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w feature 1: store datasets on IPFS/Filecoin for fast share/retrieve by add link in article. Example article 1: 100GiB+ machine translation dataset( Under CC-BY-NC-SA 4.0 license)
🔥 New feature 2: store articles on IPFS/Filecoin to avoid 404. Example article: Trust (The article will be stored in Filecoin network when the author decides to do so)
🔥 New feature 3: Rewards creators and sharers with Filecoin & Likecoin. Example article: Trust (You can send author/sharer Filecoin if you like)
Create and Share
6 月 18 日,Facebook 公布了加密货币 Libra 白皮书。Facebook 发布 Libra 的愿景是建立一套简单的、无国界的货币和为数十亿人服务的金融基础设施。数字货币加之金融基础设施,兑现 Facebook「货币互联网」的承诺。
Facebook 对这套简单的、无国界的货币的期待是,无论人们居住在哪里,从事什么工作或收入怎样,在全球范围内转移资金应该像发送短信或分享照片一样轻松、划算,甚至更安全。
整个 Libra 系统由三部分组成:
1)它建立在一个安全、可扩展和可靠的区块链(The Libra Blockchain)之上;
2)它由旨在赋予其内在价值的资产储备(The Libra Currency and Reserve)作为后盾;
3)它由独立的 Libra 协会(The Libra Association)管理,负责发展生态系统。
独立的 Libra 协会(The Libra Association)负责发展生态系统 | Libra 白皮书
Facebook 发行 Libra 曾经有三种备选方案:
1)以 1:1 锚定美元,且以子公司的形式运营。
2)与美元、欧元、人民币挂钩,并在稳定币所挂靠的公司国际账户上同时储备以上三种货币。
3)与「抵押型稳定比」不同,是「信用货币与抵押型货币的混合体」,价值通过「行为挖矿+用户充值产生」,行为挖矿部分的币值来源于 Facebook 生态所提供的产品使用价值,而用户充值产生的币,由用户自己所在国的法定货币抵押产生。
Facebook 选择了第二种方案,白皮书显示 Libra 是一种稳定的数字加密货币,有真实资产作为储备,包括稳定且信誉良好的中央银行发布的银行存款及短期国债等,Libra 将会维持「一篮子」资产,必要时改变其组成平衡,以抵消任何一种外币的主要价格波动。Libra 计划在 2020 年上半年发布,与之一起推出的还有 Libra Blockchain。
Facebook 成立子公司 Calibra,同时雇佣前 Twitter 和 Instagram 产品主管凯文·韦尔(Kevin Weil)担任产品副总裁,推出数字钱包 Calibra。韦尔对 The Verge 表示,Calibra 将作为 Facebook Messenger 和 WhatsApp 应用内功能推出,同时也将以独立的 iOS 和 Android 应用程序推出。
Calibra 可能的产品形态 | Facebook
在公众最为关心的隐私话题上,Facebook 表示将不会将用户的真实身份和公开的交易联系在一起用于广告定位,以此来保护用户隐私。这意味着,用户可以用当地货币兑换 Libra,不需要承担大额手续费,也不用提供真实姓名,而且这种兑换是随时的。
除此之外,Facebook 不会单独运营加密货币。Libra 协会是一个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的独立的非营利组织。目前,包括 Facebook 在内的 28 家企业、非营利组织、多边组织和学术机构组成的「创始成员」将会监督 Libra 的发展进程,赋予与 Libra 等值的现实世界资产储备以及区块链的治理规则。每个创始成员至少支付 1000 万美元加入并成为节点运营商。
Facebook 表示希望在发布前联系到 100 名创始会员,并向任何符合要求的组织开放,包括竞争对手,比如 Google 和 Twitter。
今日马克·扎克伯格在一篇帖子中说道,「Libra 是去中心化的—这意味着 Libra 由许多不同的组织而非单一组织运行,这让整个系统更加公平。任何有互联网连接的人都能使用 Libra,而且交易费低廉,加上密码技术的保护,能够保证用户的资产安全。这是 Facebook 对以隐私为中心的社交平台愿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平台上,用户可以以自己想要的一切方式进行私密互动,从信息传递到安全支付。」
扎克伯格 | 视觉中国
Libra 的定位并非比特币等投机产品,Facebook 起初只是想为发展中国家没有银行账户的个人提供转账功能,但是最终它的目标是创造第一种真正意义上主流的加密货币:一种去中心化的全球支付形式,与美元一样稳定,购买几乎任何东西,并且支持一系列金融产品,正如韦尔称,「规模化之后,Calibra 能够推出其他盈利的金融服务。」
Facebook 想要进军区块链的野心早就得以窥见。今年 3 月 6 日,扎克伯格发布长文《以隐私为中心的社交网络愿景》称,未来扎克伯格希望通过整合 Instagram、WhatsApp 和 Messenger 三个社交平台,打造一个经过安全加密的,保证用户隐私的私人社交网络,将从「一个数字公共广场」转变为「家庭的数字客厅」。
Facebook 的转型计划无疑是对 2018 年数据丑闻泄露的回应。过去,Facebook 通过无偿或者低成本获取大量的用户数据,比如备受争议的 Internet.org 的项目,通过分析用户数据来给用户精准推送广告,以此赚取广告费。
Facebook | 视觉中国
在个人数据隐私愈来愈受保护和一系列隐私丑闻之后,Facebook 不得不寻找新的商业模式。Libra 可以与现有 Facebook 相结合,比如 Stratechery 的本·汤普森认为,Facebook 可以用折扣吸引广告主使用加密货币购买广告,将加密货币作为奖励鼓励用户来看广告。
此外,在 Libra 推出之前,就有猜测称,Facebook 试图以此切入支付市场。白皮书中显示,Libra 协会包括 Mastercard、PayPal 和 Visa 等支付企业。在公众号「孟岩的区块链思考」《Facebook 数字货币:缘起、意义和后果(万字长文)》一文中写到,「中国的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在用户数量不到 6 亿的情况下,2018 年创造了大约 28 万亿美元的交易量。」Facebook 目前有 27 亿用户,「经过若干年的发展,一年能承载 50 至 80 万亿美元交易量,并非天方夜谭。」
而 Facebook 表示,在这方面希望与金融部门合作,而不是直接与之竞争。Facebook 区块链负责人大卫·马库斯称,Mastercard 和 Visa 愿意成为协会的一员,这证明了现阶段金融体系中已经获取巨额利润的公司也看到了 Libra 的潜力,Mastercard 和 Visa 给 Libra 带来的价值之一就是试图帮助商家接受(Libra)。「如果这个生态是成功的,你将看到很多金融服务上的创新。」
不过 The Verge 也指出,Facebook 努力地让 Libra 像社交平台在全球普及开来,让人们获得低成本甚至免费的金融工具。这一商业上的举措是否会让 Facebook 遭到「数字殖民主义」的指控,就如同它作为社交平台一样无孔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Libra 的未来是积极还是负面,目前来说还是一个未知数。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Facebook
责任编辑:宋德胜
...保守来看,可能我们与真正意义上的自动驾驶汽车,还隔着几十年的距离。在此之前,人机共驾可能会成为一种常态,人类不仅要参与到实际驾驶中,同时还要扮演「监察员」的角色,牢牢盯着人工智能系统的运行。
但正是这样的「常态」,却一直是自动驾驶行业的「沼泽地带」。
在自动驾驶过程中出现突发状况时,如何让驾驶者及时且安全地接管控制汽车是一个汽车行业争论已久的难题。而这也正是行业内称作 L3 级别自动驾驶、甚至是 L2 级别自动辅助驾驶急需解决的问题:用户到底该不该信任这一类「人工智能辅助的驾驶系统(AI-assisted driving system)」?
其实业界针对自动化场景下人类行为的研究已经有超过 70 年的历史了。之前的研究表明:人类在交出控制权很长一段时间后,会自然地对可信赖的自动化机器产生过度信任的感情。
于是,如何平衡用户信任和风险,成为了众多车企和自动驾驶公司的「抉择」。这迫使很多车企直接越过沼泽,放弃了这种中间状态的「L3 级别自动驾驶」——「与其在技术不成熟时把责任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倒不如真正踏实的致力于直接实现完全自动驾驶汽车。」
但是依旧有很多辅助驾驶功能带来的体验让用户「上瘾」,包括能够不断升级的特斯拉 Autopilot 系统。
其实针对 Autopilot 的安全性问题,业界对特斯拉颇有微词。上月,美国国家交通安全委员会(NTSB)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3 月份发生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一起特斯拉致死事故中,车祸发生时 Autopilot 处于激活状态,且驾驶员双手并没有放在方向盘上。尽管特斯拉官方也一直在强调,Autopilot 属于辅助驾驶系统,开启后驾驶员仍要手扶方向盘保持注意力集中。但事实上,之前很多起致死事故中,车主几乎都处于「拖把」的状态,完全将生命交给了一套功能仍有待完善的智能机器。
想把一张照片变得更好看,没有什么比 Photoshop 更专业了。磨皮、液化、调色,只要掌握了这几个工具,你就能分分钟「化腐朽为神奇」,成为照骗高手。
P 过的图是很好看,但这也造成了假图泛滥,人们越来越难辨别照片是否经过了修改。尤其是在图像取证中,即使是专业人员也需要复杂的程序,才能确认一张照片的真实性。
作为图像编辑的高手,Adobe 想通过深度学习技术让这个过程变得更简单、准确。他们推出了一款「反 PS」工具,可以检测一张人像照片是否经过了修改,这项技术甚至能把 P 过的图还原,让照骗高手「原形毕露」。
Adobe 是 P 图界的权威,做起「反 P 图」工作自然也是得心应手。去年他们就曾研究过用 AI 识别被篡改图像,可以识别三种类型的修改:拼接、复制和删除。图片每次被修改时都会留下痕迹,只是这些改动难以被人眼察觉,放大图片后,就能看到锋利的切割边缘、过度平滑的平面,以及不自然的噪点。
研究人员训练了一个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来识别图像处理。第一种方法是识别 RGB 的变化,第二种是识别噪点。这项技术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用,以此实现更准确的识别。
这次的反 PS 技术有所不同,主要是识别人像照片中的液化处理。之前 Adobe 在 Photoshop 中推出了「人脸识别液化」工具,软件可以自动识别五官并分别进行调整,反 PS 研究正是基于这个工具。
研究人员写了一个 Photoshop 脚本,让系统生成大量经过「人脸识别液化」工具处理的照片,并在其中掺杂了设计师人为修改的图片。
经过训练的神经网络准确率惊人,研究人员拿原始图片和经过液化的图片让普通人辨别,人的识别率只有 53%,比随机猜只准一点,而机器的识别率达到了 99%。在实验中,该技术还能把修改过的图片还原成原始图片,但还无法做出通用的「还原」按钮。
之前也有照片编辑工具做过「丑颜」功能,MAKEAPP 号称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将任何照片中人的妆容抹掉,达到「一键卸妆」的目的。这种功能噱头大过用处,而 Adobe 考虑的显然不只是好玩。
这项技术由 Adobe 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共同研究,目的是让图像取证变得更简单准确。Adobe 在博客中写道:「Adobe 为用户提供工具,让他们将自己的想法变为现实,努力释放想象力。与此同时,我们也在进行一些研究,以帮助验证使用我们的产品创建的数字媒体是否真实,并识别和阻止滥用。」
人工智能技术让图像取证变得更容易实现,但 Adobe 也强调,消除虚假新闻远没有这么简单。监管制度、建立信任机制、完善数字内容发布规范,这些东西都缺一不可,Adobe 能做的仅仅是在技术上推动这一进程。
头图来源:哔哩哔哩
参考文章:Adobe 博客
编辑:Rubberso
...从像素时代开始,很多游戏就有「自定义模式」,它允许玩家将一些基本元素组合,制作出独特的关卡设计。这种玩法后来被《我的世界》发扬光大,超高的自由度让每个玩家都成了「创世神」,只要你想象力足够丰富,动手能力足够强,就可以在游戏世界里建造出任何东西。
最近 Google 也推出了一款叫做《Game Builder》游戏,你不仅能在里面随意建造物体,更可以通过引导设计出一个完整的游戏。它不需要你有任何编程基础,只要通过简单的卡片组合,就能实现复杂的交互逻辑。
《Game Builder》目前已经在 Steam 上架,支持 Windows、Mac 平台,它的本质就是一款游戏。你可以新建一个项目,根据引导学习如何设计一款游戏。初始角色是一个机器人,你可以用 WASD 控制移动,空格键跳跃,Shift 加速。
界面顶部有 Play 和 Build 两个按钮,切换到 Build 可以进入建造模式。点击选中机器人,在 Logic 中找到 Player Control,调整 Walk and Jump 的 JumpHeight 参数,现在你的人物就可以跳得更高了。
在引导模式中,《Game Builder》会用游戏的方式引导你吃星星,沿途学习基本的游戏设计知识。你可以按 V 切换第一人称视角、第三人称视角、俯视视角,以此体验 FPS、RPG 等类型的游戏。
利用 If-Then 逻辑可以让角色与其它元素产生交互,冲撞树木使其变红,攻击敌人使其掉血。这些交互看似简单,实际在设计游戏时需要用代码实现,而《Game Builder》把这些复杂的操作简化成了卡片交互,只要拖动相应的卡片,选择触发动作和反馈方式,就可以创建复杂的交互逻辑。
《Game Builder》的设想是让没有编程基础的人也能通过拖动卡片,设计出自己想要的游戏。它们将游戏中所需的各种要素都简化成了一个个卡片,移动、生命值、攻击、治疗药水,十分丰富。
为了让初学者更容易上手,《Game Builder》在主菜单页面提供了卡片 Demo,你可以控制机器人与游戏中的元素产生互动,旁边文字标明了这个行为会产生何种后果,以及它是怎么发生的。
Google 之前针对 3D 艺术家推出了 Poly 平台,用户可以上传和下载 3D 模型,这些模型现在可以直接用到《Game Builder》中。游戏建造还支持多人模式,你可以与朋友共同建造一个游戏世界。
《Game Builder》的更新文件中出现了 YouTube Textures 的信息,与云游戏平台 Stadia 的实现方式刚好吻合。Google 很可能是在用这种方式,让更多人参与到游戏创作中,而不仅仅是作为「云玩家」。
下载地址:Steam
编辑:Rubberso
...短短数月,云游戏卷土重来。不论是电视机前头晕眼花还紧抓手柄不放的硬核主机玩家,还是直播间里两眼放光不断重复敲击「666 - 回车」的快乐云玩家,人人都看到了一个崭新的未来。
自上一次浪潮悄然退场的数年后,伴随着云计算技术的成熟和网络速率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云游戏已经来到了真正爆发的前夜。在这次的新浪潮里,一家人们印象中与游戏行业关系不大的科技公司冲在了革命的最前线。摇旗呐喊着,「搅局者」Google 成为了全球玩家的新希望。
「无需下载,点开即玩」,在今年 3 月的 GDC(游戏开发者大会)上,Google 云游戏平台 Stadia 承载着千万玩家的期待正式登场。这是一个基于云计算和流媒体技术的游戏平台,Google Cloud 服务器承担游戏运算、渲染工作,而玩家用户端只需要通过网络接收游戏画面,并同时操作数据回传给云端。
抢先一步,Google 定义了这次浪潮中云游戏的标准。从这个标准的必备条件来看,Google 多年积累的云计算服务和 YouTube 等流媒体平台的优势让它的云游戏「革命宣言」格外可信,但它的劣势也相当明显——Google 并不是一家游戏公司。面对 Google 大张旗鼓的攻势,游戏行业没有坐以待毙,其中与 Google 最匹配的对手,微软,就在 Google 最初发布 Stadia 前身 Project Stream 的同时,宣布了即将在 2019 年公测 Xbox 云游戏服务 Project xCloud 的消息。
在今年 3 月 Google Stadia 的发布之后,微软游戏业务的总负责人 Phil Spencer 发内部信称 Stadia「没什么太大的惊喜」,并表示微软会在 E3 上有所行动。
...
Photo by André François McKenzie on Unsplash,作者:棘轮、比萨
币价回暖,矿圈暗流涌动,二手显卡交易也卷土重来。
显卡挖矿并非新事物。它一度是比特币挖矿的必需品,李笑来就曾以一己之力,将淘宝上的高端显卡买到断货。
在2017年的大牛市中,显卡挖矿再次崛起,甚至有显卡厂商和经销商加入其中。
两年来,显卡挖矿随着币价浮浮沉沉。有矿工因此获利颇丰,也有人黯然出局。
行业周期、技术难题、未来前景……如今的显卡矿工们,正面临着重重挑战。
01 疯狂入场
“币价涨了,朋友圈里倒腾二手‘矿卡’的又多了。”在淘宝上经营电脑攒机业务的老张发现,自己的苦日子可能又要来了。
他记得,2017年时,显卡经常断货,价格也飙涨。他不得不对不满的顾客们解释:“显卡都被矿工买去挖矿了。”
而2017年显卡紧俏的直接原因,是以太坊的暴涨:这一年,以太坊从年初的不足10美元,攀升至年底的1400美元,实现了140倍的涨幅。
而以太坊高度依赖显卡进行挖矿,这让显卡在2014年被比特币挖矿业淘汰后,再次成为矿工们的新宠。
和以太坊同样依赖显卡挖矿的,还有门罗币、达世币、ZEC等币种。在2017年的这波牛市中,它们也崭露头角,这加剧了显卡供应的紧张程度。
在逐利的矿工面前,以往高端显卡的主力消费人群——游戏玩家们,完全落败。显卡圈开始充斥着各种光怪陆离的传说。
“最有名的一个,是有大矿工开着卡车堵在显卡工厂门口,拿着成箱的现金要求拿货。”老张说,“大矿工开出的价格比渠道商高出一半,显卡厂商‘只得就范’。”
然而,市面上大多数的高端显卡货源,仍然掌握在显卡生产商与渠道商手中。它们“亲自”下场挖矿,早已成为了行业内公开的秘密。
“当年的华强北,超过一半的显卡经销商都试过自己挖矿。”在华强北经营显卡业务的侯北川回忆称。显卡挖矿火爆后,他也投入了显卡矿机的研发和生产。
起初,侯北川只希望做熟客的生意。但随着币价的走高,找到他的生客越来越多,报价也越来越高。他“禁不住诱惑”,接了许多单子。
“2017年年末币价最高的时侯,许多生客找过来,一下就要订几十台矿机。”侯北川回忆,“大多数人都操着四川口音,都是先款后货,爽快得很。”
显卡价格很快被矿工们拉高。“那年,GTX1060 6G显卡最高被炒到了2800块钱,比之前涨了60%。”老张回忆。
连带效应随之而来。有游戏玩家很快曝出,自己在实体店甚至京东等电商平台购买的全新显卡,出现了使用痕迹。
有人怀疑,显卡生产商加入了挖矿行列,甚至将挖过矿的显卡以全新名义发售。
此后,京东迅速关闭了显卡商品的七天无理由退货服务,以防有人买了显卡挖矿七天后再退货。但游戏玩家们最担心的——显卡生产商下场挖矿,却似乎在今年成为了现实。
今年年初,主营显卡设计、开发、制造的港股上市公司柏能集团(HK.01263),被媒体曝出即将进军挖矿行业。
这家公司是知名显卡品牌“索泰”“蓝宝石”的拥有者,同时生产基于GPU两大巨头——英伟达与AMD芯片的显卡。
今年1月,柏能集团发布公号称,公司旗下全资子公司“栢能财富”与合作伙伴在中国大陆设立了合营公司,从事服务器租赁、云计算与深度学习等项目。
但据星球日报等媒体报道,柏能集团的云计算业务,其实就是显卡。
凭借着自营的显卡生产、供应能力,显卡厂商也许将成为显卡挖矿圈的重要力量。
02 潮起潮落
“柏能集团进入矿圈的时机,已经是挖矿行业的最低谷。”区块链研究员孙原表示,“这更像是一次抄底。”
在他看来,与比特币的挖矿机制相比,显卡挖矿的规模较小,资金门槛更低。但正因如此,在行业周期面前,显卡矿工们受到的冲击更加明显。
“他们资金实力有限,容易追涨杀跌,形成踩踏效应。”孙原说,“许多人争先恐后地入场,币价跌了又匆忙抛售矿机套现,大多损失惨重。”
与比特币相同,币价的周期变化,仍然是影响显卡挖矿的重要因素。
“币价最高时,以太坊挖矿3个月就能回本。”侯北川表示,“最低的时侯,两年都别想回本。”
但在许多显卡矿工看来,尽管资金门槛低,也无需矿机厂商开发专用芯片,但显卡挖矿在技术、运维等方面的要求,比比特币挖矿还要高。
“比特币挖矿有成熟的矿机、傻瓜化的管理软件。”侯北川说,“只要有人,有资金,有低廉的电价资源,谁都可以做。”
但显卡挖矿却不同。
“早年,显卡矿工都是‘机架’挖矿,散热效率低,维护困难,也存在安全隐患。”侯北川说,“后来,专业的显卡矿机不断出现,显卡挖矿才逐渐进入正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