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确“游戏”的概念开始:《蚱蜢》中的游戏哲学(一)
明确"游戏"概念的必要性
近些年一直有很多关于游戏的讨论,比如,游戏到底是不是艺术?游戏到底有没有价值?如何界定游戏的好坏?等等...再比如,我前些天在知乎看到一个问题,大概是在讨论"腾讯和任天堂出品的游戏哪个更优秀"(……)之类的。
好吧,这可能在很多人看来没什么讨论的必要,但是同时,也有很多人似乎真的认为塞尔达并不比王者荣耀更好。况且,不论如何,讨论总归是可以讨论的。于是我也认真的想了下这种问题该如何说理。但是随着思考的深入,就如同上面那些问题一样,最后我不得不面对一个最根本的问题:
到底什么是 "游戏"?
维特根斯坦的观点:"家族相似性"
当然,有一派相当有分量的意见是,游戏是根本无法定义的。这也就是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提出的主张。他认为概念并没有确定的内容和清楚的边界,但概念分析要求这些。维特根斯坦说,应用某个概念所需要的充分必要条件,通常是不可能达成的,其例证仅能通过一组松散的"家族相似性"连接在一起。而此时,维特根斯坦所举出的例子,正是"游戏":
"例如,我们可以观察我们称为游戏的活动。我指的是棋类游戏、牌类游戏、球类游戏、角力游戏等等。他们的共同之处是什么?----不要说'他们一定有共同之处,否则它们不会都被叫做游戏'
而是要看看所有的活动究竟有没有共同之处,因为你睁开眼睛看,看不到所有这些活动有什么共同之处,但你会看到相似之处、亲缘关系,看到一整系列这样的东西。……它们都是'休闲'吗?比较国际象棋和跳棋。总有竞争?想想单人扑克。球类游戏总有输赢,可小孩对着墙扔球玩,这个特点又消失了……你会看到种种相似之处浮现出来,但又消失不见。
……我想不出比'家族相似'更好的说法来表达这些相似的特征。……我要说,各种游戏,构成了一个家族。"
节选自《哲学研究》 维特根斯坦著 陈嘉映译 商务印书馆
《蚱蜢:游戏、生命与乌托邦》中舒茨的工作
当然,如果仅仅顺从维特根斯坦的主张,今天也不会有这篇文章了。
让我们游戏的主角舒茨登场吧,他的《蚱蜢:游戏、生命、乌托邦》(以下简称《蚱蜢》)第一版出版于1978年,在书中,他提出了"玩游戏"的充分必要条件,这恰恰是做了维特根斯坦认为无法完成的事。可以说,这本书正是接住了维特根斯坦抛出的那颗球。在前言中,他引用了维特根斯坦的话,"不要说什么必定有共同之处,要不然他们不会被称作游戏 ----而是去观察与理解究竟有什么共同之处。"舒茨说: " 不幸的是,维特根斯坦自己没有做到。他确实观察了,但他在之前早已认定游戏无法定义,因此他的目光快速扫描,几乎没有看到什么东西。"
的确,维特根斯坦只触及不同游戏之间的表面差异,是否有娱乐性、是否有竞争性等等,但没有思索它们是不是有更深层的共同性。而舒茨对游戏的分析是结构性的,提出一些抽象特质比如目标、规则、对待规则的态度,而表面特性相当不同的活动都共享这些抽象特质。
当然,舒茨的名望远不及维特根斯坦,但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游戏"这个主题上,他才是真正的哲学家。
(请不要认为,我说这段话时对维特根斯抱有丝毫的轻蔑态度,实际上,我家里就挂着维特根斯坦画像,这足以说明我有多么崇敬他了---- 但即便这样,仔细阅读、思考《蚱蜢》之后,我认为这样的表达并不过分。)
如果你对游戏、哲学中的至少一个感兴趣,都极力推荐阅读这本书。如果两个都感兴趣,当然就更好了,(两份的快乐加在一起……)。由于这本书在大陆地区并没有出版发行,读过的人应该不多(豆瓣上标记了"读过"的,算我一共九个...),所以后文中,有大篇幅都是基于原文的。在此基础上,我会增加一些我们更熟悉的或者现代电子游戏中的例子,来帮助理解舒茨的理论,当然,也会加入一些我自己的思考。
别担心,虽然主题非常严肃,看起来非常硬核,但舒茨的这本书语言和例子都相当诙谐有趣。让我们用轻松的态度,享受舒茨精彩的分析,并且跟着活动活动思维吧。即便没有完全理解每一个推证过程也没关系,这就是一个在思维里"玩游戏"的活动。(迷之扣题)
定义的最简版本和"大蚱蜢的故事"
开门剧透,让我先把舒茨定义的最简版本扔出来。
所谓 ** " 玩游戏"**,就是 ** " 自愿去克服非必要的障碍"**。我去找这本书的契机,正是偶然在书里读到这句定义---- 然后,用句自带语音的话,我觉得"牛逼疯了"。
而《蚱蜢》并不是一开始就抛出这个概念,也不是劈头盖脸就是严密的分析、论证。书的第一章是从一则变调的伊索寓言开始的:
在伊索寓言原本的故事中,有一群勤劳的蚂蚁,和一只天天都在玩乐的蚱蜢,蚱蜢以为天天都是春天,于是每天都不劳动。等到冬天到来时,由于蚂蚁有所准备,顺利渡过了冬天,而蚱蜢没有未雨绸缪,冬天一来就死掉了。这个故事当然在告诉人们,劳动的重要性。
但在《蚱蜢》中,叙事的主角恰恰是这位只玩乐不工作的大蚱蜢,它的人生信念,就是"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玩乐一生,然后死去",在第一章,舒茨用苏格拉底式对话的结构,描写了大蚱蜢和他追随者之间的对话,阐述了这一他愿意为之生为之死的理念。
下为摘录(有删节):
……
大蚱蜢:"寓言的重点应该不是蚂蚁的胜利,而是大蚱蜢的悲剧。因为我们不得不反思,如果没有冬天要防范,大蚱蜢就不会有报应,蚂蚁也不会有这穷酸的胜利。"
普登斯反驳:"但确实有冬天要防范呀。"
大蚱蜢:"确实如此,但科技一直在进步,未来我们的生活或许不再有冬天,这是可能的。因此,我们可以说:虽然有点不合时宜,但我的生活方式在原则上是没有错的。"
……
"但是,"史盖普科斯回答,"你无疑在把论点推向不可理喻的极端。你说的好像生命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就全身投入游戏,要么就只有工作。但是我们大部分人都明白,劳动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劳动可以让我们玩乐,而且我们都试图在工作收入和玩乐支出之间达到某种平衡。人并不是全然的蚱蜢或全然的蚂蚁呀。"
大蚱蜢:"你刚刚说的那些话,我有三个答案。第一,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玩乐一生,然后死去;违反天命对我来说意味着某种亵渎,这可以认为是神学的一面。
……第二,这也有逻辑的一面,像命运一样无可避免。……我的死亡是无论如何都不可避免的。如果我在夏天没有先见之明,那么我将在冬季死亡。而如果我在夏天时未雨绸缪,那么我就不再是大蚱蜢了。……死亡和停止当大蚱蜢,对我来说是一样的,是同一件事。
最后,我要告诉你们的,是一个我反复出现的梦:梦里,每一个活着的生命,其实都在玩着精细复杂的游戏,但同时深信他们自己正在处理日常事务。木匠、政治家、哲学家,任何你能想到的职业或活动,实际上都是游戏。我不断说服每个我遇到的人,让他们明白这一事实 ----我不知道我是如何说服他们的,但他们确实被我说服了。然而,被说服的当下----这就是恐怖的地方---- 他就不见了。听我说话的人,当场消失了,我还清楚的知道,他再也不属于任何地方,就好像他从来不曾出现过。
……现在寒气正从我脚上爬上来,我困了。亲爱的朋友们,再会了。"
我相信你对这个意味不明的梦一定一头雾水,为什么他们会凭空消失?没关系,我的阅读初体验也是如此,等舒茨在最后一章揭示了游戏和乌托邦的关系,我明白了这个梦的意味,并且被深深的震撼了。我希望很多人在这个系列文章的最后,也能有类似的体验,所以,就容我先卖个关子吧。
之后,大蚱蜢的追随者回忆了前些天与大蚱蜢的对话,并试图理解大蚱蜢的三个答案究竟是什么意思。大蚱蜢把"玩游戏"放在了如此重要的地位,但就像我在知乎的讨论一样,随着思考深入,他们不得不面对穷理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到底什么是"玩游戏"?
后文,大蚱蜢会在回忆中出现,并带着追随者一起建立"玩游戏"的概念。
"游戏"概念中的四个要素
让我们先检视游戏中至少要包含哪些要素。游戏是一种目标导向的活动,其中涉及了选择,所以," 目标 "和" 方法 "是游戏的两大要素。但是,游戏除了存在"目标-方法",也是被规则支配的活动。所以" 规则 "是第三个要素。最后,我们还要考虑到"游戏者作为游戏者的态度",这里"作为游戏者"指的是,玩一场游戏必须要具备,否则就玩不下去的那种态度。我们可以称之为" 游戏态度 ",这是游戏的第四个要素。我们就从分析这四个要素开始吧。
***** 目标****
如果我们问一个参加长跑赛的选手,他的参赛目标是什么,他的回答可能是以下三种中的一个或全部:
参加一场长跑竞赛
赢得这场比赛
领先其他参赛者冲过终点线
在这三种目标中,第三种在字面上是最简单的。
很显然,领先其他参赛者可以把别人都绊倒或者直接穿过内场来达成,但这并不意味着真的赢得了这场游戏,甚至不能说很好的参与了游戏。
我们首先讨论的,就是这一类型呈现的目标:领先冲过终点线(不必然以正当的方式)、让高尔夫球进洞(不必然使用高尔夫球杆)等等。这可以描述为"一种特定的事件达成状态"。为了避免让此种目标和"赢的目标"两者造成混淆,在这个概念中,我们不谈事件状态是"如何"达成的。任何事件达成状态,只要有一定的巧思,都可以作为游戏的目标。
我们把这样的目标称为游戏的" ** 前游戏目标** "。 (在这种目标所构成的或即将构成的任何游戏开始之前,即可描述该目标,也可以在独立于游戏的情况下加以说明)
相对的,"赢"只有透过该游戏的用语才可以描述,因而赢可以被称作游戏过程中的" ** 游戏目标** "。
最后," ** 参与游戏** "这个目标,严格说来并不是游戏的一部分,它就像财富、荣耀、安全感,只是人们拥有的目标之一,所以更适合称作生活中的游戏目标,而非游戏中的游戏目标。
***** 方法****
游戏中的方法也可以有不止一种,我们可以延续上面的思路,把它分为两类:
赢得游戏的方法
达成前游戏目标的方法
类似于前文的,在拳击比赛的前游戏目标,就是让对手倒下,直到裁判数到10;而要达成这一状态有很多方法----其中最有效率的就是用枪射击他的头。
但这显然不是赢得比赛的方法。
在游戏中,我们感兴趣的是"被允许用来获胜"的方法,我们现在定义这一方法,将之称为"游戏方法"。
*游戏方法* ,指的就是那些被允许用来达成前游戏目标的方法。
(接下来我们就在"规则"中检视这种"允许"的本质)
***** 规则****
同样的,游戏中也有两种规则,一种和前游戏目标相关,一种和游戏目标相关。
一场游戏规则的作用,是对某些特定的达到前游戏目标有效方法的禁止。比如刚才例子中,用手枪打拳击对手的头部,这很有效,但是却是禁止的。这些规则加上前游戏目标的明确说明,共同设定了玩游戏必须符合的所有条件,我们称之为 ** 建构规则** 。
另一种规则在建构规则的范围内运作,可以称之为 ** 技术规则** ,比如避免打出王牌压过队友的王牌等(或者诸如,LOL中,辅助不要和ADC抢补刀;RPG中不要用物理攻击去攻击物理免疫的敌人)。违反技术规则通常会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为"玩的不怎么样",但是违反建构规则的话,就完全无法进行游戏了。
另外一些游戏中,可能存在看起来不同的第三种规则。违反此种规则会带来固定的处罚。因此,违反此种规则不会让游戏无法进行,也不必然表示玩家玩的不好,因为有时候违规以及造成的处罚是为了策略上的利益(比如足球场上,为了防止对方单刀而拉拽对方球衣,通常这会招致定位球甚至吃牌的处罚,但是从"降低此刻直接进球的概率"这个意义上,这种策略是有效的)。但是,这类规则以及违反规则的后果,是由建构规则建立,因而纯粹是建构规则的延伸。(或者可以更明确的说,建构规则建立了"可以使用但会付出相应代价的方法"和"建构规则下完全不可使用的方法",这种区分是内含在建构规则中的。)
我们的目标是定义"游戏"本身,所以决定"玩得好不好"的技术规则可以先放在一边,哪些方法是被允许的才是关键,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建构规则。建构规则加诸在方法上的限制,有什么样的本质呢?显然,达成这些目标最简单、最容易以及最直接的方法总是被排除在外,而偏爱复杂、较难、较不直接的方法。
因此: ** 建构规则** 是禁止使用最有效率的方法来达成前游戏目标的规则。
***** 游戏态度****
游戏者的态度必然是游戏中的一大要素,因为这需要解释这种奇异的状态:人们接受规则的限制,以至于必须采用较差的而非较好的方法来达成目标。
一般来说,接受这样规则的正当性,在于有效率的方式会产生比较不想要的结果。例如,虽然对于赢得战争这一事件,使用核武器比使用传统武器更有效率,但核武攻击所产生的后果,足以让大家把它排除在可运用的战争手段之外。或者,治疗牙疼最果断的方式是把头砍掉,但大部分人都会排除如此有效率的方法。
不过在游戏中,排除的理由却和不使用核武器、砍头治牙疼有很大差异。赛跑选手不直接穿过内场,并不是因为内场布满了地雷,而仅仅是因为规则禁止选手这样做。如果这样的规则应用于日常生活,会被认为是官僚主义的、最糟糕的理由。也就是毫无正当性可言。
在游戏以外的活动中,增加不必要的障碍来阻挠目标的达成,那是不合理的;相反的,在游戏中,这则是必要的、基本的事情。有些人基于这样的事实,认为游戏中存在某种根本的"悖论",其错误在于,把非游戏的、纯"方法- 目标"类的活动所采用的标准,套用在游戏上。如果认为玩游戏和去办公室工作这种事没有本质上的差异,那么它就必然有某部分是荒谬、矛盾的,或者更有理由的说,游戏只是一件愚蠢的事情。
但舒茨认为游戏在本质上并不同于日常活动,想象一下下面的情景吧。
小王想从A处去C处,他知道这段旅程中,B路径是最有效率的。但他在A处被告知,似乎有人规定从A到C是不能使用路径B的。他很不满是谁定了这么狗屎的规定,因为B路径明明没有任何危险或者不合适之处。于是他找到了同样想从A处去C处的小花。但小花反对废除这条规定,这样小王非常不解。
小王:可是,你要到C出去,为什么要支持这种禁止了最方便、最效率路径的规定呢?
小花:啊,实际上,我对身处C处其实没什么兴趣。我真正的目标不如说是"从A到C而不经过B"。如果从B路径走,那我就达不成目标了呀。
小王:为啥?
小花:我要比小刘更快做到这件事,你明白吗?
小王:不,完全不明白。我不管小刘是谁,或许你要告诉我,他的目标也是什么"从A到C而不经过B"?
小花:对啊,他就是啊!
小王:可是,你们如果都不是真的想去C处,谁先到谁后到又有什么区别呢?而且,为啥一定要避开B呢?
小花:那我问你,你为什么一定要去C处。
小王:因为那有个音乐会,我想去听。
小花:为什么?
小王:……
当然是因为我喜欢音乐会啊!这理由难道不充分吗?
小花:当然是个好理由,但是我所喜欢的,不是音乐会,而是"比小刘更快的从A到C但不经过B"。
小王:好吧,但我不喜欢这种奇怪的东西。他们为啥要让我也按这个规定来?
小花:哦,我知道了,他们一定以为你也在参加这个游戏。
小王:游戏?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应该能看到游戏和单纯"目标- 方法"活动的差异了。如果仅仅为了达到目标,接受某种限制规则显然是奇怪的,但是这对于游戏者并不奇怪。因为只有这样,游戏才能得以进行。
紧接着,我们现在就来为 ** 游戏态度** 下个定义吧:接受建构规则,只为了让因接受规则而成立的活动得以进行。
" 游戏"的最终定义
玩一场游戏 ,是指企图去达成一个特定的状态(前游戏目标),过程中只用规则允许的方法(游戏方法),这些规则禁止玩家使用较有效率的方法而鼓励低效率的方法(建构规则),而规则被接受只是因为规则让这项游戏得以进行(游戏态度)。
简单来说,意味着, ** " 自愿克服非必要的障碍。"**
尝试用概念分析几个例子
好了,到这里,我们得到了"玩游戏"的定义,带着兴奋之情,让我先举出几个来自个人经验的例子,来看看这样的定义能否涵盖我人生各阶段所进行的多种游戏。
大家也可以用自己的经验尝试分析,会是非常有趣的过程。
E1. "不踩砖缝"游戏
小时候放学,如果自己走回家的话,对于小孩子是非常无聊的。于是我会进行"不踩砖缝"游戏。这游戏非常简单,回家的路上我会走过铺满地砖的道路,而整个过程中我规定自己只能踩在砖的几何图形内部,不可以碰到砖和砖的接缝。
在这个例子中,我的前游戏目标是,回到家里。而我设置的建构规则显然舍弃了此时最有效的方式---- 正常的走回去(没有乘车是因为,我并没有钱)。我接受这种设定,并不是因为不踩砖缝会带来某种好处,而仅仅是为了让游戏得以进行。或者说,如果我不接受这种限制,我就玩不了这个游戏了。
E2.《超级马里奥》
这里用FC《超级马里奥》作为传统电子游戏的代表,在传统电子游戏中,前游戏目的和规则的一体性往往更加明显---- 就像国际象棋的目的、规则一体性比赛跑更加明显。在后文我们会有更深入的分析,现在就先浅层的聊一聊。
在超级马里奥这个游戏中,我们的前游戏目标是:救出碧琪公主。而显然,游戏的设计者即已经设计了游戏的建构规则,使这件事我们只能采用低效率的方式:旋转跳跃闭着眼、踩蘑菇踩王八顶砖块。如果任天堂把游戏设定为,马里奥从起始处的第一根水管下去,直接就会砸到碧琪公主头上,那么超级马里奥显然也就不成为一个游戏了。我们接受来自于怪物和平台的种种困难,也仅仅是为了"玩这个游戏"而已。
甚至,更多的人根本不知道这个游戏的目标是救碧琪公主,啥是碧琪啊?对他们来说,游戏的目标仅仅是"前进并且别死了"(在后文"扮演类游戏"的部分,我们会更详细的分析,并提出开放式游戏和封闭式游戏的区分)。也就是说,玩游戏时,我们很可能并不想达成任何明显的目的,仅仅是想"继续玩这个游戏",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在后面我们叙述游戏的"内在价值"时,会详细的阐明这一点。
E3. "小黄油"
不同于传统电子游戏,玩小黄油的时候,我们似乎会多一些游戏之外的目的(比如身体的一阵颤抖)。那么,即便如此,小黄油也可以称为游戏吗?或者说,在什么情况下,小黄油保留了游戏的本质,什么情况下没有呢?
我们显然不能把冲冲冲当做"游戏的"目标,但很明显,这个目标可以与游戏的目标相连---- 也就是通过操作(可以像战国兰斯那么复杂,也可以仅仅是机械的点点鼠标),观看到游戏的CG。我们姑且可以把"打出CG"看做小黄油某一阶段的前游戏目标。而达到这一目标,我们有最效率的选择:下载全CG存档。如果真的如此做,我们也确实没有在"玩"一款小黄油了,而仅仅是把它当做图片阅览器而已。如果真的要玩一款小黄油,我们就要选择较低效率的方法:自己打整个流程。也就是说,即使你的目的就是冲冲冲,但没有直接下载存档,那么你依然玩了这款小黄油;相反的,如果通过下载存档的方式直接跳过了游玩过程,你也确实没有在玩这款游戏。这与我们一般意义上的判断是符合的。
但这不就与我们"接受规则"是为了使游戏得以进行的定义冲突了吗?没关系,在后文"职业玩家是不是在玩游戏"的部分,我们会详细的分析这一问题---- 如果带着"进行游戏"的目的之外,会不会使"在玩游戏"成了"没在玩游戏"?
当然,我们也可以换一个角度看这个例子。实际上,大多数小黄油虽然操作简单,但是是确实存在"通关"的---- 即便这仅仅是互动影像小说的类型,也存在一个或者多个剧情的结局。那么,抵达结局其实更接近我们所说的前游戏目标。那么这种情况下,规则如何限制了方法的效率?也很简单,小黄油之所以能称为游戏,而不仅仅是有声小说、动画电影,就在于它还需要"点点点"。虽然这种操作简单到极致,但确实比直接看番剧效率低些,至少人还得做点功,消耗点体内的化学能。也正是这一丁点互动操作,让我们还会产生"正在玩游戏"的感觉。
E4.《辐射4》
选择《辐射4》是因为,通过这款游戏,我们明显可以看到,某些现代电子游戏之于传统游戏(如赛跑、下棋)的复杂性:当我们花几百块买了一个《辐射4》的时候,实际上你购入的不是一款游戏,而是很多游戏的复杂聚合体。我们可以有多个前游戏目标,包括但不限于:救出我(其实已经忘了名字)的儿子、发展和各色人物的关系、得到更好的装备、建设一个颇具规模的家园……我们也能知道,对于现代电子游戏,几乎全都存在同一种游戏规则外的高效率手段:作弊。假如我通过控制台或者MOD,把自己武装的像终结者一样,无疑我就破坏了以"获取更好装备"为前游戏目标的这个游戏,但同时,诸如以"建设家园"为前游戏目标的游戏,依然可以顺利无碍的进行。也就是说,在这种这种综合体中,有时候我甚至可以拒绝规则来不玩某个游戏,但同时,依然接受其他几个游戏的规则并进行游戏 ----而从总体的意义上,其实我都是玩了《辐射4》的。这是运用舒茨的理论分析现代电子游戏的困难之处,也是有趣之处。
现代电子游戏可以通过界定不同的前游戏目标,分割为多个独立的游戏。如果一个游戏有"开放世界"的标签,那么通常就会有多个并行式的前游戏目标;如果一个游戏有箱庭式的特点,那么就会有多个顺序排列的前游戏目标。
我就开个头,更多扩展与分析的空间,就留给大家吧。
可能的反例与内容预告
就像我刚才提到的,虽然兴奋,但当把定义应用在具体实例时,我们也会产生更多的问题。要确认一个定义是否正确,光举出符合定义的例子也没什么帮助,而是要解释表面上看起来会成为反例的那些例子。
比如说:
一个游戏中作弊的人是不是在玩游戏呢?
"毫无目的的走远路"算不算在玩一个游戏?
完全没有建构规则的游戏可能存在吗?
小时候玩的"过家家"算游戏吗,或者类似的,在WOW中,采取RP玩法(角色扮演)的玩家,是在玩游戏吗?还是这仅仅是一种戏剧表演?
职业玩家也是在玩游戏吗?
……
后文中,舒茨会更详细的分析定义中涉及的概念,比如"前游戏目标""效率"等。使用的手法不是增设条件来处理这些反例,而是借由更正确的理解这个分析工作的核心元素来达成。让我们期待舒茨在后文中为我们进一步展现分析的力量和精妙吧。
后文中你将会看到:
概念要经过反例的检验 :
职业玩家是不是在玩游戏?"过家家"或者类似的角色扮演是不是游戏?游戏中作弊的人是在玩游戏吗?没有任何其他目的的走远路回家,是玩游戏吗?……
游戏与乌托邦 :
舒茨详尽的论述了游戏和乌托邦之间的关系,从概念分析出发,我们 就不难发现游戏内含的惊人价值。"游戏是未来的线索,"大蚱蜢这样说道。
- 游戏的 "内在价值":
或许你觉得舒茨在乌托邦一章有些言过其实,没关系,我会结合自己的思考,论述游戏的"内在价值"。或许这也就是不论真假,总有人爱把游戏叫做"第九艺术"的原因吧:因为游戏和审美,确实有相当相似的地方。
好,那么第一章就先到此为止吧。我们下一章再见。
to be continued...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