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U计算机及心理学系教授Ken Koedinger:用AI探索高效学习的边界 | AIAED全球AI智适应教育峰会
2019年5月24-25日,第三届AIAED全球AI智适应教育峰会召开。“人工智能+”这两年快速兴起,其中人工智能和教育因为其天然的结合基础,获得了快速融合发展。为了更好地推动人工智能教育产业的发展,打通行业信息流动通道,推动全球的科研机构、投资机构、教育机构形成合力,36氪联合乂学教育- 松鼠AI等产业链头部机构举办第三届AIAED全球AI智适应教育峰会,旨在“在全球普及人工智能教育,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对教育的改变和发展,为了人类更好的教育公平性和教育成果做出贡献”。
曾经马车是人们出行时,效率最高的工具,而到了如今,我们拥有了汽车和飞机,出行速度提高了十倍以上。在越来越追求效率的今天,我们更想要探索学习能力的最大边界,追求学习效率的大幅提升,而CMU计算机及心理学系教授、Cognitive Tutor软件的开发领导者Ken Koedinger教授演讲就认为,如果我们能让AI 和教育结合,把学习科学融入到日常的学习中去,构建学习工程的框架,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较之今天提高十倍以上。
以下是经整理后的演讲全文:
非常高兴来到这里。我今天想要谈一谈,我们怎么样让AI和教育变得更高效,怎么通过把学习科学融入其中,做到从学习科学,到学习工程。
我在上个世纪90年代开发了Cognitive Tutor软件,把AI和学习科学结合在一起。我们可以看看在这个系统当中,AI会发挥什么样的角色——其中有一个项目就是学生参与其中,解决真实场景中的问题。学生会参与一个电话会议,通过不同的表格、图表来处理信息。如果他们需要帮助的话,整个过程中会有一个AI老师,为他们提供辅助。学生可以制作一些量化表,对比不同的方案。这个系统可以指导学生,告诉他们,他们遗忘了哪些关键的信息。如果他们需要帮助,需要指导,可以随时让老师提示他们。
我想强调的一点是,在常规的课堂当中,所有的学生得到的,都是一成不变的指导,而在我们这个系统当中,每个学生得到的指导,都是根据他们的需求,个性化定制的。这不仅是解决学习这一个问题,更是会关乎学生的发展。我们会及时追踪学生的发展,通过这样的算法,我们还可以检测到学生在哪里犯了错误,哪里需要协助,帮助他们持续提升表现,这就是AI能够做到的改变。
在这个专家体系当中,我们还有各种办法,去预测学生可能会犯的错误。我们有两个关键的算法, 第一个是模型追踪, 在AI的帮助下,大家会产生一个计划的认识,学生可以理解到他们最核心的竞争力,然后我们可以提供一些基于场景的指导。当学生犯了错误之后,或者当他们不再需要提示的时候,我们就把他们推到下一步,借此来控制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在得到帮助之后,会回复是否取得进步。然后每个学生会生成自己的知识轨迹,我们可以通过这个知识轨迹来评测学生学习的成长过程,以及他们知识学习的过程。
另一方面,这样的学习轨迹还展示了学生对每个关键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能够把课程进行个性化。 我们用了很多的数据来优化整个办法。但是在这里我想说一下,我们做了很多的研究,始于90年代早期,去评测这个系统的有效性。我们在140多个学校当中做了这个随机的实验,用认知教师来帮助学生。对比传统的教学办法,用了认知教师的学生,他们的学习结果在一年过后,比传统的大学要好得多。
这个课程不仅限于大学课程,我们还在开放学习的过程当中,测试了很多不同的学科,还有很多不同的场景和内容。一个非常令人震惊的研究结果就是,所有这些数据课程,都是由数据驱动的。我们比较了传统大学课程,和现在智适应数据驱动的课程,在这个课程当中,我们的教学时间只有半个学期,学生在其中得到这种基于数据化的教学和指导,然后老师也能看到学生的数据,他们只要花一半的学习时间,此外的时间会用来解决这些数据所显示的,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他们的沟通非常的高效和频繁,最后的结果就是,学生们可以成就更多,也就是说事倍功半。
我们其实还可以做得更好。我们都知道因为有了汽车,让我们的交通更加高效了,而现在的教育方式,就相当于变成了飞机一样,一起来看看,我们如何从汽车到飞机的。
首先只有应用和学习是不够的,在美国,我们也有很多随机对照的实验,帮助我们去找到方法,但是我们最后的结果不太好,因为只有10%左右的研究,给我们带来了非常积极的结果,其他都是不太理想的。如果我们是不同的学习科学家,我们必须要对不同的教育进行优化,说到这些优化的时候,大家是有不同的见解。
第一,我们得考虑我们到底有多少教学的方式,有人会说我们有直接指导的方式,但是我们通过这样的直接教育方式,必须要从基础开始提供更多的支持。但是有些人说不能这样做,必须以逻辑基础来进行学习,所以这两者的区别是非常非常的不同。说到具体,它们更是不一样,并且涵盖了很多不同的方方面面。
我们是不是要让学生考试,或者是问他们课堂的问题,而是一半对一半,然后再把这两个方面,和另外三个方向进行结合。说到方方面面,至少现在已经有30多个不同的方面,所以教学不单单只是有两种方式,我们其实是一共有250万亿的方式,这是一个很大的数据,这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因此深度学习的象限到底怎么来处理呢?
这其中包括很多的可能性,也包括很多的机遇,这也说明了我们为什么把这个技术用在教育上面。
在计划的推进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建议就是让我们更多的重视课堂小考,做大量的问题解决,比如说小测试。但是这个报告当中还有另外一个推荐,说的是完全相反的,说我们可能过多重视解决问题了,我们需要给更多的例子才行。现在我想解释一下,为什么在推荐的方案当中,居然还有这么大的矛盾,我们如何才能解决这样的矛盾呢?
为了解决这样的矛盾,其实在学习的时候,有一个工程建造的过程, 我们必须得知道不同的学习方法是如何支持学习的,因为它们有不同的效果;以及我们最终需要有什么样的学习结果,包括学习之后,我们希望有怎样的最终结果。
我们必须要找到相关的功能,来支持最终的学习结果,当然也不能停滞在这,必须要开发出来新的系统,来帮助我们进行更多的筛选。
那么我们是如何来做的呢?非常幸运,在美国我们得到了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基金,在过去的十年当中,拿到了5千万的投资,在匹兹堡学习中心进行各种各样的学习解决方案的研究,而且探寻它们的应用。我们也把各种各样的学习研究中心放在了学校当中,可以直接在学生的身上来进行研究,从而能对试验进程进行更好的观察和监控。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框架,里面有三个分类,最下面的第一个就是知识的组分。虽然说知识组分看起来非常简单,但其实它是非常复杂的,因为我们分了好几层,比如说像知识,学生在美国学习中文词汇的时候,肯定是有一些技能的,这些技能都是实时要进行的,这是我们的指导教师的方面。比如说像几何或者是代数,还有原认知的东西,甚至还有一些软的技能也是非常关键的,这就属于规则。
但是不管怎么样,一切还是要取决于我们到底是最终要达到什么样的知识学习目标,因此智适应学习就非常重要,我们需要不同的机制,而且根据不同的机制建立不同的指导原则,这就要求大家所要学习的知识,和正确的教学方式进行匹配,可能还会更复杂。
比如我们是有课堂的对话,像词汇的学习,如果说对话,其实是非常消极,因为它会占教师和学生的时间。不管怎么样,这样的框架可以解决相关的冲突,而且有一些不同的学科也在不断的探索不同的学习过程,从而我们就知道到底我们可以做一些什么东西,但是关键在于要看不同的作用,以及对最后学习结果的影响。
如果说在学习科学当中最重要的一课是什么,那就是对非常复杂的学习能力的建设,还有就是有效的合作,并且要有同理心。 有些人天生就可以做得很好,但是有些人在做的时候,就需要花更多的努力,才能更好的成长,更好的培养这些能力。实际上我们在研究天才的时候,会发现这些天才其实也是非常努力的,比如莫扎特在16岁就写了第一部交响曲,其实他在6岁的时候就开始学作曲了,花了十年的时间才写了第一部交响曲。还有比尔盖茨,还有国际象棋大师,以及披头士乐队,其实他们之前都是在车库里面花了很多的时间来操练,也是花了十年的时间才最终成为大师的。
对于学术来讲也是如此,比如说阅读、写作、教学和数学之类的,也是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刻意练习是非常重要的。说到刻意教学和练习是有几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第一,我们必须努力工作,从而提高绩效。第二,我们得有足够的内在动机,从而让我们参与到任务当中来。第三,必须要考虑到自己的弱点,因为我们在进行指导的原则设计的时候,必须要保证任务,必须要放在我们不擅长的地方,这也是我们可以利用数据的地方,我们可以通过数据知道这个学习者的弱点在什么地方。第四就是反馈,因为反馈可以让学生在长期不断的反复,不断的操练,但是我们如何才能够让这个练习更加的个性化呢?
我们在这当中所做的,是基于数据发现需求,然后去关注学生的这个需求,然后创造了非常独立的实践。 这不是一个AI的魔法,但是设计得非常好,我们让学生做的就是,提出一个解题的计划和方案,然后告诉他们这个解题方案是不是正确的,最后实现了闭环。通过这样的方法,我们让学生在半个小时里面,学习了更多的知识,我们给学生设计解题方案的时间,减少了传统老师教授的时间,时间节约了25%。
有的人说我不关心时间,但是大多数的家长,如果你们的孩子在上大学的时间能够从四年降到三年,他们会省25%的学费。同时学习的效果也好很多,因此这是非常有前景的,有希望的。我们不仅可以应用科学,还能够实现迭代,收集更多的数据,用数据给我们提供更多的视角,再去设计这样的方案,然后实现这样的循环,设计数据部署,这不仅是关于AI的设计交互,也是我们在技术研究领域所应该做的。
最后我想说,还有非常关键的一步,就是刻意的练习,这是学生使用时间的关键,学生需要多加练习,形成准确的评估。松鼠AI这样的体系,只要学生愿意去用它,就是非常好的,如果学生不用,肯定不会有提升。当我们看数据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不是所有的课堂都能用这样的工具,在购买了这些系统的地方,那些使用辅导老师超过40个小时的学校,能收到非常好的效果,但目前这样的学校是非常少的。
Y轴是学生学习的效果,X轴是显示的时间,投入越多,获得的成果就越好。大家可以看到,很多的学校没有太多的时间来使用这个系统,因此学校的老师也需要自己去做正确的选择。即使学校买了,老师也可能不经常用,学生层面可能也是类似的问题。
我们有不同的方法去干预学生的行为,帮助他们学习动机,这就是我们的大计划,我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参与进来,帮助我们执行这个计划,从两倍到十倍的学习,因此我们只需要一起去行动,学习科学是一个很好的开始,迭代工程是可靠的学习科学的关键。
大家现在会发现,我们可以从两倍的提升飞跃到十倍的提升,从汽车时代直接迈入飞机时代,我也邀请大家同我们合作,到达这样一个美好的未来。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