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全依附過得好累,但其實在某些情況下有利生存?──依附理論系列(十六)
在泛科學撰寫依附理論系列的文章,終於來到了第 16 篇,談了這麼多,或許大家跟我自己在讀依附的時候一樣,總會想說「安全依附就是好棒棒啊,不安全依附要怎麼變成安全依附哩?」
確實,在過去的研究中,安全依附比起不安全依附,有著太多優點了(詳見依附理論系列三),例如,安全依附在談感情的時候,能有充足的安全感;而不安全依附者,則總是缺乏安全感,因此要不是需要伴侶對自己一再保證,不然就是會和伴侶維持著距離,不敢和伴侶靠得太近。
除此之外,安全依附的人比較相信人心是善良的,能夠用比較正向的心態來看待這個世界,即便伴侶做出讓自己感到受傷的事情,也能用比較正向的方式來看待它,而不會一味的自怨自艾。同時,他們有比較高的自尊、比較相信自己是個有能力的人;相對的,不安全依附則是安全依附的相反,他們害怕自己缺乏能力,也害怕自己在感情中被對方拋下,或是不敢和對方靠得太近,使得他們談起戀愛來格外的辛苦。
那麼,既然安全依附比起不安全依附有這麼多的好處,但不安全依附在人群中依然占了相當大的比例。難道不安全依附,真的一點好處都沒有嗎?
我作為一個焦慮依附者,也時常會懷疑到底為什麼自己要被生下來受苦,好像整天都得耗盡心力在感情中不斷地拉扯。
初級依附策略與次級依附策略
在談論不安全依附何以在演化中被留下來之前,我要詳細的介紹依附當中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初級依附策略(primary attachment strategy) 與次級依附策略 (secondary attachment strategy)。讓我們回到這張圖:
本圖由作者繪製,來聽過我演講的人應該都看過這張圖,此圖改編至Mikulincer and Shaver(2016)[1]。
依附系統並不會時時刻刻開啟,而是遭逢威脅時,才會開啟的。當依附系統被開啟時,如果我們還是個嬰兒,我們會先採取所謂的某些策略:如透過大哭、喊叫,引起主要照顧者的注意──這些試圖維持自己和主要照顧者之間的接近性 (proximity maintenance) 的行為,就是所謂的 初級依附策略 。
但是,如果主要照顧者總是沒辦法滿足讓被照顧者找到 (available)、對被照顧者的需求敏感 (sensitive) 且支持 (supportive) 這三項要件的話,被照顧者就會開啟 次級依附策略 ,也就是焦慮依附所使用的過度反應策略 (hyperactive strategy,或稱過於活化式依附策略),透過各種方式強烈抗議,試圖吸引主要照顧者做出回應,或是逃避依附所使用的不活化策略 (deactivate strategy,或稱鈍化依附策略)。
這兩個策略,在演化上為何會被留存下來,我想大家或許都了然於心──在古早時代,面對隨時有可能被野獸侵襲的情況下,一個孩子如果不能在有需求的時候,爭取到父母的回應,那麼他們在演化上可能有較高的機會被淘汰。因此對被照顧者來說,初級依附策略不夠,就再來個次級依附策略,也是很自然的結果。
不安全依附者到底在生存上有什麼好處?
好了,就讓我們回到「不安全依附者到底有什麼好處?」這個問題上。畢竟不安全依附者,總是拿石頭砸自己的腳,明明事情就沒有那麼嚴重,就偏偏要搞得自己緊張兮兮的;或是明明其他人就願意接納自己,為什麼總是不能信任別人呢?日子過得這麼累,這樣對生存適應真的有好處嗎?
Ein-Dor, Minkulincer, Doron 與 Shaver(2010) 這四位學者,寫了一篇論文,試圖回答這一個問題。當我們在思考「安全依附比較有利於生存」這件事情時,其實我們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因為你只想到你活在這個太平盛世,安全依附的人自然看起來活得比較好。要回答這個問題,得讓我們回到遠古時代。
安全依附之所以看似有利,其實是因為我們活在一個安全的世界當中,不必面對疾病與戰火的威脅。圖/作者攝影。
讓我們看看次級依附策略的在遠古時代的功能吧。假使今天我們活在戰爭之中,當我們面臨時時刻刻都可能威脅生命的彈火攻擊,情況可能就大有不同。
焦慮依附的過度反應策略,最重要的特點:時時刻刻警戒關係是否受到威脅?其他人們是否會拋下自己?在這樣的前提下,如果來到戰爭等非常時期,反而更有利於他們警覺到周邊發生的風吹草動,甚至進而提醒其他人們,有危機要發生了。
相反過來,逃避依附的不反應策略,最重要的特點:面對危機時,會很快把自己的情感關起來,讓自己進入作戰或逃跑 (fight-or-flight) 的模式當中,靠自己獨立生存下去。在危機時刻,與人連結反而成了多餘的東西,雖然聽起來很殘忍,但是請別忘了,這是非常時期,這反而讓逃避依附者更有機會在戰場上生存下去。
事實上,Schmitt等人(2004)的研究便發現,在非洲國家這樣充滿疾病、飢荒、戰爭的地區,逃避依附才是他們族群中佔有最高比例的依附類型。在動亂的情境之下,逃避依附或焦慮依附可能讓人更容易存活下去。另一個可以考慮的推測,則是從另外一面來說,不平安環境讓父母無法充分照顧自己的孩子,也可能造成更多的不安全依附的下一輩。
當我們處在戰火之中時,或許不安全依附,才是最適合生存下去的方式。圖/作者攝影。
我們的歷史,經歷了千百年,才能有今天的太平盛世,至少和 200 年前相比,我們的平均壽命、生活品質、科技水準等等,早已大幅進步。而且別忘了,回到我們台灣的歷史來看,我們經歷了日治時期、白色恐怖時期,好不容易才有今天的自由民主。和世界上許多其它地方相比,我們的上一輩與上上輩,其實還是在威脅之中成長的。在這樣的情況下,說來遺憾,但我們的父母們與祖父母們,或許還真的不知道要怎麼照顧我們的感情,提供我們敏感而支持的情緒反應。
或許,在有生之年之中,我想我能做的事情,就是持續地將依附研究推廣下去,讓更多人能夠學習到,如何不必再啟動次級依附策略,就能夠獲得愛與關懷,並且用適切的方式來愛自己與愛別人。
延伸閱讀
- Mikulincer, M. and Shaver, P.R.(2016). Attachment in Adulthood. Second Edition: Structure, Dynamics, and Change.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 Tsachi Ein-Dor, Mario Mikulincer, Guy Doron, and Phillip R. Shaver(2010).The Attachment Paradox: How Can So Many of Us (the Insecure Ones) Have No Adaptive Advantages?Perspect Psychol Sci. 2010 Mar;5(2):123-41.
- Schmitt, D.P., Alcalay, L., Allensworth, M., Allik, J., Ault, L., Austers, I., et al. (2004). Patterns and universals of adult romantic attachment across 62 cultural regions: Are models of self and of other pancultural constructs?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35, 367–402.
![](https://pansci.asia/wp-
content/uploads/2019/05/9614653331720ddacda38647c41f56cf-560x129.jpeg)
泛科學5月主題徵文:我念XX系,但我現在在做OO
不論是推甄繁星填志願,選科系時,爸爸媽媽阿姨叔叔還有隔壁鄰居總要你想想你要唸的XX系未來出路是什麼。但在這世界好快心好累的時代,我們大學修的很多學分都很難學以致用,「不務正業」、做著跟大學主修乍看沒什麼關係的工作,可能才是常態!
已經出社會的人們啊,你大學念什麼系?現在又正在做什麼?跟我們分享吧!
請告訴我們:
你是怎麼開始從事這份工作的?大學的訓練跟它有關係嗎?
日常工作內容有哪些?最常面臨的考驗是什麼?
周圍的人/家人對於工作內容有哪些誤解
對於有志從事同業的讀者們有哪些建議
徵文時間:即日起至 5/31止
稿酬細節:每篇字數範圍 1500-2000字,如蒙錄用將於投稿一周內回覆,稿酬 1000元整。
請將文章寄到:contact@pansci.asia
2019 泛科夏令營早鳥優惠開跑
帶給大家無限的歡樂和知識,大朋友、小朋友參加過都想再來的暑期活動「泛科夏令營」又來啦!
今年泛科學院同樣為您的孩子設計了符合 STEAM 精神的多元學習課程,快把握最優惠的早鳥折扣,現在就報名:http://bit.ly/2Mcg5Uy
The post 不安全依附過得好累,但其實在某些情況下有利生存?──依附理論系列(十六)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