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w feature 1: store datasets on IPFS/Filecoin for fast share/retrieve by add link in article. Example article 1: 100GiB+ machine translation dataset( Under CC-BY-NC-SA 4.0 license)
🔥 New feature 2: store articles on IPFS/Filecoin to avoid 404. Example article: Trust (The article will be stored in Filecoin network when the author decides to do so)
🔥 New feature 3: Rewards creators and sharers with Filecoin & Likecoin. Example article: Trust (You can send author/sharer Filecoin if you like)
Create and Share
今天是罗胖陪伴你的第 2342 天
1. 建筑家贝聿铭老先生去世了。这两天我看了很多关于他的文字。
有一次有一个人问他,说:“你是否羡慕那些创造了建筑流派的建筑师?”贝聿铭是这么回答的,说:“我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因为,我一直沉浸在如何解决我自己的问题之中。”这个回答太精彩了。
2. 我们得到大学有八个字的校训:“具体、坚忍、好奇、开放”,第一个词就是“具体”。
3. 什么意思?就是说,一个终身学习者,他必须有自己手头在做的具体的事,面对非常具体的难题要解决,这个时候其他领域的知识和思维模型才能帮到他。
如果他只是空泛地在讨论话题,无目的地在放任兴趣,那他只是一个知识搜集者而已。
4. 一个好的学习者的能力,其实就是像贝聿铭先生说的,两条:
第一,他不是在评论其他人的问题,他是在面对自己的问题。第二,沉浸其中,把自己的问题解决掉。
2019 第一期,我们请来了「利器」创始人傅丰元 Bob Fu,聊了聊他怎么会想起发起这个项目,利器x 是什么,怎样看待工具和人的关系,以及如何对抗拖延。
《交差点》是一档科技人文主题播客。我们主张「科技与人文的十字路口」背后不应是一种二元的选择,两者应当是相互作用,并彼此驱动的关系。 除了用技术的方法解决问题,我们将致力于探索如何在技术崇拜盛行的今天保留人性,试图用人文的视角解读技术语境下的趣味,消除二者的对立,促成其有机结合。
我们的网址是 jiaocha.io。我们推荐使用泛用型播客客户端收听本节目,你可以在 Apple Podcast、Castro、Overcast 和 Pocket Casts 上搜索关键词「交差点」找到我们,或点击链接直接进入。你也可以在哔哩哔哩和网易云音乐收听到我们的节目。
Jesse:独立写作者。Twitter @Jesoooor,在做博客「大破进击」
林檎:UCL Digital Humanities 学生。Twitter @Underwaternya,博客「她已非昔日之她」
傅丰元:编辑,Twitter @fm100
...今天是罗胖陪伴你的第 2341 天
1. 昨天偶然翻到一本书,是关于软件工程的。书本身我看不懂,但是书名很有意思,叫《没有银弹》。
2. 银弹这个词,是来源于欧洲中世纪的传说,就是狼人这种妖怪,一般的子弹打不死它,必须用银子做成的子弹才能杀死它。后来银弹这个词就被用来形容那些特效的、一用就灵的方法。
3. 那“没有银弹”的意思就是,软件工程是一个超级复杂系统,没有任何特效方法,可以一下子提高效率。
看到这个词,我特别想把它贴在墙上。因为无论是创业、做项目、还是养育孩子,所有复杂的事都是这样,我们面对的问题是独特的,解决问题的资源是独特的,机缘也是独特的。
4. 所以,解决问题的高手从来都不追求一劳永逸,他们只是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善于定义问题、解决问题而且不断迭代的独特系统。
而在过程中,他要不断提醒自己:这个世界上没有银弹。
今天是罗胖陪伴你的第 2340 天
1. 刘润老师的最新课程《商业洞察力30讲》其中提到了一个词,叫“增强回路”。我还记得那是一年前,第一次听刘润老师提到这个词,当时就觉得脑子开了个天窗。
2. 什么叫做“增强回路”?简单说,就是你做了一件事,它的结果,会强化你做下一件事情的原因。也就是将军们经常说的那句话:“一场战役的目的不只是赢,还要为下一场战役准备更有利的战场。”
3. 刘润老师举了个例子,你要是想提高自己孩子的写作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开一个微信公众号,一旦有了不断增长的阅读数、留言数和打赏,这些结果,就会强化他写作下一篇文章的动机,一个增强回路就形成了。
4. 那用这个方法来反思我们手头正在做的事,你就不会只问“我怎么才能做成它”,你还会问:“我做成了它,会成就下一件什么事?”
当地时间 5 月 16 日,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I. M. Pei)在位于曼哈顿的家中逝世,享年 102 岁。离世消息公布后,贝聿铭曾操刀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法国卢浮宫、肯尼迪图书馆、美国摇滚名人堂礼堂、爱荷华州的得梅因艺术中心、纽约贾维茨中心等单位都分别在社交平台和官网发文悼念。
1917 年 4 月 26 日贝聿铭出生在广州,他的整个家族都非常显赫,父亲贝祖贻曾创建中国银行,之后还负责建立了中国银行香港分行,他带领着整个家庭先后在苏州、广州和香港生活,这也决定了贝聿铭的同年生活轨迹——贝聿铭在香港上了小学,初中和高中都在上海,1935 年,18 岁的贝聿铭去到美国就读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这是贝聿铭一生都和建筑设计打交道的开始。
不过贝聿铭只在宾大待了两周,就因为“对宾大建筑系的传统保守感到失望”而转到了麻省理工学院,随后在 1940 年,贝聿铭获得 MIT 建筑学士学位,到 1946 年,贝聿铭从哈佛大学硕士学位毕业,他当时的毕业作品是一座“上海艺术博物馆”,他的老师、包豪斯学派创始人沃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表示“这是我看到的最精致的学生作品”。
毕业之后贝聿铭本来是在哈佛留校任教的,不过在 1948 年,当时是哈佛建筑系助教的贝聿铭离开学校来到纽约,进入到房地产开发商威廉·齐肯多夫(William Zeckendorf)的韦伯纳普建筑公司(Webb & Knapp)任职,到 1960 年离开公司建立自己的工作室 I.M.Pei & Associates,贝聿铭在这 12 年当中全面参与到商业项目的设计当中,而齐肯多夫和贝聿铭也互相成就,他们一生都有着很好的关系和对彼此很高的评价。
在长达 70 年的职业生涯中(如果从求学开始算的话,那就是长达 84 年的建筑设计生涯了),贝聿铭和他团队的作品非常多,知名的项目超过 100 个,其中相当规模是公共和文教类建筑,包括了麻省理工大学的“绿楼”、波士顿市政厅前广场、德国历史博物馆新翼、日本美秀博物馆、澳门科学馆、苏州博物馆、台湾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等等,同时商业项目也是贝聿铭的拿手好戏。事实上在成就的这部分不需多言,尤其在最近几天,各家媒体也都以各个角度带来了贝聿铭的作品盘点。
不过和相当多建筑大师乃至艺术大师的一生所不同的是,贝聿铭一生实际上充满了争议——虽然很多前卫的设计师都会面对争议和不理解,但贝聿铭遇到的争议之大,次数之多,并且几乎每次都接近要断送职业生涯的程度。而即便这样,贝聿铭也没有一次被打倒,在我们能看到有贝聿铭出现的各种图片和照片当中,都是贝聿铭那张标志性的大笑脸。
1. 从经验不足到理念不同
事实上从贝聿铭“出道”开始,作品和争议就相伴相随,区别在于早期更多是自己经验不足,比如 1959 年贝聿铭为母校设计的“绿楼”虽然成了波士顿的一景,但因为没考虑建筑所承受的风压,使得大门有时无法打开,贝聿铭后来也尴尬地承认了这件事。
之后贝聿铭遇到的争议就主要来自理念了——比如 1961 年贝聿铭设计的波士顿市政厅和广场,极简到有些荒芜,整体非常的“包豪斯”,然而要知道这个项目是作为当时波士顿城市更新计划的一部分,是要展现城市新风貌的,可想而知这个设计招来了怎样的评价。
2. “贝聿铭画什么,波士顿人就反对什么”
1963 年肯尼迪遇刺,他的家人决定在波士顿修一座私人图书馆作为纪念,有密斯·凡·德·罗和路易斯·康这样的大神都在备选名单中,然而最后肯尼迪的遗孀杰奎琳·肯尼迪却选择了当时名不见经传的贝聿铭,虽然杰奎琳·肯尼迪表示贝聿铭的自信和优雅感染了她,但这本身就已经引来一片质疑,而贝聿铭前期的设计稿更是引发波士顿居民的游行抗议,最终肯尼迪图书馆换设计、移址,并最终耗时 15 年,到 1977 年才完成。
3. 最黑暗的时刻:汉考克大厦玻璃幕墙脱落事件
在肯尼迪图书馆项目进行的同时,贝聿铭迎来可能是人生最黑暗的一次“至暗时刻”,贝聿铭和合伙人亨利·N·柯布一起打造(其实主要是事务所完成的)的汉考克大楼为了在体现华丽宏伟(业主的专门要求)的同时不影响旁边圣三一教堂的景观和采光,而创造性的采用了整体玻璃幕墙设计——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全玻璃幕墙建筑,至今来看仍然非常现代。但因为当时玻璃幕墙技术不成熟,1973 年,大楼的玻璃纷纷脱落,虽然没造成人员伤亡,但这已经足够吓人,业主甚至把贝聿铭告上了法庭。
虽然最终这件事被确认为玻璃制造商的责任,建筑师没有问题,但这个官司到 1981 年后才和解,而对贝聿铭和团队带来的声誉上的影响无法挽回(事实上也因为这件所谓的“丑闻”,贝聿铭从此把工作重心放在了美国以外的项目上)。不过汉考克大厦还是在 1977 年启用,工期延误了超过 4 年,建设成本从原来的 8000 万美元翻了个倍。
4. 北京香山饭店:贝聿铭一生唯一一个自己没有去过的作品
在肯尼迪图书馆和汉考克大厦落成后,1978 年贝聿铭到中国访问,然后接下了北京香山饭店的项目,这是改革开放后外国建筑师在中国操刀的第一件作品。香山饭店在 1982 年建成开业。
中国邀请贝聿铭出手原本是希望项目能成为中国开始全面追求现代化发展的里程碑,不过无论是选址在香山(后来被大量批评破坏了自然环境),还是最终完成的低层旅游宾馆(并没显得很现代化,内部其实移植了苏州园林的景致),包括之后酒店方糟糕的运营,这都引来大量的争议,甚至连贝聿铭本人都认为这是一次失败的设计,并从未来到过自己设计的这间酒店。
5. 卢浮宫扩建工程:对抗全世界
距离现在更近一点的“至暗时刻”,也是大家更熟悉一点的贝聿铭的作品,自然就是卢浮宫的扩建工程了,这是为了法国大革命 200 周年的献礼工程之一,首先是法国总统密特朗跳过了招标流程亲自点名委托贝聿铭操刀,这引来法国全国争议,而贝聿铭搬出的“玻璃金字塔”方案更是招来全世界的批评——这确实是一个看起来破坏历史和传统的大改造。最终在密特朗的力挺下,这个设计最终在 1989 年完成。
6. 他所遭受的那些争议,最终也倒过来成就了他的一生
贝聿铭任何时候的笑脸和平和帮助他扛过了这一个又一个的“至暗时刻”,而有意思的是,这些项目最终倒过来也成就了他的一生——那个技术上有缺陷的“绿楼”在当年被波士顿人选为“最美城市建筑”,掉过玻璃的汉考克大厦至今也是波士顿的重要景点,而肯尼迪图书馆项目不仅被认为是贝聿铭风格的代表之一,同时也帮助贝聿铭拿下了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的项目——而又是这个东馆的设计打动了法国总统密特朗,才有了后来密特朗力排众议,让贝聿铭完成了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玻璃金字塔”和卢浮宫突兀当中又奇妙地契合,这个即便再重来多少次也仍然很容易被否决的大胆方案,却给了卢浮宫以新的生气。
当然,在这些“至暗时刻”之外,贝聿铭有着更多成功的、伟大的作品——事实上即便是这些“至暗时刻”下的作品也同样甚至更加伟大——贝聿铭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并没拘泥于某种风格和材料,钢材、混凝土、玻璃和石材等原料以及对光影的运用都是他作品中的主角。甚至可以说,贝聿铭所遭遇的各种争议,其实背后是贝聿铭作品的独特和天马行空,他拒绝中庸,不惜和全世界对抗,在标志性的笑容和优雅之下,其实是坚持而强大的内核。
而在数不清的作品之外,贝聿铭也拿下了各种大奖:1981 年法国建筑学院金奖、1983 年的第五届普利兹克奖、1989 年的第一届日本高松宫殿下纪念世界文化奖和美国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以及 2009 年的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金奖等等。
现在当我们说起贝聿铭,要知道他一方面其实是完完全全“西化”了的华裔,可以说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美国人,但同时他本人一直强调自己“来自中国苏州”,而在作品中,他以现代主义的方式融合了东西方风格,跨越了文化的鸿沟。直到他的最后一个大型文化建筑——2008 年顺利开馆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也同样如此,伊斯兰世界对于一个非自己信仰的设计师来操刀这个位于多哈的重要博物馆同样争议巨大,这基本也是贝聿铭一辈子设计生涯的缩影。
用当年普利兹克奖对他的评价来概括比较准确:“贝聿铭给予了我们本世纪最优美的室内空间和建筑形体,他始终关注他的建筑周边的环境,拒绝将自己局限于狭隘的建筑难题之中。他对于材料的娴熟运用达到了诗一般的境界”。
而虽然被称为是“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但对于贝聿铭来说,“我不喜欢各种标签式的称谓”,“对我而言,建筑就是建筑。没有什么现代建筑 、后现代建筑、解构主义。如果你愿意,你可以使用你所有想用的主义称谓。但我不相信这些,它们如过眼云烟,而真正留存下来的那一个还是建筑本身——各个时代的建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