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媒体是如何一步步成为Google News的“滑铁卢”的?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文丨脑极体
在谷歌新闻(Google News)的首页获得一个曝光之后,文章的流量便会突飞猛进式的增长。这种聚合平台与媒体的合作模式我们都不陌生,这一化学反应也被称之为"谷歌新闻碰撞"(Google News bump)。
但就在前不久,提供付费服务的Google News宣布彻底关闭数字杂志服务,为用户办理全额退款。这意味着,今后用户无法通过谷歌新闻购买新的杂志或续订杂志,而相关出版商也将失去这一流量阵地。
一直以来,从2012年谷歌推出了数字杂志应用Play Magazines,到2018年升级版的、采用AI技术的新闻聚合服务 Google News登陆了IOS客户端,Google News都以"媒体救世主"自居,也确实为传统媒体吸引了大量数字用户。
但一年多以前,杂志板块就开始Play Store的web界面上消失。随后就是我们看到的,永久停服。
是人们已经不喜欢阅读杂志,以至于连巨无霸谷歌都带不动了吗?真实情况恐怕比想象要复杂得多。
杂志复兴:从实体到数字,但永不消失
很长一段时间内,业界喜欢"卖惨",尤其是成本高、周期长的杂志期刊,近年来因入不敷出而传出倒闭消息的不在少数。
2014年,《风尚周报》、《程序员》等杂志相继停刊,曾被誉为"当下最具互联网思维的杂志"《壹读》也难逃厄运。2017年,一直被看好的时尚杂志《悦己SELF》停刊,成为传统杂志媒体重创的丧钟。
杂志就此消亡了吗?
事实证明,这一内容消费需求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前不久在分析公司Twipe一项"重塑数字新闻业"的研究报告中,发现有一半读者喜欢阅读电子杂志式的数字新闻,其中德国最为突出,喜欢"电子杂志"式的读者占到了受访者的65.4%,其中甚至有不小的年轻人群体。
在去年2019春季的新品发布会上,苹果也推出了更新版的Apple News+,整合300多本主流杂志订阅,比如《纽约客》、《国家地理》、《vogue》等。
显然,"电子杂志"并非毫无希望。
那么,"电子杂志"的产业价值,或者说与信息流产品的差距,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电子杂志"式阅读时间效率更高,更符合工作党对"打包重要事件"的内容需求。事实证明,"电子杂志"的读者花在阅读上的时间要比信息流读者更长,可以达到10-30分钟。
同时,高质量的优质内容也更容易激发受众的付费意愿。相比于很容易找到免费替代链接的信息流碎片消息,经过编辑精选的"电子杂志"的付费转化率和媒体忠诚度都更高。
而在广告价值上,杂志作为兴趣驱动、精品化内容的垂直媒介,更容易帮助广告主找到细分目标受众,从而实现更好的品牌营销效果。
既然如此,谷歌为什么还要选择将这一业务板块彻底关张呢?
数年羁绊:谷歌与杂志的恩怨情仇
我们知道,Google News作为新闻聚合平台的先驱,与传统媒体之间的矛盾从来就没有消停过。而杂志期刊这样的高价值媒介,与平台的关系则更为微妙和紧张。
其中的种种恩怨,主要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对核心营收"广告金主"的竞争。
原因也很简单,当杂志媒体与整合平台展开合作,在带来大规模流量的同时,也等于分流了自身的商业价值。商家们很快发现,既然杂志和谷歌共享的是同一群读者,而在谷歌上投数字广告显然要更加可监控,也便宜的多。
结果就是,谷歌从杂志媒体受众接管走了广告主的青睐。
早在2008年,Google News就为Google带来了约1亿美元的收入,并且一直处于稳定上升的状态。与之相比,杂志媒体的整体境况就要凄凉多了。
第二类:是对媒体的付费需求之漠视。
既然聚合平台接管了大多数广告投放,给传统媒体以生存上的致命一击,那么从商业模式上进行一定的创新改革,争取双赢无疑才是最好的结局。
这点也是许多聚合平台都在尝试的。比如Apple News更多地承载的是媒体的宣传作用,据《纽约》杂志称,苹果没有影响其自身的会员订阅业务,带来的都是增量流量。《华尔街日报》甚至雇佣50名记者,组成了一个专门为Apple News提供新闻的团队。
Facebook则向部分创作者付费,曾有行内人指出Facebook为短视频节目支付的费用介于1万美元到3.5万美元,为长视频节目支付最高25万美元费用。
其他诸如微软新闻、Twitter和Snapchat等,也都在尝试提供支付服务。只有谷歌,没有做出改变。
早在2014年,西班牙就要求谷歌向出版商支付版权税。随后,谷歌选择了关闭Google News的西班牙版。2018年,欧盟也对谷歌开除了"链接税"的罚单。
而面对呼声,谷歌发言人麦吉*谢尔斯(Maggie Shiels)则表示:"关于(付费分成),谷歌尚未得出任何结论,并且需要与出版商沟通。"
第三类:是技术优势向商业利益的偏向。
科技公司的技术优势,一度被视为帮助传统媒体实现数字化转型的神兵利器。但这一武器,在谷歌的自身商业利益面前也开始失去"中立",变得令杂志媒体十分难受。
此类例子有许多。
比如谷歌曾经推出过加速移动页面(Accelerated Mobile Pages, AMP),标准化了媒体的页面设计、文章再循环和单元广告类型,这样可以让媒体获得更多的搜索流量。但优化了谷歌平台用户体验的同时,却给媒体带来了不小的隐患。
一方面,内容加载速度太快,广告来不及加载,直接影响了媒体收益。同时,标准化的呈现形式也让媒体长期打造的品牌形象、设计调性等开始消失。
与此同时,谷歌"挟技术以令媒体"的效果,在实际过程中并没有体现出适当的平衡。
举个例子,数字化传播让原创文章变得更加难以界定,一则耗费心血的报道很快就可以变得全网分发。对此,Facebook的选择是招聘人工编辑,在算法无法准确执行"原创溯源"任务时,让具有新闻判断力的人来捍卫原创者的利益。
而谷歌则坚持技术优先,认为"即便是同一个新闻事件,在不同的时间点,对于不同的编辑室和媒体来讲,也意味着不同的内容",并选择了优化算法,来不断加深对新闻故事生命周期的理解。显然,以NLP技术的进展,指望谷歌准确识别原创,恐怕是道阻且长了。
谷歌对技术武器的滥用,还体现在语音入口上。
伴随着主动推送信息流的泛滥,读者们开始倾向于逃离"提醒小红点",语音助手就变成了咨询的新入口。
在去年谷歌发布的语音新闻项目中,就与美国财经媒体 CNBC、《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等合作,让智能音箱的用户可以直接说出需求来获得内容。
这一操作,也被看做是用别人的内容为自己变现。原因也很简单,因为相比网页,语音根本无法为媒体带来流量,并且进一步弱化了媒体自身的品牌形象,媒体除了做"内容的搬运工",几乎丧失了所有商业价值的可能性。而谷歌平台还会刻意将用户引导到谷歌自己的应用程序,而非媒体自己的数字化服务平台。
实际上,去年3月26日,BBC就宣布将下属的播客节目从Google Podcasts的系统中移除,取消Google Assistant、Google Home智能音箱的内容访问权限。并要求谷歌把BBC从这种特殊排名系统(谷歌产品优先于媒体平台)中移除,但被谷歌拒绝了。
谷歌与传统媒体的拉锯战,以"杂志服务关停"作为了阶段性的成果。我们很难说,双方输赢几何。但可以肯定的是,彼此也都需要重新起航,各自向前。
凤凰涅槃:电子杂志的智能起航
离开Google News之后,杂志期刊们向何处去,日子还能好过吗?我对此抱有肯定的预期。
一方面,经过数年的数字化探索,不少杂志都开始转为在数字平台制作内容,包括自建网站、推出电子期刊等等。
同时,大量杂志也探索出了成功的付费墙模式。《连线》2018年推出付费墙服务,一年内订阅量增长了272%,达到10万人次订阅。《纽约客》杂志在实行付费机制之后,订阅量也提升了130%。在中国,《GQ》《财新》等杂志也成功实践了付费阅读。
事实证明,高品质内容产品,即使是在眼花缭乱的数字内容市场,依然有着历久弥新的阅读价值。
与此同时,传统媒体的技术意识也开始增强,主动与新技术进行连接。
视频、虚拟现实等内容交互形式,都开始被引入到传播过程中。比如Get Wired就正在尝试将AR/VR技术引入数字平台,为读者提供新的叙事方式。
而融媒体的出现,也让杂志生产者得以重塑与广告主的关系。
借助杂志这一媒介独特的垂直细分属性,集合产品化的内容生产方式,对于品牌客户来讲能够起到泛受众资讯平台所不能达到的品效宣传。
比如,《纽约时报》的T Brand Studio就开始为通用、飞利浦、奔驰、Netflix等金主提供具有《纽约时报》气质的原生创意广告。时尚杂志《self》也开始与合作伙伴共同发行授权周边,比如与电商Target网站合作的限量版健身产品,实现了品牌调性与商业营收的双重效益。
从这个角度来看,有理由相信,离开了Google News的杂志媒体,会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而谷歌新闻自身,又将在"失道寡助"的景况下支撑多久呢?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