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踩踏效应
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篇回答,提到中国的人才踩踏效应。我以前也有类似看法。其实不光人力资源上,在商业模式上也是如此,共享单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作者写得很清楚,复制过来保留一份备份。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作者: Ming Ali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1814081/answer/54617724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最近和一个北京的老同学聊到北京,我说:「北京的踩踏效应太严重了!」她问什么是踩踏效应,我说「比如一个十条赛道的跑道赛跑,比赛百米,如果有十个运动员跑步,那跑第一名的无疑是跑步最快的,当然也有运气成分,但是实力起到决定性作用,但是如果赛道里塞一百名选手,跑第一的大概率不是跑最快的那个,而是运气最好的那个。赛道太拥挤,实力受到牵绊,反而是比较会阴谋诡计使绊子的那个人可能胜出的几率大。我的老同学兴然同意我这个山寨理论。
我的山寨理论起源于我在中国各种拥挤的经历,每次去食堂打饭,如果窗口就十个人,大家可以有耐心地排队,但是万一超过三十个人,大家一般就一哄而上,先来后来没有优势,嗓门儿大的身体壮蛮横成了优势。因为最晚到的人知道要是按排队走,他可能只能喝到汤,打破秩序走捷径成了必选项。
再一个例子是高考,我承认考六百分的童鞋肯定在学习能力上比考 400 分的人强,但是一些高考大省,考生上百万,一分就可以拉开几千人的排名,在大家实力差不多的情况下,运气,特长加分起到改变命运的比重就被无限放大,一些对知识点细枝末节完全没有意义的琢磨变得很重要,因为当大家实力差不多时,这些细枝末节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虽然大家都知道,这些东西考完就作废。
因为好大学就那么几所,好专业就那么几个,高考就像是一个拥挤的跑道,我当然承认高考状元肯定实力不俗,但是好多很厉害的大牛因为踩踏效应被淘汰在中国也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明明兴趣点在机械,因为低了一两分被调剂成生物专业的悲剧简直不要太多。
小时候,我一直想不通一件事,中国有十四亿人,美国四亿人,我们应该人才也比美国多三倍有余啊!现在想来,中国的潜在人才肯定比美国多,但是很多人才.....可能死在了踩踏的路上。
虽然表面上看,我们的社会好像极端重视教育,但那种贩卖焦虑的教育真是科学的教育吗?层出不穷的学前教育班,课业辅导班,与其说是科学,不如说是玄学。看了所谓复旦大学五岁小孩简历。深感一种荒诞感。为了从拥挤的人群中竞争而出,科学的教育好像还不够用,得用玄学来凑。(相关问题鄙人有另一个回答「如何评价五岁复旦二代的简历和对其的网络点评?」中有回答。)
我对踩踏效应的第二个担忧是它对制度的腐蚀,曾经和一个长辈谈论世事,长辈用长者的语气对我说:小伙子,别那么愤世嫉俗,现在政府部门没那么腐败,大家都是按照条条框框办事,达不到要求的公司不可能在招标的时候通过的,但我的担忧是如果是几个条件都差不多,硬性资质都够格的公司在竞标时,软性资源起的决定性作用就被放大了。当前腐败的高发区往往就是那种资源有限但竞争门槛不是很高的行业,所谓软实力就趁虚而入。仔细去研究,你会发现官员的犯罪寻租成本极低。因为由于硬实力大家差距极为有限,大家的心思都用在怎么提高软实力上了,比如怎么提高行贿的安全性,怎么让行贿高效,当然攻克人性的弱点远比攻克技术难题简单,官员如果在一个安全,隐蔽的角落得到一个被精心包装(降低自我道德谴责的把戏)的小礼物时,何乐而不为呢?会来事儿,有眼色,嘴甜这种软实力在大城市高新科技产业相对赛道宽阔的竞争场所作用有限。但是在小城市公务员,银行从业人员竞争中,上述软实力可是至关重要。但这种软实力其实是很伤害尖端人才的培养的。
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