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单次博弈,卖好「未来商品」
本文从隐形需求和显性需求的角度进行分析,并用博弈论的理论,讨论了如何卖好“活动”这种未来商品。
01
你要如何卖一件还没生产出来的衣服?
试着想像这样的情境:一间快时尚的店铺里面,墙上贴了「下季新品」的海报,架上没有任何衣服,因为商品还没被生产出来,下季新品还没到货。
在这样的情境中,店员要怎么把衣服卖出去?
恐怕很难。
幸运的是,对于快时尚行业来说,这只是一个想像中的情境。
但是,对于贩售「体验」的活动产业,这个情境却天天上演。
因为活动总是在售票之后,才开始要被制造出来。
对于活动主办单位来说,这是一道跨不过的难题—— 展区都还没布置,怎么有照片作为行销素材?我要怎么去卖一个还没发生的东西?
对于活动的消费者来说,这也是一道跨不过的难题—— 我要怎么知道,我需要一个还没被制造出来的东西?
以我自己为例子,我在还没实际参加田中达也微型展之前,我怎么知道自己对这样的微缩模型感兴趣?
看到以后才觉得微缩模型的确满有趣的,但事前我怎么知道?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理解问题的本质。
这个问题的本质是,参加活动的需求通常是隐性的,消费者参与其中才会发现自己喜欢它、需要它。
活动除了属于「未来商品」和「隐性需求」外,还有其他的特殊性,这点也体现在它的商业模式上。
本文将透过需求分析、博弈论,让我们看懂「活动」这样的商品的特殊性。
读完文章后,你会发现卖好活动的确难,同时也意味着把这件事做好会很有价值。
02
1. 活动是隐性需求
依照消费者需要的时候,会不会明确察觉、知道自己要什么,可将需求分为两种——显性需求、隐性需求。
(1)显性需求
显性需求就像是肚子饿了要吃饭,口渴了要喝水,消费者很明确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想睡觉,于是买杯咖啡。在看到咖啡之前,我就知道我需要什么,这样的需求称为显性需求。
按照这个标准,称得上显性需求的活动,有密室逃脱、桌游、有氧课程、手作教学……等等。
他们的共通点是都属于「重复举办」的活动,也就是说,主办单位会不停重复举办相同的活动。
然而,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这并不是我们对「活动」最普遍的印象。
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活动,往往是一个吸纳策展人的创意,让参加者有收获的展。
就像是《台湾发生什么数》的台湾数据展,透过数据视觉化,让人们认识生活中不常接触的数据议题:
展览入口处每一颗球的大小,意味着那个球所代表的关键字,在一段时间内被搜寻的次数。
透过将搜寻次数转变球体体积,让参加者更能实际感受到关键字搜寻次数的差距,在现场可以听到人们此起彼落的讨论声。
为什么「停电」被搜那么多次?那个时候有停电吗?
透过视觉化,许多人第一次实际感受到数据的存在
这样发人省思、精心策画的展,恐怕才是人们对「活动」二字的第一印象。
策展,是一次又一次创意激荡下的成果,岂能容许相同题材不断重复?
也因为每次策展内容都不同,所以消费者很难在购买之前就有预期,这也导致活动的需求是隐性的。
(2)隐形需求
在还没看到《台湾发生什么数》的活动资讯之前,我怎么会平白无故认为自己对数据展有需求?
在还没看到《田中达也微型展》的活动资讯之前,我怎么会平白无故认为自己对微缩模型展有需求?
面对隐性需求,消费者会说:「我需要看到,我才会知道我需要!」
隐性需求是活动天生的性质,要怎么满足消费者的隐性需求呢?可以分别透过广度解和深度解,从这两方面下手。
既然消费者需要看到,才会发觉自己需要,那么透过广泛搜集资讯流,可以帮助消费者「更容易看到」。
提升资讯流的广度,加上良好的分类原则,可以帮助用户更早、更容易看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
在某些情况下,消费者即使看到活动资讯,在还没亲自体验之前,都不会认知到自己对这档活动感兴趣。
打个比方,有些书自己在读之前,完全不会意识到自己会喜欢这种书;有些影集在自己读之前,完全不会认为自己会喜欢这样的影集。
于是Amazon和Netflix运用数据,把用户的隐藏的、不被感知的需求挖掘出来,透过「你可能95%会喜欢」的推荐算法,把适合的书和影集送到用户面前。
透过数据分析,辨别活动适合的目标人群,把活动精准推荐给他。一档活动适合推荐给什么样的用户,数据模型说得算。
试想这样的平台服务:「最近有一场菊展,你不是喜欢花展吗?推荐给你!」
提升资讯流的深度,帮助用户找到他一开始不觉得自己会感兴趣,参加之后会非常喜欢的活动。
2. 活动的交易模式是单次博弈
(1)单次博弈
单次博弈,意思是交易模式是单次的,在可预期的时间之内只会有一次交易。
旅行就是一种常见的单次博弈——
你到垦丁的一间卤味店点餐,店主的最优策略就是「宰你」。
因为短期之内,你不会再来垦丁。就算再来垦丁,比起吃同一间卤味,你更有可能换一间尝鲜。
既然我们的交易只有这一次,你很可能不会再来,那店主的最优策略就是从客户身上赚越多的钱越好。
办活动经常也是这样的单次博弈——主办单位通常不会再办一样的展,就算会,消费者通常也不会参加一样的展。
既然主办单位和消费者的交易模式是单次博弈,那就跟卤味摊老板的最优策略一样,主办单位的最优策略就是宰参加者,反正你又不会再来。
单次博弈衍生的问题,其解决方案就是把赛局切换成重复博弈。
(2)重复博弈
交易在可预期的时间之内,还会重复发生,这样的交易模式就是重复博弈。
上学上班常去的早餐店,因为你还可能会来,所以属于重复博弈。
在重复博弈中,老板不会讹诈你,甚至会多送你一点东西,归根结柢是因为他不急着把你的终身价值榨干。
那么,如何把活动的单次博弈性质,转变为重复博弈?
风景区的商家想要宰客,可以说是越来越不容易了,原因在于互联网的兴盛——你买一盘卤味被坑,拍照打卡发布到网路上,很快就会在网路上传播出去。
原本店家宰客只是你和他之间的事,透过网路强大的资讯传播能力,整件事升华为「消费者群体」和这一个商家之间的争议。
虽然你之后不会再来,但是消费者群体中的其他人会。
虽然你和商家是单次博弈,但是消费者群体和商家是重复博弈,商家也就不敢再随意喊价。
同时,Google Map等平台上有评论功能,平台会累积消费者对商家的评价,让消费者与商家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空间维度上的重复博弈,也成为时间维度上的重复博弈。
对于活动来说,道理也是一样的,只是把商家换成主办单位。
收集消费者对活动的评论,并展示在主办单位的资讯中,让参加活动不再是单次博弈。
自己的好话要由别人说才有说服力,消费者的好评就像是他人的好话,能起到帮主办单位加分的效果。
重复博弈有利于生态发展,淘汰想宰消费者的主办单位,为办出好活动的主办单位加分,让他们越活越好。
03
参加活动的需求是隐性的,要更好地满足隐性需求,有两种解决方案:
- 广泛收集资讯流,可以让用户更早、更容易看到活动资讯;
- 深挖数据价值,可以帮助用户找到自己原本都不感兴趣的活动。
参加活动是单次博弈,要更好地解决单次博弈衍生出的问题,可以用评价体系塑造一个重复博弈的交易模式。
以上所说的活动的特性,并非人为刻意为之,而是天生存在。
由于问题发源于本质,这也让问题很难轻易被解决,但这也给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人丰厚的回报。
最后,除了「活动」这样的特殊商品之外,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商品,也具备其独特的商品属性?欢迎留言告诉我,和我一起交流。
作者:Daniel,互联网平台产品经理,《见识之旅》主理人
本文由 @Daniel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