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十年,大型政企如何打好全面上云攻坚战?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华为云WeLink提供的会议系统非常棒,操作简单,组织会议的难度大大降低,一天下来开十几个会是常态,尤其是可以随时随地用多种终端接入会议,还能共享屏幕。"华为研究院宁宇在个人专栏中评价华为云WeLink的产品体验。
他口中的华为云WeLink是华为19万人一直以来都在用的协作服务和平台,2019年底刚刚宣布对外推出,定位是更懂企业的智能工作平台。除了会议功能,利用华为云WeLink,企业与用户不仅可以管理考勤、收发邮件、预定差旅、报销费用、共享知识等,还可以将所有的企业应用整合到1个APP上,这对提升企业团队的工作效率有很大帮助。
但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也不止有"协同办公",特别是对于大型政企来说,底层技术架构的平滑上云,是一个更加硬核的需求,尤其是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云。
混合云 "混而不合",如何构建"一朵云"?
对于大型政企来说,需要满足监管要求、适配政企组织架构和管理诉求,满足企业业务运营要求的云平台和服务。这不仅需要统筹规划、统一规范、又要灵活好用、同时还能兼有弹性资源、获取创新技术、生态引入、能力开放等优势。Gartner数据显示,预计2020年,企业对混合基础设施的采用率会达到90%。
但是目前,企业的混合云并不是真正的混合云解决方案,存在"混而不合"的问题。也就是说,很多企业只是将私有云与公有云进行简单相加,并没有将两者进行耦合,并形成适配政企需求的解决方案。比如一家企业采用Cloud1部署了营销风控业务,采用Cloud2部署了ERP,在Cloud3部署了企业邮箱,在本地还有朵私有云Cloud4部署数据库等核心业务。因此IT部门的运维人员,需要分别从4个Cloud的不同入口对这个四朵云进行维护。
企业业务相对较小的时候,问题并不明显,很多大型政企业务量较大,就不止是4朵云这么简单,原本上云是一件可以提高企业工作效率的事,但这种"混而不合"的混合云模式无法解决IT运维人员的工作强度高,也无法解决对企业IT系统统一维护、数据统一处理、IT创新慢等问题。
华为云业务总裁郑叶来发表演讲
"管理粗放、创新困难、生态封闭、建设重复",在前不久举行的华为云年度峰会上,华为公司副总裁、华为云业务总裁郑叶来总结出了四个"混而不合"的混合云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他谈到,企业混合云建设一个突出和典型的矛盾是,大型政企往往在全国乃至全球有很多个子机构,如果不统一进行管理,各个子机构独自进行数字化转型,可能会出现基础设施冗余建设的情况。特别是在业务峰值情况下,这种冗余建设更为明显。
" 企业业务要持续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是用户视角的'一朵云'。 这朵云应该是 ' 一朵云 '的管理、'一朵云'的服务及生态、'一朵云'的资源。 这也是企业构建真正混合云时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 "郑叶来强调。
中国人寿作为我国国有特大型金融保险企业,旗下拥有10+集团成员公司,36+寿险省分公司,50+应用生态,200+云服务,能不能打造一个"中国人寿混合云"将所有子系统进行统一纳管?中国人寿向华为云提出了打造"真正混合云"的需求。
经过一系列的探索实践,在华为云的帮助下,中国人寿对原有的资源池(Openstack、VMWare、容器等)进行了整合,接入华为云全量服务,构建了200+云服务的金融云平台,并逐步整合华为云50+生态应用到统一门户中。该混合云在管理上适配中国人寿集团多级组织架构,在统一平台上也可对10+集团成员公司、36+寿险省分公司进行精细化管理。另外,中国人寿也在逐步推进对基础设施、数据库、OA办公、云桌面等全栈自主创新的改造。数据显示,在鲲鹏环境下,中国人寿BI 1.5亿条数据查询效率提升了1倍,优秀地支撑了中国人寿的自主创新工作。
中国人寿在混合云上的实践,充分证明了混合云要真正实现"一朵云"对大型政企的可行性与重要性。
真正的混合云应该具备哪些要素
基于"一朵云"的思维,大型政企在构建混合云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哪些步骤,考虑哪些方面的问题?
首先,企业需要具有统一的云管理平台。形成一个整体的云服务目录,加强对平台上云服务的管理。大型政企客户往往具有多层级、跨地域、多分支的复杂组织管理需求,这也对业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一朵云"的云管则应实现统一管理规范、统一使用流程、统一数据治理、统一安全合规等核心能力。例如,针对多分支架构,通过多级组织权限及配额管理,实现云资源的全局管控,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效率,保障合规,降低管理和运作成本。
其次,钛媒体了解到,基于华为云服务和华为云Stack的统一架构和"云联邦"技术,企业用户在统一的账号下,除了可以使用基础的计算、存储、网络等常用的基础能力,另外也可以获得AI服务、WeLink等数字化办公服务、DevOps开发云服务、应用和数据集成服务等丰富体验。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混合云Marketplace实现生态跨云共享,获取华为云3500+生态应用,像SaaS、镜像、API等多类型应用企业用户都可按需部署,大幅降低业务部署和上线周期。
多元算力,平滑演进是华为云Stack的另一大亮点 ,跨入2020年,全球科技创新密集而活跃,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日渐成熟,多元的算力和可信的平台将支撑越来越多样化的政企业务和数据形态。 华为云提供基于"鲲鹏+昇腾"的云平台和服务,覆盖了基础服务、应用服务、AI、数据库等领域,为客户多样性业务提供多元算力支撑。基于华为鲲鹏处理器多核,高并发的能力,在云原生应用场景的综合性能提升80%。而基于昇腾的云服务性能可以提升2倍以上,为推理、训练等AI需求提供更强算力。除此之外,华为云Stack还可以提供一云多池能力,实现x86和鲲鹏混合部署,支撑企业业务平滑演进。
国家税务局是一个中心+分支垂直管理的组织结构,在实践中,结合税务业务特点,华为云帮助国税构建了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安全可控的税务"一朵云"。目前已经实现了总局和省局云的无缝对接,办税/管税全国一张网,使得民众能够智慧办税、智能管税。
同时,利用华为云的资源优势,国税局的混合云在基础计算、存储服务、 AI、数据库等多方面无论是技术先进性还是数据安全等方面,不仅满足了行业的监管要求,在产业自主创新上也显得游刃有余。
数字化转型的最后一公里是什么
如何构建一朵真正的混合云是企业夯实数字化转型的基础,但落实到应用和实践侧,办公协同才是数字化转型的最后一公里,这也是华为推出华为云WeLink的主要原因。对于机构比较复杂、私密性强、员工人数比较多的企业来讲,有一款既安全又高效的办公软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往,这些企业都会选择在本地自己开发一款内部即时沟通软件,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趋势推动,本地即时沟通工具越来越不能满足企业云服务、移动化、终端多样化以及快速部署的需求。根据IDC《2018年下半年中国企业团队协同软件市场跟踪报告》显示,到2023年,中国企业团队协同软件市场规模将达到3.88亿美元,未来5年整体市场年复合增长率为23.1%。
华为本身在办公协同上的需求给WeLink的最终商业化提供了实践的土壤。众所周知,华为是一家在全球170多个国家拥有19万员工的公司。据统计,华为全年要开的电话/视频会议超出了1500万场。在这19万人中,经常会有大量人员是外勤状态,他们或许在路上,也可能是在客户办公室等不确定场所,仅依靠传统的独立应用,消息、邮件、会议都无法有效地沟通协同。
另外,同其他大型企业一样,华为内部的企业应用达到数百个,如何兼容和打通所有应用也是系统办公软件需要解决的问题。于是,安全、高效工作、广终端接入是华为对企业办公软件的几个核心要求。最终在这些内部需求的主导下,WeLink逐渐成为一个联接全办公场景的智能工作平台,通过WeLink,华为全员办公工作效率已经提升了30%。
值得一提的是, 针对大型会议场景,WeLink提供了可接入2000方的视频会议支持企业沟通。另外,让与会者感到麻烦的会议纪要问题与多语言互通问题,WeLink也支持语音自动转纪要,还提供7种语言实时翻译等功能。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WeLink的推出不仅为华为云的政企客户提供了一个现成的在混合云中办公协作的平台,而且利用该平台,大型政企还会获得华为云WeLink生态中的第三方应用提供的服务。
随着华为云WeLink正式推出,WeLink也宣布与金山办公、中软国际、致远互联等多家企业成立了WeLink生态联盟,共同为政企客户提供相关服务。中软国际作为服务商,也是WeLink的用户。中软国际高级副总裁曹雁介绍:"WeLink帮我们解决了数据安全性,多地远程协同开发、项目实施等问题。"
回望过去十年,展望未来十年,我们正处于一个人口红利逐步消失、数字经济成为经济增长新动力的时代节点。通过数字化转型进行降本增效,让AI、大数据、云计算实实在在转化为生产力,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新常态。大型政企能不能发挥好数字化转型的头雁效应,能不能利用好已有的成熟技术推动自身顺利转型,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2020年,"云+AI+5G"的技术融合将释放更大的能量,也将为政企智能升级和产业智能转型注入新的动力。华为拥有30多年的ICT技术和服务经验,顺应时代趋势,华为云也提出了"云+AI+5G"赋能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实现智能化升级的战略目标。如何助力政企全面上云,实现数字化转型?这是华为云未来十年面临的战略攻坚战。(本文首发钛媒体,作者/秦聪慧)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