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w feature 1: store datasets on IPFS/Filecoin for fast share/retrieve by add link in article. Example article 1: 100GiB+ machine translation dataset( Under CC-BY-NC-SA 4.0 license)
🔥 New feature 2: store articles on IPFS/Filecoin to avoid 404. Example article: Trust (The article will be stored in Filecoin network when the author decides to do so)
🔥 New feature 3: Rewards creators and sharers with Filecoin & Likecoin. Example article: Trust (You can send author/sharer Filecoin if you like)
Long Live RSS
玛丽·雪莱在 1818 年写下第一部科幻小说《科学怪人》以来,对于科技失控的担忧就化身为一个个疯狂科学家的形象走进流行文化,贡献了许多千篇一律的反派形象:他们智力超群,能力出众,但却不善交际,易受蛊惑,不为名也不为利,而是有着改变世界的理想,并且近年形象通常不是白人男性。
Alexis Gambis 想要改变这种对科学行业的刻板印象。他是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的生物学和电影教授,毕业于纽约大学帝势艺术学院。
在进入电影行业之前,他曾经是一名生物学博士生,研究果蝇的遗传系统。但在研究昆虫之前,他已经受电影制作人母亲影响多年,家里就有一台胶片剪辑机器。
“我在实验室就透过显微镜拍果蝇短片,实验室差不多也是我的工作室。”Gambis 在 TED 2019 大会现场对《好奇心日报(www.qdaily.com)》表示。
Alexis Gambis 镜头下的果蝇,图片来自 TED
2004 年,Alexis Gambis 进入洛克菲勒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开始拍摄果蝇短片。起初他这么做是为了打发孤独,也能直观地向朋友解释,自己每天和果蝇打交道究竟是在做什么。
博士第二年开始,他开始在纽约电影学院和纽约视觉艺术学院参加夜间电影课程。读博士的最后一年,他建立了想象科学电影节(Imagine Science Film Festival),每年在纽约和阿布扎比等地举办一周,鼓励人们拍摄科学研究主题的电影,促进大众对科学的理解,至今已经举办了 11 届。
影片中,主角通过 CRISPR 技术,编辑了帝王蝶的基因,改变了翅膀的图案,图片来自 TED
Alexis 最新的剧情片叫做《帝王蝶之子》(Son of Monarchs),将于年底上映。影片讲述了一位生活在纽约的墨西哥裔进化生物学家孟德尔(和种豌豆的孟德尔同名),有一天变成了他研究的物种——帝王蝶的故事。帝王蝶每年会穿越美洲大陆进行迁徙,他由此借着经过 CRISPR 基因编辑过的翅膀回到故乡。影片借蝴蝶的隐喻探讨了移民、身份认同、气候正义和基因编辑等问题。
Alexis 说最早想到 CRISPR 基因编辑之后,就开始想剧本、采访科学家。
“生物学研究的机会让我有机会走进他们的实验室,和他们聊起来。”Alexis 对《好奇心日报(www.qdaily.com)》表示虽然 TED 之类的场所常请科学家演讲,但那一般都是特别有名的,很多实际做科研的人没那么愿意和没有博士学位的人沟通工作,用词也不是那么好懂。
他的采访基本从研究人员做的技术开始,然后聊到对方的个人精力。比如一位研究蝴蝶的生物学家告诉他说,自己小时候有把蝴蝶基因植入皮肤,变成文身的幻想。
这类采访很多都成了构建故事的线索。而采访期间接触的研究人员也被他拖下水,扮演片子里的辅助角色,做自己日常会做的事。
主演都是职业演员,比如出演《LOST》的 William Mapother,还有墨西哥演员 Tenoch Huerta 都有挺多长片经历。在独立科学电影里出演科学家的点子让这些演员能够接受一个比较低的价格。
最终《帝王蝶之子》花了不到 100 万美元。钱基本来自平时资助科学项目的基金会和大学,包括纽约大学。赞助方将投资这样的影片作为宣传科研的方式。
片子大量着墨日常的科研过程,纽约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员 Mike Perry 教主演 Tenoch Huerta 蝴蝶饲养的基础知识,并提供了关于 CRISPR 的速成课程。剧组还特意前往位于墨西哥的帝王蝶保护区取景,拍摄到成千上万蝴蝶在枝头休憩的场景,并保持安静避免惊扰。
影片延续了导演此前的风格,将科学渗透进幻想之中,并呼应到个人生活。在他的短片《求偶》(Courtship,2010)中,一位生物学家在交配后变成了一只果蝇。另一部短片 Insan(2017)则展示了基因改造后获得语言能力,讲述自身濒危现状的羚羊。
在拍摄本片之前,导演也预先拍摄了三条短片来做探索实验,分别讲述了载着灵魂回乡的蝴蝶给男孩的死亡教育、扮演种群中最后一只帝王蝶的小丑演员、以及年轻的墨西哥科学家对变迁的思索。这些故事最终都被纳入进长片之中,并探讨了 Alexis 长久以来关心的问题:多重身份交叉之下个人认同的意义,以及对蝴蝶可悲的羡慕——它们有翅膀,能自由地穿越国境。
Alexis 说做这些短片是因为熟悉要拍摄的内容,节省拍摄成本,最后全片拍摄阶段一共花了 27 天。
科学技术或者概念被用在电影里已经挺常见。但科学家对此往往没有太多好感。今年 TED 大会现场有一位天文学家演示了追踪太空垃圾的系统。当有人问及电影《地心引力》的时候,他一下就皱起眉头说那片子一点也不真实。
Alexis 想在这里找到一个平衡。他说自己写剧本首先考虑的还是故事,不是技术。
不过他还是会注意平衡,不太用不真实的技术。“片子里用到的技术一般不会让人看出来是科幻的。其中大部分其实都是可以实现的,或者很快可以实现的。”Alexis 说自己在找一条线,在故事和科学家对真实性的要求之间有一个平衡。
拍电影的同时,Alexis 建立了流媒体平台 Labocine(法语,意为实验室+电影院),收录参加展映的电影。这个平台除了电影也会收录实验视频、短片,对外授权使用。
Alexis 不仅想通过电影媒介探索科学知识的表达,他认为,科学不仅仅关乎成果,关乎新闻上的一句结论,重要的是探索的、寻真的过程。他厌倦了对科学家不准确的、夸张的描述,想让大众文化中的科学家形象变得更脆弱、更有人性、更易于理解。他说,“我们需要在虚构的故事中加入更多真实的科学,来为科学和科学家们创造更广博、更宏大、更诗意的描绘。“
2014 年,Alexis 拍摄了第一部长片《蝇室》(The Fly Room),再现了哥伦比亚大学一间名为“蝇室”的小实验室的故事——在这里,遗传学先驱托马斯·亨特·摩尔根及其学生们饲养了成千上万的果蝇作为实验材料,在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基础上,发现了基因的连锁与互换定律,并因染色体理论的贡献获得了 1933 年的诺贝尔奖。
这个房间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实验室之一,当中曾发生过许多故事。这部影片没有简单地选择拍摄摩尔根的传记,而是从他最优秀的学生之一 Calvin Bridges 的十岁女儿 Betsey 的视角切入,展示了小女孩在这间实验室一天之中的见闻,父女因为对果蝇的好奇心而加深的联系,以及由此发散出对生物学、生物学家和遗传学的思考。
电影中的帝王蝶,图片来自 Son of Monarchs
Alexis 将这种风格称为“科学新浪潮”,利用生物学现象投射人类自身的故事,将科学元素加进电影叙事的实验表达。
题图来自 Dian Lofton / TED
我们做了一个壁纸应用,给你的手机加点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 下载吧。
...
据《新闻周刊》,东英吉利大学(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的研究人员在马里亚纳海沟的生态系统中发现了一组新的噬油细菌,含量比例高于全球任何地方,它们可能可以帮助分解海底的油污染物。
马里亚纳海沟位于西太平洋、海沟最深处位于海平面以下 36200 英尺(约 11034 米)的地方,这意味着,如果把珠穆朗玛峰在此处倒置,峰顶会距离海沟底部 2 千米左右。据《新闻周刊》,在海沟的有些区域,生物遭受的压力可能相当于 2400 磅(约 1088 千克)压在指甲盖上。
在马里亚纳海沟到底生存着什么样的生物、以及它们靠什么生存变得愈发令人好奇,但这种深度导致的压力使得关于这块区域的探险活动和研究甚少。研究者之一 Xiaohua Zhang 表示,
“人类掌握的关于火星的知识都比关于马里亚纳海沟的知识多”。
研究者 Xiaohua Zhang
这次的研究使用了潜水技术收集样本,在其中发现了一组新的细菌,它们可以降解碳氢有机化合物(hydrocarbons—organic compounds)。这种化合物由氢和碳两种元素组成,在很多物质上都能找到它们,例如石油和天然气。除此以外,研究者发现这些细菌的微生物总数非常庞大,甚至远高于世界上任何区域。研究的作者之一 Lea Smith 认为,这意味着马里亚纳海沟中存在大量碳氢化合物,它们最终成为了细菌的食物来源。
Lea Smith 对《新闻周刊》表示,这些细菌可能会帮助消耗沉积石油、减少污染——先例有 2010 年墨西哥湾的漏油事故,当时海中碳氢化合物的降解生物就发挥了不少作用。
在沟内发现的碳氢化合物除了来自海平面的污染物,还有一部分是天然形成的,有些类似柴油燃料中的化合物。这意味着细菌们合成碳氢化合物的方式也有所不同,而如果这种方式明确,它将可能成为一种产生生物燃料的方式,这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题图来自 pixabay。
我们做了一个壁纸应用,给你的手机加点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 下载吧。
...
2019 年 4 月 11 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的第二部分“高校美育工作的重点任务”得到更多关注,重点任务是指围绕高校普及艺术教育、专业艺术教育和艺术师范教育三个重点领域加强美育教学。
对于普通高校来说,学校需要加强普及性艺术教育。《意见》指出,各高校需要把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教学计划,实行学分制管理。每位学生须修满学校规定的公共艺术课程学分才能毕业。也就是说,公共艺术课程将成为必修课。此外,《意见》还希望高校开展艺术实践活动和加强艺术社团建设。
高校艺术教育并非最近才得到重视。早在 2006 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指导方案》)中就在课程设置上做了详细规定。
当时《指导方案》要求,对于实行学分制的学校,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 2 个学分,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对于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指导方案》的定义很明确,课程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这些课程的全面开展将先在教育部直属高校、211 和省属重点学校进行,其他学校将在 2-3 年内完成。
对比《指导方案》,本次的《意见》并没有给出详细的课程指导大纲。不过《意见》中也表示将修订《指导方案》,将会对公共艺术课程、教材进一步规范。
教育部负责人在答记者问中表示,现在印发《意见》考虑的一点是,目前高校美育工作与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也没有满足学生对艺术教育资源的期待。90 年代曾印发过加强高校艺术教育的意见,但现在的形势已发生了变化。
除了普通高校让艺术成为必修课之外,专业艺术教育则被要求创新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意见》鼓励和支持艺术类高校和综合性大学合作,希望专业性艺术人才文化素质和专业素养都达到更高要求。
《意见》最后强调,各高校要结合本校实际,制定落实本意见的实施细则。这次依旧是部属高校身先士卒,部属高校的实施细则须于 2019 年 9 月 1 日前报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
题图为拉斐尔《雅典学院》,来自 Wikimedia
我们做了一个壁纸应用,给你的手机加点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 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