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冰山模型出发,驱动社群活力
作者用冰山模型对社群重新解构,分析探究了社群活力的驱动来源,与大家分享。
前几天一位【社群经营者的社群】的群友说了一段话:「今天参加北京社交新零售大会,发现真是鱼龙混杂啊,真有干货高人,也真有大忽悠骗子,不过还是能感受出来很多人把社群、社交媒体、微商和社交新零售都混一起说的。」
确实,这阵子因写社群观点的内容,接触了一些很「有社群意识」的朋友,我从和他们的交流中意识到,为什么国内绝大部分人,对于社群的概念非常模糊不清?甚至是 混淆的主因 。
简单结论:能有「社群意识」的人,都是亲自接触过「真实社群」的人。
上一篇《从 lululemon 跟广场舞学社群》有提出了生活中的社群案例,而这一篇我想要深入来讲「真实社群的魔力」是怎么启动的?
01 身份认同&价值观
我想先问问你,有没有过「 很愿意为某件事赴汤蹈火的时候」 ?以我自己来说,朋友都说我是个工作狂,常常工作投入起来,大半夜精神还是很好,明明公司七点可以下班,但我都做到十点多才走,然后回家继续投入。笑称「自动996」。
1. 好的公司是个社群
一个好的公司,一定会有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 「精神愿景」:你会和这群人走到哪、期待能创造什么影响。这是你在工作上会感觉到你做事有了意义的点。
- 「硬资产」:能发得出薪资、硬体设备。这能一个公司能稳健经营的条件。
- 「软实力」:好的协作和管理方法。这是让员工们在群体合作上有好的氛围,甚至有一定的默契(仪式感)。
不过我感觉,现在社会上好的公司可能不多,所以大家可能感受不到「工作的意义感」;因为某些老板不会把你当夥伴,只是认做一个人力资本,一个成本数字, 你自然也不会把公司当做自己的共同体 。
如果工作的意义感我们没感受过,那么放大一点来看, 好的国家也是个社群 。
人们会以身为人民而荣,国家有难,必定出手相助,即便只是微薄的力量,也会尽力贡献;遇到外国人,我们会主动传播国家的好,说著国家的历史、吸引人之处,以及愿景。
同理,放进生活一点来看,好的家族也是个社群。
然而,可能大部分的公司,不会让你感受到身分认同、一致的价值观,你只觉得自己不过是员工名册的其中一行,这不是个社群,只不过是个群。
2. 冰山模型(来自青年志)
这个模型原本是「用户调研」主题下的方法模块,通过提问去系统化观察一件事。
不过,我发现这也很适合去了解「社群的原动力」。
当一群人拥有相似的社会变迁下的影响,会形成类似的身分认同和价值观。
《社群不等于私域流量》文章中也有提到:「广场舞大妈们的启动是来自社会变迁下的身分认同和价值观,不是表层的练身体。」
这些人的关系链会更强,更容易信任彼此、相同的目标,也更容易形成社群。
做社群的核心是让人连接人,是和你的受众交朋友,当他们认为你们是朋友,产生信任,是个共同体。
这样一来,这些群体不仅仅会为服务和产品买单(私域流量的目的), 还会进一步主动参与,替你建设,发扬品牌,抵御外来侵略(社群的目的) 。
简单来说,如果你有发现某个品牌的用户(非员工),为这个品牌做的事情比起他们家自己员工还要疯狂、热情或者靠谱,那可能就意味著,这个品牌要好好打件社群了,别忽略掉这些徵兆阿。
另外,我最近从脉脉上看到这张图:
拉个群就是社群,我真的快晕倒。
想再强调一次,拉个微信群,并没有创造社群,而是在已经存在的社群,提供一种沟通方式。(发广告就叫做运营,这我就先不吐嘲了。)
3. 冰山表层:体验型态、关键需求「体验型态」
若举 Keep(运动 App)来说,把某群做「腹肌撕裂者」课程的用户聚集在一起,他们并不会主动多做些什么,他们只是在用户名单上的一群人,彼此关系连结低,不是社群。
「 关键需求 」:把某群新用户注册时填写的目标(例如:减脂马甲线)聚在一起,他们可能会交流一下彼此的问题,但依然会觉得是陌生人,认同感低,没啥必要进一步接触,关系依然远,出现的大多会是索取者,而「主动的带动者」是非常稀少的。
上面也是我们真实验证过的现象。
这群用户不会主动参与,大多是主动询问&被动索取,充其量只是个群,只是个用户组,而不是一个社群。
02 感受真实社群的魔力
我发现,若一个人要有个清晰的社群意识,你必须先参与过、身处过一个真实社群。只不过国内很难有这个环境和生态。所以我一开始才问:「 你有没有过,跟一群人为一件事赴汤蹈火的时候? 」
或许我们嘴上会说,现在工作压著我喘不过气拉,哪有时间社交?但事实上,网路连结了全球,却造成个人的孤立,我们的人性还是对于归属感跟意义感是有需求的。我认为每个有灵魂的人,都值得好好去寻找这个「意义感」。
最简单的出发点,是从你热爱、擅长的事情出发。
你喜欢瑜珈或运动,可以去参加 Lululemon 或 Crossfit;你喜欢房子,可以去参加 Airbnb 房东社群;你喜欢音乐,可以去参加 Live House 的社群;你喜欢读书,去找找读书会参加;你喜欢动画二次元,可以去参加相关聚会…等等。( 如果你喜欢了解人性和社群, 欢迎加入我们 ,分享你曾经亲自感受过的社群经验 )
我是不太相信一个人会没有任何感兴趣的事,只是生活真的让你太喘不过气了。快乐点,人间不值得阿同学。
真正的社群,是会愿意为自己关心的事情而频繁聚集的一群人。
社群并不是一个随便说说的词,「真正的主动参与」和被动并带有功利心的参与是存在着区别的。
03 国内的社交生态不利于社群发展?
那为什么国内对于社群的概念非常模糊不清?而且容易混淆社交媒体(Social Media)跟社群(Community)呢?
我认为是国内的社交产品(微信&QQ)造成的生态困境。
简单来说,当人们习惯这种「群聊」沟通的方式来社交,话题的讨论往往超过不了一天,甚至几个小时后,就会因为零碎的讯息切断而消逝。然而,当讨论无法延续,直接影响了信任的建立。
互联网虽然方便,快速地连结了陌生人,但国内最高频的社交产品(微信)却没有好的「 内容延续 」机制,人们无法藉由产品的特性让信任和身分认同快速建立,最终还是回在最传统的社群型态:「线下交流聚会」。
毕竟,微信的群聊只是提供了沟通方式,并没有助长社群的发展。
(你会发现国内成功的社群,都有「线下」这核心要素;再看看广场舞大妈们,明明天气已经零下冻到不行,还是要出门参加,这是她们的身份认同所推动的忠诚和信仰。)
现在的主流是熟人社交媒体,却缺少「社群的产品机制」,使得社群发展受限 ,不过也因此发展了基于群聊的「私域流量」玩法,追求的是有信任的传播,而不是让用户参与进来,构建自运营和共同体。
下一篇我来想试著来用产品的视角分析下, 社交媒体产品和社群产品的差异,和大家交流下,为什么国内社群确实比较难做?
这也是指,社群(Community)现在算是片蓝海,各大厂其实都有土壤(养了一批忠实用户),但却还没让这些用户自主参与进来,降低公司成本,提升公司的能力。
谁先抢占社群心智了,谁就能建立壁垒,让一群人替你一起建构品牌。
私域流量终究还是把受众当作流量,而非共同体,但「邪教」里的铁杆粉丝自主性,绝对是私域流量做不到的,况且私域流量还要一堆公司的运营同学,人力跟时间成本其实很高。
作者:侯智薫(雷蒙),微信ID:raymondhou0917。北漂90后,正在北京互联网打磨作品。过去在台湾负责外商 SaaS 的增长(内容和社群),也曾担任生产力、简报和社群培训讲师,玩过音频和知识服务;看见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本文由 @侯智薫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