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用户增长设计师UGD吗?
用户增长设计师在设计广告图或者产品界面的时候,第一考虑的不是易用性和美观性,而是用户增长。在行业体系不健全、设计师平均水平有限且多是美术出身的情况下,用户增长设计师的发展受限。
一位招聘负责人和我抱怨说,他们最近刚发出UI招聘,就收到数量恐怖的求职申请,现在设计师这么难找工作了吗?又叹气说:“ 数量多质量又不行 ,筛选起来好头痛……”
确实很多设计师读者和我反映说找工作难,裸辞的都待业了好几个月。在 岗位需求量减少,求职者反而增多 的情况下,哪怕是本身很优秀的设计师,也会因为大量的低质量竞争者和虚假信息,在就业时遇到阻碍。
设计师的地位下降了吗?
前段时间,有人在群里发了下面这张图,引发了很多讨论。早几年很多公司,都会把让UED团队直接向CEO报告,现在好像越来越多的公司把UED的权重下降,改为向产品或业务负责人报告了。
以下是一份 IXDC 与腾讯 CDC 合作的《2019中国用户体验行业调研报告》截图,如果不看薪酬低和工作内容繁琐这两项很多工作都容易出现的问题,就会发现 “不受重视,没有话语权”和“个人能力无法发挥”是很多互联网设计师的共同困难 。
用户体验风光不再,设计师地位下降,是真实发生的事情吗?
做设计的困局在哪?
最近很多公司都在推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要求员工写出自己的目标,并拆解核心结果。
有的群友就在问: 设计师的目标是什么?
完成设计稿吗?这只能算是手段,把这个当成目标,就真的是退化到了画图员/美工的时代。
保证产品体验吗?这是必须的设计思路和方法,不需要每次重申一遍。而且产品体验也不容易量化(虽然也是有可能的,例如体验评测,但是依旧不太好用来评价设计师)。
事实上,很多设计师都说不出自己的工作目标在哪。不光是填OKR的时候头疼,实际工作的时候也不知道该如何努力。
设计师如果把画界面当做目标,哪怕做得再好,上限就是任务执行者。设计师如果把保证用户体验当做目标,哪怕做得再好,上限就是方案制定者。 设计师如果没有结果导向的目标,无法证明自己对公司的价值产出,就注定不可能成为战略策划者。
设计师如何以结果为导向?
我们先来讨论一下,公司需要什么样的结果。当前大环境不好,不光资本寒冬,互联网红利也接近尾声。去网上知识付费平台一看,各种私域流量、流量变现、裂变增长、社群运营等话题,都无一不透露着整个行业的 流量饥渴 。
拿拼多多的砍价活动来说,他们通过运营手法,让用户自行转发,以获得成倍的曝光。虽然单单是曝光并没有什么用,但只要转化率>0%,在巨大的曝光量中,就总有人能够转化下单。
也就是说所谓流量变现,最基本的两点就是 曝光量×转化率 。有了这两点,公司就能赚钱,赚了钱就能发工资。
如果说运营可以直接影响提高曝光,那么 体验可以直接影响转化率的高低 。
例如,拼多多砍价活动页做得好的话,参与砍价的用户看了之后也会更想买,而且能够迅速下单,甚至参与更多活动再次裂变。
如果用体验设计来把控转化率,那么在设计广告图或者产品界面时,第一考虑要素不再是易用性,更不是美观性,而是用户增长。这样的设计师可以被称为 用户增长设计师(UGD) 。
UGD将用户增长当做目标,具有很强的结果导向。比起UI和UED,UGD不再止步于任务执行者和方案制定者,而是 将自己的上限提升到了战略策划者 。从职业发展的角度看,肯定具有明显的优势。
这样对公司也有好处,既然想赚钱,就说明白了。大家目标感强,才能往一个方向用力。假如设计方案能够增加十个点的收入,谁还会因为个人喜好不同而吹毛求疵呢?
UGD的推广难度在哪?
UGD固然是个很好的概念,可口可乐用首席增长官替代了首席营销官,国内一些新型互联网公司建立了UGD团队。但是用户增长设计师这个理念在普及上有一些难度:
1. 设计师的美术标签
绝大部分人会把设计理解成为商业化的美术,这对大部分的设计职业来说,确实如此。但是建筑设计师、城市设计师、机械设计师……也存在比起美学,更关注实用性、安全性等其它因素的设计职业。
我认为UED或UGD都不应该是以美观主导的。甚至于,在视觉设计师存在的情况下,用户体验设计师根本不需要过多考虑美观因素。
因为 UED和UGD的价值,在于利用对用户心理和行为的理解,为产品和服务做出规划 。这个形态可以形象化,例如实体产品设计;可以功能化,例如UI;可以视觉化,例如广告;甚至可以无形化,例如语音交互。
今天用户体验的理论基础,起源于人机交互(HCI),最早在1975年被Carlisle, James H.首次发表提及,在80年代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逐渐形成独立学科。
西方的人机交互已有半 个世纪的积累 ,理论框架已经形成一定体系,行业对其认知程度也逐渐成熟。虽然比不得心理学、经济学这些老牌科目,但好歹也算是步入了轨道。我在英国学习人机交互时,同学基本上由心理学院和计算机学院转来,只有我一人是从艺术学院转来的。可见其科学理论基础,是完全不需要依托于画图来证明的。
2. 设计师平均水平有限
国内在,2010年之前几乎很少有人提起用户体验,甚至对UI都知之甚少。也就是说, 国 内的人机交互才十年不到 ,即便是乘坐火箭,也恐怕还未完全启蒙吧。
别说其他人,就连设计师本身,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说不清什么是用户体验。国内绝大部分UED设计师,都缺乏完整的知识体系以及科学的设计方法。而UGD不但要运用科学方法,还要以此产出效果,更是难上加难。
设计类公众号那么多,绝大部分讲的都是UI和视觉,像本号这样对用户体验方法理论如此贯彻的,真的不多(请多多支持啊)。
一位拼多多UGD团队的群友告诉我他们很难招到符合条件的设计师,因为与其于让大量能力跟不上不够的人来制造麻烦,还不如让少量聪明人来解决问题。
3. 行业体系不健全
很多公司都有用户体验设计师/UED岗位,但其实大部分都不名副其实,哪怕大厂也是如此。
我记得之前面试华为时,面试官问:“你为什么来华为?”
我当然不会承认错过校招时间而大厂里只有华为提供海归通道才来的,而是称赞说:“向华为这样的国际化大公司,设计体系应该是比较完备的,我希望能够来学习实践。”
这位面试官特别诚实地摆手说:“哎,国内都一样,哪有什么区别。”
其实华为在这方面已经做的不错的了,毕竟和国外团队往来频繁。然而现实的确是,连UED体系完善的公司都不多,更何况UGD了。
总结
UGD的时代会到来吗?也许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证明。但是,以结果为导向的设计,必然会是未来的趋势所向。
我一直在写的产品设计方法理论,包括体验评测,也一直是力图探索产品设计的结果导向性。
我在外网搜UGD同类的关键词,发现很多地方使用的是 Growth Designer ,但是信息没有非常多。我想UGD在全球来说,应该都是比较新的概念。
在产业转型时,很多发展中国家都会出现跳跃性发展。例如中国跳过PC时代直接走向移动时代、跳过信用卡时代直接走向移动支付时代。国内的UED没有普及得很好,至少很多UED的实际工作与UI没有很大的区别,与西方存在很大差距。
这次我们是不是也会出现跳跃式发展,乘着流量经济的东风,从UED直接跳入UGD?这是一个很值得探究的问题。
作者:Z Yuhan,一名前华为腾讯交互设计,在英国学习了人机交互,乐意带你由浅入深了解产品体验;公众号:体验进阶
本文由 @Z Yuhan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