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关重重,滴滴何时涅槃重生?
本文盘点了滴滴目前的困境,并且针对它的新动作分析了滴滴未来可能迎来的新崛起。
今年是滴滴拼车业务上线的第四年。据公开数据显示,滴滴拼车自上线以来,累计使用人次达29亿次,最近一年累计行驶45亿公里,平均每天为乘客节省276万分钟的等待时间。
11月底,滴滴在媒体见面日上,宣布了两件事,一是宣布拼车新功能亮相,二是将12月3日打造成首个“全民拼车日”。
据了解,新拼车具有两大功能:一是勾选“接受拼车”的功能,这主要针对更注重快速出发的用户,用户在勾选拼单后,空车和已接到拼友的车都可以来接驾,这就在排队打车时帮助用户节省了时间。另一个功能是“一口价乘车”功能,可以使用户在出发时,就能满足一口价乘车的需求。
从本质来看这两个功能可分别满足时效和高性价比的用户需求,同时这也给用户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性。
12月3日,“全民拼车日”如期拉开帷幕,当天滴滴在26个城市推出拼成打1折,最高减100元的活动。据公开数据显示, 共有310万乘客参与了此次活动,其中有68万乘客是首次体验拼车,活动累计分享195.2万个快车空闲座位,创造了共乘里程657.5万公里。
这是滴滴在网约车模块推出的最新业务,它是否能成为滴滴下一个盈利点,这很难说。不过就目前来看,滴滴依旧处境不佳,在“资本寒冬”下能否度过难关,这是不仅考验滴滴的抗压能力,也考验滴滴的“反击”能力。
连年不断的巨额亏损
滴滴连年以来的巨额亏损着实引人瞩目。 自成立以来它连续7年没有盈利,亏损达400亿人民币,而且至今还在亏损。
据滴滴此前公布数据显示,其2018年全年亏损高达109亿人民币。因此2018年年末,滴滴取消了高管年终奖,员工年终奖也折半。
毫无疑问, 巨额补贴是滴滴连年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 。
早在2012年9月“滴滴打车”上线之前,8月份,快的打车已经在杭州上线。而且当时国内还有2010年就上线的优步与易到专车。所以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滴滴为了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就已经开始给司乘进行补贴。
一直到2014年,滴滴、快的为了加速争夺网约车市场,两家掀起了轰动全国的价格战。据有关资料显示,仅在2014年前半年,两家合计补贴就达20亿人民币。
2015年滴滴、快的合并,更名为滴滴出行,2016年又收购Uber中国,擅长融资的滴滴凭借着丰厚的价格补贴,一路吸收司乘两端市场,在移动出行领域遥遥领先。
在与快的合并后,占网约车80%以上市场份额的滴滴出行,就已经试图下调补贴额度。然而事实证明,依靠补贴获取的市场,其回弹空间也不容小视。
据易观数据显示,在2016年6月滴滴的用户渗透率开始小幅度下降。到7月,滴滴的用户渗透率出现了较大的下滑,跌幅近10%。此外,滴滴在7月的活跃用户数也降低了超70万,其用户粘性也出现了连续下降。
所以为了持久留住用户,滴滴就不得不再次加码补贴额度。
如果分析滴滴年报数据就会发现,滴滴2017年全年亏损为25亿,而2018年却整整多了4倍有余。
那为何2018年滴滴的亏损却如此之大?
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顺风车业务无限期下线;二是大规模的业务扩张。
2018年8月24日,浙江温州乐清市一名20岁女乘客乘坐滴滴顺风车遇害。自此次事件起,滴滴宣布顺风车业务无限期下线。而此前顺风车业务一直是滴滴在盈利方面的主业务,2017年给滴滴带来了 8 亿净利润。
在此事件下滴滴不仅要无限期下线顺风车业务,还要加强在安全和客服体系上的投入。程维在联合调查组进驻滴滴的时候就做出承诺,投入1.4亿元专项资金加强安全客服团队的建设,摒弃客服外包模式,在2018年年底前将自建客服中心扩展至8000席。
除了在安全上加大支出外,运力缩减同样让滴滴损失惨重。
2018年9月,交通部发布紧急通知,要求各地立即开展行业安全大检查,在2018年底全面清退不符合条件的车辆和驾驶员。也就是说,许多不合规范的网约车都将被清理出局,这对于占据90%市场份额的滴滴而言,冲击最大。
此外滴滴2018年的亏损,还与其业务扩张有关。
2018年4月,为了还击美团在出行业务方面的市场争夺,滴滴外卖在无锡上线试运营,与美团展开了接连不断的补贴大战。截至8月,滴滴外卖共布局6座城市。不过就目前而言,滴滴外卖的业务已经处于停滞状态。
与此同时,滴滴在国际化、共享单车、新能源汽车、金融服务、汽车后市场等领域均有大规模扩张。而且为了发力汽车后市场领域,滴滴将旗下汽车服务平台升级为小桔车服公司,并向后者注资10亿美元。
偏离轨道的顺风车
2018年也许是滴滴最难熬的一年。
自2012年诞生以来,滴滴凭借其凶猛的竞争策略,很快就占据了国内网约车市场份额的90%。随后,滴滴逐渐扩大体量,为其在后期盈利寻求更多的可能性。
然而到了2018年,滴滴境况急转直下:两起危机事件,导致曾于年初被曝出的上市计划搁浅,在业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顺风车被迫下线。
而此前在滴滴内部,顺风车的发展前景曾被给予厚望。2017年1月滴滴总裁柳青也曾称顺风车是“滴滴里面很有亮点的业务”,并对当时的负责人黄洁莉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认可。
2015年黄洁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设想,“(顺风车)是一个非常有未来感、非常sexy的场景,我们从一开始就想得非常清楚,一定要往这个方向打。”
当时黄洁莉认为,“过去你每天在路上两个小时,对于你的人生来说是消耗,但现在通过顺风车你可以认识比较靠谱的人,获得好的社交体验,它就变成了一种收益。这是从来没有存在过的一个场景,就像咖啡馆、酒吧一样,私家车也能成为一个半公开、半私密的社交空间。”
就是这种半公开、半私密的社交空间使得滴滴逐渐远离了最本质的方向,于是顺风车开始被逐步加入了社交功能。露骨的评价、隐晦的暗语多见于顺风车的评价中,虽然顺风车的订单量在不断飙升,但同时也为它日后“出事”埋下了隐患。
按照黄洁莉的设想,顺风车的本质应该是“共享和便利”,但是滴滴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却偏离了原有的轨道。
一旦偏离原有轨道,就会产生问题。发生的两起顺风车案件,就是对偏离本质的“惩罚”。顺风车之于滴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舆论压力和恶性事件面前,滴滴还是做出了下线的决定。
但这并没有影响整个顺风车行业的发展。伴随着滴滴顺风车的下线,是其他平台在顺风车领域的扩张。嘀嗒出行、哈罗出行都在不断扩大自己的市场占有率。
各大平台对顺风车领域的争夺,源于顺风车的巨额利润。滴滴顺风车下线之前, 截止到2017年末,滴滴顺风车日均订单量达到200万,约占对滴滴总订单的10%左右,顺风车覆盖城市达到351个。
相对于快车和专车,顺风车不仅运营成本低,而且利润还高。据滴滴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顺风车业务为其贡献了将近8亿元的利润,是当时滴滴唯一实现盈利的业务。
这也就是各大平台为何在滴滴顺风车“出事”后,激烈的争夺顺风车市场的原因。
聚合模式带来新威胁
今年1月,哈啰上线顺风车,推出5亿元“顺风绿色出行基金”,背靠阿里入局,很快用户注册数量就突破了200万;6月,高德也开始为顺风车业务布局,在武汉等地招募车主;7月,曹操出行宣布9月将上线顺风车业务。
就在各家平台争抢顺风车市场的时候,另一种新的模式已经被发掘出来——聚合模式,背靠高德、百度、美团等地图、本地生活app应运而生。
这些巨头利用自身广大的用户基础开发了新的模式,区别于滴滴等自营模式的网约车平台,这些聚合平台通过上下游产业链分工协作的模式,接入第三方网约车平台来提供打车服务,以此满足乘客的出行需求。
对于滴滴这样的自营式网约车平台而言,聚合模式给他们带来了不得不面对的全新威胁。
从滴滴的发展历程来看,其成为巨头的过程与资本的关系可谓紧密相关,即用高速增长吸引巨量资本投入,然后以用户补贴、合并等方式打败竞争对手,再通过拓展新业务和市场推动新一轮高增长,之后进入下一轮融资吸金循环。
这与曾经的快的、Uber中国等没有什么不同,都是通过对用户的大量补贴,企图在资本的加持下快速跑马圈地。
如果回顾整个行业的发展历程,就会发现资本力量的助推是网约车市场高速增长的关键因素。但当下这一发展模式已步入了瓶颈:巨额补贴不可能长久存在,一旦资本投入力度减弱,司乘体验变差,打车平台便陷入发展与盈利的两难处境。
这从2016年并购Uber中国后,滴滴便试图减少补贴而导致用户活跃与用户粘度下降,就可看出。
今年5月,网约车鼻祖Uber在纽交所敲钟上市,然而Uber开局不利,上市首日即遭大跌7.62%,其无法得到投资者青睐的核心原因在于,Uber目前仍是一家严重亏损的公司。
这说明在全球“资本寒冬”下,“不惜一切代价追求增长”的业务模式已经过时,同时这也对国内网约车企业产生了“警醒”,那种严重依赖资本的发展策略已经不在适用于当下的市场环境,相反实现盈利才是眼下最符合时代要求的策略。
今年7月,首汽约车率先宣布将在年内实现整体盈利;9月,嘀嗒出行宣布公司已经实现整体盈利——盈利已经取代规模和速度成为行业新的关键词。
与自营模式相比,聚合模式是一种平台开放模式,更易实现多方共赢。平台在为各网约车提供流量入口的同时,也不断完善着自身服务生态的建设。
若从满足用户需求的角度看, 自营模式与聚合模式各有优劣。
但按当下市场状况来看,自营模式目前在商业上存在较大挑战,如要在供给、体验、安全方面都做好,公司成本必然会上升,这就使原本脆弱单一的经济模型进一步承压。而这个方面,正是聚合平台模式的优势所在。
所以随着网约车行业发展步入第二个竞争阶段,在未来的网约车市场中,各玩家比拼的将不再局限于融资能力,而是会聚焦在盈利能力方面。谁能更好地整合资源、满足用户的出行需求,谁就能得到用户的认可和市场的回报。
另辟蹊径的拼车业务
11月6日,滴滴宣布重启顺风车业务。这标志着下线整改一年多的滴滴顺风车重新回到了大众视野。据了解,滴滴此次整改主要集中在司机、乘客、司乘双方三个层面。
司机端:提高了司机审核的标准, 社会公开的失信被执行人不被录用;用动态拍摄的方式采集三证信息,防止证件造假;携手公安机关对注册车主进行背景审查,实现双重保护。
乘客端:增加人脸识别验证,保证双方安全;增设安全任务及安全学习教育,提高安全意识;下线头像性别等个人信息展示,保护了用户隐私。
司乘双方:下线附近接单功能,避免挑单行为;限定每日接单数量,减少安全风险;重构评价体系,呈现真实评价。
可以看出,滴滴为了让其顺风车业务重新回归,找回盈利点,的确下了很大的决心和力度。但当滴滴真正回归后,才发现如今的网约车市场已经不是一年前的那个时候了,不仅各大平台都在争夺顺风车市场,而且许多以前的用户对自己公布的新方案也不买账。
此外,若是从行业整体发展来看,传统的专车、出租车、快车业务,基本上潜力挖掘的已经差不多了,以后不可能会再出现爆发性增长。据TalkingData 数据显示,第三季度中国网约车app日总活跃使用量同比下降 6.3%,这是连续第五个季度的下滑。
所以面对这样的处境,滴滴另辟蹊径推出了全新的拼车产品,而拼车正好与近几年“很火”的共享经济密切相关,其不仅能帮助平台优化结构,还能降低用户的使用成本,提高出行效率等,既符合业界期待,也符合滴滴本身的商业价值。
滴滴出行网约车执行总裁陈熙表示:“拼车本质上是网约车,司机是快车司机,他们是服务者,司机提供服务是为了赚取收入;顺风车的司机是私家车主,他们出行有目的地, 顺风车模式下的司乘关系是共乘互助,收取一点费用来覆盖油费,两者从属性、定位、司乘关系以及收费逻辑都不同。”
12月3日全民拼车日当天,全国26个城市共有310万乘客参与拼车,其中有68万乘客是首次体验拼车,活动累计分享195.2万个快车空闲座位。
从发展前景来看,我国拼车市场潜力十分巨大。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营运性城际级出行每年约190亿人次、市县级出行约60亿人次,在400公里以内的城际网约出行服务处于基本空白阶段,尤其在三四五线城市和县区。
目前在国内四大头部网约车平台中,只有滴滴一家拥有拼车业务。这对滴滴而言,只要抓住时机发挥好运营优势,日后国内拼车市场或许又是自己的“天下”。
未来发展潜力不可小觑
连续7年亏损,声誉还在近几年中不断遭受打击。但滴滴依旧能缓过劲来继续征战互联网领域,这足以说明其坚强的抗打击能力,这样的公司往往在大浪淘沙后会呈现出非凡的成就。
此外,滴滴在继续深耕网约车业务规模的同时,也在发展包括单车、汽车后市场在内的多元化业务。往远看,还有无人驾驶。尽管这些业务目前并不强大,也看不出其有多少价值,但可以肯定的是让滴滴在未来走得更远。
2018年4月,滴滴出行创始人程维提出“洪流联盟”。即打通汽车全产业链上下游平台,同时推动各大汽车企业实现共享化、智能化和新能源化的一次多企业合作。这些新兴汽车企业聚集到一个平台中,使滴滴出行成为重要的分发平台之一。
很明显新能源汽车运营成为滴滴盈利的新“浮木”。
“电动汽车在滴滴平台上面是能够盈利的”,程维当时在公开演讲中如是说。“滴滴自己的车队可能已经是中国最大的几个车队之一了,今年5万辆汽车,我们实践运营过,在这里面用现在大家新能源汽车可以跑平,可以赚钱。”
想要盈利,自然先要投钱。1月28日,北汽新能源与滴滴旗下小桔车服共同出资成立“京桔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开发专门用于共享出行的定制新能源网约车。
不仅如此,今年年初滴滴还在金融、保险领域加快布局。
1月2日,滴滴“金融服务”频道在部分城市的滴滴出行app端低调上线,向平台用户推出了保障、信贷类金融产品。
2018年12月以来,滴滴推出 “点滴医保·100种重疾保障计划”和“点滴医保·百万医疗保障”两款保险产品。两款产品均为一年期消费型保险,由众安保险承保,按月支付保费。
今年8月,滴滴自动驾驶部门正式独立,其雏形是2015年滴滴成立的机器学习研究院。这意味着滴滴用了近四年的时间完成了技术与商业模式的迭代进化,开始着手打造自己的“移动出行生态”护城河。
虽然滴滴并没有描述其移动出行生态是什么,但从开展的相关业务也可看出一些端倪来。
首先是滴滴最基础的出行服务及其衍生业务。从国内业务上看,凭借“出行”这一基础业务,滴滴已经向外延伸出汽车电商、汽车金融、汽车后市场等业务,虽然在这些业务中仍有一些还在发展过程之中,但不可否有些业务已经取得了相当不错的进展。
在全球业务方面,滴滴不仅投资了一些国外公司,如东南亚出行公司Grab、欧非出行公司Taxify、美国出行公司Lyft,还收购与合作了一些国外公司,如收购巴西打车平台99,与日本软银进行战略合作等,而且还在澳大利亚、墨西哥等推出了自己的出行服务。
通过这些投资、并购或合作,滴滴的基本出行业务可以说实现了全球覆盖,并且在不久的将来其衍生业务也将覆盖全球。
所以从长远来看,滴滴的发展潜力依旧很大。只要滴滴出行生态打造成功,在出行领域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那其护城河肯定是网约车行业内最坚固的。
作者:刘磊,蛇眼财经记,公众号ID:sheyancaijing
本文由 @蛇眼财经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