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下沉,拼多多向上 | 十年复盘 EP02
今天这篇是前沿思考论坛系列内容的第二篇,要说的是有关「拼多多」的复盘。
提到拼多多,绕不开的一个词就是「下沉市场」,但是如果把拼多多的成功只归结为它抓住了下沉市场,显然有失偏颇。在我和李翔看来,下沉市场既不是拼多多的起点,也不是拼多多的终点。它的成长真相是什么呢?今天的文章相信会让你有所启发。
电商的场景转换
拼多多的创始人黄峥是个连续创业者,拼多多真正的起点,是黄峥在2015年创立的拼好货。
拼好货也是电商,当时因为淘宝、京东的普及,电商已经很发达了,但有一个品类还没被电商覆盖得很好,就是生鲜。拼好货做的就是水果电商,瞄准的不是下沉市场,而是真正的城市人群。
拼好货直接去产地和果农合作,并且采用拼团模式,所以拼好货上的水果特别便宜,一箱苹果也就十几块钱。
问题来了,黄峥上个创业项目是游戏,为什么要做拼团农产品电商?他当时的思考原点,实际上来自于微信崛起带来的巨大新机遇。
2015 年,微信月活用户已经达到 7 亿。黄峥看到,7 亿用户是一个全新的巨大流量池。
当年,阿里和京东发展得那么好,有人说要做新电商平台,大家肯定会说他疯了。其实,黄峥那时并没想到要去做一个平台,他做拼好货的想法特别简单:生鲜这一个品类没被覆盖,微信又有一个巨大流量池,这里边可能会有一个不同的、更高效率的玩法,他想试试。试了一下,还真试出了不同的玩法。
拼好货团队接受采访,说过一句话,「用户拼着拼着就熟了。」什么意思呢?一些用户可能都喜欢吃榴莲,经常在拼好货上拼团买,拼来拼去就认识了。这意味着,黄峥在做拼好货的时候发现,在微信的社交场景下,电商的玩法在出现变化。而他们无意中,踩到了电商场景变化的关键节点。这个场景变化到底是什么?
回忆一下,去阿里或者京东买东西,是什么步骤?点开 App,搜索框输入想买的,在结果里选择合适物品。简单说,它就是一个商品的搜索引擎。
中国互联网的「远古时代」,也就是2008 年之前,人们买东西是去百度,直接搜索出淘宝或者卓越的商品,然后去电商网站下单。重大的变化,发生在 2008 年 9 月,淘宝正式屏蔽来自百度的搜索链接。
你可能好奇,百度能给淘宝导流,为什么断掉连接呢?首先,很多导流不是免费的,其次,如果用户习惯在搜索引擎找商品,去电商下单,那电商平台只是货架和流通的后端。
和用户的需求隔着搜索引擎很危险,百度做电商怎么办?百度不做电商,你在后端也没有出头之日。潜在风险让淘宝觉悟了——不要沦为货架,要和用户直接连接,要拥有自己的流量。
所以,淘宝当机立断,断掉了和百度的连接。这个选择是正确的,它让淘宝成为世界最大商品搜索引擎,成为今天「万能的淘宝」。
我们去淘宝搜东西,成了淘宝的流量,淘宝不需要再付出更高成本从外部获得流量。从结构上,避免了被搜索引擎「截胡」的风险。
所有的这些,都是上个时代的电商场景,叫「搜索场景下的电商」。特点是,用户都是带明确目标,到平台检索商品,比价选择。
但是,黄峥通过拼好货这种拼团模式,在微信这个通信平台,运用社交属性尝试电商的时候,他发现存在一个社交电商的场景,而这个场景和搜索场景的电商不一样。
今天我们在社交场景下买东西的是什么流程呢?家人朋友,在微信对话给你个链接,也许拼团差人,也许分享优惠之前你没想过要这个商品,社交关系帮你确定了购买需求。
可以看出,购物和社交正在出现关联。社交场景下,购买不再是一个确定需求下的搜索的过程,而成为一个在分享和推荐过程中被激发的行为。
很显然,这和搜索场景电商的购买和转化机制是完全不同的。这是环境的变化,就像李翔老师在分析小米的时候说过,环境变化就是会带来新的机会。
这个机会里,除了场景变化带来的新玩法更有效率。当时还有更大的红利,就是微信这个新的社交场景,传统电商巨头并未染指。
微信崛起后,阿里也担心变成货架,沿用当时对搜索引擎的做法,主动断开了和微信的连接。大家知道,在微信里分享淘宝连接,太麻烦了。
京东虽然 2014 年就入驻微信平台,但只是另一个移动版页面,本质还是搜索场景的思维,利用微信的流量,没有新的玩法。这时,我们看到,电子商务这个星球,正在出现一个新大陆:它源于微信这个全新流量池,因为社交关系的卷入,电商购买机制也有所不同,甚至,这种机制还有可能带来更高的效率。更关键的是,它和已有的电商巨头之间,还隔个「大西洋」。
黄峥的拼好货,就是想去印度赚点钱的船,无意中发现了一个美洲新大陆,这个新大陆,就是社交场景下的电商。
供需新平衡
拼好货做了几个月之后,黄峥又做了一个不一样的电商叫拼多多。
拼好货,做的是水果电商,B2C 模式,瞄准城市人群。拼多多,不一样的风格,卖的不仅是水果,还有更多生活用品,用户就不止城市人群了,但是核心都是一样的,就是超级便宜。
一年下来,拼好货用户做到 6000 万,拼多多更好,一年获得了 1 个亿的用户。2016 年 9 月,黄峥将两者合并了,说是合并,其实是关掉拼好货,全力投入到拼多多,这是一个重要转折,黄峥为什么这么做?
当年7 亿微信用户,电商用户 3 亿, 这里面没对上的 4 亿用户在哪儿?就是来自三四五线的,我们所说的「下沉市场」的用户。显然,黄峥思考电商的起点不是下沉市场,但是,下沉市场让他看到了更大机遇。
当时这 4 亿用户已用上微信,这说明他们已接入移动互联网,微信红包也培养了支付习惯;电商发展,让物流体系逐渐健全,本质上,这些用户,已经处于一种「电商 Ready 」的状态。
这样一个庞大的电商 Ready 人群,其实还没人染指,所以,关掉拼好货,聚焦拼多多,体现地是黄峥的洞察——在电商新大陆上,蕴含的不止是细分品类的机会,更是建立电商新平台的大机遇。
但是,要激活这个巨大的市场,并没那么容易,这些新用户已有微信,也「电商 Ready 」状态了,但当时并没有匹配给这些用户足够低价的商品,毕竟这些新用户,虽用上了微信,但消费能力和城市用户还有差距,这个差距就是巨大阻碍。
其实,对于这样一个市场,巨头也不是没思考过。阿里在2014 年推出千村万县项目,3 年投入了 100 亿来补贴推动农村电商,但是效果并不明显。
3 年 100 亿其实不算多,现在一个双 11,拼多多就补贴 100 亿。所以在当时,这样的投入确实不足以打开这个市场。与此同时,巨头没有坚持做这个事情也是有原因的,因为他们都在忙着消费升级上。
2012 年阿里成立天猫是受到京东启发,它的 B2C 战略很符合城市人群消费升级的趋势,阿里的重心也从淘宝的 C2C,开始全力推进 B2C。
接下来几年双方一直是激烈竞争的状态,虽然京东不能颠覆阿里,但是吸引了阿里大部分的注意力,当时两家巨头的重心是争夺大品牌入驻,壮大 B2C 业务。做消费和体验升级的时候,「上山下乡」,也只能是试试看。
巨头的所有动作,都会带来连锁反应。之前淘宝 C2C 平台上所谓的「山寨」「白牌」「9 块 9 包邮」被平台忽视,甚至抛弃了,因为当时的焦点是「升级」。
平台可以迅速调整商业策略,但这么大的一群商业力量、一个庞大的制造业生态,是不可能在一瞬间消失的。
一边是已经「电商 Ready」 的、庞大的三四五线城市的用户,另一边,出现了不被主流电商平台所接纳、足够便宜的商品。那个时间点,黄峥不仅看到电商进入社交场景的机会,同时发现 这样一个有待挖掘的市场出现供需新平衡的可能。这是黄峥关掉拼好货,聚焦拼多多的重要原因。
今天拼多多的成绩证明了黄峥当时对机会的判断和选择是正确的,到 2018 年拼多多上市,从它的招股书上我们看到一个重要的信息:亏了 13.5 亿 但赢得了 3.5 亿用户,每个用户亏了不到 4 块钱。对比一下,2018 年,你要让一个用户装一个淘宝或者京东,成本至少 200 元。
4 块钱是什么概念?1 块钱的纸巾、2 块钱的水果、3 块钱的衣服,正是这些 9 块 9 包邮资源,让拼多多赢得了 3.5 亿的用户。
如果说拼好货的出现,是黄峥看到了社交场景下电商的新机会,那么聚焦拼多多,并选择下沉做突破口,真的是他锐利的「第一刀」。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创业公司洞察机会和选择路径的好案例。去年极客公园创新大会,我和黄峥有过一次非常深入的交流,当时,他当时跟我表达过一个看法,让我印象很深。
他的表达概括起来就是,拼多多只是一个带有些许偶然的必然。创业这么艰难的事情,能简单归结为一个必然?听起来太牛了。但我知道他不是一个喜欢说大话的人。
我和李翔在复盘时也思考,这个必然是什么?后来发现,黄峥说的必然,不是拼多多必然会成功,而是那个时间节点,存在几个必然机遇。
微信这个新的流量池崛起的时候,怎么会不存在机遇?拼好货就是从这思考而得来的。当你发现一个新的场景,里面很有可能存在新的流量转化机制,其中的消费方式和决策方式不一样,就有了新的玩法,比之前还有效率。
供给与需求建立新的连接,这种连接之前没有被建立过,那它当然会存在建立一个新平台的机会。
回过头想,如果我们说拼多多只是凭借下沉市场,赢得胜利就只看到一个表象,但其实,我们没能对它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解读。所以,这个时候我再说,下沉市场只是他锐利的「第一刀」,下沉市场既不是拼多多的起点 也不是拼多多的终点,大家至少能同意一半了吧?
刚才我还提到,下沉市场也不会是拼多多的终点。
这句话,又怎么理解呢?
提升供给和消费确定性
你可以思考一个问题:对价格敏感的,就只有下沉市场的用户?
其实不管城市还是乡村,都对价格敏感。拼多多,一个手机要比别处便宜 1000 多,我挺敏感。纸巾便宜一两块,我可能不会给朋友转优惠券。
不同市场用户,对便宜的定义不同。下沉市场可能便宜两块,就会让人想去拼团,城市市场需要便宜 200,才能让用户快乐地去分享。
拼多多已上市了,它一定不满足于把下沉市场吃完,它着眼的一定是要成为社交场景下新形态电商平台的机会,而要不断突破边界去成长,获得更多用户。它核心的引擎是什么?归根结底,肯定还是那个更便宜。
有人会说,在拼多多上买手机,就是为补贴嘛,问题是,你能用补贴拿下全国用户吗?另一点,下沉市场用户的消费就不升级吗?之前用 9 块 9 包邮资源,匹配了下沉市场用户的需求,但是他们也要升级啊,当他们升级,9 块 9 包邮资源不再匹配时,拼多多要如何满足他们,同时又保持自己更便宜呢?
这就是对黄峥团队最大的挑战。拼多多还真的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思考。几个月前,公园采访了一家安徽的玻璃生产商,他们做玻璃杯产品,公司挺大,已经上市了。作为玻璃制品头部企业,他们诉求和所有制造业诉求一样,就是更多订单量。
拼多多找到这家公司要求合作时,他们比较怀疑,但还是和拼多多试验了一款「1 元秒杀」的玻璃杯,上线拼多多之后,效果非常好,1 个月卖了超过 15 万只。
这件事让他们对拼多多的能力有了更大信任,接下来,双方又合作了两款厨具。这次合作上,拼多多给了重要的建议和引导,拼多多说,从用户数据来看,用户对「又大、又厚、耐高温」敏感,当然还要「便宜」,满足这些要求,有机会成为爆品。这次一试,又爆了,两款产品的总销量超过 30 万。
其实这家公司在其他电商平台也是有销售的,但是这次尝试,让它在拼多多上的销量,占了它电商销量的三分之一。这个故事,我们能闻出什么味道?拼多多不是一个简单的渠道,它可以反向对生产端,提出基于用户需求的引导。
这些引导,又是来自用户数据的积累和判断,利用这些数据进行生产,要比之前厂商找渠道商拍脑袋去生产,更容易产生爆品。爆品非常令人兴奋,为什么?更少的库存,更少的产品,创造更大的价值,谁不想要?如果能做到这点,只要卖得火,周转快,便宜又何妨?
当然,玻璃碗只是一个案例。2018 年底,拼多多启动了一个叫「新品牌」的计划,就是想要帮助更多像玻璃碗公司一样的制造方,去用 C 端的数据,来指引制造方生产更匹配需求的爆品,让他们能卖得更便宜,却能更赚钱。
现在来看,里面很多还是玻璃碗、纸巾这样的日常用品,拼多多希望,可以把案例复制到更多领域,连接更多商家。
这里面也有问题,你要说数据,其实电商平台都有,他们应该也尝试过,可能发现这些数据还是有限的。要想形成更大、更持续的效应,需要在数据上有更大突破。如何能在数据上做得更好,对拼多多来说是个巨大挑战。
拼多多 CTO 陈磊在年初的创新大会上,提出一个新的思路,叫「分布式智能」。这个词听起来很玄虚,简单说,就是你可以想象,拼多多给每个人分配了一个购物机器人。这个机器人,它观察你,记录你的购买习惯和兴趣。这样能让平台找到匹配你的商品,这就是为什么打开拼多多,推给你优惠券都是你想要的。这个不新鲜,电商平台都是这么干的。
大家注意,拼多多是社交场景电商,所以它在数据上,加了一层社交关系的思考。
你的购物机器人,会和你家人、朋友的购物机器人互相沟通,因为你们分享过优惠,拼过团,有了社交联系,拼多多不知道你们的好友关系,但通过行为判断你们的关联。沟通的结果是,你虽然没下单,但你朋友下单了,因为你们有社交关系,也会触发你的购买行为,而购物数据,就随着机器人沟通,越来越丰富。
社交网络的裂变,是拼多多这种社交场景电商的优势,类似的购买行为和数据收集,很难在传统电商系统中发生。通过社交关系获得更多数据,更好指导生产商制造爆品,肯定是拼多多的重要发展方向。
今天他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市场,而是提升供给和消费之间的确定性,这种确定性,是带来长期更便宜的关键。
黄峥其实是一个很爱思考的人,他写过公众号,在里面可以看到他思考的原点。在一篇叫《市场多一点,还是计划多一点》的文章里,他就写了对于确定性的思考。
他写道,如果我们能保证每个人的确定性需求,知道人们真的想要什么,并且确实会下单,那么反过来它就可以降低组织生产的不确定性。
不需要去试验很多产品,直接生产想要的,本质上就能实现资源和资本的更有效配置,说白了,就是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结果就是更便宜嘛!这是黄峥在 2017 年 9 月写的。
可以看出,黄峥现在思考的,肯定不止下沉市场。我和李翔在复盘的时候,感受到过去 15 年,电商提高流通效率,带来更好的体验。电商未来的机会,黄峥看来,可能是提升供给侧效率方向。
如果能通过数据指导生产更有效率的制造和生产,就能带来更新的价值的释放,这种价值的释放,才能支撑建立一个新形态的电商平台。
忘记下沉 科技向上
讲完拼多多的发展历程,大家应该就可以理解我和李翔那个总结——下沉,既不是拼多多诞生的起点,也不是拼多多思考的终点,下沉市场,只是黄峥锐利的第一刀。
这件事给我们重要启发:当提到下沉的时候,我们会不由自主想到「细分」「简化」甚至是「降维」,但是,拼多多的案例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视角:电商通过搜索场景到社交场景的转换的时候,蕴含了更高效率的玩法,它让电商价值不止于流通侧,甚至有对供给侧提升效率的新可能。
某种程度上,这不是电商的下沉,更像是是电商模式的升级,这是一个很符合规律的事情。
因为科技永远是向上的,我们不应该追逐「下沉」的概念,用科技去寻找升级的机会。这也是拼多多这个案例,让我们在思考市场选择的时候,带给我们的重要启发。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