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科学教育
几年前,我曾考虑过利用业余时间做些科普和科教,但一直没有付诸行动。我一直认为,每个热爱科研的人都应该热心科普和科教,毕竟谁不想把自己喜爱的事情分享给别人呢?只是受限于种种现实原因,我始终没有去尝试。
最近,我开始重新考虑科普和科教。一方面,无论是政府还是普通大众,都越来越关注科普和科教。另一方面,最近我机缘巧合结实了多位热心于科普和科教的科研工作者。
本文是我关于未来科普和科教的几点思考。
需求将越来越大
近年来, 我国科普事业保持持续增长态势 ,根据《科技部发布2014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
全国科普人员数量稳定增加。2014 年全国共有科普人员 201.23 万人,比 2013 年增加 1.72% ,全国每万人口拥有科普人员 14.71 人;科普经费投入明显增长,来源渠道仍以政府为主。2014 年全社会科普经费筹集额 150.03 亿元,比 2013 年增长 13.49% ;科普场馆建设继续加强。截至 2014 年底,全国共有科技馆 409 个,科学技术博物馆 724 个,分别比 2013 年增加了 29 个和 46 个。
这是经济富裕之后的必然结果。在温饱没有解决的时候,首先要考虑解决温饱问题。小时候,家里穷,家人对我的要求是考上大学,因为那时候大学包分配,意味着稳定的饭碗。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温饱自然不是问题,我们开始要求更多的精神食粮。
与此同时, 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 。我们这代人现在基本上都为人父母了,同龄人教育理念也基本相同,我们不把希望寄托于应试教育。我们对应试教育的根源心知肚明——国家教育资源有限,只能通过考试这种形式来维系某种“公平”,保持社会稳定。因此,应试教育体系短期难以改变,而且我们的孩子仍然得利用它登上更高的平台。孩子的成长不能等待,如果无法改变教育体系,就只能改变自己。我们必须利用课外时间弥补应试教育的不足,培养孩子的素质和能力,而科普教育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目的不再是传授知识
目前,我国科学教育还停留在传授知识,即把科学知识通俗地传授给学生。 我个人认为,未来科学教育不可能还是简单的传授知识 。因为互联网时代,知识获取太容易,搜索引擎能找到你想要的几乎所有知识。智能手机不离手,遇到的大部分问题,我们都能在上网寻找答案。这意味着,只要我们掌握了搜索这项技能,我们就相当于掌握了海量知识,二者几乎没区别。因此,未来科学教育将主要着眼于能力培养,即解决问题的能力。
未来的科学教育不仅要激发兴趣,而且在激发兴趣以后,进行更好阶段的教育。兴趣就像火种,点燃之后也很容易熄灭。过去,由于对科普感兴趣的受众较少,科普的主要目的是大面积撒网,培养大众的科学兴趣。但是未来,对科学感兴趣的民众会越来越多,就需要科教,其核心问题将不再是如何培养兴趣,而是如何让感兴趣的人继续提高,成为高级别科学爱好者。
虽然知识是能力的载体,但是有些知识是死知识,价值并不大。如:地球年龄和大小,等等。人们知道或不知道,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能力则不同,通过聚焦某个小科学问题,充分调研,提出解决方案并参与实施,无论最终结果如何,都可以大大提升能力。而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终身受用的。
内容、形式和从业者要求
未来科学教育的内容需要细分。当需求增加时,市场必然会产生细分,即根据不同的受众和需求,应当设计不同的科学课程。初级阶段的受众喜欢通俗的内容,高阶的受众则应当设计实践课程,提高参与感,并锻炼能力。
未来科学教育的形式会变得多样化。目前科学教育的形式非常单一,多数是线下的科学讲座课,而实践活动几乎没有。所谓实践就是,让参与者进行观测或实验,自己解决实际科学问题。在市场小的时候,组织实践活动不值得。但是,当市场足够大的时候,实践活动必不可少,因为这才切合科学教育的目的——培养能力。
根据内容和形式,从业者必然大量需要一线科研工作者,同时需要教育专家和传播运营专家的指导和配合。这是因为科研、教育和传播都是非常专业化的领域,都有自己的专业技能。没有教育和传播专家的帮助,仅凭科研工作者很难设计出生动趣味的课程。而一线科研工作者则要负责保证内容的正确性和前沿性,这是科学教育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教育和传播专家不容易做到的。
现状与应对
目前,我国科研和教育专家基本处于隔离状态,搞科研基本不做科教,做科教不了解科研最新进展。科研工作者缺席科教的主要原因是:
- 缺乏激励机制 。现行体制并不鼓励科研人员进行科教,科教不算入科研人员的绩效。因此,无论民众如何期待,但是就是没有多少人去做。对于科研工作者而言,如果因为科教,而影响职称晋升,项目申请,那就得不偿失了。
- 背负舆论压力 。科研也是圈子,项目和职称都是同行评审,因此口碑非常重要。很多科研工作者害怕参与科教,因为担心在他人心中留下不务正业的印象。
这两个问题阻碍了科研工作者做科学教育,如果得不到解决,科研工作者将继续缺席未来的科教工作。现阶段,它们都出现了一些转机。
- 激励或许要靠市场化 。短期内,国家改变科研工作者考核机制的可能性不大,这是因为科教工作很难有量化指标,也不容易被监督。大学教师上课尚且没有绩效,更不要说科研工作者开展科学教育了。另一方面,由于科教的市场越来越庞大,极有可能出现创新商业模式,从而在经济和声誉两个方面来激励一线科研工作者参与科学教育。
- 舆论或许要靠普通民众 。让科研圈自己改变根深蒂固的看法,几乎不可能。我个人认为最终可能会像专车那样,由下而上发生改变。尽管政府和出租车公司将其定义为黑车,但是它得到了普通民众支持,最终改变了专车司机的舆论环境。同样的,在普通民众的支持下,优秀的科学教育者也会逐步获得科研圈的认可。
结语
预测未来不设置时间期限属于耍流氓,我个人预测,未来 5 年将是我国科学教育的转型期,我们或许正站在风口上。科普和科教的需求将越来越大;目的将从传授知识转变为能力培养;内容进一步细分,形式多样化;一线科研工作者参与,教育和传播专家指导和配合。市场化激励科研工作者,普通民众将改变社会舆论导向。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