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w feature 1: store datasets on IPFS/Filecoin for fast share/retrieve by add link in article. Example article 1: 100GiB+ machine translation dataset( Under CC-BY-NC-SA 4.0 license)
🔥 New feature 2: store articles on IPFS/Filecoin to avoid 404. Example article: Trust (The article will be stored in Filecoin network when the author decides to do so)
🔥 New feature 3: Rewards creators and sharers with Filecoin & Likecoin. Example article: Trust (You can send author/sharer Filecoin if you like)
Long Live RSS
2019 第一期,我们请来了「利器」创始人傅丰元 Bob Fu,聊了聊他怎么会想起发起这个项目,利器x 是什么,怎样看待工具和人的关系,以及如何对抗拖延。
《交差点》是一档科技人文主题播客。我们主张「科技与人文的十字路口」背后不应是一种二元的选择,两者应当是相互作用,并彼此驱动的关系。 除了用技术的方法解决问题,我们将致力于探索如何在技术崇拜盛行的今天保留人性,试图用人文的视角解读技术语境下的趣味,消除二者的对立,促成其有机结合。
我们的网址是 jiaocha.io。我们推荐使用泛用型播客客户端收听本节目,你可以在 Apple Podcast、Castro、Overcast 和 Pocket Casts 上搜索关键词「交差点」找到我们,或点击链接直接进入。你也可以在哔哩哔哩和网易云音乐收听到我们的节目。
Jesse:独立写作者。Twitter @Jesoooor,在做博客「大破进击」
林檎:UCL Digital Humanities 学生。Twitter @Underwaternya,博客「她已非昔日之她」
傅丰元:编辑,Twitter @fm100
...今天是罗胖陪伴你的第 2341 天
1. 昨天偶然翻到一本书,是关于软件工程的。书本身我看不懂,但是书名很有意思,叫《没有银弹》。
2. 银弹这个词,是来源于欧洲中世纪的传说,就是狼人这种妖怪,一般的子弹打不死它,必须用银子做成的子弹才能杀死它。后来银弹这个词就被用来形容那些特效的、一用就灵的方法。
3. 那“没有银弹”的意思就是,软件工程是一个超级复杂系统,没有任何特效方法,可以一下子提高效率。
看到这个词,我特别想把它贴在墙上。因为无论是创业、做项目、还是养育孩子,所有复杂的事都是这样,我们面对的问题是独特的,解决问题的资源是独特的,机缘也是独特的。
4. 所以,解决问题的高手从来都不追求一劳永逸,他们只是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善于定义问题、解决问题而且不断迭代的独特系统。
而在过程中,他要不断提醒自己:这个世界上没有银弹。
今天是罗胖陪伴你的第 2340 天
1. 刘润老师的最新课程《商业洞察力30讲》其中提到了一个词,叫“增强回路”。我还记得那是一年前,第一次听刘润老师提到这个词,当时就觉得脑子开了个天窗。
2. 什么叫做“增强回路”?简单说,就是你做了一件事,它的结果,会强化你做下一件事情的原因。也就是将军们经常说的那句话:“一场战役的目的不只是赢,还要为下一场战役准备更有利的战场。”
3. 刘润老师举了个例子,你要是想提高自己孩子的写作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开一个微信公众号,一旦有了不断增长的阅读数、留言数和打赏,这些结果,就会强化他写作下一篇文章的动机,一个增强回路就形成了。
4. 那用这个方法来反思我们手头正在做的事,你就不会只问“我怎么才能做成它”,你还会问:“我做成了它,会成就下一件什么事?”
当地时间 5 月 16 日,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I. M. Pei)在位于曼哈顿的家中逝世,享年 102 岁。离世消息公布后,贝聿铭曾操刀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法国卢浮宫、肯尼迪图书馆、美国摇滚名人堂礼堂、爱荷华州的得梅因艺术中心、纽约贾维茨中心等单位都分别在社交平台和官网发文悼念。
1917 年 4 月 26 日贝聿铭出生在广州,他的整个家族都非常显赫,父亲贝祖贻曾创建中国银行,之后还负责建立了中国银行香港分行,他带领着整个家庭先后在苏州、广州和香港生活,这也决定了贝聿铭的同年生活轨迹——贝聿铭在香港上了小学,初中和高中都在上海,1935 年,18 岁的贝聿铭去到美国就读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这是贝聿铭一生都和建筑设计打交道的开始。
不过贝聿铭只在宾大待了两周,就因为“对宾大建筑系的传统保守感到失望”而转到了麻省理工学院,随后在 1940 年,贝聿铭获得 MIT 建筑学士学位,到 1946 年,贝聿铭从哈佛大学硕士学位毕业,他当时的毕业作品是一座“上海艺术博物馆”,他的老师、包豪斯学派创始人沃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表示“这是我看到的最精致的学生作品”。
毕业之后贝聿铭本来是在哈佛留校任教的,不过在 1948 年,当时是哈佛建筑系助教的贝聿铭离开学校来到纽约,进入到房地产开发商威廉·齐肯多夫(William Zeckendorf)的韦伯纳普建筑公司(Webb & Knapp)任职,到 1960 年离开公司建立自己的工作室 I.M.Pei & Associates,贝聿铭在这 12 年当中全面参与到商业项目的设计当中,而齐肯多夫和贝聿铭也互相成就,他们一生都有着很好的关系和对彼此很高的评价。
在长达 70 年的职业生涯中(如果从求学开始算的话,那就是长达 84 年的建筑设计生涯了),贝聿铭和他团队的作品非常多,知名的项目超过 100 个,其中相当规模是公共和文教类建筑,包括了麻省理工大学的“绿楼”、波士顿市政厅前广场、德国历史博物馆新翼、日本美秀博物馆、澳门科学馆、苏州博物馆、台湾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等等,同时商业项目也是贝聿铭的拿手好戏。事实上在成就的这部分不需多言,尤其在最近几天,各家媒体也都以各个角度带来了贝聿铭的作品盘点。
不过和相当多建筑大师乃至艺术大师的一生所不同的是,贝聿铭一生实际上充满了争议——虽然很多前卫的设计师都会面对争议和不理解,但贝聿铭遇到的争议之大,次数之多,并且几乎每次都接近要断送职业生涯的程度。而即便这样,贝聿铭也没有一次被打倒,在我们能看到有贝聿铭出现的各种图片和照片当中,都是贝聿铭那张标志性的大笑脸。
1. 从经验不足到理念不同
事实上从贝聿铭“出道”开始,作品和争议就相伴相随,区别在于早期更多是自己经验不足,比如 1959 年贝聿铭为母校设计的“绿楼”虽然成了波士顿的一景,但因为没考虑建筑所承受的风压,使得大门有时无法打开,贝聿铭后来也尴尬地承认了这件事。
之后贝聿铭遇到的争议就主要来自理念了——比如 1961 年贝聿铭设计的波士顿市政厅和广场,极简到有些荒芜,整体非常的“包豪斯”,然而要知道这个项目是作为当时波士顿城市更新计划的一部分,是要展现城市新风貌的,可想而知这个设计招来了怎样的评价。
2. “贝聿铭画什么,波士顿人就反对什么”
1963 年肯尼迪遇刺,他的家人决定在波士顿修一座私人图书馆作为纪念,有密斯·凡·德·罗和路易斯·康这样的大神都在备选名单中,然而最后肯尼迪的遗孀杰奎琳·肯尼迪却选择了当时名不见经传的贝聿铭,虽然杰奎琳·肯尼迪表示贝聿铭的自信和优雅感染了她,但这本身就已经引来一片质疑,而贝聿铭前期的设计稿更是引发波士顿居民的游行抗议,最终肯尼迪图书馆换设计、移址,并最终耗时 15 年,到 1977 年才完成。
3. 最黑暗的时刻:汉考克大厦玻璃幕墙脱落事件
在肯尼迪图书馆项目进行的同时,贝聿铭迎来可能是人生最黑暗的一次“至暗时刻”,贝聿铭和合伙人亨利·N·柯布一起打造(其实主要是事务所完成的)的汉考克大楼为了在体现华丽宏伟(业主的专门要求)的同时不影响旁边圣三一教堂的景观和采光,而创造性的采用了整体玻璃幕墙设计——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全玻璃幕墙建筑,至今来看仍然非常现代。但因为当时玻璃幕墙技术不成熟,1973 年,大楼的玻璃纷纷脱落,虽然没造成人员伤亡,但这已经足够吓人,业主甚至把贝聿铭告上了法庭。
虽然最终这件事被确认为玻璃制造商的责任,建筑师没有问题,但这个官司到 1981 年后才和解,而对贝聿铭和团队带来的声誉上的影响无法挽回(事实上也因为这件所谓的“丑闻”,贝聿铭从此把工作重心放在了美国以外的项目上)。不过汉考克大厦还是在 1977 年启用,工期延误了超过 4 年,建设成本从原来的 8000 万美元翻了个倍。
4. 北京香山饭店:贝聿铭一生唯一一个自己没有去过的作品
在肯尼迪图书馆和汉考克大厦落成后,1978 年贝聿铭到中国访问,然后接下了北京香山饭店的项目,这是改革开放后外国建筑师在中国操刀的第一件作品。香山饭店在 1982 年建成开业。
中国邀请贝聿铭出手原本是希望项目能成为中国开始全面追求现代化发展的里程碑,不过无论是选址在香山(后来被大量批评破坏了自然环境),还是最终完成的低层旅游宾馆(并没显得很现代化,内部其实移植了苏州园林的景致),包括之后酒店方糟糕的运营,这都引来大量的争议,甚至连贝聿铭本人都认为这是一次失败的设计,并从未来到过自己设计的这间酒店。
5. 卢浮宫扩建工程:对抗全世界
距离现在更近一点的“至暗时刻”,也是大家更熟悉一点的贝聿铭的作品,自然就是卢浮宫的扩建工程了,这是为了法国大革命 200 周年的献礼工程之一,首先是法国总统密特朗跳过了招标流程亲自点名委托贝聿铭操刀,这引来法国全国争议,而贝聿铭搬出的“玻璃金字塔”方案更是招来全世界的批评——这确实是一个看起来破坏历史和传统的大改造。最终在密特朗的力挺下,这个设计最终在 1989 年完成。
6. 他所遭受的那些争议,最终也倒过来成就了他的一生
贝聿铭任何时候的笑脸和平和帮助他扛过了这一个又一个的“至暗时刻”,而有意思的是,这些项目最终倒过来也成就了他的一生——那个技术上有缺陷的“绿楼”在当年被波士顿人选为“最美城市建筑”,掉过玻璃的汉考克大厦至今也是波士顿的重要景点,而肯尼迪图书馆项目不仅被认为是贝聿铭风格的代表之一,同时也帮助贝聿铭拿下了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的项目——而又是这个东馆的设计打动了法国总统密特朗,才有了后来密特朗力排众议,让贝聿铭完成了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玻璃金字塔”和卢浮宫突兀当中又奇妙地契合,这个即便再重来多少次也仍然很容易被否决的大胆方案,却给了卢浮宫以新的生气。
当然,在这些“至暗时刻”之外,贝聿铭有着更多成功的、伟大的作品——事实上即便是这些“至暗时刻”下的作品也同样甚至更加伟大——贝聿铭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并没拘泥于某种风格和材料,钢材、混凝土、玻璃和石材等原料以及对光影的运用都是他作品中的主角。甚至可以说,贝聿铭所遭遇的各种争议,其实背后是贝聿铭作品的独特和天马行空,他拒绝中庸,不惜和全世界对抗,在标志性的笑容和优雅之下,其实是坚持而强大的内核。
而在数不清的作品之外,贝聿铭也拿下了各种大奖:1981 年法国建筑学院金奖、1983 年的第五届普利兹克奖、1989 年的第一届日本高松宫殿下纪念世界文化奖和美国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以及 2009 年的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金奖等等。
现在当我们说起贝聿铭,要知道他一方面其实是完完全全“西化”了的华裔,可以说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美国人,但同时他本人一直强调自己“来自中国苏州”,而在作品中,他以现代主义的方式融合了东西方风格,跨越了文化的鸿沟。直到他的最后一个大型文化建筑——2008 年顺利开馆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也同样如此,伊斯兰世界对于一个非自己信仰的设计师来操刀这个位于多哈的重要博物馆同样争议巨大,这基本也是贝聿铭一辈子设计生涯的缩影。
用当年普利兹克奖对他的评价来概括比较准确:“贝聿铭给予了我们本世纪最优美的室内空间和建筑形体,他始终关注他的建筑周边的环境,拒绝将自己局限于狭隘的建筑难题之中。他对于材料的娴熟运用达到了诗一般的境界”。
而虽然被称为是“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但对于贝聿铭来说,“我不喜欢各种标签式的称谓”,“对我而言,建筑就是建筑。没有什么现代建筑 、后现代建筑、解构主义。如果你愿意,你可以使用你所有想用的主义称谓。但我不相信这些,它们如过眼云烟,而真正留存下来的那一个还是建筑本身——各个时代的建筑”。
...
这个周六是国际博物馆日,当天,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 将免去固定展览门票,闭馆时间会延迟到晚上 11 点,并会带来“没有展览的时代——兼论我对策展的思考”设计讲堂、“少即是多 包豪斯钢管椅”综合体验、执行馆长和策展人导览等一系列的活动。周六可以来这里看展、参加互动。
国际博物馆日“为了沉思的聚会”系列活动
时间:5 月 18 日(周六)9:30 - 23:00
地点: 西湖区象山路 352 号中国美术学院(象山中心校区)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
另外周六还可以去西湖天地大草坪,参加 第三届杭州 UKULELE 嘉年华 。曾获得过格莱美奖的 Herb Ohta, Jr.、hula 舞艺术家 Aureana Tseu、刘宗立等人都会带来演出,而在嘉年华现场还会有主题市集、游园会、草裙舞现场舞会……周六也可以来这里,听着音乐好好放松一下。
第三届杭州 UKULELE 嘉年华
时间:5 月 18 日(周六)12:00 - 20:00
地点: 西湖区南山路 147 号西湖天地大草坪
费用: 免费
周日去大悦城,这里有 “POP MART 玩具工坊” 的全国首展。展览按照接单、制作、上色、打包等玩具生产的流程布置了多个主题区域,总之色彩鲜艳的布景、可爱的 Molly 玩偶都很适合拍照就对了。最后可以去周边商店看看,除了有限量首发的玩偶外,还可以抽盲盒。
另外 “浪出斜杠力”青年文化特展 也在进行时,现场有不少好玩的互动展览,包括知乎的“有问题森林”、毕导的“不像画客厅”等。同时还有撞色 SLASH 墙、斜杠撬动地球装置等适合拍照的装置。
POP MART 玩具工坊
时间:5 月 9 日 - 6 月 2 日 **
地点:** 拱墅区莫干山路与隐秀路交叉路口杭州大悦城 L1 中庭 **
费用:** 免费 **
**“浪出斜杠力”青年文化特展
时间:5 月 10 - 26 日
地点: 拱墅区莫干山路与隐秀路交叉路口杭州大悦城 L1 西中庭
费用: 免费
另外还可以去就在附近的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欣赏 “传统@现代:民族服饰之旧裳新尚”展 ,这是中国民族博物馆的品牌巡展,展览希望借民族服装“重新审视传统与现代的真实关系”。这次杭州站在原本展览的基础上特别增加了 60 余件有江浙特色的展品,整个展览的展品总数超过 300 件,大家可以借此机会近距离欣赏到大量传统民族服饰。
...“传统@现代:民族服饰之旧裳新尚”展
时间:3 月 30 日 - 6 月 16 日每天 9:00 - 16:30(逢周一闭馆)
地点: 拱宸桥桥西历史文化街区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二楼临展厅
费用: 免费
早在 2018 年 3 月,Netflix 就宣布续订了《黑镜》的第 5 季,然后大家等啊等,包括 Netflix 在整个过程当中放出的各种烟雾弹信息和预告片啥的,结果最终在去年年底,我们等来的并不是真的第 5 季,而是总时长达到 5 个多小时的“世界上首部自选剧情电影”《黑镜:潘达斯奈基》。
好在《黑镜:潘达斯奈基》也算是足够的划时代了,粉丝们也没啥好失望的(虽然豆瓣上至今在《黑镜》第 5 季条目下用的都还是《黑镜:潘达斯奈基》的海报)。不过该来的还是终于来了, 5 月 15 日,《黑镜》真正的第 5 季的首张剧照和官方中文预告片正式发布,剧集最终的上线时间确定在 6 月 5 日,Netflix 独家 。
剧照中是“猎鹰”安东尼·麦凯和“黑蝠鲼”叶海亚·阿卜杜勒-迈丁在雨夜相见的场景,也……算是另一种形式的漫威和 DC 的“联动”了。 看预告视频:
视频里最显眼的当然是“莫里亚蒂”安德鲁·斯科特了,此外本季还有麦莉·塞勒斯、庞·克莱门捷夫等人出演,同时情节也非常多元化。 这一季只有 3 集 (不知道为啥,看到只有 3 集这件事,似乎对剧集的质量更有信心了)。
在转到 Netflix 阵营之后,《黑镜》这一神剧 IP 在第 3、4 季上虽然显得有点后劲不足,评分下滑,但换个角度想,除了 Netflix 之外,也很难想到能有其它制片或者发行方能具备同样的财力、传播能力并给足创作上的自由度。《黑镜》后两季也仍然出现了不少让人记忆犹新的镜头和情节,而至于评分下滑,和市场上观众们被更丰富的内容吊起了胃口不无关系。
还有一个细节让人关注——除开在《黑镜:潘达斯奈基》之前《黑镜》方面发出的预告都是以剪辑过去的镜头组成的,还有第 4 季的最后一集《黑色博物馆》,里面更是串联起了非常多前 4 季的情节或者角色。这或许是在建设一个“黑镜宇宙”?又或者是对过去前 4 季的完整告别?在第 5 季上线之后我们将会得到这个答案。
...01.
阿方索·卡隆拍摄的这部《罗马》,故事并不是发生在意大利。片中说的罗马,是当时墨西哥城一个中产阶级社区的名字。
在影片1小时零46秒的时候,克莉奥与主人家一起过春节,祝愿"1971年一切顺利”。从而明确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即横跨了墨西哥历史上最重要的那个转折之年,1970。
在墨西哥,提到1970年,就会像跷跷板一样提到1968年。
1968,被历史学家冠以“墨西哥奇迹”的鼎盛之年。从1940到1970,墨西哥国内生产总值每年保持在6.4%的增长速率上,在短短30年的时间里,经济就翻了5.5倍。
1968年,墨西哥举办了奥运会,向全世界展示了革命成功50年以来所取得的成就,这个成就伟大到,就连现在很多的城市基础设施,也是那30年修建的。
1970,则成为墨西哥的鼎镬之年。
尽管经济增长仍然飞奔在6.4%的高速通道里,尽管奥运会的《撒马拉斯颂歌》还余音荡漾,尽管仍然举办了世界杯,但墨西哥从这一年开始坠入了直到今天仍然没有摆脱的噩梦里。
经济危机的暗影降临,产业升级失败、经济泡沫破裂,比索崩盘,社会动荡,昔日黄金墨西哥被黑帮、寡头、毒枭操纵,成为世界上闻之色变的毒巢。
从1968到1970,仅仅两个365天的距离,能量守恒把持下的兴衰定律就褪去了笑脸,露出了牙齿。
事实上,就像万历十五年之于大明王朝,墨西哥的崩塌,在最鼎盛的1968年就已经显露出各种征兆。
该年10月2日,爆发了一场影响至今的动乱,有人说,“从这一天之后,墨西哥就是另外一个国家了。”
在影片1小时34分钟处,克莉奥目睹了一场贯穿了整条街道的动乱。
这一事件,就是发生在1971年6月10日的科珀斯克里斯蒂大屠杀,约有100多名学生被墨西哥军方杀害,当时克莉奥为即将出生的孩子出去购买婴儿床。
这一事件也成为墨西哥的普通人克莉奥的人生转折点。在场动乱中,她最后一次见到了昔日的恋人,也因为受到惊吓,羊水破裂,失去了肚子里的孩子。
也在这一年,有一个10岁的孩子站在墨西哥那个叫罗马的社区里,注视着大门内外发生的一切,他叫阿方索·卡隆。
47年后,他拍摄了一部电影,叫《罗马》。
02.
影片开始,是一个长达4分钟的定焦镜头,地砖,水冲漫过来,散去,反复数次。镜头里是鸟叫声、脚步声、水桶声、倒水声,冲刷声。
这4分钟展示的女佣克莉奥的日常工作,也是影片世界观的集中体现。
《罗马》讲述的是女佣克莉奥和女主人索菲亚两个并行的故事,但这部电影的迷人之处在于,真正的主人公不是克莉奥,也不是索菲亚,而是1970到1971年代的墨西哥。
讲述这个墨西哥故事的,也不是普遍意义上的语言,而是由各种自然音、社会事件、建筑物、海浪、门廊、铲不干净的狗屎、碰撞的车,院子里的飞机倒影,街上游行的队伍构成的感受。
人物只是这套语言系统中的一个构成元素,她们穿行在电影具体的年代里,也穿行在作者被时间修正过的记忆里。
置身其中,人物是具体的,也是抽象的,是某一个人,也是某一类符号。 是作者真实的个体感受,也是一种集体意识的无差别投射。
这场讲述空空荡荡又满满当当,好像什么都没说,又好像讲尽了一切。
本质上,私人记忆大都来自于感官的直觉,尤其这种直觉被时间折叠后,会置换为一种属性真实的幻觉。
《罗马》这部电影最有魅力的地方就是,它用视听语言再现了这种幻觉。极富耐心的特写镜头和上帝视角的俯拍镜头,为这种幻觉注入了回忆性的仪式感。
影片采用6K数码65mm摄像机拍摄,轮番使用固定镜头和推轨镜头,画面翻腾着一种流动感,这是属于记忆的动态。
画面不是纯正的黑白,而是数码所能营造出来的那种老旧时光的灰,这是独属于记忆的颜色。
声音方面,并未严格恪守自然主义的四项基本原则,对自然声音的追逐和捕捉之外,又被人工干预过,强化了细微处的表现力。
例如科珀斯克里斯蒂大屠杀那一幕,导演并没有把摄影机扛到街上去,而是通过克莉奥站在家具店窗边的视角,展示了街上浩浩荡荡的人流,如沸腾的铁水一般流过,喧嚣通过静寂去表现,如一出哑剧。
不动声色,力量万钧。
03.
在影片最后,字幕上写着献给莉波。卡隆说,“我们成了她家庭的一部分,她也成了我们家庭的一部分,她是我的代理母亲”。
孩子们都叫她莉波妈妈。
卡隆一点也不掩饰《罗马》之于他的意义,“电影中百分之九十的场景来自于我的记忆,有些直接,有些则迂回,但都是关于那个塑造我的时代,或者说塑造墨西哥的时代,那正是墨西哥漫长时代变迁的起始点。”
于是,《罗马》也成为一部主题先行的电影,成年后的卡隆用少年卡隆的记忆主题去驱动叙事。
《罗马》讲述的是一段墨西哥的历史,但《罗马》不是历史书,它对客观事实不感兴趣,导演阿方索·卡隆只为当年10岁的记忆负责。
以那道经常关闭的大门为界,门里是10岁卡隆当年的记忆,走出大门就是导演卡隆现在的感喟。
所以,《罗马》中男人是缺席的,父亲与情人私奔,克莉奥的恋人听到她怀孕后也消失了。妈妈索菲亚对克莉奥说,“我们女人,总是孤独的”。其实,一起孤独并恐惧着的,还有和女人一起长大的孩子。
这是在奶奶、母亲和保姆身边长大的卡隆,对记忆情绪的诚实。终于,他用《罗马》甩给客观一记耳光。
阿方索·卡隆到底还是一个怀抱着天纵之才的导演,在对记忆诚实的同时,《罗马》还闪烁着他作为导演的光芒。
在墨西哥的颠沛流离之间,他撒下了无数波浪起伏的符号。
影片开头冲刷院子的水,最后汹涌为影片结尾差点吞噬了孩子的海浪。
家里需要时时牵住的狗,和亲戚家里到处都是的狗头标本,形成了互文。就像母亲索菲亚对孩子说,“爸爸离开了我们”时,身边正举行一场婚礼。就像正在欢度节日时,森林燃起了大火。就像克莉奥做怀孕检查时,突发了一场地震。
这就是生活,魂飞魄散,又无动于衷。
院子里总有铲不干净的狗屎,总有进院时磕磕碰碰的汽车,总有收拾不完的房间,总有猝不及防的苦难。
残酷被那个叫日常的东西碾压为一种常态。
可那些火苗微弱的爱与幸福,也才能在残酷之间开出花来,被敏感的少年封印在记忆里,雕刻进影像里。
我们称之为美。【本文源自公众号 阿郎看电影】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阿郎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104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第 88
届奥斯卡提名名单中哪部最有希望被评为最佳影片?
如何评价导演阿方索卡隆的新作《罗马》?