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界左右两翼明星的“世纪辩论”,似乎没达成人们的热烈预期
或许没有哪场辩论像多伦多当地时间 4 月 19 日举行的这场更富戏剧性了。首先,辩论的场地不是大学,甚至不是电视台,而是索尼表演艺术中心;其次,尽管一上来就被告知不得起哄,观众们立刻用掌声、笑声和尖叫打破了这条规则,而两位“选手”似乎对此习以为常。
这场辩论的主题是“幸福:资本主义 vs 马克思主义”,正反双方分别是捍卫自由市场、以“龙虾教授”著称的乔丹·彼得森(Jordan Peterson),以及全球左翼运动的旗手斯拉沃热·齐泽克(Slavoj Žižek)。他们分别有 30 分钟的时间作一个综述,再各用 10 分钟回应彼此的观点,最后回答观众提问。
主持人将彼得森和齐泽克称为思想界的两位“巨人”(towering figure)——至少从观众的热情来看,确实如此。门票早早销售一空,二手市场上甚至卖到了 1500 美元,超过了加拿大人热爱的冰球联赛季后赛门票,这一事实令彼得森有些吃惊。看看观众们接受安检的照片,你会怀疑这究竟是两位学者之间的“世纪辩论”,还是一场大型粉丝见面会。
齐泽克和彼得森的确是思想界左右两翼的明星。齐泽克可能是斯洛文尼亚这个东欧小国最出名的人,他是卢布尔雅那大学社会与哲学高级研究员,看家本领是将拉康的心理分析理论用于左翼的文化批判。他对“占领华尔街”有话要说,对《爱乐之城》也有话要说,每当发生重大的意识形态事件,你总是可以期待在《独立报》( The Independent )这样的左翼媒体上读到他充满火药味的评论。
不知主办方出于何种安排,齐泽克的座位旁摆着一排依云牌矿泉水,彼得森那边则是一排圣培露。和身穿 Polo 衫、曾被抓拍到当街啃热狗的齐泽克不同,彼得森还是标志性的西装三件套,不时用 Surface 记下将要回应的内容,和手捧稿纸、手舞足蹈的齐泽克对比鲜明。
两位学术明星的辩论成了观众的创意来源。
彼得森的本职是心理学家,相信社会等级、性别分工植根于人类的生物学特征。他鼓励男孩树立自信的“成长课”在 YouTube、播客平台上颇为火爆,但真正让他“一战成名”的是 2018 年 1 月英国 Channel 4 News 电视台女主持凯西·纽曼(Cathy Newman)的专访。当时,彼得森举着“科学”大旗,捍卫了对性别收入差距等问题的看法,而纽曼作为女权主义的代言人似乎准备不足。一些网民视这场交锋为“政治正确”的失败,《纽约时报》( The New York Times )则用“父权制的监护人”形容彼得森。
然而,当彼得森从防御者变为主动进攻的一方,那种令人印象深刻的谨慎措辞就消失不见了。周五的综述环节,彼得森选择了《共产党宣言》作为攻击的对象。据他所说,《宣言》中存在 10 个致命的错误。考虑到整个陈词只有 30 分钟,留给每个“错误”的论述时间可想而知。
作为政治思想的局外人,彼得森对《宣言》的批判大多是老调重弹。比如,他认为马克思对阶级斗争的理解浮于表面,而没有意识到阶级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式的生物学“真相”;他认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二元对立是成问题的,现实中很难区分谁是剥削者、谁是被剥削者,无产阶级专政未必比资本家的统治更为正当。
彼得森的陈词落脚于一个在他看来有些“奇怪”的地方:既然马克思承认资本主义所解放的生产力,为什么不能继续采用这样一种最有效率的分配资源的方式呢?他举例说,非洲儿童的存活率较过去有了显著提升,说明资本主义并不会让穷人变得更穷(一些观众对此报以笑声)。
在接下来的回应环节,彼得森承认资本主义、自由市场也有自己的问题,但他借用了丘吉尔的话:资本主义至少是最不坏的制度。
相比之下,齐泽克作出了更大的让步。他说自己并不是一个共产主义者,只是用这个词来制造一种挑衅效果。他也不太信任大众自我解放的能力,而是需要“强迫人们自由”,由此回到了启蒙思想家卢梭,后者比马克思早出生一个世纪。
齐泽克的综述展示了他一贯的博学。他谈到了中国的崛起,谈到了美国所谓激进议题的局限性,甚至谈到了俄国 19 世纪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但这些复杂的论述最终却指向了一个相当平庸的观点。齐泽克似乎只是比彼得森更强调资本主义需要约束的那一面,或者用彼得森的话说,并没有给出一个替代性的方案。当被问及和马克思主义究竟有多强的关联时,齐泽克有些含糊其辞。
“人们原本期待一场火花四射的‘世纪辩论’,结果却是一场亲切友好的意见交流。”著名左翼刊物《雅各宾》( Jacobin )不无讽刺地评论道。对于人、对于未来世界,齐泽克和彼得森的看法似乎共性大于差异。没有任何一方试图展示一种“深刻的片面”。
齐泽克和彼得森确有颇多共同之处。他们都不受主流学术界的欢迎,而是通过媒体成为这个时代最具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他们的读者通常不是学院的同事,而是渴望有所行动、有所改变的公众。一旦他们换上学者的遣词造句,反而会令公众感到无所适从——2013 年,齐泽克首次访华,吸引了众多追星者,但在一场关于拉康的演讲结束时,听众只剩下寥寥 20 余人。
对齐泽克和彼得森的粉丝来说,两人出现在这个场合远比他们具体说了什么更重要。这和花上千元买一张 SNH48 的演出门票没有本质区别。公共知识分子和他们生产的意见,同样可以是消费的对象,可以用来填补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以及——无聊。
事实上,思想界曾经有过一场全程录影的“世纪辩论”,时间是 1971 年,辩论双方是法国思想家福柯(Michel Foucault)和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Noam Chomsky)。那场辩论有一个同样宏大、但相当清晰的线索:“人性”是否存在?
时隔近半个世纪,欧洲人换成了齐泽克,北美人换成了彼得森,知识换成了意见,“是”与“否”的问题换成了两个标签之间的对决。
《卫报》作者 Stephen Marche 失望地看到,这场“世纪辩论”恰恰反映了当前世纪的问题:我们总是由敌人所定义。彼得森之所以走红,是因为他对“政治正确”的反驳;齐泽克反对的则是学院派的左翼。而他们反对的对象,他们反对的对象所反对的对象,同样受益于“树立一个敌人”。一旦抽走他们否定的东西,剩下的并没有什么建设性的内容。
也许你还记得,这场辩论的主题词是“幸福”(happiness)。它在 2 个多小时的辩论中几乎消失。
题图来自:Toronto Life
我们做了一个壁纸应用,给你的手机加点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 下载吧。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