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传志退休前的五个关键决定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燃财经”(ID:rancaijing),作者 黎明,编辑 魏佳,36氪经授权发布。
75岁的柳传志,终于迎来了正式的退休时刻。
燃财经获悉,联想控股将在今天下午正式宣布柳传志卸任联想控股董事长。继任者将是现任联想控股高级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执行董事宁旻。
宁旻现年50岁,1991年加盟联想,曾任柳传志助理、助理总裁兼董事会秘书,目前在联想控股主要负责资本和投资方面的工作。宁旻在2012年成为联想执行委员会成员,执行委员会是联想控股的最高管理机构,也是接班人的“候选池”。
过去35年,联想属于柳传志时代。他在40岁的时候参与创办了联想,一手打造了这家世界500强公司。
外界对联想的评价毁誉参半,且往往倾于极端。有人认为它是民族品牌的代表,有人认为它缺乏核心技术正在走向没落。
无论如何,柳传志参与并见证了大半部中国科技和互联网的商业史。这是一部新旧体制剧烈冲突、旧秩序瓦解新秩序重建的历史。而柳传志,就是那个在新旧秩序间,寻找到平衡点的人。
柳传志是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联想的历史告诉我们,梦想和现实,究竟是何面目。柳传志则用行动指出,梦想和现实的桥梁,究竟该如何搭建。
燃财经选取了柳传志35年创业过程中,五个决定联想命运的关键决定。这是五个历史的横切面,能够让我们看清,为何联想会是今天的模样。
第一个决定:弃仕从商
“小公司做事,大公司做人。”——柳传志
1984年秋,北京中关村的一间小平房里,11个来自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中年人召开了一次“全体会议”,宣告北京计算机新技术发展公司正式成立,这就是联想公司的前身。公司的筹备过程相当简单,计算所的传达室充当了早期的会议室,石灰墙壁、水泥地面、两个长板凳、三张抽屉桌。
40岁的柳传志是其中一员,正是“人到中年”的年纪。在大部分中国人眼中,柳传志有一份相当体面的“铁饭碗”,熬到40出头,可以不用再折腾了。
那个时候经商不是很多读书人的第一选择。但就在那一年,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从中南海下发,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改革成了“迫切所需”,追求财富开始变得名正言顺。读书人下海,开始暗流涌动。
实际上,这一年被称为“中国企业家元年”。跟柳传志一样投身创业大潮的大有人在,比如用自己贩卖玉米赚到的第一桶金创办万科的王石,出任青岛日用电器厂厂长,日后成就了海尔的张瑞敏。也是在这一年,柳传志做出了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选择。
然而,跟百度百科中“柳传志带领10名科技人员,毅然创办联想”的脚本不同,当时在计算所内部,无论年龄,还是资历和地位,柳传志都不是最高的——45岁的王树和是第一任总经理,柳传志和张祖祥分别担任副总经理。此外,计算所所长曾朝茂兼着董事长的头衔。
更重要的是,联想背后站着中科院和计算所,它们提供了20万元的启动资金,以及无法用金钱衡量的资源支持。柳传志早期在联想的任命由中国科学院批准,他的职位后边附加了一个“副处”的括号。这个括号意味深长,表明他并未脱离组织。
种种迹象表明,柳传志并非“逼上梁山”,而是顺势为之。
柳传志出身优渥。他的父亲柳谷书早年参加革命,是国内最早的知识产权律师之一,也在银行业颇有积累。相比那些背水一战、放手一搏的草根创业者而言,柳传志的试错成本要低很多。他曾承认,自己在一些人生中的重要选择上,都得到了父亲的指引,包括放弃仕途选择创业。
而在做科研和做企业这两条路上,日后联想的发展证明,柳传志显然更适合后者。他声音洪亮、精力充沛、富有感染力,他很清楚自己在科研领域缺少专注和激情,相比倪光南这样天生的科学家,他的志向应该是在商界。
他的性格中还有敢打敢闯不要命的野性一面。这也是为什么在联想早期的“三人核心”中,最后是他独揽大权,带领联想杀出一条血路。
有这样一个细节。早年联想打算从香港进口微机,拿到大陆插上汉卡倒卖,借来的300万元货款汇到深圳,发现钱被人拐走了。柳传志二话不说直奔深圳,红着眼在对方家门口守了一夜,“当时拿块砖头拍他脑袋的心都有”,对方这才退还货款。
第二个决定:进军海外
“自己不骗别人也不能被别人骗。”——柳传志
1988年1月,张祖祥按照柳传志的指示,第一次来到香港。他对这片充满资本主义气息的土地感到陌生,他听不懂当地人的广东话,也不会说英语。但他肩负使命——柳传志要在这里启动“海外拓展计划。”
柳传志雄心勃勃。他计划在六年时间内,在香港完成这样三件事情:一是在当地成立一家贸易公司,形成“里应外合”之势;二是新拓展生产业务,进入个人计算机整合行业;三是在香港上市。这一计划是他口中的“进军海外战略三部曲”,也是当时港媒口中的“大陆表叔又来说大话了”。
日后来看,这个战略在当时实属英明,它让联想快速打开了局面,并获得了足够的利润。但背后的动机却远算不上高瞻远瞩:通过香港公司卖货,能省去中间商赚差价的环节,增加15%的利润。
上世纪80年代的大陆,对生产和进口管制极严,没有许可证寸步难行。核心资源被垄断,老牌计算机厂家可以轻松获得“准生证”,但体系之外的公司要进来分一杯羹,则并非易事。
这多少有些不得已而为之的意味。香港联想公司在1988年成立,柳传志任主席。香港联想的股东有三家:北京联想、香港导远公司、中国新技术转让公司,各持33.3%的股份。这为联想打开了一扇海外的门,但这扇门是将海外的产品销往国内,而不是进军海外市场。
当时联想的主要业务是在大陆代理美国AST电脑,同时捆绑销售其自研的汉卡。AST微机在上世纪90年代初迎来黄金时代,联想拿下了它在大陆销售的独家代理权。香港联想和北京联想里应外合,几乎垄断了AST电脑在大陆的货源。
联想凭借规模优势,摇身一变从贸易商升级为生产贸易一体化的公司。凭借技转公司的巨额贷款,联想快速崛起,并开始考虑将AST取而代之。柳传志以“干部培训班”的名义,号召手下的销售队伍,开始销售自家产品。
无论如何,创办香港联想成为做大联想的一步好棋。其背后的长远意义,不仅在于提升了利润空间,更在于让联想首次接触了全球市场,这让它和国内鱼龙混杂的代理商区分开来,登上中国IT业的顶峰。自1997年起,联想连续八年占据中国个人电脑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
沿着这条线,联想在2005年收购了IBM的个人电脑业务,2014年从谷歌手中收购摩托罗拉移动业务,2018年收购了卢森堡国际银行。
第三个:“贸工技”路线
“你得明白自个儿是谁。”——柳传志
从2004年开始,批评联想的声音开始多了起来。批评的焦点大部分集中在:联想没有核心技术,不重视科研,过于偏重贸易和投资。相比之下,华为成为中国企业重视研发、自力更生的典范。这就像是一个污点,在联想身上挥之不去,也成为柳传志心头一块落不下的石头。
翻开联想厚重的历史,我们会发现,“贸工技”路线的确定并非偶然。
联想曾经重视过自主研发。“柳倪之争”爆发前,柳传志负责市场和运营,倪光南负责技术和产品,两人分工明确同仇敌忾。联想汉卡和“286微机主板”的研发过程,足以证明柳传志对技术的尊重。1989年新年,柳传志曾亲自率队到机场等候从香港研发归来的倪光南。
但从角色上,或者说从骨子里而言,柳传志更像一个商人,而不是工程师。
联想创办之初,柳传志最大的渴望,就是找到一条道路,把计算所里躺在实验室的技术方案,做成产品卖出去,变成实实在在的利润。事实上,当初他邀请倪光南加盟时,最终打动倪光南的点,就是他说“我保证把你的一切研究成果都变成产品”。“成果躺在奖状上”,正是倪光南当时最大的遗憾。
香港联想成立后,联想切入生产的产业链条,却选择了利润最微薄的主板生产和整机组装环节,处于整个利润链的最底端。这符合柳传志“海外战略三部曲”的宏伟规划。在他眼中,中央处理器和操作系统这些最核心的部件,美国公司已经做得很好,联想没有任何优势。与其慷慨赴死,不如先在市场里抢得一席之地。
田忌赛马的古人智慧给了他启发。所以他决定把所有资源集中到自己最擅长的地方,用自己的“上马”,去拼外国公司的“下马”。凭借AST微机的大卖,联想成了成功的贸易商。所以在某一段时间里,业内认为联想就是一家代理商。
柳传志认为,联想的最大功绩在于“把技术变成钱”,而不在于技术本身,虽然他从未否认联想汉卡在联想历史上立下的汗马功劳。
在贸易和技术之间的路线抉择,深刻地影响并决定了联想的命运。1994年,柳传志从“柳倪之争”中胜出,联想顺理成章地走上了“贸工技”的路线。1995年开始,柳传志在开会时频繁提起“贸工技”,曾经宣扬的“技工贸”被抛弃。
时至今日,从联想身上已经很难看到曾经的影子。联想控股是一个投资平台,旗下有专做投资业务的联想之星、君联资本、弘毅投资、联想创投,主营电脑业务的联想集团,只是联想控股的一块拼图。
从“贸工技”正式被提出开始,联想就走上了“做大”而不是“做强”的道路。
第四个决定:联想改制
“千万不要把自己的力量估计得过高。”——柳传志
1998年,计算所改制,千余人缩减到百人,大部分人并入联想集团。联想员工持股会(640人参与)成立,并在这一年获得了35%的分红权,可以分享企业经营的净利润。
2001年,联想再次改制,联想员工持股会出资2.3亿元购买了35%的联想股份,中科院持有65%股份。此举让联想员工也成为了股东。
2009年,联想又一次进行改制。中科院将29%的联想股权转让给泛海控股,从绝对控股股东降为相对控股第一大股东。联想进一步将身上的国有印记清除。
柳传志通过这三次改制,让联想从一家国有企业,变成了一家市场化运作的民营企业。正是因为这一系列“铤而走险”的改制,才让联想能够至今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在中国商业史上,成立满35年且存活至今的企业不多,从国有企业改制成功并获得市场认可的企业更是屈指可数。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市场化改革浪潮中,能够在体制和市场之间斡旋,功成身退的企业家寥寥无几。
体制改革是一把双刃剑,没有硬功夫往往难独善其身。在摘掉“红帽子”的过程中,很多企业家被扣上了国有资产流失的帽子。一方面要有对创业团队的激励机制,同时又要把握好跟体制的分寸,这是中国企业在特殊时期的体制之困。
柳传志用他杰出的经营才能和符合国情的现实哲学,牢牢把控着这家公司的航向,以至于在刀尖上行走亦能全身而退。他决定对联想进行体制改革的契机,或许比1998年更早,1994年香港联想上市是一个重要节点,大概是在那个时候,柳传志开始娴熟于资本市场的玩法。
毫无疑问,联想早期与政府有着特殊关系,这也是联想早期的隐形优势。但计算所开办了十几家公司,只有联想真正做起来了,仅联想一家公司的收益,就超过了计算所旗下所有公司的总和。显然,和政府的特殊关系并非成功的唯一条件。
柳传志内心清楚,从长远来看,要保证企业的生命力,改制是必经之路。柳传志的长处在于,他知道如何把握分寸。
1995年2月,62岁的计算所所长曾茂朝退休。他曾是柳传志至关重要的支持者,正是在他的支持下,联想才得以成立并发展壮大。柳传志做了一个聪明的举动,他说服中科院,让曾茂朝继续担任联想公司的董事长。某种程度上,这为联想日后改制的风平浪静提供了港湾。
柳传志曾用这样一个比喻,来形容他的为人特质:“有的人不是珍珠,不能像珍珠一样闪闪发光,但他是一条线,能把那些珍珠串起来,做出一条光彩夺目的项链来。我想我就是那条线。”
第五个决定:确定接班人
“办公司就是办人。”——柳传志
柳传志曾两度卸任联想集团职务。2005年,他卸任联想集团董事长,少壮派杨元庆接棒。但是,2009年联想集团首次出现亏损,柳传志出山再次担任联想集团董事长,直到2011年才再次卸任交棒。
但他一直没卸下联想控股董事长的位置。联想控股是联想集团的母公司,它在柳传志的推动下,于2014年赴港股上市。当时柳传志说,联想控股在上市以后两年之内平稳,自己就“画句号”。事实是,柳传志的退休时间比预期的晚了三年。
确定接班人是个严肃的问题。某种程度上,它将直接决定这家大船未来的航向。以柳传志和朱立南为代表的老一代,都将在这次调整中宣布卸任退休,以宁旻为首的年轻管理团队,将从老一辈手中接过大船的钥匙。
柳传志40岁创业,1994年香港联想公司上市时,他已经50岁。他在联想的威望无人能敌,时至今日他一直牢牢把握着这家公司的航向。或许早在20多年前,柳传志就已经开始物色接班人选。
孙宏斌曾是最有希望的接班人选。1989年联想成立企业部,孙宏斌迅速建立13个独资分公司,营业额达到2400万元。他在20多岁的年纪,就已经开始在联想实际掌握全国的销售网络。
虽然毕业于清华大学,孙宏斌却改不掉一口的山西腔。业内传闻,柳传志为了让孙宏斌锻炼口才,曾逼着他每天讲一个故事。但孙宏斌的企业部日渐做大,甚至开始和联想分庭抗礼,最终孙宏斌被“送进”监狱。
选拔年轻人是“公司最艰难的工程”。
跟孙宏斌一样曾有望入选柳传志“接班人计划”的郭为,因为联想内部冲突,接下了从联想分拆出去的神州数码。2001年,联想一分为二,一个是联想集团,由杨元庆执掌,一个是神州数码,归到郭为名下。杨元庆成为联想集团实际上的接班人。
比柳传志小18岁的朱立南,也曾是呼声较高的潜在接班人之一。他在1989年加入联想,1993年离职自行创业,但在1997年重返联想,并一路晋升至原联想集团最高领导机构——执委会成员之一,这是接班人的候选池。
2001年,联想投资成立,朱立南任总裁。在联想向大型资本集团转向的过程中,朱立南充当了排头兵。2009年,有媒体询问朱立南是否为柳传志接班人,柳传志表示有可能猜想是对的,也有可能是不对的。事实是,他在2012年升任联想控股总裁,但董事长依然是柳传志。
宁旻
相比朱立南、杨元庆、郭为等声量较高的联想元老,50岁的宁旻要低调得多。
宁旻的职位不是最老,学历不是最高,甚至入职时间也不是最长的。他的职业起点是柳传志助理、助理总裁兼董事会秘书,并非业务出身。2012年,宁旻被任命为联想控股高级副总裁兼执行委员会成员,进入接班人候选池。
随后宁旻一路晋升。从公开信息来看,虽然宁旻在公众中发声较少,但他却在联想系的所有核心岗位上占据要职,手握实权。他在联想控股的股权比例仅次于柳传志和朱立南。
如今,柳传志终于即将迎来退休,新一代领导班子也将完成代际交接,集团层面的架构调整或将不可避免。无论联想这艘大船未来将驶向何处,带有浓重柳传志色彩的联想时代和联想故事,将从此一去不复返了。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参考资料:
《联想风云》凌志军 2005年
《联想做大,华为做强》陶勇 2016年
《最漫长的改制》财经杂志 明叔亮 于宁 2009年
每日话题
你如何评价柳传志?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