阅资料的需求,留一个浏览器作为备用也是有意义的。得到阅读器内置了原版 Chrome,但并没有为其做任何修改或优化,用起来并不顺手。因此,我还是将目光投向了第三方的选项。
比较了近十种浏览器后,我最后留下的是 Kiwi Browser。这是一款基于 Chrome 内核的开源浏览器,主要的亮点是支持桌面版 Chrome 插件。对于电纸书来说,这个功能最大意义在于通过 uBlock Origin、Tampermonkey 等插件净化网页(特别是那些与电子纸屏幕格格不入的动态元素)、优化显示效果。当然,能安装插件的浏览器很多,包括 Firefox、Brave、Yandex 等名气更大的,但它们的设计和功能在我看来过于聒噪,Kiwi 则是一个相对纯净的选择。
Kiwi Browser
此外,我也尝试了在酷安上评价较高、支持自定义脚本和屏蔽规则的 Via 浏览器、X 浏览器等国产作品。它们的确体积轻巧、功能也很完整;但或许是因为直接在系统的 WebView 模块上套壳,其网页加载性能并不理想,面向手机屏幕设计的界面在大屏幕上也有些不太协调,因此我最终没有选择它们。
启动器、词典和辅助工具
前面提到,得到阅读器用一个定制的桌面替换了默认启动器。这个桌面的设计可以说无功无过,外观清爽、布局也算合理;但缺点则在于隐藏了很多系统功能入口(例如原生的设置界面),且将文件浏览等常用功能放在了较深的层级,调用起来非常麻烦。但另一方面,普通的 Android 启动器又的确不太适合电纸书操作。
对此,我的做法是安装 Nova Launcher,但隐藏了 Dock、应用图标等元素,然后用桌面插件工具 UCCW 定做了一个纯文本式的桌面(有点中二,对不起):
得到阅读器内置了一个比较基础的词典,支持 StarDict 格式的词典库,并提供一些扩展词库下载。但这个内置词典的划词搜索功能只能在自带阅读器中调用,在 KOReader 和浏览器中都不能直接查词。因此,我最终还是装上了熟悉的 欧路词典。
内置词典(左)和欧路词典(右)
另一款推荐用来替代内置应用的辅助工具是 FV 悬浮球。得到阅读器自带的「悬浮球」功能有限,而且所有操作要通过二级菜单进行,并不快捷。相比之下,FV 悬浮球有更多的定制选项,视觉干扰更少,也可以直接通过在悬浮球上划动、点击等来触发功能。另外,FV 悬浮球内置的应用管理、剪贴板管理等实用工具也省去了额外另装软件的功夫。
内置悬浮球(左)和 FV 悬浮球(右)
此外,我安装的辅助工具还包括 1Password、OneDrive、Root Explorer、SD Maid 等,都是很常见的应用,在此不多赘述。
结语
看到我准备就这么收笔,你可能忍不住会问:等一下,这不是 得到做的阅读器 吗?怎么没见提到得到的内容资源?这些资源值不值得让人为得到的硬件产品买单?
坦白地说, 我不知道 。实际上,我之前都没有得到的账号,它提供的内容也不是我感兴趣的。这回只是为了体验阅读器功能,我才第一次注册登录了得到服务,而且截了一圈图就注销不用了。对了,作为促销方式之一,得到阅读器还附送了一年的会员服务,但我在收货一个星期以后才想起去领取;这枚兑换码到现在还原样躺在我的记事本里赋闲(或许可以拿来孝敬家长?)。
但这是否就意味着我是在「买椟还珠」,没有发挥得到阅读器的完整价值呢?我并不这么想。
对我而言,这台阅读器的意义并不是 得到「得到」 ,而是 得到一台能顺畅运行开放系统的电子纸设备 ,从而实现我长久以来的愿望——在电纸书上完成更多信息摄入流程。这大概不是得到的罗老板在筹划产品时所预期的用法,但的确满足了、哪怕是误打误撞地满足了我的预期。用矫情一点的话说,一部 Android 电纸书就像一本纸书一样,当被读者捧在手上以后,如何被解读就不再是作者(厂商)所能控制的了。因此,即使得到阅读器对我的全部价值就是它的硬件,这也堪称一次让我感到满意的选择。
唯一不太满意的可能是我的 iPad——它已经被放在一边无所事事好多天了。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找到数字时代更好的生活方式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 sspai 官方店铺 🛒
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