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样本学习,路在何方?
议题1
小样本 vs 大样本,多“小”才算小,多“大”才算大?什么样的情况下,需要专门设计“小样本”学习算法?小样本学习在智能体学习过程中如何和不同大小样本的数据融合?如何在数据积累中过渡到大样本学习?
付彦伟: 这个问题很基础也很有意思,我们其实做小样本,一般都考虑每个类只有一个三个五个、或者十来个样本,这种one-shot 、three- shot、five-shot情况。此外在深度学习之前,从partical learning这个角度来看其实有些问题可以借鉴,在统计学,小样本学习不叫one- shot learning,而叫做smoothing probability,也就是小样本可能还和特征维度有关系。假设你的特征维度是D的话,当样本量小于logD,就算一个比较小的样本。当然现在有深度学习了,我们可能并不会从这个角度去看。
至于什么样的情况需要专门设计小 样本学习算法,其实这是一个很实际或者很工业的问题,比如在医疗图像处理中解决很罕见的病变,样本量确实不够,我们想去学一个分类器就只能根据这个数据去设计小样本学习算法。
小样本学习在智能体学习过程如何和不同大小样本的数据融合,这其实有很多角度。比如李飞飞老师在 ICCV2003年的一篇文章,通过贝叶斯这条思路去融合;我们也可以和专家系统,或者通过一些专家知识融合,甚至可以和不同的领域,比如vocabulary inference learning领域,通过NLP去学习一些语义字典帮助小样本学习;如何在数据积累中过渡到大样本学习,这有一个很典型的增量学习问题。
何旭明: 从视觉概念的认知角度来看,小样本的“大小”也体现在它与其他类别之间区分度的大小。即使有些类别样本数量比较小,如果它和其他类别相似度较高,可以用很多先验知识来帮助学习这些小样本,因此也可以不算“小样本”。如果碰到一个和其他类区别很大的类别,可能通常的学习就会变得非常困难,需要当作小样本看待。
如果利用一些先验知识能够帮助学习小样本类别,我觉得这种情况是可以设计相关算法的。但如果很难得到先验知识,那无论什么设计也学不到有用信息。
针对如何从不同大小样本中的数据融合问题,我认为可以从大样本入手开始学习,然后扩展到小样本。即使类别不同,如果有相关性的话,依然可以去借鉴大样本统计上的一些规律来帮助小样本学习。
最后,借鉴人类的学习过程来说,一开始可能是小样本,然后不断在数据积累和反馈机制下,可以获得更新的数据。这样可以把视觉概念的表征不断地细化,最后能够自然而然地就能过渡到大样本。
马占宇: 关于如何与不同规模大小样本的数据融合,我觉得还有一个不平衡的学习问题。即首先分清哪些类别样本是小的,哪些类别是大的。这种情况下,不是简简单单真地把小样本变大,或者是说把大样本增强,理想的状况是能够在数据分布不平衡的情况下,去做一个比较好的分类器。
议题2
引入知识来弥补小样本的数据不足是一个较为公认的趋势,到底什么算是“知识”,有哪些形式?目前真正管用/好用的“知识”是什么,来自哪里?
王瑞平: 现在模型能够取得成功,基本上都是依赖数据驱动。在数据不足的情况下,尤其在零样本学习(极端情况)里面,一定要利用语义的知识去辅助。到底什么算是“知识”,现在零样本里面可能会用一些属性的标注,包括一些类别在语义层面的相似性关系,都算比较底层的知识。从人类的认知角度来看,相关的知识库和应用也可称之为“知识”,这可能是一种更自然的方式。
那么目前真正管用或者是好用的“知识”有哪些?在零样本和小样本学习里面,大部分还是属性、词向量这种人类手工标注的语义描述,其实这种知识可扩展性比较差。我们不可能对所有类别标注它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将来更有实践意义的,应该是从大量原始文本数据中进行类别相关的语义挖掘和提纯,然后结合手工标注的属性。这方面目前很大程度上仍受限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发展,所以真正地用知识去弥补数据不足应该是可努力的方向。
何旭明: 在一些特定专业领域里面标注是很困难的,比如医学图像分析。但是很多医学学科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充分利用这些专业的知识体系,可以帮助弥补数据匮乏的弱点。
付彦伟: 从贝叶斯的角度,我们可以把知识当做一个先验信息,把小样本或者这些知识建模成一个分布,来帮助小样本学习。甚至可能从图形学模型的角度去思考,比如把一些领域的知识建模成一个ontology或者是一个图形学模型。目前这方面还没有探索得特别清楚,掌握知识其实是一个很基础的问题。
议题3
在小样本学习的实际场景中,数据量缺乏会带来domain gap(域漂移)问题,怎么看待域漂移给小样本学习带来的挑战?
马占宇: 我觉得域漂移和知识迁移都属于跨域问题,从不同域之间这个层面上来定义比较好。所以说域漂移给小样本学习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一些好处和机会,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跨模态、多模态,可以把不同域之间的知识融合起来,最终进行小样本学习。
议题4
什么样的小样本训练数据集能够产生较好的模型?
付彦伟: 源数据和目标数据比较相近或者相似的时候,源数据上训练的模型用于目标数据的小样本学习,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如果差得比较大的话,其实还是有很大影响的,这个其实直接就和域漂移有很大关系。我们在做一些缺陷检测时也会遇到很多类似的问题。
何旭明: 在实用场景里面可以依据情况来考虑样本选择,依据问题赋予的灵活性分两种情况:第一类问题,如果类别是可以选的,那就选择和源数据比较近的样本;第二类,如果类别是预规定好的,可以在每个类别通过数据选择产生一些比较好的数据帮助训练。
议题5
one-shot learning要解决的是仅有少量训练数据时模型的过拟合问题么?那传统解决过拟合的方法(如特征选取,正则化,提高训练样本多样性等)如何体现在现有的one- shot方法中呢?
付彦伟: 之前基本就是以上的传统策略。但是有了深度学习之后,我们如果不用迁移学习,每个类5个训练样本来训练一个学习器,可能就要考虑特征选择、正则化这些问题。用深度学习的话,这个问题应该还是存在的,可能只是形式变了,我们采用batch normalization 或者instance normalization来进行正则化,特征选取可能也能对应得上。因为我们在深度学习中会隐含去做这些事情,比如说注意力机制本身也是一种特征选取。
何旭明: 注意力机制实际上其实是在动态地特征选取。正则化的作用,除了BN,其实你的网络模型设计就体现了对模型的约束;还有模型训练的损失函数设计也体现了这点,比如添加额外的约束项。提高训练样本的多样性的话,现在很多的趋势,就是做feature augmentation(特征增广)。
议题6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如今依赖海量数据,样本量过小容易过拟合,模型表达能力不足。但某些实际场景下样本很难收集,应该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如何防止过拟合?
王瑞平: 这应该就是小样本学习的背景,小样本和数据不平衡问题其实是共生的,实际生活当中这两个问题是普遍存在的。从企业界的项目经验来看,通过数据增广、相似类别之间的知识迁移、数据合成和domain adaptation(域自适应学习)。针对样本类别之间的不平衡问题,可以做数据的合成或者分类器的合成。
马占宇: 样本量过小导致的过拟合不仅是小样本学习中面临的问题。传统机器学习里也同样面临这个问题,需要结合不同场景具体分析。
议题7
在小样本学习中如何考虑任务之间的相关程度?如何在新领域的任务中应用小样本学习方法?
何旭明: 现在的很多假设任务是独立同分布的,也就是从一个分布中采样出独立的任务。在这个假设下,很难去探索任务之间的相关度。在实际应用中,这个假设是比较强的,很多时候任务之间的确是有相关度的。那么或许最后会变成一个类似于多任务学习的问题设定。
议题8
零样本学习中,辅助信息(属性,词向量,文本描述等)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付彦伟: 无论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还是其他领域,都可能会存在零样本学习的问题。属性和词向量也有很多缺点,比如多义性,你说apple是apple公司还水果apple,这本身就有歧义性。
何旭明: 如果利用这些辅助信息其中的内在关联建立起信息之间的联系,就可能是一种有结构的知识图谱。换个角度,因为这些属性词向量,就是知识表达的一个具体体现,而背后的应该是整个的一个知识体系。
议题9
可解释性学习能否促进零样本学习的发展?
马占宇: 我先打一个比方,可能不太恰当。在信号处理领域里,我们接受到的是信号,然后从中获取信息,最后又把信息提炼成知识,这个是不同层次,不同内涵的事情。当然对于我们做视觉任务来说,也许就是图像中寻找一些显著区域,然后在该区域搜集某些特征、目标。因此,从这个角度讲,可解释性学习对零样本的发展是有帮助的,但是目前如何促进以及结合知识,我觉得还是一个比较有挑战或者开放的问题。
王瑞平: 模型的可解释性肯定能促进零样本学习的发展,零样本学习之所以能做,就是因为能够去建立类别之间的关联,把所谓的已知类的语义信息迁移到未知类别上面。
类别通过什么关联的呢?其实类别背后的根本是一些概念的组合,比如有没有四条腿、皮毛、何种颜色等概念。那么如果能够从已有分类模型中学习出来样本和类别间的因果关系,并知道类别之间的差异何在,以及模型与概念的对应关系,试图去解决零样本和小样本之间的问题,就能追溯到可迁移的根本所在。
付彦伟: 深度学习的可解释性可能更侧重于特征的描述,零样本学习最开始的一些工作,其实一直都是以可解释性这个思路去做,就是把X映射到一个Y,Y是H的空间,后来我们又通过这种语义的可解释性来做零样本学习。如果单纯地只是深度学习特征的可解释性,就相当于怎么去更好地提取X,由X去构造零样本学习.。
小结
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使用深度学习这一工具解决实际问题时,难免会遇到样本不足的情况。而受人类快速学习能力的启发,研究人员希望机器学习模型能够在习得一定类别数据后,只需少量样本就可以学习新的类别,这就是小样本学习(Few- shot Learning)要解决的问题。
“样本量与特征维度的大小关系“、”样本与其他类别的区分度”等因素,可能和大小样本的界定有紧密关联。小样本学习可以同专家系统、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融合,并借助大样本上的数据积累和一些反馈机制自然过渡到大样本学习。虽然小样本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个特长,但即便是人类,其本质上的学习也是基于大样本的,它包括漫长的进化过程和多模态共生信息的影响,人类的“举一反三”依旧是基于大数据和知识的转化问题。因此,通过引入知识来弥补小样本的数据不足是一个较为公认的趋势。人类手工标注或者提取自大数据的语义描述、特定领域的知识体系都是可利用的“知识”。在实际应用中,小样本和数据不平衡往往是共生的,通过数据增广、相似类别之间的知识迁移、数据合成、结构化的知识图谱、域自适应学习、借助模型的可解性等策略可提升小样本学习性能。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