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的技术
无论工作上,还是生活中,表达都是我们传递信息和交流感情的最重要技能。最近帮助学生修改学术报告演示文件,发现平时闲聊侃侃而谈的学生,一旦动真格的,如:作报告,就不知所措了。本文分享我的几点表达经验。
从牙牙学语,我们就开始学习表达,但是成年人之间的表达能力却相差巨大,这似乎说明表达是某种天赋。其实不然,表达绝对是可习得的技能。虽然人们每天都在练习表达,但是并非每个人都刻意培养自己这方面的能力,久而久之便出现了差异。
内容始终根据听众调整
我也算作过不少报告,但是迄今为止,我没有作过两个一样的报告。我的报告内容——哪怕针对完全相同的话题——总是在不断调整。
表达的目的是交流,交流的前提是听众正确理解我们分享的内容。因此,无论会议发言,还是演讲报告,我们都要弄清楚听众的组成。在接到报告邀请的时候,我马上就会问邀请者,我的报告讲给谁听?这非常重要!
同样是讲地球历史,面对大学生和中学生,内容肯定不能一样。同样是我的研究领域,面对地质学家和质谱学家,内容也肯定不能一样。
即使面对同样知识结构的听众,比如昨天是中学生,今天是另一批中学生,我的报告内容也会调整。因为通过前一天的报告,我会进一步了解听众的知识面和兴趣点。有些听众感兴趣的内容我没有讲,而另一些听众不感兴趣的内容我却讲了不少,这就需要调整。而这种调整几乎是永无止境的。
甚至我经常在最后一刻还在调整内容(如果还能够调整的话)。比如:学术会议上,我们前面通常会有其他人的报告,通过这些报告和听众的问题,我们可以对听众的知识面有更深的了解。前几天,我带学生参加一个学术会议,她的报告在第二天,通过第一天的会议,我们发现听众的组成与我们原来预想的完全不一样,于是我只能让学生当晚加班调整报告内容。
现在,假设我们已经知道了听众的知识面,那么我们如何选取内容呢?这与表达的目的密不可分。任何表达都是有目的性,如果没有目的性,那么也就不存在什么技巧,因为效果无法评判。工作和生活中,表达的目的主要包括如下三种:
- 分享知识和经验。如:科普或生活经验报告等。
- 讨论问题。如:学术报告等。
- 证明自身或团队能力。如:职称答辩或项目答辩等。
显然,针对这三种类型的表达,内容肯定不能一样。把职称答辩讲成学术报告,大概率会失败。因为学术报告要把大量时间花在讨论学术问题上,注重科学问题的细节。而职称答辩要重点阐述自己过去做的重要而困难的事,以及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但是,无论出于什么目的,内容必须满足如下两个要求:
- 提供未知。无论是发言,还是报告,一定要提供听众未知的内容。普及学生不知道的科学知识,分享同行不知道的学术成果,介绍评委不知道的我们的能力。如果不能提供听众未知的内容,表达没有意义,纯属浪费时间。
- 联系已知。任何听众未知的内容都必须与他们已知的知识联系起来。这是人们容易忽视的一点,也是很多表达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如果内容全是听众未知的内容,他们必然听不懂。那么如何在已知和未知之间建立联系呢?最常用的方法(不限于)是类比。例如:把地球的圈层结构类比成鸡蛋的结构,就可以很好的帮助小学生理解它,因为鸡蛋是小学生已知的知识。
总之,内容必须根据听众的知识水平来设计。既要提供他们未知的内容,也要将未知内容与他们已知的知识建立联系,同时还要兼顾我们自己的目的。
逻辑结构:总-分-总
设计好内容之后,就需要使用逻辑结构把内容组织起来。无论表达的目的是分享知识、交流问题还是证明能力,其逻辑结构只需要使用一种:总-分-总。
开头总体论述,中间分条目详细论述,结尾再做总结。分条目之间可以是并列关系、层递关系、对比关系等等。
比如,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
- 总:地球内部是三层结构。
- 分:
- 地壳
- 地幔
- 地核
- 总:回顾并总结地球内部结构。
总-分-总结构可以镶套使用,比如在介绍地核时,我们可以使用一个小的总-分-总结构:
- 总:地核又分两层。
- 分:
- 内核
- 外核
- 总:回顾总结地核的结构。
在论证某个科学问题时,我们也通常采用这样的结构:
- 总:阐述问题,并且可以先介绍结论。
- 分:
- 论据1
- 论据2
- ......
- 总:概括论据,并总结引申。
在分条目论述时,保持条目数为 3-5 最佳,因为条目太多了不利于人们记忆,此时就需要我们有意识地进行分类。例如:葡萄、牛奶、土豆、胡萝卜、鸡蛋、橘子、咸鸭蛋、苹果、酸奶。我们可以这样分类:
- 水果:葡萄、橘子、苹果
- 蔬菜:土豆、胡萝卜
- 蛋奶产品:牛奶、鸡蛋、咸鸭蛋、酸奶
总-分-总是组织报告内容最有效的逻辑结构。写文章时,我们可以使用它的变种总- 分结构,因为如果开头总结过,结尾的时候也许就没有必要重复总结了。但是,发言、报告或演讲时,则非常有必要最后进行重复总结,因为听众听到后面很可能已经忘掉了前面的内容。
注重形式但不形式化
对于报告或演讲而言,表现形式(通常是演示文件)也很重要,它能够帮助听众理解报告或演讲的内容。这跟写文章有类似之处,比如本文,如果我把格式全部清除:小标题去掉,不分段落,不显示列表,读者读起来肯定不方便。反过来,如果格式很清晰,那么读者无需看内容也知道本文分几个部分,哪里是重点。同样的道理,演示文件也要尽可能地简洁和直观,让听众能够轻易抓住整个报告或演讲的主线。
同时,也不需要过于形式化。一些小的细节,如:少量错别字,或者稍微对齐不够,等等。如果发现了,当然要改正。但是,如果在内容修改完毕后,没有发现小错误,也没有太大必要专门花时间,去反复寻找。我承认多检查几遍,我们可以避免犯很多小错误。但是,我们的时间总是有限的,与其专门花时间查找小错误,倒不如把更多时间投入到创作和设计内容上。
刻意练习
成年人之间表达能力的差异,很可能是因练习效果导致的。看似每个人每天都在表达,但其实很多表达都属于无效练习。例如:无意识地闲聊对于提升表达能力并没有太大益处,反而可能养成罗嗦的习惯。
提升表达能力,首先需要刻意练习的是写作。这没什么值得惊讶的,因为写作是一种特殊的表达形式。很多人不善于表达的根本原因是缺乏长期有效的写作训练。
- 无论是会议发言,还是演讲报告,我都会把讲稿写下来。如果时间充裕,我会仔细修改推敲,保证内容、逻辑和形式符合上述提到的要求。如果时间不充裕,我也会列出提纲。假设我们花时间都写不出来,那么上台发言绝对没有即兴发挥的可能。
- 写作本身就可以锻炼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是逻辑清晰的保证。没有清晰的逻辑,表达能力无从谈起。
- 写作也是生产他人未知内容的一种方式。如果我们并没有他人未知的内容可以分享,那么我们的表达能力再强也毫无意义。所以,表达的前提是我们必须有他人未知的内容可以分享,这需要平时大量的积累。获取他人未知的内容,其方法无非就这么几种:读书、思考和践行。无论是哪种,我们都需要通过写作,把它记录下来。有些人看起来非常善于即兴表达,那只不过是因为他们在台下做了很多功课而已。
另外一个需要刻意练习的是主动发言。抓住一切机会当众发言,这需要同样的前提——我们确实有实质内容可以分享。如果我们已经开始刻意练习写作了,那么有独特见解并非什么难事。这个时候就不能怯场,要勇于表达自己,通过一次次地主动发言,发现自身问题,并逐步提升表达技巧。
结语
表达能力是可习得技能。表达内容的设计需要针对听众的知识面和兴趣点,组织内容使用总-分- 总结构,表现形式着眼于服务内容,要避免形式化。提升表达能力,需要刻意练习写作,并勇于当众发言。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